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观点(93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18 阅读次数: 61

1

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观点

1、我们不难发现,笛卡尔的这后三条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按照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尽可能多假设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认识工作的进展。(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观点)。

2、而这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笛卡儿是个举足轻重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虽然他起初曾受到严厉的攻击,却仍是许多关于身体、脑部和精神世界等新观念的创始者。然而他在探索思考方面的杰出表现,从后人的眼光看来更显现出他在对于人的身体看法上的薄弱。因为他认为身体只是头部的累赘附属品罢了!这位精神的机械师用冷酷的口吻对他的读者说,所有生物的身体都只是一个肢体机器、一个自动装置或是精密的推进装置。身体上的器官如同17世纪水景花园里的自动给水装置一般运作:神经就是水管,脑部的空间像是储存容器,肌肉可比作机械表里的弹簧,而呼吸就是表内的运动。而这一切都受脑部里的一个小人“松果体”控制。将人类的身体解释为一个物理的机械装置,是当时自然科学界最时兴的方式,也是笛卡儿最擅长的。他几乎在一夕之间被视为身体新观点的思想权威。而在面对他的批评者时,他感觉自己是客观、时髦和前卫的。倘若笛卡儿活在现今这个时代,他将肯定是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或是一名杰出的脑部研究学者。

3、这一洞见和休谟的直觉相符:如果你停止思考,自我就会消失。例如,在你睡着的时候,“你”就不存在了。然而,当你醒过来,自我的这些相似的过程会从之前停工的地方继续运行。

4、我们总是被主观意识所左右,往往也被主观意识所蒙蔽。其实,凡事儿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5、生态自我把你和他人区别开来,给了你拥有自己的身体以及个人观寺的感觉。(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观点)。

6、既然这个怀疑活动作为一种思想活动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一个思想活动而言,它总得有一个发出者吧?(这个所谓的思想活动的发出者在哲学中被叫做“认识主体”)。

7、笛卡尔(1596年—1650年)是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可以分为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前者主要出现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后者则是《哲学原理》的核心精神。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是从他的方法论出发的,也就说《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都以他的第一部著作《谈谈方法》为基础。要了解的笛卡尔哲学的脉络,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方法。

8、在处理心智/灵魂与身体互动这一问题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的观点认为两者都是不被需要的。它们都遵循相互独立的确定路径,但这些路径是并行运行的。上帝把两者放在同一条路上,就像两个时钟一起开始运转并完美地显示时间一样,它们总是同步的。因此,精神状态和行为总是与身体感觉和行为一致。

9、延伸阅读:认知心理学之父:乌尔里克·奈塞尔

10、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说的就是灵魂不死!笛卡尔把“我”说成是纯粹的精神,是可以跟形体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我”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是“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的。即使没有了身体,思想、精神、心灵仍然不失其存在!这种论述跟宗教形而上学的灵魂不死并没有区别。

11、第一个沉思即“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

12、“与自己的思想对谈”背后其实有着一个挑战性很高的目标:当外面这场即将彻底摧毁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爆发时,这名男子想追求安静、秩序和清晰。他要追求关于自己和世界绝对与最终的确定性。他第一步先规定,只要不是清晰明白的事,都不认为那是真的。他也怀疑一切可疑的事物。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其他的感官,因为人太容易出错了。带着怀疑的心,他慢慢向前摸索。即便是思想也不可以不经审查就加以采信,因为恶灵有可能影响我做出错误结论。等一等!难道就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容怀疑的吗?因为就算我怀疑一切,我还是不能怀疑“我在怀疑”以及“我是那个怀疑的人”这两件事啊!而如果我知道当我在怀疑的时候正在怀疑,那么我必定想着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有一个不容怀疑的确定性,一个高于所有其他原则的首要原则: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当他想到这句话并且脱口而出时,壁炉里的火还没熄,但是哲学的世界却已经完全改观。

13、笛卡尔自己就从这条原理进行演绎,最终得出了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第一哲学沉思集》说:

14、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15、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16、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起码还承认外来刺激引发观念的可能,承认感性是认识的来源之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发展到马勒伯朗士那里,感性就被贬低了。因为笛卡尔派认为心灵高于身体,而感性主要来自于身体的刺激,理性则是心灵的产物,因此理性要高于感性,而且感性不能认识真理,唯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故而笛卡尔派认为理性认识真理的方法是心灵与神的结合!

17、这是一个人,而且是同一个人,他能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和感觉。但人没有身体就没有感觉,所以身体必须是人的一部分。

18、因此,如果我们想象一下笛卡儿在今天对于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大概会有什么想法,那必定会是非常有趣的。要是他今天再一次闭门沉思,并客观清楚地寻找关于人和世界最终的确定性的话,他会对那个400年前的另一个自我(alterEgo)说些什么呢?

19、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解释了血液通过身体的运动,这意味着甚至连身体也是一种机器。笛卡尔抓住了这一点。但是灵魂或心灵又是什么呢?

20、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21、什么不存在呢?他身边的火炉,他盖在身上的毛毯,甚至他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在梦中出现。

22、笛卡尔把这条原理当做第一哲学原理,这个原理主要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般称为“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是)。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一个存在的人必然是有思想的,而一个正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存在的。我是一个人,我可以把人的一切规定性都抽象掉,但唯独不能抽掉那个“我”。我思想,这个思想就直接包含着我的存在,这是一切哲学的绝对基础。

23、因此,对于哲学家来说,从“思考的我”开始思考,进而一步步了解世界,仍然是个可行的方法。从这点来看,笛卡儿在今天并不比400年前落伍。不过哲学家们当然应该认清,他们既不是脱离脑部也不是借脑部的帮助来思考。脑部自己在思考,而脑部也产生出这个在想“我在思考”的“我”来。然而,笛卡儿在使用“我”这个词上是否正确无误呢?他难道不是应该说“如果人在怀疑的时候无疑是处于思考状态的,那么必定存在着思考这件事”才对吗?与其说“我思故我在”,不是更应该说“思想存在”吗?这个被偷偷带进来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24、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25、伏尔泰在1726-1728年间流亡英国,接触到了英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写出了《哲学通信》,其中的第13封信件详细的介绍了洛克的经验认识论,伏尔泰说:

26、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7、在《哲学原理》第一章中,虽然笛卡尔还重复天赋观念论,然而第二章论述物质事物的时候,他却开始谈起来了“形而下”的物理学了——笛卡尔认为既然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到的对象是有长宽高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异乎上帝、异乎心灵。“这个具有广延的实体,就是我们所谓的物质。”在第四章《地球》中,还把人的知觉归到脑部,他说:

28、随时间延续的自我赋予了你对自身过去和未来的觉知。

29、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30、    你以为的对方的需要又真是他的需要吗?

31、我们可以感性,但不要有烦恼就行。怎样我们就不会有感性的烦恼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做到这三点,就不会有感性的烦恼,任何时候我们选择的都是正确那一个。

32、我最不希望自己最后的那一刻,只剩下身体,而没有了生命(这个生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33、其实,自我是大脑的某些活动模式构建而成的一系列过程,类似于运行在计算机上的某些程序。

34、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35、那么,我们要如何解构自我,以便在机器上重建它呢?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就人类自我的构成因素提供了许多洞见。

36、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37、笛卡儿给了“从何得知我是谁”这个问题一个答案,那就是:透过我的思想!而这个答案比从前的所有答案都好得多,即便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于4世纪就已经提出类似的说法。不过,这个论证后来也显示了一些不足之处,因为他的说法并非如其所说的一样完全没有前提。为了描述我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怀疑,我必须具备一个充分可行的语言,而笛卡儿并未怀疑语言。他在使用语言时,不曾怀疑过人们也有可能在字词、句子和语法上产生错误。其他的哲学家更批评笛卡儿没有区分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符合知性的是否就必定同时符合理性?这两个意义在这里是不是被混为一谈了?笛卡儿遭受的第三个批评,在于他花了极大的工夫去探究“思”,却没有想出什么来解释何谓“在”。

38、 笛卡尔的法文是Descartes。据网络说法,Descartes以拉丁文的拼写(不要再问啦,KFC当然也不懂拉丁文)是desCartes,所以在英文里面就有Cartesian这个词汇,比如Cartesiancoordinatesystem(笛卡尔坐标系;直角坐标系)而不是Decartescoordinatesystem。

39、“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40、正如后来的评论家所指出的,笛卡尔并没有真正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是证明了思考正在进行,但并不是因为他正在思考,或者他的存在是因为他正在思考。但他的工作对于我们的目标来说已经完成得非常好了,因为他的论点确立了肉体和精神/心智的区别。

41、若没有笛卡尔坐标系,则后来的牛顿和莱布尼茨就很难发展出微积分。想象,如果没有微积分,流体力学会出现么?今天的飞机还有么?

42、伽森狄劝笛卡尔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刚出生的头几天、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是否还记得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

43、笛卡尔重视“我思”、心灵的倾向使哲学不断往形而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脱离了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笛卡尔说“没有一件东西比我的心灵更容易认识了。”这就导致他的后继者(笛卡尔派)都倾向对心灵、对纯思维的研究。而他们进一步得出来的结论也更加唯心主义化,他们说思想中的观念是有三类,分别是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

44、知道要去往哪里、有坚定的信念,即使明白一路上荆棘丛生,但仍然勇往直前。

45、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46、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将笛卡尔建立的身体/灵魂的二元论模型称为“机器中的幽灵”。

47、笛卡尔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是“Deomnibusdubitandumest”(“怀疑一切”),即抛弃一切现成的假定和设定,对一切事物和观念都进行怀疑。不过,笛卡尔的这种怀疑并非是为怀疑而怀疑,他的目的是要从怀疑中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怀疑主义者却是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唯独对“怀疑一切”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48、这个思想实验给我的感悟是:人的行为、语言、思想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切割,对事不对人往往是做不到的,事就代表了人。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思想等等,这些有行的和无形的才组成了一个具象的你。

49、什么是自我?勒内·笛卡儿写下的“我思故我在“浓缩了他对自我的一种看法。他认为他的自我是永恒的、是他的存在的本质、是赖以认识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础。

50、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51、希望我们都能以温和而理性的方式去热爱智慧,过一种智性的生活。

52、思维打开了,会影响我们行为变化;同样,行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一件事,我们可以先要求自己做出一些强制的行为,比如每天早晨给他一句问候,慢慢的,也许就会发现原来他并没有那么讨厌,甚至开始喜欢。

53、而“我在思想”就是撬动“梦的论证”的阿基米德点。当我在怀疑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时候,我是在怀疑;当我在怀疑我真在怀疑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在怀疑;最终你会发现,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是不可怀疑的。用笛卡尔的原话就是:“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总而言之,“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他不和我分离,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

5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哲学界沉浸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将近300多年。最终这方面问题被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给抢过去了,哲学家们只好研究其他问题去了。

55、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56、我不由得心想,笛卡尔的这个哲学命题又是有如何伟大魅力,仅仅五个字贯穿古今,沉淀数百年后依旧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呢。

57、我对自己人生终点的目标是:大脑不停,思想不止。思想和身体,我希望都是在正在进行时。

58、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偏理性还是偏感性?你是否担心自己过于理性或过于感性么?

59、二是一般人有智力思维,但还是局限在如何趋利避害,生存得更好,甚至要比其他人活得更富贵荣华,才能满足。季羡林曾说过这种人的人生是没意义的。只有能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价值的人,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实际更重要的是这层意思,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人,要有慧思,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是“我存在”的价值。

60、当奥古斯丁问“在上帝面前我是谁”时,意味着要知道我是谁,必须知道上帝是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告诉人们,要知道上帝、世界以及一切存在是谁,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确定性先于上帝,也先于一切存在的确定性。

61、在所有可怀疑的命题中,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那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作为思想者,我可以怀疑我所思想的一切事物的真实性,但我不能怀疑我的思想本身。

62、假设我们要模拟生态自我。生态自我的关键是觉知身体、以及身体和世界的互动方式。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机器人需要内在的“身体蓝图”,身体蓝图是维系身体部件和姿势模型的程序,这个程序还要把身体自我和世界其他部分区分开来。

63、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64、概念自我是关于你是谁的看法:一个有人生故事、个人目标、动机和价值观的存在。

65、如此分析,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又会有多少沟通的沟壑?

66、许多脑部学者认为,他们探索心灵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而从前被认为是哲学的领域,今天则应该归属于神经生物学的范畴。如果人类要知道自己是谁,就必须学习去了解他的脑部。脑部研究以一个冷静理智的自然科学研究取代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感觉、思想和行为的臆测。然而许多脑部学者都容易忽略一件事,那就是他们也并非走在通往绝对真实的道路上。每个自然学科本身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而人类精神是自然学科想以自己的方法探究的对象。人类精神的认知能力端赖于人类演化过程中适应的需求。我们的脑部之所以会像现在这样,正是因为它显然在演化的竞赛中通过了考验;而它在雨林和热带草原里的任务也从来不是要全然客观地认知这个世界。如此一来,要说脑部并不是被完美设计来完成这个任务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67、作为一位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育者,我们是人类理性的启发者与引领者,也是人类智慧的传播者。赫尔巴特曾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阻碍。”

68、这个发出者或者认识主体就是我呀,所以我就算再怎么怀疑这个世界,我也无法怀疑我自己存在。相反,我越怀疑世界,就越必须确信自己的存在。

69、因此,笛卡尔还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两个唯物主义者的诘难,一个是伽桑狄(1592年—1655年)另一个是霍布斯(1588年-1679年),这两个人复兴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与笛卡尔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第3组、第5组诘难中分别做出了回复。

70、朱丹凤:请问,你在哪里?我看到的是你的身体,听到的是你的声音,但请问,朱丹凤在哪里?

71、伟人的出生和升仙往往有传奇色彩,比如Pi日的释迦摩尼、爱因斯坦、马克思、霍金。今天按"NS"历法,也是牛顿驾鹤西去的纪念日,但是在这美好春天,还是谈牛人的呱呱坠地比较符合时令。

72、打那以后,大脑成像研究证实——支持我们回忆过去事件的能力的大脑系统,也让我们可以想象未来。

73、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能力上的指导,也不能忽略心灵上的呵护与培育;要教会学生思考什么,也要教会他们如何思考,让学生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自由运用理性的能力,以自我为出发点,有目标地去思考,去怀疑,去感受,去理解。

74、从1596年出生到1650年2月因肺炎病逝,笛卡儿成就了些什么?

75、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深感愧疚,于是他对弟子说:“我平常对颜回已经非常信任了,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和稳定的。大家要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76、《人是机器》标志着笛卡尔的物理学发展成了机械唯物主义

77、    孔圣人可以立即辨别真想,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78、然而,在哲学方面,我们关心的是第一条方法,这条方法最后引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79、说的专业一点就是“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的认识如何可能?”

80、前几天我听了一本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里面有一个新的观点:行为改变了,思维也会改变。他举了一个例子:演员大部分时候,是通过行为来调动感情的。我刚好在听到这本书的当天看了一期《声临其境》的配音节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配音演员在配音的时候,提供的不仅仅是声音,与声音同时展示的是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和行动。看电视时,虽然我们看不到配音演员的这些表情、动作,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才有了感情,才有了生命力。

81、古希腊哲人阿那克萨戈拉有句名言:“在万物混沌中,思想产生并创造了秩序”;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哲人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时,人类时时可以感受到自己仿佛沧海一粟,在天地寰宇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之中,人类短暂的生命是泛不起光亮的存在。但是因为有了思想和理性,我们可以去理解和把握宇宙的奥秘,由此建立起挺立于宇宙之间的勇气和信心。就像霍金面对黑洞时说的那样,“我理解它们。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我是它们的主人。”这应该是对人类理性的最高礼赞吧。

82、“华燕”在哪里?你带我参观了华燕的办公楼、厂房、实验室、车间……但请问“华燕”在哪里?

83、认为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官输入的情况下发生,这表明了心灵(或灵魂)与身体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

84、认知心理学之父乌尔里克·奈塞尔颇具影响的自我理论把自我分解为五个要素:

85、这种轻视感性的思想,自然会受到洛克的猛烈批判,马克思说:“洛克关于人类理智起源的著作(《人类理解论》)适时地在海峡那边出现了,这部著作就像人们翘首以待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洛克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输入法国的,而这个主要的传播者就是伏尔泰。

86、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它自己的真实面貌。现在笛卡尔相当于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在研究这个世界之前,得先要搞清楚,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它是不是真正的世界。

87、如果人类的意识不是依照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而造就的,那么如前面说过的,人类的认知仅限于经由演化竞争而形成之认知系统提供的认知能力。自然科学的理解视典型人类的认知条件而定。如果这些认知条件不受其影响的话,自然科学界就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矛盾和修正了。研究的标准,如无矛盾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等也并非独立的标准,它们都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知识状态下符合人类的认知能力。100年前被自然科学家认定为毫无疑问的,今日的我们则予以摇头否定。那么何以同样的情况不会在100年后发生呢?

88、然而唯一真正的事实是:心灵和身体是不容分离的!因为任何想在脑中试着将两者加以区分的人都将徒劳无功。脑部并不是一个把心灵作为软件配备的硬件,这两者是以一个不可分割且至为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虽然“我思故我在”这个句子的名气如此响亮,但是当中却不幸地掺杂了一些瑕疵。因为这句话不仅说明只有借助思考才能知道我和我的存在,它还主张思考以及思考的意识两者是存在真正的基础。而由于这个思考应该在严格与身体分开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这个句子便强调了精神世界和身体的彻底分离。另一个自我在当时写下的,已经无法得到今日脑部学者的认同:“我认知到,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整个本质和天性都只存在于思想里,且其存在不需要一个空间,也不依赖任何物质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让我成为我的灵魂,完全与身体不同,即使没有了身体也不会停止成为它要成为的一切。”如果这段话是对的,那么心灵便成了存在于一具机器里的鬼魂。但这并不正确,因为在脑中并没有一个名叫心灵的一个独立的地方。这无稽的程度,大致就像如果我们相信有一个名叫大学的地方,它却独立地存在于大学楼房、街道、草坪和人群之外一样。

89、我想在我垂暮之时,还能把青春偶像剧看的有滋有味!

90、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91、直角坐标系要等到笛卡尔的时代,他在1637年公开发表了现代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据说费马(PierredeFermat,费马大定理的那个费马)也独立构造了直角坐标系,但是没有公开发表(小朋友们,想让你的名字被历史记住,名垂青史,记得一定要公开发表自己的“创新”,否则烂在你脑子中、肚子中,终究是浪费!)。也有的说历史上NicoleOresme(1320–1382)使用了类似于笛卡尔坐标系的工具。但是现在,教材中要么笛卡尔坐标系,要么直角坐标系。

92、现在的人们,学历越来越高,却往往过度依赖知识的判定,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中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观点(93句一览)":/wenan/4610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