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67句一览)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1、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2、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3、二十日:“叶明瑞,湘潭人,易家湾,种田为生。道州入主王营,初充公长夫。面麻小样,狡诡能战,形似三花脸。”
4、咸丰八年三月至四月:“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贵相,心存济物是贵相。”
5、成事是自己获得成功;成大事则是帮助别人获得成功。
6、第一句和咱们常常写的,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多年这样的句子是一个意思。到了我这个年纪,古人都学问有成了,我还碌碌无为,真的让人心有戚戚焉。
7、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8、陈晓芬、徐儒宗、方勇、王秀梅、王世舜、王翠叶、胡平生、张萌、杨天才、郭丹 、程小青、李彬源 译注
9、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10、如果决定要做好事情,发一下仁心,就需要一鼓作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别拖拖拉拉,犹犹豫豫。
11、“夫疢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应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改写。说的是具有忧患意识才对自己的品学有帮助,但如果享受安逸则会祸害终身。我现在还只是一个中才但自己的生活安逸顺快,真的是需要惊醒呀。现在就要刻苦振作起来,创作五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警醒自己。
12、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13、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长辈太奢侈了,后辈太骄蛮,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横的。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未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花费也就多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14、第一句和咱们常常写的,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多年这样的句子是一个意思。到了我这个年纪,古人都学问有成了,我还碌碌无为,真的让人心有戚戚焉。
15、凡是现人形貌,观姿容以七尺躯体为限度,看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评断。人的胸腹手足,对应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都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一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而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其命运就不值一提了。
16、《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17、咸丰九年三月初八:“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遁。”
18、这个解释我是赞同的。这里借着冯唐先生的话,再展开说一下。
19、第分类。为了查看方便,根据每则家训所讲述的主旨进行分类,分为立德、养生、交际、读书、写字、作文、治家、经世,共八个类别。各类之中则按照家训的写作时间排序,以便前后参看。也有多则家训涉及多个主旨,则根据其核心的主旨加以分类。
20、再说“稼穑”,曾国藩牢记祖父的话,“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故而在与其弟、其子的家书中经常强调种菜、种竹,“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还要家里专门请来老圃,一起开辟菜园。他还说“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内而纺绩、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人客,夫人均须留心”,就是希望欧阳夫人带领着家中的子女,一起从事耕种与纺绩,从而习勤习劳,养成俭朴的家风。
21、《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毛泽东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22、“我仔细想过,大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便将福分享用完了。他们的子孙开始骄佚,接下来便四处流荡,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福分延至一二代的很少。商贾之家,勤俭的则可将福分延至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将福分延至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将福分绵延到十代八代。我现在靠着祖宗的积累,年纪轻轻便得到功名,深恐自己一个人将祖宗的积累享用尽,故而教导诸弟及儿辈,但愿为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之家。”
23、《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从内容上看,收得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它的遗文。《李娃传》《长恨传》《莺莺传》《古镜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是《太平广记》中非常有名的作品。
24、《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必读典籍。作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本书修订本,对初版本作了全面细微的校订、修改,补充了新材料。
25、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享泰。是放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26、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7、这里曾国藩还谈到了专。一本书读的时间长一些不要紧,但能够把这本书专注下去读完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对待。东翻翻西阅阅到头来也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其中得到精髓。
28、骨有不同的颜色,表面颜色,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29、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陈青云,五都肖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宫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言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30、为了避免遗珠之憾,在本书分类、译注的过程中,又通读了未曾收入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的那些家书,遴选出其中的十多则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补入本书。传忠书局本还附录了写给欧阳夫人的家书二则,写给族叔曾丹阁的家书一则,本书同样归为附录。曾国藩另有写给侄儿曾纪瑞、曾纪寿的家书各一则,正好可以与写给其子的相互参看,故本书也归为附录。综上所述,本书收入家训一百三十四则,附录五则,共计一百三十九则。
31、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32、这是这段话中“贤贤易色”的出处。意思是指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然起敬,认真的待他;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这个翻译是我觉得非常好的翻译,也有其他的版本。
33、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34、在治学论道方面,曾国藩说:“盖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为文贵在自辟择良师以求教。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 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35、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36、眉尚彩,彩者,秒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所谓“文明气象”,直疏爽不宜凝滞。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淡忌枯索。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切。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优,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37、一旦要做事情,就需要有这种一鼓作气的干练和魄力,能够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漂漂亮亮地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气神儿。
38、《战国策》(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39、而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40、光绪五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其门人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41、要决定减肥,写文章,或者读一本书。那就马上行动起来。
42、曾国藩希望后人做知书达理的君子,而非叱咤风云的高官,这和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息息相关,也是他在阅尽世间沧桑后悟出的处世之道。勤奋节俭、举止端庄、不妄说话,这3条育儿心经,值得我们借鉴!曾国藩从细处着手对子女言传身教,真可谓是亦父亦师啊!
43、他的日记还大量留下了观人面相的记录,例如:
44、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强健,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了。
45、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46、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老子他说》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47、至于曾国藩看相看得比较准,除了他在这方面悟性好之外,完全是被逼迫的结果。
48、一天两天做这些,是比较简单的。但难在每天都能坚持做这些。所谓的恒心,其实就是在点滴事情上一直持续不断地去做。
49、本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50、这些解释看完之后,应该就明白个大概。咱们这里可以说说一句话的意思:荷道以躬,舆之以言。冯唐先生给出的解释是:
51、而《神相全篇•十观》则说:“眼乃心之门户,观其眼之善恶,必知心事之好歹。其心正则眸子瞭焉,心不正则眸子眊焉。眼视上,其心必高;眼视下,心有感思。眼转动而不言,心有疑虑;眼斜视,而口是心非,益己害人,言不可听;眼正视,其人中正,无d无偏。眼恶心必恶,眼善心必慈。”
52、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准定抄几页寄回。
53、同时曾国藩也不是胡乱蛮干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去总结做事情的经验方法或者教训,写信给弟弟们分享,让弟弟们少走弯路。
54、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会清朗明爽。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准头不学园,面部就不会现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又方正,主人有享千钟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两眼秀长并播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桔子皮的人不会发达。文人若左眼有伤那么文星陷落而无所作为。鼻子如鹰嘴的人,必定内心陰险狠毒,喜伤人,(后面)这些都是贫贱的征兆。
55、《冰鉴》之伪,唐浩明先生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得很清楚:“曾氏有‘知人识人’之誉,还有人说他‘尤善相士’,即特别会鉴别知识分子。传说他有许多相人的诀窍,坊间还广为流传一本题为《冰鉴》的书。书中讲了许多识人辨人的方法,书的作者便赫然署名‘曾国藩’。笔者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只字提过《冰鉴》一书。其实,这部书早在六七十年前,便有人指出是托名曾氏。《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近人乃有以古相术《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版,叔章盖尝藏之。’为什么托名曾氏而不托他人呢?其源盖出于曾氏素有‘相人’的大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第393页)。”
56、如果我们待人接物不能谦恭敬畏,轻则是别人轻视你看不起你;重则天命也会狠狠惩罚你。
57、“夫疢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应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改写。说的是具有忧患意识才对自己的品学有帮助,但如果享受安逸则会祸害终身。我现在还只是一个中才但自己的生活安逸顺快,真的是需要惊醒呀。现在就要刻苦振作起来,创作五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警醒自己。
58、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59、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婬;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60、如果我们待人接物不能谦恭敬畏,轻则是别人轻视你看不起你;重则天命也会狠狠惩罚你。
61、三月初三日:“黄菊亮,平江西乡,去县二十里。父母亡,兄弟四人。行二。兄在家,弟当前哨护哨,三年投效,五年春入营,在胡盖南部下。六年九月在崇仁充哨长。鼻削,目小,面不大。前哨哨长。”
62、“冰鉴”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再者,从《冰鉴》智慧的另一层面看,它还是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走向成功的大智慧,是一切成功人士的必读必修课。
63、廿四日:“杨鸣岐,湘潭十四都,莫家塅人,种地营生。四年正月入一三营。目不妄视。”
64、有趣的是,从相术角度看,曾国藩本人目相极坏。他是典型的三角眼,而对于这种眼形,很多相书都视为恶相。《神相全篇•达摩五官总论》云:“三角深藏毒害。眼生三角,凶狠之人,常能损物害人。若是女子,妨夫不良。”揽镜自照,不知曾国藩作何感想,他会相信这样的相术而自认凶险狠毒之人吗?好在中国的相术还有另外的圆融说法:“未观相貌,先看心田。有相无心,相从心灭;有心无相,相从心起《神相全篇•相说》。”——相是心的反映,离开人心便没有吉相凶相。看到此处,曾国藩可能要拍案叫绝了:“深得吾心啊!”曾国藩一辈子克己修心,是否也包含了以心正相的动机呢?从这个动机出发,他自然也不会过于相信天生的所谓吉相凶相,而只在乎人的面相反映了怎样的内心世界。
65、《全唐诗》是清初曹寅、彭定求等奉康熙敕命编纂的唐代诗歌总集。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于1960年出版发行。全书共九百卷,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作四万八千余首,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此书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66、从这篇序中,我们也能看出曾国藩反思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态度。他不满意自己活在安逸舒适中,要走出舒适区去不断挑战自己未知的一面。这种精神力量一直贯穿着曾国藩今后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67句一览)":/wenan/4392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泰坦尼克号爱情感悟评论(42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