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苏格拉底之死原因(93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12 阅读次数:

苏格拉底之死原因

1、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免去一死机会是在狱中等待报刑的时候,有朋友向他提供逃离雅典的方法。可是,他严正拒绝了,并且认为他既然接受了雅典的法律,就要服从到底。苏格拉底的这种态度无非是要坚持着一个大原则︰人应该忠于正义的事而无惧死亡。(苏格拉底之死原因)。

2、“何况,我极简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富裕,也不是想让自己的妻子子女艰难,而是我想体验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极简贫困中,社会的观念意识,家人之间的观念意识,会有着怎样的转变形式与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针对我的生活态度。毕竟,我现在的身体,不是灵体,而是圣人之躯。”

3、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4、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5、但,不可思议的他,却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简单的让后人把他的死,当成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公案,尤其是他从容饮鸩,无惧生死的过程,更成为许多艺术家笔下的名作。难道,历史真实的虚妄与虚无中的真实,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6、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对民众的看法负面至极,视之为洪水猛兽。柏拉图又认为哲学家在现实里败坏的政治之中,应离开政治,过安逸的生活来保存自己。柏拉图写道︰

7、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8、以不可见的事物和结果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这样的哲学训练过程显然处在哲学和神学的交叉地带。

9、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在此明确说出,但似乎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其实是想离开人世了,但又不能自绝,现在被判服毒,说明我这个想法已经获得了庇护神灵的允许。

10、《裴洞篇》哲理和文学性兼具,读来像是眼前上演了一出苏格拉底人生最后时光的悲剧。在所有见证这一事件的人当中,却没有柏拉图的身影。按主要叙述人裴洞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柏拉图病了”(59B)。(《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p20以下援引未注出处的都摘自此译本)

11、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深刻危机的时代,民主政体几经被推翻,经历过寡头政治统治的普通雅典人痛恨寡头政治的专制和暴虐,他们怀念雅典民主制曾有的辉煌,但并不真正领会民主制的精髓,将民主制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而重新掌控政权的民主派已如惊弓之鸟,大搞结d营私、排除异己,为使自己的意图和欲望现实化,行为合法化,他们摇唇鼓舌,通过巧妙的“辩论术”将正义等德性置于抛弃了真理客观标准的、以利己为价值取向的个人臆见及其自由意志的肆意玩弄之下,以民主代言人、民众利益维护者身份自居的他们利用民众对民主制的好感和误解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尽其所能地取悦大众,煽动民众情绪,将大众民意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中,使大众沦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和失去是非善恶判断力的庸众,使民主完全沦为实现其少数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完全受已然堕落的民主派操控的民主制,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是“非正义的民主制”和“庸众的暴政”。雅典民主制的这种弊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海军,政客们却以阵亡将士的尸首没能及时运回为由,滥用冠冕堂皇的民主对10名海军将领提起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大会核心人物苏格拉底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得罪了操控民意、排斥异己的民主派,被结d营私的他们怀恨在心,这为后来被控告埋下了隐患。雅典民主制的工具化、庸众化和民主精神的败坏,使得曾经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已然成了徒具民主驱壳的累赘。富有哲学反思精神、众人皆醉惟其独醒的苏格拉底对此痛心疾首,他决心做一个勤劳的、清醒的、执着的却令人反感的牛虻,去叮咬雅典这匹昏睡在虚假民主制温床上的、血统高贵的惰马。

12、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13、而苏格拉底在为自己辩护中并未展现悔意,从柏拉图与色诺芬记录下来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似乎是在等候死亡的来临。

14、同样的问题,西尔贝克在《西方哲学史》导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过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如果把句子中的“精神行装”换成“灵魂”就会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至少在我看来会比较好懂一些。

15、法庭上,苏格拉底明知如果他放软态度,对陪审团说话恭恭敬敬,案件的胜算便会大大增加,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只说他认为对的事。还未判决之前,他说︰

16、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智者运动虽然没有颠覆雅典的宗教体系,但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些冲击。大多数的雅典民众在宗教上仍然很保守,类似苏格拉底审判的宗教指控往往都上层有识人士发起的,往往名不副实,出于个人关系或政治动机。

17、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18、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

19、接着的是“三十暴君”被推翻后,雅典民主的痛苦复原。二十多年间,经历战败与被“低等文化”统治过后,疲乏、屈辱与愤恨大概就是雅典人普遍的感受。人在这种状态之下,大概很难再持宽容的心境去包容如苏格拉底般的存在——一只喜爱挑战众人的“牛虻”。

20、“呵呵,动听啊,动听!”弗洛伊德说,“既然人无法知道自己要下地狱还是上天堂,那么,活在当下,活在欲望中,岂不是赚了?”

21、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22、在这大概半世纪之后,一封控告词说出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及注重学说主张宣教性的功用,而苏格拉底所招的学生及再传弟子中,就有那些有潜在寡头倾向分子。如亚西比德、克里提亚等也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23、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24、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别人告你死罪,不管你事实上是否有罪,都可以主动请求把自己流放,就可以不用进入审判阶段,更不会被执行死刑,期满之后回来还可以继续竞选公职。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利用这一制度,而是直接进入了量刑阶段。

25、为什么?原来是是苏格拉底并不急着正面回应辛弥亚和格贝的质疑,而是借题发挥,说了一通对如何避免厌恶论证(misology)和愤世嫉俗者(misanthropy)的看法。更妙的是,苏格拉底借自我批评,“此刻我还很担心自己对这个特殊问题是不是持哲学的看法,而是挑挑剔剔,跟没有教养的人一样”(91A),很迂回曲折地批评了两个人。

26、TheDeathofSocrates Jacques-LouisDavid

27、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28、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29、“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30、“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31、苏格拉底问:“我们相信有死这种事情吗?”。Jowett的英译本是:Doweattachadefinitemeaningtotheword‘death’?(64C)。按英译本的意思,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给‘死亡’一词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和中译本的意思略有不同。

32、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33、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加入社会契约的最大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如果苏格拉底的境遇落到了他们头上,无疑是不公正的。

34、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35、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

36、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真的死于雅典陪审制吗?

37、而苏格拉底的学生中不乏贵族和富者,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影响选票,最终使苏格拉底逃避死刑。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学生们的好意,他认为这会导致雅典的法律权威进一步下滑。最终,苏格拉底饮下毒槿汁,慨然赴死。

38、雅典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定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自觉自己并无智慧,于是他决心对“神谕”进行求证。他每天出没雅典的各种场所,与任何人以追根究底问答的方式讨论人的各种德性问题,那些本来自认为很明白的人最终都被苏格拉底这个自觉无知的人问得自相矛盾、无话可说,陷入思维困境,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终于明白,原来众人都是自作聪明,神谕说我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借我苏格拉底之名告诫人类,“自知其无知”是人的唯一有价值的、可以称之为拥有“智慧”德性的东西,而人只有拥有这种自觉反省才能追求关于“善”的真正意义的知识,才可能踏上通往“幸福”的道路。同时他体会到神要赋予他以天职,那就是通过他让别人也达到对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自觉,这是一种比自己优秀得多的存在者的神圣命令,如果不服从就意味着选择了恶行,背离了“善”。由此,他苦口婆心劝说人们要潜心向善,清醒认识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证实“神谕”的行为惹怒了许多有身份、有脸面、享有智慧声誉的上流阶层。常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他们觉得苏格拉底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故弄玄虚、故意找茬,是不安好心地扒光他们身上的华丽服饰,令他们当众出丑,为此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39、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40、当超过一定数目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觉得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变小。“没有一滴雨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他们心中,自己投的一票只不过是那么多票数中的一个,并没有人会想到,正是这积聚的票数导致了最后的死亡审判。

41、实际上,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被告人。比如,英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实行了陪审制。当年因为社会治安状况恶劣,所以重刑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即便是盗窃几便士的轻微盗窃犯罪人,也要被判处死刑。

42、陪审团的先生们,请你们必须充满信心地往前看,并且把你们的心灵坚定地灌注在这个确定的信念上,那就是:无论生前或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的命运,于神而言,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情。

43、听他们对话,我终于明白当弗洛伊德站出来之时,美神为什么有着不悦之意了,原来弗洛伊德是在地狱受刑的鬼魂,是美神为了这次聚会,特地让使者把他和几位鬼魂从地狱提了出来。想到这里,不由感到美神对我真是太好了。

44、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45、当时的投票表决规则,其实对苏格拉底也是非常有利的。

46、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在《苏格拉底针对陪审团的申辩》中记载:苏格拉底接到死刑判决时,他的弟子阿波罗多洛斯说:“最让人生气的是,我看到你将被不义地处死!”苏格拉底抚摸了一下阿波罗多罗斯的头,道:“亲爱的阿波罗多洛斯,你宁愿看到我被正义地处死,抑或被不义地处死?”

47、这也意味着单一契约无法满足递增人口的发展。因此老子说: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意味着a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量上,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割断了a与a之间的联系,使单一契约无法形成。

48、“嗯!”我想,感觉许多记忆中的故事,也许它的模样本就和真正的历史谬之千里。

49、那么,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50、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51、“这种想法人人都有,包括我来到古希腊。但克制欲望的是人类的道德与尊严,而不是无节制放纵的肉体。人没有道德的约束,禽兽不如。所以才会出现律法,出现契约,来保证人对神的承诺。但人要违背承诺,享受活在当下的极乐,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人不能救药了。”苏格拉底说。

52、社会契约是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自由民,拥有随意行驶自己权利的权利。换句话说,自由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3、19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在他的著作《快乐的科学》《朝霞》等著作中曾强烈抨击苏格拉底,把苏格拉底称作“乐观主义的科学精神”的“始祖”。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最早显现于苏格拉底人格之中的那种对于自然界之可以追根究底和知识之普遍造福能力的体现”。

54、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人坚信只有在他们完全得到净化的时候,才能找到他们一生孜孜以求所要追寻的智慧。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灵魂将最终脱离肉体,前往真正的智慧之所在,所以才不会悲伤。(68A)

55、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被展现了出来,尽管他并不确定他一生的努力是否会有成效。

56、所以,如果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因为陪审团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被告人处以重刑,而不给他定罪。所以,雅典实行的分离制度其实是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的。

57、苏格拉底,一位誓死捍卫真理的希腊先哲。因为主张无神论,被推上了人民的审判台。五百名普通公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以请求宽恕,这无疑是让苏格拉底否认自己的思想。

58、然而糟糕的是,在判断投票的契约条件时,唯一的执行主体是他们自己。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决定着自己是否客观公正。

59、如果男人在年轻的时候稍稍涉猎,哲学是个吸引的东西。但如果他此后也花很多时间研究它,它会毁掉任何男人……就如当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口齿不清与把玩小伎俩,我会乐在其中……但当我听到一个成年人做同样的事,便令人觉得滑稽可笑而且没有男子气概,他应该受到鞭打。

60、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恶法亦法与自然法学的恶法非法的争论。法官被法律赋予了自由裁量权。当法条和情理不能兼顾时,当如何取舍才能两全?何以处置才能合法又合情,胜败皆服?这是法律人百思至今的却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

61、啊…先生们,你们投票赞成把我处死,我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62、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63、“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64、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65、“哦!”美神浅浅一笑,说:“圣人,那你就满足一下弗洛依德先生的要求吧?”

66、“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

67、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68、“咦!”听到这里,我心魂一颤,西塞罗的这番话,明明就是把苏格拉底置于神与信仰的地位,让人以哲学作为生命的圭旨,这个评价太高了?难道苏格拉底是与神相类似的生命?想到这里,回想起方才美神对他的尊敬,我不由看了美神一眼。

69、而苏格拉底和岳飞知不知道这一点呢?大概率是知道的。

70、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第一次论述(70C-72E)针对的是1),第二次论述(72E-78B)针对的是2)。

71、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d人对他充满怀疑。

72、“不是吗?”苏格拉底说,“这200多年来,人类世界因了你们几位犹太人的出现,而导致道德的大滑坡,难道你在地狱中,还没有反思过来吗?”

73、“但人生在世,就是需要肉体的享受。如果肉体不能享受,那么,生存于世有何意义?”弗洛伊德说。

74、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75、指控者提出了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是苏格拉底却坚称自己无罪并且应当得到嘉奖,要以后在市政厅享用一日三餐。这从今天的法律角度来讲,涉嫌藐视法庭。

76、简而言之,当时大众觉得哲学家是一些没有社会经验、无贡献又不断卖弄小聪明的“小屁孩”。

77、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这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它)使灵魂习惯于从肉体的接触中返回,集中于自身,尽可能在现在和未来固守在自身之内,摆脱肉体的枷锁。”(67D)(thehabitofthesoulgatheringandcollectingherselfintoherselffromallsidesoutofthebody;thedwellinginherownplacealone,asinanotherlife,soalsointhis,asfarasshecan;-thereleaseofthesoulfromthechainsofthebody.)

78、临刑前,学生、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越狱逃离雅典的道路,被其断然拒绝。苏格拉底对劝逃的克里托阐述了他的公民道德思想: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几十年来在城邦的保护下成家立业、接受教育,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这说明自己接受了城邦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城邦法律没有异议,既然对自己的审判是以城邦法律的名义进行的,那么自己必须接受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哪怕判决是非正义的。这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城邦,既然选择了、并接受了这个城邦法律的保护,公民就得履行公民维护城邦法律的义务。如果自己不服从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而逃亡国外,就会造成对城邦法律的否定和损害,城邦的基础就会因自己的贪生怕死而动摇。如果每一个被控告的公民视城邦法庭审判不公,然后设法逃亡国外,那么城邦法律就会名存实亡。(《克里托篇》)此其一。其即使城邦法律被恶用,一些人借用城邦法律的名义对自己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而如果自己越狱逃亡,就是以非正义对付非正义,这种“复仇”行为将违背追求正义之士的行为准则,别人作恶决不应该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并且自己若越狱逃离雅典就是故意作恶、自甘堕落,较陪审团、庸众出于无知对自己的不正义更糟糕。因此,他认为,自己无怨地等待服刑是作为城邦公民应有的、必然的道德选择,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他提醒克里托,作为有道德理性的人,不应该只是追求活着,而应该活得好,那就是省察人生,追求“善生”。他说:“如果人非要在实行不正义与接受不正义两者之中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接受不正义而绝不实行不正义”(《高尔吉亚篇》)。他就是从这种道德理想出发从容就死,以对生的无悔放弃履行作为雅典公民的道德责任,实现自己的“善生”理想。

79、苏格拉底:“哲学就是最伟大的一种音乐”(61A)。这句话的出现在此没有上下文,要和后面苏格拉底反驳辛弥亚“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带弦竖琴比喻(86A)对照,才能看出点儿意思。(这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80、刚才出示的两张图片,是我去年十一月在希腊雅典卫城之下的遗址公园拍摄的。这是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遗址以及在此出土的苏格拉底的石塑像、毒死苏格拉底所用的那种小酒瓶。

81、苏格拉底宁愿死亡也要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这一结论被后世实证主义法学用来论证“恶法亦法”的观点——即便是恶法也应该受到民众的尊重和自觉的维护。

82、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论述实际上把灵魂和关于美、好、公正等绝对存在的型(相)提了出来。按这个论述的逻辑,当一个人感知到美好的事物时,它们唤醒了这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美好的“型”,这个“型”是灵魂拥有的知识。

83、“人的痴迷就在于对肉体享受的痴迷,这是神没有料到的。所以,创世大神才会不断的差遣自己的使者与子女莅临人间,以道德来教化,就是希望人懂得道德之奥义,来完成自己在人世的修行。”苏格拉底说,“只是,几乎大多数人,活在人世,成为欲望的奴隶。”

84、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是雅典之前的民主制被推翻,建立了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不久后,雅典又重新建立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像当初的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85、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86、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87、“哦,这样!”我想,脑海中出现老子李耳,佛祖释迦牟尼及基督耶稣,都以自己完美的道德,在化育人类,而苏格拉底,也是用自己的道德在化育人类。难怪20世纪的迈尔说:“‘苏格拉底为之奉献一生的所谓哲学,不是形而上学,不是伦理学,也不是修辞学,他根本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而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

88、苏格拉底不怕死,但最终还是死了。对于死后有没有灵魂,灵魂归于何处,死后的世界是不是绝对的虚无我们一无所知。我们知道的是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民众追悔莫及。于是给他平反,并且流放了原告,还树立铜像来纪念他。苏格拉底死而不朽,他的思想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不衰。死亡是超出我们经验的,任何正在活着的人都不可能真正体验到死亡。所以我们对死亡的解释只能诉诸于玄想和信仰。出于对终极关怀的反思和死后世界的构想,哲学和宗教应运而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确认超验的世界本体存在,并在那里为灵魂和生命本体安了家。“人们之所以对肉体的死亡感到莫大的恐惧和焦虑,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不知道死后灵魂的归宿。死亡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死亡过程中肉体所受的痛苦,而在于死后的绝对虚无。”(10)哲学的灵肉二分之说,尤其是宗教关于死后归宿的天堂地狱之教,很好地消解了人们对于死亡和虚无的恐惧。这一信仰支撑着人们在现世生活中完善人格做正义之事,或立德立功立言,实现另一种不朽。

89、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领导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90、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哲学家;死亡;正义

91、苏格拉底经常走到大街上与人辩论哲学。他讨论的方法十分独特,人称“苏格拉底式对话”。他常常谦恭地(不知是装的还是真的)问别人一个看似十分幼稚的问题如“什么是勇敢”,然后顺着对对方的回答继续追问下去,不消几个来回,必定使其答案破绽百出。他不像其他哲学家一般希望正面地提出一套关于某议题的看法,与之相反,他的哲学旨在以诘问与难题使人自觉到自己的无知。他有一句名言足以总结他的哲学态度︰“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谦恭其实来自于对无知的自觉,而他在别人眼中的“狂傲”亦来自于坦白揭露别人的无知。

92、“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苏格拉底之死原因(93句一览)":/wenan/4328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