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对苏格拉底的评价(70句一览)
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1、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方法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2、问题在于,任何人在Ta所无知的领域,都是愚昧的。
3、《斐多》的英译注释本较好的有Gallop(1975)和Hackforth(1955)两版。
4、这幅油画描绘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亲人和弟子们,或掩面痛哭,或低头哀思,而苏格拉底端坐在床上,镇静自若,左手高举,右手欲接过毒药杯。
5、首先,孔子出生时的古中国,是当时已经有夏商周悠久文明的国度,国土辽阔,号称九州,从夏禹治水到孔子出生,古中国的文明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之久。(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6、知德意味着善是通过认识而由主体意识产生的,但由主体意识产生的道德知识并不是以知觉为依据的经验知识,而是以理性为根据的非经验知识。因为以知觉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只能把握两个东西之间的类似性而达不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相反,以理性为根据的超验知识则能够通达事物的统一性、规律性。如果说在万物的存在体系中,存在着“逻各斯”并由其制约着一切存在现象的话,那么,人作为万物存在体系中的最高存在,也必然有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道理。对这个普遍道理的认识就是知善、知德。知善、知德必须依赖于理性,反身内求。因为主体是善的,善是主体的品格,是内在于人自身的;而一旦意识到了善,便会产生选择,使人为善而不为恶。
7、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和“礼”。其目的是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对个人的孝悌忠信进行培养教育。孔子提出“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这样社会就稳定。可以说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贤人”“君子”,从而实现孔子“大同”的政治追求。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
8、苏格拉底申辩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引人注意: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来顶替的,这个人附在城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好像牛虻粘在马身上,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年龄未老就行动迂缓,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9、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认识自我就是反身而诚,认识人心的理性规律,只有求助于心灵,运用理性的思维,才能达到存在的真理。这是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萌芽。在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原则,从人的理性思维看,理性思维表现万物的统一性,万物在其统一性中是个“共同本性”或“共同概念”,不是一些知觉的总和。万物在“共同本性”或这个道与理的统一中,其最高的规定是人的伦理规定。因为万物中的最高环节是人,所以,万物统一的“共同本性”、道和理是一个绝对的至善,正是在这里,开始有了和自然哲学不同的目的论。但是,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这个思想,却并未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那样对绝对的至善—万物的统一体作过认真的研究,这个思想后来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然而,尽管苏格拉底所谓的善仅仅是理念、道与理的一种形式,但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中,由于苏格拉底通过对自己的意识和反思最先注意到了善,因此,黑格尔称赞苏格拉底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亦即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建立了伦理学。
10、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处死,就是宗教原因——“沾污神祗、创造新神和恶意引导青年”罪。
11、众所周知,被古人赞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几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即使中国告别封建步入21世纪的共和国,孔子思想依然对国人潜移默化、影响深远,孔子学院依然是中国对外输出的文化品牌,即使当下严厉的批孔派,也不得不承认孔子的深刻影响力。
12、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原则改变了整个世界史的进程,这个转折表现在:个人精神的证明替代了神谕,主体的决定性代替了伦理的实在性和神谕的神圣性,礼俗、礼法的确定性、直接性在主体识见中发生了动摇。在这里,开始了主体意识对自身本质的反省与认识,伦理这个自在自为的善在人的反思中转化成为道德。道德哲学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善、公正等规定,由之伦理道德被转移到自身,被置于主观意识中。苏格拉底以这样一种新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使命,将道德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诚如黑格尔所评价的那样,“他的哲学和他的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这种哲学追求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成就了苏格拉底的特有个性。他如“一件完美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韧、坚持正义、不追名求利等美德,是他的生存品格与原则,塑造了一个令人钦佩的高尚的道德形象。
13、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14、第一轮投票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正反双方票数相差很少,苏格拉底说“似乎双方票数对调我就可以释放了。”他提议以罚款代替死刑,他的朋友们愿为他担保。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却不认罪,反而以自己有功于国而请赏。他认为每天讨论道德问题,审查和检视自己和别人,也不过是顺从神的旨意。在这次申辩中,苏格拉底不肯放软措辞说些悔改的话,更不愿追述战功以期将功赎罪,并且直言自己所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和不愿说公众爱听的话。这彻底惹恼了法官,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逾古稀,剥夺他几年的寿命,雅典人毫无所得,唯有不光彩而已。或许他可以免死,如果他肯屈膝乞命。但他对自己的申辩态度毫不后悔,他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而活。”(1)坐监期间,苏格拉底多次拒绝逃亡的建议,坚决服从法律的安排。临难之际,生路摆在面前,只要稍微屈服,就可以活命。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平静走向死亡。
15、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16、先有论据,后有论点,而不是先有论点,再为论点有选择地找论据。
17、这还是那些所谓代表人类头脑与良知的人们,那些普通的人们更简单地自认正确,于是每天每时每刻,世界上产生无数千奇百怪的错误与罪恶。
18、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中被公认为最智慧的苏格拉底被这个城邦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在此之前,苏格拉底拒绝向法庭屈服和逃亡外邦。当前往提洛岛的圣船返航后,他饮下鸩酒从容赴死。在西方文明史上,苏格拉底无疑成为为理想信念而殉道的先驱之一。黑格尔曾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悲剧,是民主扼杀自由的悲剧,是法律习俗与知识理性相冲突而产生的悲剧。但他视死如归、毫不妥协的气概却彰显了理性的不朽光辉。
19、终结能力比世传古利特更为优秀,一是射门属性更出色,射术、远射、抽射都更高,加上双五脚终结能力比较稳定,实战中也有天外飞仙、凌空倒钩等神仙球,进的球都是很令人惊艳那种。头球能力也可称可赞,强力头球+蓬蓬头经常运动战插上冲顶,他的头球能力比世传古利特还要高出6点。
20、这两个动词合起来只想让苏格拉底做一件事情,也就是“用自己的创作投身教育事业”。杨绛的“培育”一词不仅表明她不知道这种修辞手法,也表明她误读了Jowett的译文。Jowett的英译文模仿了古希腊文的修辞手法,将出于强调的第二个动词译为“cultivate”。Cultivate一词的词根是拉丁文动词colō,意思是“关怀、关心、照料”。关心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投身于作品”的意思。杨绛因为不知cultivate的拉丁文字源,也不知这里表强调的修辞手法,将cultivate错译为“培育”,实在是遗憾。
21、以孔子一人而窥中国文化,善,以苏格拉底一人以窥西方文化,善,以孔子苏格拉底之差异一窥中西文化之差异,甚善。
22、第一轮投票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正反双方票数相差很少,苏格拉底说“似乎双方票数对调我就可以释放了。”他提议以罚款代替死刑,他的朋友们愿为他担保。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却不认罪,反而以自己有功于国而请赏。他认为每天讨论道德问题,审查和检视自己和别人,也不过是顺从神的旨意。在这次申辩中,苏格拉底不肯放软措辞说些悔改的话,更不愿追述战功以期将功赎罪,并且直言自己所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和不愿说公众爱听的话。这彻底惹恼了法官,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逾古稀,剥夺他几年的寿命,雅典人毫无所得,唯有不光彩而已。或许他可以免死,如果他肯屈膝乞命。但他对自己的申辩态度毫不后悔,他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而活。”(1)坐监期间,苏格拉底多次拒绝逃亡的建议,坚决服从法律的安排。临难之际,生路摆在面前,只要稍微屈服,就可以活命。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平静走向死亡。
23、如果说孔子是古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是政治的那么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文明的叛逆者了。
24、而苏格拉底的教学,是对话发问、引导、探讨,他学生柏拉图所著的《对话录》里,几乎都是学生对苏格拉底的发问开始,以学生老师的推导为过程,以最后两者认同的定义为告终。
25、此外,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还常常要面对来自患者或家属关于某病复发或遗传风险的咨询。这样的行为本身就表明他们自己就存在着某种过分的担心或焦虑,会高估相应的风险而不太可能相信预示低风险的信息。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告知咨询者所谓“风险”高低时,一要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样本以及不同年代的数据不一致甚至差距悬殊,使其对得出正确结论的期望值降低。二要以一般人口数据说话:在一般人口中此类疾病患者数目确实不少,绝对数是大的,使其的担心和病耻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患病的相对风险并不大,如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是3-6%左右。这样他们就可能会相对理性地评判相应风险,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了。
26、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27、毕竟,孔子之后,中国再无能超越孔子的思想家,而苏格拉底死后,有一代比一代进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8、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方法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29、杨绛如果能稍稍学习一下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她的背景知识的话,这么严重的错译就不会发生。
30、“人想附庸风雅的时候,就最喜欢赞美一些‘其实没看懂’的文章,以为这就是品味”,见Aristotle,NicomacheanEthics,BekkerNumber1095a
31、下面开始正式评析杨绛所译《斐多》的一个片段。
32、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哲学家;死亡;正义
33、既然善为人的精神本性所固有,善恶规定是内在的,人是人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善为人心所固有,是主体的品格或习性,那么,为什么人会有善恶之分?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去犯错误,或者希望为恶,“任何人犯错误都不是自愿的”。因为人心有其所向,人从本性上是趋向于善的,没有人会自愿选择或追求对他而言是邪恶的东西。“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趋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为恶不为善,这是理智的错误而不是道德的弱点。换言之,人之所以为恶,这源自于人的识见与知识,在于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所向的善,所背的恶,即人没有把自己所向所背的道理弄清楚,所以,人往往觉得自己的行为在求善,而实际上却是在行恶。在这里,苏格拉底把人的行为善恶归结为知识问题,那么,把德性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在逻辑上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人的道德实质在于要发挥人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自己的所向所背的道理,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人在知德中,自然会为善不为恶,所以,道德的实质问题是知德,知识是至善。
34、地缘上中国为大陆,偏封闭,且古中国文明高于周围,因此孔子儒学“独尊华夏”,并不太重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后世的“华夷之辨”。
35、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哲学家;死亡;正义
36、而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不同的地缘条件,才有了后续中西文化的不同。
37、一位门生匆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
38、虽然CAM对于防守端的要求没有CM那么高,毕竟CM的全称是CentreMid-Fielder(中前卫),而CAM的全称是CentreAttackMid-Fielder(前腰),他的作用更偏向进攻性,类似于CF的进攻作用但是位置没那么靠前和多变。但是毕竟这个卡出之前,我们都是拿他对标古利特,希望他能有古利特这么全面,但是当看到OL4的前腰定位和66的综合防守数据我就知道希望破灭了。这样导致了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苏格拉底CM没有防守数据,而CAM进攻属性和新出的齐达内、卡卡相比都是被碾压,他的特殊点也就在于模型比前者好了。
39、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40、苏格拉底认为,即使文学再美丽动人,因其本质仍只是虚构作品,即使能感染人,说服性也永远不如真正的事实论证。“文学”不是最高价值的写作。讲道理才是最有力的说服。
41、柏拉图虽然在作品中贬低“讲故事”,但这并不表明柏拉图认为“讲故事”毫无价值。事实上,柏拉图认为讲故事仍有价值,但其价值低于哲学论证。柏拉图认为,能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人,就优先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人。如果道理讲完了对方还因为愚钝没听明白的话,就再试试讲一个隐含了这个道理的故事。看看能不能再用这个故事感染他。先讲道理,后讲故事,《理想国》、《斐多》都采用了这样的行文结构。
42、(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2页。
43、孔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仁”、“礼”等概念,有过很多的阐述,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
44、第一点,就是孔子是以继承古中国文明(主要是周礼)为己任,而苏格拉底并没有继承古希腊先贤的意思,他更多以“古希腊文明的叛逆者”面目出现。
45、生,我们无法自主选择;死,亦不为我们的自由意志所转移。人活于世就确知自己要不可避免地死去。“对哲学家而言,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天国的视觉境界。”哲人苏格拉底死了,死得其所。这让我们正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在有生之年关照心灵,过更好的生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继续追问什么是善和正义。
46、对于这一个问题,岱岱学力不逮,也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因此岱岱尝试从孔子苏格拉底的差异这一独特剖面出发,来进行文明根源上的有趣解读。对于第二个问题,岱岱则坚定保证客观立场,即使会做出对中西文化的优劣评价,但都坚持最大限度以事实出发,做到“不占豪,不媚洋”的基本节操。
47、我过去常做同一个梦。梦是各式各样的,可是说的总是同一句话。它说:“用你的创作去教育人们吧苏格拉底!”我以前觉得,梦对我的督促,就像观众对赛场上的赛跑运动员喊加油一样,是想让我成为最优秀的教育家;正因为讲哲学是最优秀的教育,所以我过去也就一直在给人们讲哲学。直到现在,我已经判了死刑。在因敬神而延缓执行的日子里,我才突然意识到梦里对我的鼓励其实只是让我从事我们这里常见的那种“创作式”的教育。也就是想让我用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创作去感染人而不是用哲学论证的方式讲道理说服人......其实想想也对,“创作”这个动词只能和“故事”搭配,不能和“道理”搭配......我讲了这么多年的道理或许是误解了梦了。现在临死了,我违背梦违背了这么久,我想我也应该试着听命一次梦的真实意图编一段故事。但我又没有新编故事的经验,于是我只好借照伊索的寓言故事改写了一段儿......
48、一言以蔽之,孔子,文明传承,苏格拉底,离经叛道。
49、一直以来,孔子对“仁”、“礼”、“君子”这些核心概念都未有清晰的定义,儒家后人因此有过种种补充阐述,而苏格拉底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定义,然后再进行阐述。
50、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51、正因孔子不喜下定义,而苏格拉底执着于下定义,所以儒学完备的体系却少有细节上的严谨,加上儒学的“尊本抑末”,而受益于苏格拉底的严谨,科学开始了萌芽。
52、杨绛在“责编跑遍了北京的几家大的图书馆都没有查到勒布这个版本”的情况下,“特意托人到中国社科院的资料室帮她找到了原著”。见报章:“杨绛译作《斐多》新推中英文对照版”。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6-08/14/content_70741htm
53、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54、根据苏格拉底的原则,善与道德不是从外面加于人的,善与道德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包含在人的精神本性之中。在他看来,尽管一切都始于外面,人只是好像在学习一切,其实外面的东西不过是精神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善与德性以及一切对人有价值、有效准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这“正如圣经中所说的‘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一样,我以之为真理,为正当的东西,就是我精神中的精神”所以,人之德性,人之自由,就在于他无求于外,而诉之于内。诉之于内,必须是从作为共相的精神,从作为共相而活动的普遍精神,而不是从精神的欲望、兴趣、爱好、任性、目的、偏好等来汲取对人有价值、有效准的东西,后者虽然也是内在的,以自然的方式为人们所固有,但它与真正的、普遍的思维、概念、理性相比,则属于特殊的、偶然的成分。这样,反身内求的结果必然是:凡是普遍的精神、思维与理性不能提供证明的东西,对于人就没有效准,就不是真理。对此,黑格尔评价说:“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9)根据这个原则,苏格拉底认为,凡是人,根据他的精神本性都必有所向、必有所指,即心有为其所希求的东西。人从本性上所希求的东西,对人讲就是善的,反之,为人的本性所排斥的就是恶的。在这个意义上,人心向背,世界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善,同时人在其向背中也是自己善恶的标准。人是人自己的善恶标准,但是这个善恶标准不是建筑在偶然的、特殊的主观性上,而是以普遍的、真实的精神本性,以作为万物统一体的理和道为基础,由此可见,他的伦理道德问题与其所主张的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
55、苏格拉底是自愿自觉选择死亡,是为理想信仰而死。哲学为死亡做练习、做准备,但真正的哲学家反对自杀。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我相信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财产,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那么也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等待,在上帝召唤他之前不要夺走他的生命。”诸神是我们的看护,我们是神的财产。虽然死亡必然属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没有权利自行了断,自杀是不可取的。而且自杀迫使灵魂离开肉体,这样的净化是不彻底的,可能仍带有肉体的欲望和痛苦。我们只能选择做好准备的死,而不能选择对死毫无准备的自杀。在继伏尔泰说自杀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后,加缪宣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9)人是有自杀的自由,但却依然不能自杀。在加缪看来,自杀不是反抗,而是对自身懦弱的妥协。自杀是意志自由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自杀面前,人本能有求生存意志,自杀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苏格拉底视死如归,一直以来都在为死亡做准备,是民主制度达成了他的心意,将他判处死刑。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他杀。哲学家不必去自杀,他只要学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
56、杨绛既不了解古希腊,也不了解柏拉图,英文阅读理解也令人堪忧。她并不能胜任《斐多》一书的翻译。
57、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周围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从出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便也意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我们之外的他人之必有死而推论出我之必有死,并超越于当下,面对死亡的恐惧。”(7)尼采曾说,人生是一个长期的死亡过程。人的生存本来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也是无数人担心和害怕的结果。不同于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苏格拉底在可以生的情况下选择死,并在死前申辩中说出关于死亡的大道理:“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是由此界迁居彼界。”不管是何原因,哲学家和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大众努力克服死亡的恐惧,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而哲学家选择向死而生,在趋向死亡的过程中与死亡达成和解。
58、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59、苏格拉底与他之前的希腊哲学相对立提出一个崭新的哲学原则,这个哲学原则把客观事物的真理归结到意识或主体的思维,从而使得希腊哲学从心向外求转向以心内求。在苏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学家大都是从世界的本原去说明事物的生成与存在,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原子等。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各式各样的本原,根本不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也不足以说明世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最后他在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中发现了真理的萌芽并深受启发。阿那克萨戈拉不仅提出种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一个原则,即种子形成世界万物的动力是心灵。虽然阿那克萨戈拉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存在时,仍没有完全摆脱自然哲学的遗迹,但是,他的哲学意义在于提出了心灵,考察了思想本身。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思想被表现为全能的概念,为支配一切特定事物与实存者的否定力量;它的运动就是消解一切的意识”苏格拉底吸纳了阿那克萨戈拉这个原则,即心灵是统治的、真实的和自身规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此,他放弃某种感官,而求助于心灵,并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在他看来,人在追求事物的真正原因与真理时,不能依据感官向外求证,而应反身内求以达存在之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之所以没有把握存在的真理,其原因就在于前哲学家都是心向外求,总是力图从外在事物的存在中得到真理。实际上,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认识自己,复归自己,人的天职与目的、世界的终极目标与真理,以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必须通过人自己才能达到,因此,真理就是“认识你自己”。
60、“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无奈地说:
61、如千年之后维新变法的康有为,都不得不做一篇《孔子改制考》,以尊孔名义提倡君主立宪,将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62、中西文化的异同问题,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困扰着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我也继承了这一困扰,这不仅是学术问题,并且是现实问题。
63、而苏格拉底的一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加剧了雅典人对他的误解和憎恶,并最终被判极刑。他在判决的最后说道,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64、这句错的这么离谱,或许是因为杨绛自己本身也是个剧作家,根本就没想到自己毕生的事业会被苏格拉底贬的体无完肤。
65、苏格拉底:假设一个小孩需要吃药救命,但不肯吃,他的父母欺骗他药是好吃的,从而救了他命,这个欺骗是正义的吗?
66、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67、(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1页。
68、(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69、 为哲学奉献,功劳卓越的苏格拉底,他的结局是凄惨的,因“慢神”“蛊惑青年”之罪名而入狱被判死刑。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对苏格拉底的评价(70句一览)":/wenan/4568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关于失败不放弃的名言(49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