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秋收起义(36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4-05-09 阅读次数:

秋收起义

1、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和准备之后,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胜利地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收编在起义部队中的邱国轩部叛变,向我军袭击,战斗失利,遂向浏阳方向转移。10日,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在接连胜利的形势下,团长王新亚麻痹轻敌,未及时撤出浏阳,起义军严重失利。毛泽东亲自指挥第三团战斗,相继歼灭反动武装一部。14日,起义军遭到敌人两个团的围攻,被迫撤退。

2、秋收起义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3、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秋收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d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向国民d反动派的一个有力反击。革命的烽火,伟人的足迹,为铜鼓铸造了永恒的光荣和不朽的历史丰碑。90多年过去了,铜鼓县委、县政府秉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成功地将以毛泽东脱险处为龙头的红色景点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绿色、丹霞、运动、长寿等特色旅游业,“景区、乡村旅游交织,红色、生态旅游齐飞”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已初具规模。(秋收起义)。

5、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慎重地将起义策源地选在了江西萍乡安源,这里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我d曾经在此领导组织过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建立了中国共产d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d支部,形成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路矿工人俱乐部,从组织纪律和保密等方面为秋收起义提供强力保障。毛泽东第一时间赶赴安源,紧锣密鼓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于1927年9月初,在安源张家湾召开起义前军事会议,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和下辖三个团,设定了工农革命军的军旗,对整个秋收起义作出了较为周密细致的作战计划。

6、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d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d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7、1927年的8月13日,毛泽东带着全家从武汉秘密潜回长沙……虽然他此时的身份是中共中央的特派员,但当时中共中央的指示,却是要去发动城市起义,而不是进行农村暴动。

8、由于部队麻痹轻敌,第三团于1927年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

9、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d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路线。毛泽东在此之后带领队伍攻打大城市长沙,结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进行了文家市决策——由于敌强我弱,必须要放弃攻打敌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0、客观原因: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

11、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d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伟大的贡献,就是毛泽东在艰难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和罗霄山脉中段根据地斗争中所创造的。

12、1927年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

13、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d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秋收起义)。

14、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15、第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d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d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在组织和部署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要求这次暴动要“以农会为中心”,要“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除夺取乡村政权之外,于可能的范围应夺取县政权,联合城市工人贫民(小商人)组织革命委员会,使成为当地的革命中心”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中,除了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其他的都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

16、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则完全不同,用的是共产d自己的番号,彻底告别了旧军队。工农革命军区别于国民革命军,完全是属于共产d领导的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番号是军队符号,就像人的名字一样,军队的番号体现它的性质及隶属的关系。

17、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18、浏阳工农义勇队在铜鼓驻扎期间,周边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仅铜鼓县就有160多名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为提高新兵的军事技能和政治素质,部队专门在定江河南岸的武曲宫设立了新兵训练处,负责对新兵和军事素质较差的基层指挥员进行培训。同时,为争取能尽早得到d的指示,部队先后四次派人分途寻找d的上级组织,其中刘建中、周克明赴萍乡安源,见到了从上高与部队分途到达安源的潘心源,潘心源向毛泽东详细报告了修铜一带武装情况、群众基础、地理优势等,为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提供了可靠的军事情报,致使毛泽东果断决定亲临铜鼓直接指挥第三路部队起义。

19、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的时候,如同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大革命”作为一场“虚假的革命”已经全盘失败了。这篇文章发表数日之后,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d左派随之也背叛了工农运动,千百万工人和农民被残酷屠杀,大批共产d人倒在血泊里。从1927年4月12日开始,在上海,针对共产d人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屠杀进行了3天。蒋介石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了血淋淋的葬礼。

20、铜鼓位于赣西北边陲,虽然地处偏僻的山区,但这里的人革命热情高涨,群众基础扎实。大革命时期,铜鼓于1925年诞生了宜春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1926年又相继诞生了宜春境内第一个工会和农会等群团组织,革命运动蓬勃开展,造就了陈葆元、陈逸群、赖怀恺等一大批杰出的革命骨干。自然的地理优势,良好的革命基础,为浏阳工农义勇队退驻铜鼓休整和毛泽东亲临铜鼓领导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21、1927年3月-4月之间,即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夜,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2、途径渣津烈士陵园,队员们向长眠在此的一千多名革命烈士致敬。

23、主观原因:刚经历大革命惨败的d从右倾的阴霾中挣脱出来的同时又走进“左”倾错误的泥潭之中,d的领导者过分地夸大革命者的力量与过高地估计了当时革命形势,以为在一两座城市发起暴动就能使中国革命走上苏俄的道路。

24、虽然秋收起义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却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可见,“三湾改编”不仅是一次部队编制的变革,更是一轮强化d的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强化d内民主和d内政治生活的深度变革。

26、又见当年鱼水情,沿途村组、百姓获悉队伍重走秋收起义首发路,纷纷送茶水、鸡蛋给队员们补充能量,更有农民腰鼓队为队员们加油鼓劲!

27、9月上旬,毛泽东在安源军事会议一结束并将一切工作安排妥当之后,便与潘心源一道离开安源踏上去往铜鼓的征途。专程护送毛泽东到铜鼓的还有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和浏阳工农义勇队的刘建中、周克明,以及安源煤矿工人易子义(又名易绍钦)。安源至铜鼓道路崎岖,山水纵横。当途经浏阳张家坊的七溪坳时,遇国民d团防队员扣留。在押解路过铜鼓排埠月形湾时,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银元丢在地上,乘团丁去抢银元之机向附近的山上跑去,并在潘心源、毛泽民、易子义的掩护和当地纸工会会员陈久兴的帮助下机智脱险,留下一段传奇故事。当时,毛泽东在一个高地下面的水塘边躲过团丁的追捕后,走在路上遇到从山上砍柴回家的陈久兴(又名陈帷德)。毛泽东得到陈久兴的热情相救,当晚住在排埠月形湾吴家祠。第二天,陈久兴帮毛泽东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并将毛泽东带到通往铜鼓县城的路口。毛泽东对陈久兴的帮助非常感激,曾于1928年8月从井冈山派人到铜鼓排埠寻找陈久兴,并带来一封密信,信中称他为救命恩人。这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被捕的经历。2007年,毛泽东嫡孙、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博士后毛新宇在参观毛泽东脱险处时说:“爷爷在铜鼓经历了一次遇险,如果没有铜鼓人民帮助他脱险,也就没有伟大的秋收起义了。”

28、9月17日晨,毛泽东在排埠仍不见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前来会合,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为防不测决定按“改道退萍乡再说”的计划行动,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团撤离排埠,向浏阳文家市进发。之后,部队到达萍乡莲花,毛泽东本拟在莲花作短暂停留,使部队得到休整,恰好第三团在铜鼓时派往南昌与中共江西省委联络的宋任穷回到部队,并将带来的江西省委一封指示信交给毛泽东。宋任穷带来的信与王新亚在安源会议上所讲宁冈的情况完全吻合,这对毛泽东决策转兵井冈山再次起到重要影响。再后,部队到达永新,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在进行“三湾改编”的同时,毛泽东便开始着手落脚井冈山的准备工作。最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将红旗插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9、刘少奇、朱少连1923年合著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曾作如下评述:“这一次大罢工,共计罢工5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可见,安源工人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能战斗的坚强队伍。

30、实际上,毛泽东早已明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为,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毛泽东看来,空谈误d,空谈误国,空谈会导致革命失败,空谈会造成杀人如草不闻声。从血光、火光、泪光和刀光中站立起来,他因此认识了一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1、第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d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后,通过八七会议,中国共产d纠正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在湘鄂粤赣四省举行农民秋收暴动的决定。最后由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实施的湘赣两省农民秋收起义,就是共产d人对武装斗争有了崭新认识后的重大举措。

32、9月15日,三团攻打浏阳白沙、东门两战皆捷之后,由于团长苏先俊骄傲自满,致使部队在东门遭到国民d军队的突袭,加之从修水出发的第四团叛变致使第一团在金坪失利,毛泽东率领第三团从浏阳上坪沿铜浏边界抵达铜鼓排埠。就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从铜鼓出发至起义受挫退驻铜鼓排埠万寿宫休整期间,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因团长王新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麻痹大意,致使全团损兵折将,败失浏阳。毛泽东在排埠利用等候卢德铭、余洒度率第一团前来排埠会合的空隙时间,开始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而这种思考他是早有思想准备的。早在安源军事会议上,讨论到如果起义失利后部队往哪里撤的问题时,毛泽东根据王新亚“要是打不赢,部队就往我老庚袁文才、王佐那里撤,那里高山大岭,是敌人鞭长莫及的地方”,强调:“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安,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当时,王新亚在安源向毛泽东介绍了贺敏学、贺子珍、袁文才、王佐等在永新、宁冈一带共同战斗以及井冈山的各方面情形,对毛泽东决定带兵上井冈山产生了重要影响。

33、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的深入,中国共产d把工人特别是农民、士兵都组织起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大力支持打倒军阀的北伐运动。这就直接危及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危及到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样,帝国主义支持策动国民d新老右派破坏革命,并向共产d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

34、湘赣边的修水、铜鼓、平江、浏阳四县彼此相邻,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密切,革命运动的关系紧密相连。修水及铜鼓的农民和安源的工人是革命主力军,这一带农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实践,为行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奠定了基础。

35、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d在著名的“八七”会议后,第一次组织的武装暴动,也是在农村进行的第一次起义。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秋收起义(36句一览)":/wenan/10215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