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范仲淹简介(74句一览)
范仲淹简介
1、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3、儿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4、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5、这是范仲淹的第“三进三出”。是年,范仲淹四十七岁!
6、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全。空,消散。
7、宋词三百首|02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8、朱说道:“真的不好意思,平时吃稀粥咸菜习惯了,我担心吃了你这个后,再也吃不惯稀粥咸菜了。”
9、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10、(2)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1、范仲淹为人和从政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完美的。他崇信佛学相信无欲则刚所以不畏强权不恋富贵,在政治上则竭尽全力向皇帝进谏,虽然政治对手不满他的强势但却没有办法找出他身上可攻击的缺点;私生活上更加没有被人说三道四之处了,因为范仲淹不但两袖清风还自己掏出微薄的俸禄去资助四周需要帮助的人。他每到一处做官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青天;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词也在世上广为流传,那些现在流芳千古的名句在当时是范仲淹对国对民的感慨,宋朝的君王和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个心怀壮志的忠臣。
12、范仲淹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
13、第二年,又改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14、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15、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看《范仲淹略传(下)》
16、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
17、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归,归依。
18、此时范仲淹顾不了那么多,坚持继续筑堤。为了让劳工不害怕,他亲自站到海里,指挥大家一起护住阵脚。当然,范仲淹也怕死,不过看了看站在自己身边神色坚定的好友滕宗谅,他内心平静了很多。
19、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20、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2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22、译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3、范仲淹一愣,说:“啊,我正是为你想啊。我担心别人说你举荐的人毫无作为........”后来,他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24、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培养出了合格的继承人,也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25、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26、建国之初,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朱元璋颁布了最严酷的刑法,动不动就要杀头。不过死刑犯,朱元璋都要过目查看一二。
27、他的《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名作,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28、还有《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29、“大丈夫在世,为百姓谋福利者,莫过于一朝之相,若不能为宰相,那就做一名医生,惠及百姓!”
30、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31、开国元勋赵普、状元宰相苏易简、铁腕强相寇准……都曾在邓州安度晚年。
32、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33、越明年:有三说,其一指庆历五年,为针对庆历四年而言;其二指庆历六年,此“越”为经过、经历;其三指庆历七年,针对作记时间庆历六年而言。
34、那时候的范仲淹,志向远大,对自己那是相当自信!他写了一首诗:
3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36、●地方治绩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37、孔子当年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也许用在范仲淹身上更加合适。
38、这是件大事啊!耗财耗力!还好,朝廷同意了。但工程刚开始就出大事故了。
39、1021年,因为工作业绩不错,范仲淹被调到泰州管盐仓。
40、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面光色交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一片。万顷,极言其广。
41、早年生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父亲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6)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县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42、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43、0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44、《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45、他的代表作品是《师说》,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46、一天晚上,朱说发现锅里有两只老鼠在偷粥吃,一黄一白。他很生气,追赶两只老鼠到一棵大荆树下。树两边有两个老鼠洞,仿佛若有光。朱说拿来工具挖开老鼠洞,大吃一惊!我勒个去!发现了一坛金子,一坛银子。
47、历史上很多牛人都做过图书管理员,例如老子,例如毛泽东。小说中那些看守藏经阁的,大多也是绝顶高手!密阁校理官不大,但离皇上近啊!经常能见到皇上,这是最大的优点。
48、无论哪个人,至死也没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想想也是可笑。
49、范仲淹写过一篇《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虽是游戏之作,却将人这一生说得通透:
50、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
51、范仲淹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追求的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连番的打击,让他对仕途一道失去了信心。
5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3、三光风范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54、范仲淹,究竟是何等传奇人物,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5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56、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7、0“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8、纪念新馆 2006年10月28日,坐落于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 新馆建在原范仲淹祠堂西侧,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仲淹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及各地研究范仲淹的专著、论文等。 另外,附房展示了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走廊的墙上还布置了16幅瓷板画,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范仲淹的一生。
59、王安石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60、遗迹 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死后葬于洛阳,即今河南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河南伊川出县城向东17公里,有一村,名叫许营,村北500米就是范园。麦田中一丛翠绿点缀其间,那就是范园。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08米,宽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61、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62、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63、范仲淹稍长之后,无意间得知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是养父抚养长大的,对此感到十分惭愧。他不顾母亲和养父的阻挠,远离朱家,自立门户,许下诺言,待功成名就之时,将母亲接去。离开朱家之后,小地方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范仲淹的对知识的渴求,他因此来到了南京国子监求学。
64、朱说问道:“大师,您看看我以后能做一名好宰相吗?”
65、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66、这天,朱元璋查看死刑犯案卷之时,发现里面有个人叫范文从,御史,因反对朝廷政策而被判死刑,籍贯苏州。朱元璋命人传唤范文从,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67、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68、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69、“剔银灯”是个很少见的词牌名,传闻得名于冯延巳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以柳永的《剔银灯·仙吕调》为正体。
70、1028年春,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堰终于修好了。后人把这个堤命名为“范公堤”。
71、范仲淹自幼多病,后又几次贬谪偏远地区,晚年之时更是受严寒酷暑防卫边疆之苦,积累了许多的病症。公元1052年,已经重病在身的范仲淹在调往颍州途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72、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73、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范仲淹简介(74句一览)":/wenan/2469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唐诗宋词三百首大全(57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