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30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08 阅读次数: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

1、第58节偶性(συμβεβηκός)意义上的存在

2、与现代哲学提出“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死亡”相比,约翰·霍根发出的“科学的终结”警告同样引人注目。然而,就像“哲学的终结”不是取消哲学,“主体的死亡”不是打倒个人一样,“科学的终结”无意摧毁科学本身,而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方法的批判,为主客不分的诗化哲学的到来作方法论的准备。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

3、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当海德格尔一味地强调此在之为“能在”当其本真地在世时必然使存在得以显现,以至于大有此在决定存在的趋势,而他费尽心机试图消解的主客二元式认识论框架的主体性原则或人类中心说,则有可能以生存论的方式死灰复燃,实际上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正是这一思路的彻底发挥,而这是海德格尔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海德格尔哲学运思的对象是源始的东西,因而由此在而进一步深入探索存在实际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4、如果说实体主义导致了哲学的终结,那么理性主义导致了“主体性的黄昏”。现代哲学中,主体概念受到了全面的批判。尼采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都从各自的角度消解着主体,经过胡塞尔、萨特、庞蒂之后,主体观念便愈来愈失去统摄力量。福柯将尼采的“上帝之死”发展的“人之死”,并不是要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而恰是要重振人的雄风,挽救人性的危机。“人之死”象征理性文化的腐朽和生命意志的创生。“人之死”只是否定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宣告至高无上的、先验的、超历史的主体的死亡,让人成为活生生的新感性的人。这就是罗蒂所说的:“借助异常力量使我们脱离旧我,帮助我们成为新人。”(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

5、尼采将形而上学传统比作“男性哲学”:“教条式的形上学之男性动力,它鄙弃女性的隐秘舞蹈,与此同时,又欲求着女性。”形而上学的分裂体现在,一方面,它欲求着女性;另一方面,它又鄙视后者。解决这个分裂的办法就是,白天做“道德家”,鄙视女性(其根本在于鄙视自身对女性的欲求);晚上又去寻找女性,满足自身的爱欲。这种分裂的做法同时满足了男性的两大需求:白天满足了“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晚上又满足了“自我维持”的肉体需求。因此,这种分裂模式得以持续存在,构成了形而上学的精髓所在(如果将形而上学的基础理解为“两个世界理论”)。

6、晚年尼采认为,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一种索取。他绝不是说,爱是单方面的付出,毋宁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本身,而不是接受这种“付出”的人究竟得到了什么……

7、人们经常根据这段话批评海德格尔持一种主观真理论的立场,实在是一种误解。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既然此在是我们破解存在意义的途经而且是唯一的途经,那么此在的生存活动就参与到了存在的显现过程之中去了,而且只有在它的生存活动中存在才得以显现。这并不是说在此在的生存活动之前存在就不存在了,而只是说存在并未显现。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忽略这一方面――如果没有存在,也就没有此在,而且此在之为此在(Dasein)之所以具有使存在得以显现的da,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存在。换言之,是存在让此在使存在显现的。

8、现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尽管在哲学观点上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具有同样的超越实体主义的愿望。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要求终结实体主义哲学的“急先锋”,它们几乎把“拒斥形而上学”作为自己最响亮的哲学口号。孔德实证哲学把人类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话阶段即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即抽象阶段;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他认为实证哲学才是人类智力达到的最高阶段,形而上学只是从神学过渡到实证哲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和意义。斯宾塞实证哲学也认为,哲学和科学一样应该研究有限的东西,所谓终极原因、绝对知识和抽象本质,不是哲学和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和科学无法回答的。马赫主义为了反对形而上学,提出“感觉要素论”,认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对我们来说,世界并不是由一些神秘的实体构成的,并不是这些神秘的实体与另外一种同样神秘的实体“我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唯一可以达到的‘感觉’。”(《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逻辑实证主义也表达了要求冲破实体主义的呼声。卡尔纳普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非科学的,没有实际内容,经不起逻辑分析,因此应该从哲学中排除出去。把哲学中关于非科学的部分清除出去,剩下的就是唯一科学的逻辑部分,这样,一切哲学问题就成了科学的逻辑分析问题,哲学就成了科学逻辑。现代英美哲学拒斥实体主义的一个关键之点在于,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不存在现象之外或超现象的东西,而实体主义追求的却是超经验的抽象本质。

9、海德格尔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10、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在路灯下找东西――例如手表、钥匙一类。有人问他,你的东西是在这里丢的吗?回答说:不知道。那人奇怪地问道:既然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寻找呢?回答是:只有这里有光亮。

11、“海德格尔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普遍的构成性力量应当存在于人类主体之中;相反,这种力量应当在‘存在的真理’中被发现,而此在在这种构成性成就中只起了一种从属的作用。此在是这样一种东西,构成在其中演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此在的生存论的分析把自身展现为一种基础存在论,一种为理性主义的奠基才有可能。其要义就在于存在的时间性本质,因为“时间性作为绽出的统一性具有一条视野这样的东西”。《存在与时间》中该统一性的获得而是来自一种原初的基本经验,即所谓“畏”与“无”的经验。该经验之所以是原初的基本经验,是因为它敞开了人和世界的原初关联。因而,一种基于基本经验而来的世界的存在论建构是可能的,即一种基础存在论是可能的。但施特劳斯认为:“拥有这一经验是一回事,把它看成基本经验则是另一回事。这就是说,经验自身并不能保证其基本性。”即是说,源自基本经验的存在论建构无法保证能让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所表象出来的统一性获得其存在论本性或根源。所以,在施特劳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奠基”活动并没有揭示出理性自由主义传统的形限,因为该“奠基”活动的基础不可靠。

12、……最为费解的是“行为之拥有的当下存在”。在这个表述中,关键词又是“拥有”和“存在”。要知道,这两个词是相对的。一般来说,“拥有”表示的是一种所属关系,“谁”拥有“什么”。而“存在”则表示某种范畴关系,人是动物,“什么”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谱系中,两种关系一纵一横,共同建构出整个范畴体系的秩序框架(Ordnungszusammenhang)。但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拥有”和“存在”显然有所不同。此处的“拥有”是行为之“拥有”,也就是某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的“如何”,恰恰体现为行为的关联意义,而这种关联意义,又构成行为之具体实行的开端和本原,是形式显示中的“形式要素”。在此,形式或者形式的东西,意味着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尽管是空洞的,但它不是任意的,而是规定着方向,是指示着的、约束着的。形式要素乃是规定之开端,具有开端特征。并且,对这个形式开端的理解越深刻,对它的展开和具体化也就越丰富。但是,仅仅有这个开端是不够的,开端仅仅是某种潜能,但这种潜能尚且是非本真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行,才能进入本真之中。而这种实行,指的就是“当下存在”。此处的存在当然应该理解为“去存在”,在每一次“去存在”之中,“行为之拥有”不断得到通达、居有和保持,从而,“拥有”变成“存在”,“非本真”变成“本真”。在此,海德格尔并不是说,要把关注的焦点从关联意义转移到实行意义上,相反,他的意思是,只有在具体的实行之中,关联意义才能得到保持,而不变成理论化的关联意义。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有所不同,一般人认为,“保持”就是死死地抓住某个东西不放手,海德格尔却认为,保持是在不断的更新和实行之中才能实现的。通达和居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保持,因为人对于已经拥有了的东西,总是害怕失去(海德格尔说,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啊!),结果就死死抓住,最终东西就成了现成的东西(前面所讲的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不就是如此吗?),而这恰恰是沉沦。

13、当代也就是一个文明的(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逻辑的全球性封闭环,它开始怀疑自己,即在柏拉图的本体(ousia,尽管我们不要忘记,柏拉图也说过“超越于本体”(epekeinatèsousias))之后,“存在”意味着什么。值得欣喜的是,这一次以对其悬置和变动的形式来回应柏拉图的问题。从马克思和尼采,到海德格尔,并不缺少它业已崩溃的迹象:列宁、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代表着一个转折点,因为正是在海德格尔那里,这种病症才围绕着“存在”固定下来。当其他人看到了进程和进步(即便以批评的方式),他会将所有的特征集合起来,在本体论的名义下思考整个西方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说,正是透过海德格尔,当代的观念本身悬置了时间,成为了哲学的驱动力和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促使人们来谈论哲学的终结。在海德格尔的时间之后,我们仍然处于一个悬置状态。可以肯定的是,当代并不是没有运动,但这种运动已经变得非常艰难和可疑,至少可以认为,在某个时代,所有的保障都已经被撼动了,或者变得可疑。

14、其结果就是,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

15、我总是以为,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是相通的: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就必须保持沉默”,他要我们“上楼拆梯子”,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从可说的领域“界定”不可说的领域,当然那时已无话可说。海德格尔其实也是如此:通过语词的揭示/解蔽作用通达不可被揭示和解蔽的遮蔽状态。

16、“真理进入作品的设立是这样一个存在者的生产,这个存在者先前还不曾在,此后也不再重复。生产过程把这种存在者如此这般地置入敞开领域之中,从而被生产的东西照亮了它出现于其中的敞开领域的敞开性。当生产过程特地带来存在者之敞开性亦即真理之际,被生产者就是作品。这种生产就是创作。作为这种带来,创作毋宁说是与无蔽之关联范围内的一种接受和获取。”(46页)

17、沃:最后一个问题。为了搞清楚在存在和意义,或者意义和无关性之间的差别:当代是否有这种差异的架构,或者当代是否尚未触碰到这个问题?在存在问题的哲学中,当代扮演着何种角色?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海德格尔的问问题的方式,而无需重新开启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否有可能追问或考察,当代哲学是否有一个专属于法德哲学传统的任务?

18、海德格尔被刻画为反对理论、强调和重视生活本身的哲学家。如此看来,生活哲学是被海德格尔自己明确拒绝、但又被研究者广泛采纳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视角,探讨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就颇为有趣。

19、Ⅱ.定义:ἐπιστήμηἀληθὴςδόξα(知识是真意见)(章31-38,187b-201d)

20、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其实叫做“生命哲学”更恰当,套用中国一句成语,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海德格尔通过死亡而思考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

21、不难看出,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的决定性关联才是其整个政治哲学之路的秘密所在:他向我们打开的正是一个属于存在本身的现象学。比起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以一种更加坚决的态度重新摆置了存在问题,从而西方的命运和其自由民主主义的政治传统从根基处得到了担当。通过对海德格尔反思和回应,施特劳斯反倒彰显了那个本应属于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思想之纬——一种属于伟大思想家的伟大担当。

22、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23、其次,存在。是的,绝对是的。除了如下之外,在我看来,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概括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求——尽管他很少写到它,因为这不太行得通——不能将存在看成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而这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及物动词。我得说的是,有些东西我不可能轻易撼动。我们要去解释“是,那就是,即是”——“那不是,但可以存在”?这就是《什么是哲学?》的一个部分,在那本书里,他说在聚会一起阅读的意义上,我们回叙可以尝试类似于阅读(Lesen)的东西。存在=在一起,阅读。在《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以及最近的《黑色笔记本》中,他也说道,存在需要(braucht)存在者。需要(Bracuhen)意思是使用和需要。在《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中他评论了需要的形式,他自己说是翻译自古希腊语的chreôn,他也用过拉丁语frui,fruor来翻译,他将其视为奥古斯特那里与需要等同的东西。他说道:“存在享受着存在物”。所以,我们又回到了快感问题。享受某物——是否是严格地及物动词?我们说,可以用及物形式:“存在享受着存在物”。我并不太确定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24、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25、有必要区别处于不同语境中的真理。真理与在作品中的真理有区别。真理是“敞开领域的敞开性”即无蔽状态,不过“当且仅当真理把自身设立在它的敞开领域中,真理才是它所是,亦即是这种敞开性”。因此,“在这种敞开领域中始终必定有存在者存在,好让敞开性获得栖身之所和固定性”这就是说,真理之敞开性是通过对存在者解蔽的方式现身或发生的,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发生的。当然,并不是艺术家使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而是真理在作品中自行设置入作品。我们且不管真理是如何自行发生的,先来看看真理是如何在作品中发生的。

26、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27、http://www.njsh.cbpt.cnki.net

28、欢迎亲爱的读者到豆瓣“精神译丛”小组参与讨论,获取更多资讯~

29、现在,我坚持认为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原本的“真实-真实”——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迫切需要,也是最终的哲学激情(在某种意义上,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让我们激发了这种哲学激情)。真实就是存在与/或意义,如同它们二者的区分一样。有一种打着“新实在论”,“思辨实在论”、或“物导向的哲学”旗号讨论“真实”,这证明了的当代主流十分热衷于谈论“真实”——这个问题在法德结合的问题之外。如今,这场运动认为哲学已经被封闭在主体性之内,认为所有其他一切都与主体性相关联。但这是非常幼稚的假设。思考从来步涉及到一个与“对象”保持单边关系的“主体”——即便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也是如此。通过在世存在,通过被抛入世界(世界既不是给定的,也没有得到任何保障,不过世界绝对存在),一切事物已经开始,并反复重新开始。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30句一览)":/wenan/41274.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