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中山大学校训出处(56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4-05-14 阅读次数:

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2、1997年,为了迎接建校95周年,北师大希望以影响了许多师大人的此八字作为校训,但启功先生觉得不够合适,几经斟酌,最终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校训。

3、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4、西安交大的16字校训,可以说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其中忠恕二字,更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忠恕可以解释为,。“忠恕任事”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胜任自己所担当的职责,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

5、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6、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这八个字被写入校规又成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7、出处:英文校训来自《以弗所书》,中文校训来自《论语》。

8、“参天尽物”则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9、“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10、   1924年11月11日,在作为中山大学前身的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是为中山大学校训之由来。十字训词语出儒家经典《礼•中庸》,要求学子按“至诚”之本性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养成君子品格。孙中山先生赋予十字训词新的内涵,强调学子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学习古今中外各门科学知识;要善于独立思考,明辨道理,学习并发展科学;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为国富强专心做事,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11、从校训来看,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12、同济大学的校训很现代。简简单单八个字,其实说出了新时代人才应该有的四种品格。

13、有学者说十字训词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不过对于孙先生来说,这就是他对于新时代的孩子们的期许与盼望吧。

14、“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15、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16、在同济人看来,这一句的校训,不光是“同心协力”的训诫,也是同济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17、课程时间:暑假作文课7月15号开始直播,每晚8点到9点一小时直播,连续十五天。另,所有课程都有录播回放,每天直播结束后一小时可以看录播,录播随时回放。

18、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19、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迁入新楼,启功先生为出版社写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八个大字。

20、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1、近现代中国早期高校中,由欧美基督教机构赞助的教会大学资金雄厚、师资力量强,办学质量很高,像是1949年之前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都是教会大学,校训制度就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引入中国的。

22、西安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

23、“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24、“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5、武汉大学曾经有过三个校训,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朴诚勇”、国立武汉大学的“明诚弘毅”,到改革开放后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其底蕴一脉相承,又闪烁着时代光辉,百余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武大“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

26、求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

27、培养目标: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院校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硕博贯通培养,实施“优生优培”资助计划,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学术人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袖人才。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建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832万册(件)、电子图书272万册、电子期刊12万种、数据库1038个、音视频资源20万小时。

28、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29、中山大学南校区主校门现在的校名牌匾采用的是孙中山先生手书集字。中山先生的书法,笔画厚重雄浑,劲健俊朗;结体宽博沉稳,浑然天成;笔势舒敛有致,气脉浑整;风格高雅脱俗,气象雍容,大璞不雕,美感独特。

30、    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31、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32、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的中大牌坊一直以来都是中山大学的标志。原石砌牌楼式校门位于五山路,建于1935年。牌坊上镌刻的“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大字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所题写。他的题字平和静谧,刚柔相济,厚重俊逸。

33、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华工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

3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

35、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36、“博学笃行”原文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意思是人要按照自然界“诚”的本性,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养过程,将自己变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当适中。

37、 “弘毅”则来源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8、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305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广州、珠海以及深圳。广州校区南校园占地208平方公里,广州校区北校园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校区东校园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区占地333平方公里。

39、“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40、毋庸讳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均来自于西方。著名教育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这种移植不是由古至今的纵向移植,而是由西方至东方的横向移植,大至院系设置、教育体系、学科分类,小至毕业典礼、校服、校徽、校歌等都是舶来品,“校训”也是其中之一。

41、“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42、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43、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44、到了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并在1952年与金陵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南京大学,但是,曾经的精神和期许依然被沿袭了。

45、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46、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47、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当时的讲题是《致君子》,梁先生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希望大家能够规正内心,砥砺前进,后来,清华大学便将这两句话定做了校训。

48、《中国教会大学史》,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49、民国二十三年孙中山先生手书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时任中大的邹鲁校长请人刻于石,作为中大校训,搬迁后,这块校训石就留在了华工。

50、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51、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2、左为原东吴大学校门,右为在东吴大学旧址上办学的苏州大学,原先英文“UntoafullGrownMan”改为汉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3、正和奇,在《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论述,内涵不完全一致。正,可以理解为规则、道德操守,而奇的意思就是在做事上敢于突破常规,出其不意。

54、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5、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中山大学校训出处(56句一览)":/wenan/10274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