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辜鸿铭生平简介(81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15 阅读次数:

辜鸿铭生平简介

1、后来不得不写个谦虚的求见的信,才得以相见,这段历史被林语堂先生收录在《信仰之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2、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但当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开始碰撞,新文化思潮在新中国很快传播开来。辜鸿铭虽然出生在南洋,但他并不觉得西方很文明,东方很野蛮,相反他对中华文化爱的深沉。但他表达的方式有些偏激:辜鸿铭仍然坚持恢复帝制,穿长袍,留长辫。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后来不得不离开北大。(辜鸿铭生平简介)。

3、而给他下这道命令的,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

4、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

5、托马斯·卡莱尔。他认为「思想是人类行为之本,感情是人类思想的起源」,这些观点对辜鸿铭后来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概括和推崇产生很大影响。

6、走进辜鸿铭纪念室,屋内左侧走廊墙壁上贴有辜鸿铭生平事迹和训示名言,对面的右侧墙面则贴有辜振甫生前开展两岸工作的部分事迹。厅堂中央设为活动场所,厅堂左侧有一陈列室,收集了辜鸿铭先生著书文集及历史照片等。

7、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8、1880年,23岁的辜鸿铭学业已成,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英国,而是回到了自己阔别13年的南洋家乡。

9、“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0、据介绍,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一代文苑精英,以奇人、怪杰而闻名中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先行者,曾将“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传播国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辜鸿铭英语当年曾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第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其身兼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外语。据有关资料考证,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厝移居台湾鹿港,后又移居马来西亚。辜鸿铭在台湾的堂侄、海基会原会长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女士在回闽寻根时,就曾为惠安螺阳辜氏宗祠题字——脉承惠安。

11、 1895年,裕庚被清廷实授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人随父亲到日本东京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12、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13、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

14、辜紫云同意了,但在临行前,他把辜鸿铭拉到家里的祖宗牌位前,点了一炷香,专门叮嘱了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15、后来,有一次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他都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位外国人就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像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16、这就是他后来固守传统礼教的重要原因,除了留辫子,他甚至连“小脚”文化、一夫多妻等等封建陋习都一一继承!

17、就这样,才10岁出头的辜鸿铭就随布朗夫妇到了英国。因为对文学很感兴趣,辜鸿铭考取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系——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苏格兰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18、 早年 德龄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其父裕庚为满清贵族、外交官。当时,她的父亲裕庚正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厘税榷关,兼办洋务、教案。

19、辜世辉在整理记录《辜氏族谱》中提到,1997年7月31日晚上,辜振甫会晤厦门市经贸赴台湾参访团一行,谈话中提起祖籍惠安,不禁流露出悠悠思乡之情。2005年1月12日,辜振甫夫人严倬云返乡探亲写下了“脉承惠安”四个字。

20、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文风似匕首。其实,辜鸿铭骂人的艺术一点也不比鲁迅弱,而且更加形象、幽默。1913年,六国银行团强迫北洋政府签订借款合同,辜鸿铭被慕名请来担任谈判翻译时,讽刺帝国主义银行时说:“所谓的银行家,就是晴天千方百计把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这句话在当时非常有名,还被收录到了英国《大不列颠词典》里。

21、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是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

22、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23、在西方人眼中,辜鸿铭具有极大的魅力和神秘感,他们视这位古怪老头为北京城内比三大殿更重要的人文景观,到了京城不去见他,简直就跟入宝山空手而归没什么区别。

24、辜鸿铭不负众望,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德国莱比锡不到一年,他就轻松获得土木工程师的文凭。在他求学期间也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话,不以自己头上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外国人笑他的辫子,他便笑他们的胡子。在英国去市立图书馆路上买了一份报纸,他展开阅览,不想竟然被旁边的英国佬指指点点,他撇了他们一眼,把报纸倒过来大大方方的看了起来。旁边的英国佬笑得更加大声,这是辜鸿铭突然用字正圆腔的英文说:“英文这玩意儿太索然无味,翻来覆去26个字母,不倒过来看,简直没意思。”把几个英国佬气得哑口无言。

25、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26、《辜鸿铭国学要义》选取了辜鸿铭先生有关国学方面的论著,对现存的底本取其精华,精心挑选、编校。书中,先生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容,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在当时少有的开阔视野,通过他独立而冷静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他眼中独特的国学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靠前学术中发出了国学不错音。

27、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理雅各曾经翻译过多部儒家经典。但是辜鸿铭认为理雅各的翻译并没有表达出儒学的精髓。

28、辜鸿铭可以说是个处处矛盾的卫道夫,当大家对他的辫子提出非议,甚至认为他是“立异以为高”。很少有人知道,在民国开始之前,他已经剪掉辫子,当大家都开始剪辫子的时候,他又开始留辫子,甚至带上假辫子,到处招摇过市。

29、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他首途上海,西方友人约翰斯与他握手话别,善意地提醒道:

30、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31、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讲求诗文字句乃至于行为举止的“有出处”,就是每一个用典,每一个标志性的行为动作,都是要有出处的,有前人的对应的。这种用典,是有文化的象征。辜鸿铭老先生的漱口,其实也是“用典”。

32、“让家乡后人汲取辜鸿铭先生的正能量,用心灵的语言,诵吟高歌,将中国人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组织吟诵会的螺阳书院工作人员说道。

33、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34、《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35、当时正值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西欧各国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前景感到失望和悲观,开始反思自己曾经自以为先进的文明制度,而辜鸿铭关于「东方文明」的观点恰好横空出世,让很多西方人眼前一亮,感触颇多。

36、PapersfromaViceroy&#x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

37、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英文版《论语》问世,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世界:原来中国人还有那么高深和有洞见的哲学!

38、回到中国后,他刻苦学习中国文化。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充分利用自己精通各国语言的优势,将中国的文学经典翻译成外语,让中华文化广为流传,他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宣传大使。

39、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40、“为了传播国学精神,扩大辜氏宗亲文化的影响,让村里民众对于国学大师辜鸿铭有更深的了解。”辜鸿铭纪念室负责人、年逾古稀的辜炳辉老先生介绍,目前村里姓辜的将近300人,整个惠安县辜姓约1500人左右。

41、这个人叫杨玉书,是当时的广州候补知府,他受人之命,去香港打探中法战争的军情。

42、在法国他结识了一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老者,并了解到中国之危难迫在眉睫,决定回家乡。

43、看到上面介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复古保守主义者!

44、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45、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46、诙谐的人很可能严肃,古怪的人也很可能正直,辜鸿铭生平最看不惯官场里的蝇营狗苟。以段祺瑞为首的安福系军阀当权时,颁布了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一部分参议员须由中央通儒院票选,凡国立大学教授,或在国外大学得过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像辜鸿铭这类闻名遐迩的北大教授就成了香饽饽。有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陈博士到辜家买票,辜鸿铭毫不客气,开价五百元,当时的市价是二百块。小政客只肯加到三百。辜鸿铭优惠一点,降至四百,少一毛钱不行,必须先付现金,不收支票。小政客还想讨价还价,辜鸿铭大吼一声,叫他滚出去。到了选举的前一天,辜鸿铭果然收到四百块光洋和选举入场证,来人再三叮嘱他明日务必到场。等送钱的人前脚离开,辜鸿铭后脚就迈出大门,他赶坐下午的快车前往天津,把四百块钱悉数报销在名妓“一枝花”身上。直到两天后,他才尽兴而归。陈博士早就气歪了嘴巴,他赶到辜家,大骂辜氏轻诺寡信。辜鸿铭二话不说,顺手抄起一根粗木棍,指着这位留学生小政客,厉声斥责道:“你瞎了眼睛,敢拿几个臭钱来收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以后,不要再上我这里来!”陈博士理屈词穷,又慑于辜氏手中那根粗木棍的威力,只好抱头鼠窜,逃之夭夭。当时,中国的国会议员被称为“猪仔议员”,实由贿赂公行造成。辜鸿铭用贿款去吃花酒,杀“猪”杀得风流快活,堪称一绝。

47、她的众多回忆性质的作品,因其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人物生平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州汉军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

48、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

49、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50、他还是“一夫多妻”坚定宣传者,当外国女人质问他之时,他说:

51、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52、“你到了北京,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见辜鸿铭啊!”

53、这一年,他回福建老家探亲,回程的船途经香港。在船上,他听见几个德国人在聊天,他走上前去,用德语和他们谈论哲学,从苏格拉底聊到黑格尔,随后又用英语和他们聊英国文学。

54、近世人物中,辜鸿铭最看不起袁世凯,因此后者挨骂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不堪。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辜鸿铭随喜,也做了外务部的员外郎。有一次,袁世凯对驻京德国公使说:“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言下之意是,他处理公务无须学问帮衬。辜氏听人转述此话,忍俊不禁,立刻以戏谑的语气嘲笑袁世凯不学无术,他说:“当然,这要看所办的是什么事,如果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还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到的。”当时,有一种说法众人皆知:洋人孰贵孰贱,一到中国就可判别,贵种的洋人在中国多年,身材不会走形变样,贱种的洋人则贪图便宜,大快朵颐,不用多久,就会脑满肠肥。辜鸿铭借题发挥,用这个说法痛骂袁世凯:“余谓袁世凯甲午以前,本乡曲一穷措无赖也,未几暴发富贵,身至北洋大臣,于是营造洋楼,广置姬妾,及解职乡居,又复购甲第,置园囿,穷奢极欲,擅人生之乐事,与西人之贱种到中国放量咀嚼者无少异。庄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孟子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他还骂袁世凯寡廉鲜耻,连盗跖贼徒都不如,直骂得袁世凯一无是处。

55、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56、 两岸亲情割不断。2004年2月10日,时任台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回泉州与辜振甫私人教师辜淑如次子辜世辉见面。林水坤/摄

57、辜鸿铭漱口的最早典故,其实不是漱口,而是洗耳朵。辜鸿铭老先生应该采的就是古人的洗耳朵的典故,只是在北大开会的场合当中,漱口比洗耳朵更便利一些。

58、这一期就让民图君带大家认识辜鸿铭先生,这位不世出的人中怪杰,清末民初学术界最具喜剧色彩、最受争议的大师级人物。

59、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一一《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60、历史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61、(1)人生就是一场梦,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一切不可求,一切皆是苦!每个人在轮回中修行,不断地去完善自我,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困扰的苦,只有自己去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为别人,为世界化解苦难。世间的种种苦难都是答案,过于执着!双眼便会被眼前的世俗所蒙蔽。

62、这一点,在他1915年出版的《春秋大义》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本书的英译名,就是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

63、马建忠很欣赏辜鸿铭的才华,但同时对他离开中国感到可惜。在那三天里,马建忠向辜鸿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鼓励他回中国去,因为中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何必在这里做假洋鬼子」。

64、辜鸿铭不是底层百姓,没有感受到清政府带来的痛苦,反而他在中国的成就,很大原因来自于清政府的支持,因此他的思维已经定格,无法转圜。但是他拳拳的爱国心,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65、据说他写作的时候,让妻子脱鞋,去掉裹脚布,一手执笔,一手把玩小脚,顿觉思如泉涌,下笔千言,妙不可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挚爱。

66、甚至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重庆拜访辜鸿铭,可能觉得自己名气比较大,毛姆写个便条,递给辜鸿铭的门房,结果吃个闭门羹!

67、某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辜鸿铭辩才无碍,他既能在西洋人面前稳操胜券,也能在东洋人面前棋高一着,即便他面对的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那样的高段位选手,他也能赢。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居停期间,他与张之洞有过接触,作为见面礼,辜鸿铭将刚出版不久的英文译本《论语》送给伊藤。伊藤早有耳闻—辜氏是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他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20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只好微笑颔首。辜鸿铭殊非当时一些萎靡不振的士大夫所可比拟,他生平喜欢痛骂洋人,反以此见重于洋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洋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学者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68、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69、最早把《论语》翻译到西方世界的译者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还有些译本,但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完成的。辜鸿铭有一次偶然接触到了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论语》。

70、他的翻译和严复的翻译正好相反:严复是把西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辜鸿铭是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

71、很快,受杨玉书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72、作为马来西亚的后裔,他留学欧洲十四载,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和八国联军坐在一起吵架是都不带重样的。而且辜鸿铭还获得了文学、理学、哲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

73、辜鸿铭自嘲为CrazyKu,这位辜疯子的魅力和神秘感究竟何在呢?

74、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75、当时国人已经面临了不知道何处何从的境地,而辜鸿铭也面临同样问题,他欧洲之行,发现西方文化无法拯救这个古老的国家,当大家开始学欧洲,他又重新往回拉,可能他也不知道拉向何方,但是他只能靠自己来拖慢这个滑向西方文明的战车,

76、《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其首要贡献不是客观地描述了关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细节和历史真实(那只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而是以一种罕见的勇气,用影像书写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从文化启蒙到思想启蒙到政治觉悟到革命行动的完整思想史。

77、采访期间,辜炳辉带着记者前往二十公里之外的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长新村,拜访辜氏族亲辜世辉。今年90多岁高龄的辜世辉老先生是教师出身,他的父亲辜叔如是辜振甫的家庭教师,被辜振甫尊称为启蒙恩师。辜振甫生前获悉祖籍地在惠安之后,多次通过与辜世辉书信来往,了解老家宗亲情况。20年前惠安上坂辜氏宗祠建成之时,辜振甫还为宗祠《重建志》文稿修正寄回。《重建志》清楚地叙述了辜氏的发展史及惠安闽台辜家的血缘关系。

78、《春秋大义》英译本(《中国人的精神》),副标题是「战争和出路」(TheWarandtheWayout)

79、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80、后来在妻子淑姑的撮合下,两人结为伉俪,成为一段佳话。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辜鸿铭生平简介(81句一览)":/wenan/4491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