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吉檀迦利(57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18 阅读次数:

吉檀迦利

1、     分离的隐痛遍满整个宇宙,它为无际的苍穹造就了无穷的情境。

2、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潜移默化中,我们不自觉地被他那美妙的诗句所熏陶,被他那积极的诗句所感染。里面充盈的既有汹涌澎湃的激情与渴望,又有涓涓细流的温婉与愉悦。“我生命中所有的不和谐,都融入甜美的音乐——我对你的崇拜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展翅飞过大海。”多么热烈真挚的感情,多么清新流丽的语言!似乎一切的爱都融入了对神的崇拜中,那么奔放而热烈!

4、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

5、    世人皆知的徐志摩,林徽因同样是这位泰斗的死忠粉,更是在泰戈尔来中国之际当翻译、接待、导游.....徐曾叹其:只有灵魂伟大的人,才能铸就伟大的诗。(吉檀迦利)。

6、   孟加拉是兴起于十六世纪的巴克提运动的策源地。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名叫契檀尼耶(Caitanya,1488-1533),少年时就已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婆罗门学者,以传授韦陀为业。到了二十四岁,一次朝圣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进入了巴克提的迷狂圣境。从此,他对韦陀学理、祭祀仪法、功利欲乐乃至救赎解脱统统失去了兴趣,对至尊人格神,或薄伽梵(Bhagavan)克利须那的爱(prema)成了他生命的中心。他心头所念、口中所说、手足所措,无不是克利须那以及对克利须那的奉献服务(seva)。在爱之狂喜中,他浑然忘记了自我,不觉泪如雨下、四肢颤抖、毛发直竖。他有时放声高歌,有时翩翩起舞,有时喃喃诉说,有时垂泪无语,忏悔、渴望、思念、怨慕种种人神相爱的征兆表露无余。不久,他就离家出走,弃世为僧,成了Gaudiya巴克提传系的开创者。据后来巴克提诗圣们所写的传记上说,他就是克利须那的化身,为了品尝对自身的爱和传扬巴克提之道而下凡降世。契檀尼耶一生不立文字,只留下八段偈颂,名为Sikshastaka,即“八训”,被视为对巴克提的最高觉解和最完美的表达。全文如下:

7、诗人曾在一本书中说:“诗与艺术所养成的是人的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使人与万物化为一体,这种信仰的最后真理便是人格的真理。”因此,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因此世间的万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有了情感,都被赋予人格化,而且有了思想。诗人就与人恋爱,与神恋爱,与万物恋爱。

8、我国第一个注意到并动手翻译《吉檀迦利》的人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刊行的《青年杂志》上以《赞歌》为题发表了其中四篇的译文。后来先后有刘半农、郑振铎、陈南士、赵景深、李金发、施蜇存、谢冰心等人选译或全译过这部诗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冰心的译本。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吴岩的新译本。80余年来,这部诗集在我国读者中广泛流传,对我国现代新诗和抒情散文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吉檀迦利)。

9、第101—103是诗篇的尾声,概括了诗集的内容和意义。诗人表明自己一直在用歌寻找神。他把神的故事编成不朽的歌,从中倾吐心中的隐秘。他祈望自己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洪流,注入静寂的大海,让自己的生命启程回到永恒的家中。

10、     驱除身心各方面的邪恶虚伪,以保持洁净纯粹,明显属于巴克提的“清除”阶段。全诗最后一首献歌则表达了对全然皈命和回归灵魂故园的渴望:

11、正是这份遍地弥漫、时时高涨的隐痛,它深深化入了人间的情爱和欲望,形成悲喜苦乐的人世无常。

12、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失踪的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冷若冰霜的,他们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堂仙境也不是在庄严肃穆的镂金彩殿,他们是和蔼可亲的,是平易近人的。他们与劳动者在一起与贫苦人在一起,可以说神无处不在,他们关注着民间的疾苦,与人们共同体验着生活的艰辛。

13、《吉檀迦利》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首先是爱民爱国的思想。

14、而他的著作《吉檀迦利》更是教会的人们应该怎样去爱这个世界。

15、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6、当然,说到底,神其实是不需要的,而是我们需要,我们需要一种赞美的能力,此能力之养育,生命与存在才得以圆满,故需要一种赞美的练习,而这种赞美的练习,是需要一种对待的情境才是可能的,于是,唯有与神的完美联结,这种赞美俾得以真实发生。完美都是有震撼力的,一旦渺小的个体,被完美所震动,便自然会发出如此由衷、如此无代价的赞美之妙音声,于是便开了心眼,能够看清楚存在界最奇妙的源头。而若是一力赞美世界与人类,这都很危险,因为世界是不完美的,而常人更是充满瑕疵。

17、   哥宾陀啊!与你分离,一刻更甚一纪。我泪如雨泻,你不在,整个世界顿觉空虚。

18、    如同七月潮湿的雨云,带着那未坠的雨点,低低垂下;在我向你敬拜之时,让我全部的心意,也能够垂首拜倒在你的门前。

19、但在书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仿佛如圣经片段般圣洁干净美好的句子,让人读起来不止是心灵方面得到温暖的抚慰,更多的反而是迷途顿返的反思感悟。

20、    清晨的微光透过了你的窗户,洒在了你的床上。晨鸟们在唧唧喳喳地发问:“女人,你得到了什么呢?”哦,不,它不是花,不是香料,也不是一大瓶的香水,而是你的一把可畏惧的宝剑。

21、    我要清洁我的心,摒弃所有的邪恶,让奉爱的花朵在里面盛开不败。因为我知道,我内心的圣殿,已经安放了你的席位。

22、    从那一天起,我没有了畏惧,在我的一切人生战斗之中,得胜的都是你。你让死亡与我做伴,我将以我的生命来给它加冕,你的宝剑助我劈开我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从此没有了畏惧。

23、   主啊!何时我才会一面唱颂你的圣名,一面为爱你而挂着不停涌流的泪水?何时才会诵不成声?何时才为颂你的圣名,毛发直竖?

24、   中国的宗教,不管它是巫术性或祭典性的,就其意义而言是面向今世的。中国宗教的这一特点较诸其他宗教都要更为强烈和更具原则性。除了本来的崇拜伟神巨灵的国家祭典之外,各种的祭礼尤其受到推崇。……由于缺乏任何对超验的价值与命运的思索,国家的宗教政策依然保持着简单的形式。……在官方的祭典里,几乎所有的迷狂、禁欲与冥思,都不存在,这些都被认为是无秩序与非理性的兴奋的成分,这是官吏们的理性主义所无法容忍的,就像罗马官僚贵族眼里的酒神祭祀那样地具有危险性。当然,官方的儒教并没有西方意义的那种个人的祈祷,而只有礼仪规范。(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25、梁潮:《泰戈尔〈吉檀迦利〉国内评论要端蠡测》,《广西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6、      我这一生,永远是用诗歌来寻找你。也是因为对你的这种寻找,使得我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藉由它们的吟唱,我感受着自己,并探索、触摸着自我的世界。

27、     “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28、    我所学得的功课,都是诗歌教给我的;它们把生死的秘径指示给我,并把我心灵地平线上高悬的繁星,呈现在我的眼前。

29、该诗集出版于1912年,其中的主要作品选自诗人发表于孟加拉文版的《吉檀迦利》、《奉献集》、《渡口集》和《歌之花环》等诗集。在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诗人有时将原作中的二三首诗糅合在一起。该诗集可以代表他这时期宗教抒情诗的主要倾向。

30、《楚辞》中的神爱世界纯粹空灵,没有普通宗教里经常表现的祈福主题,似乎神爱本身就是祭祷的目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同时这种爱也是炽烈而富有个性的,甚至带有“迷狂”的色彩。

31、诗人自小受印度教的影响,成人后还担任过“梵社”的秘书,因此,印度宗教里那种“梵我如一”的观念,也就在诗集中有所体现。《吉檀迦利》系孟加拉译音,原音是“献歌”,是人自己说要:“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的神的”但在诗集里不难发觉,诗人笔下的神不是专一的,而是十分神秘不定的,神的意象可谓千变万化,万事万物有生命也好无生命也好,都可以成为诗人歌颂的神,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的印度宗教里那种“梵我如一”,而成的“泛神论”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集人称不时变化上看出来,一会儿你一会儿他你也好他也好,都是诗人心中的神。

32、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33、泰戈尔的一生都是在殖民统治中度过的,属于被奴役的祖国和人民充满着深挚的感情,他一生都在追求着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因此渴望国家独立和富强,渴望印度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就成了这部诗集的一大主题。如第35首诗,人就非常诚挚的对祖国进行了一番理想的描绘:“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积在积习的荒漠之中;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最后诗人深情而热烈的呼唤:“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吧”这是诗人的理想,也可以说是全印度人民的理想,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写不出这样的篇章来的。

34、在《吉檀迦利》中,我们还可以很透彻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向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憧憬,还有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在《吉檀迦利》里,到处都洋溢着爱与感激,自由与欢乐。或许,我们会轻轻地问道,这尘世间果真有这样一个剔透的世界吗?我们迟疑,却依然会执着地跟着作者向前走,去寻找那晶莹剔透的世界,因为我们心中同样存在着爱,欢乐与希望。爱,点燃了世界的光辉。只要心中充满爱,我们就不会孤独与彷徨。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2初读《吉檀迦利》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日的晚上,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忘记了时间,听不到外面的风声,只是默默的感动。

35、    主啊!只是你的圣名便能沐生物以福祉,因此,你有千万如克利须那或哥宾陀那样的名字。你将一切超然的能量,赋予这些超然的名字。唱颂这些名字并无硬性规则。主啊!由于仁慈,你让我们唱颂你的圣名,轻易接近你。可是,我太不幸,没有被这些圣名所吸引。

36、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打开了他传过来的这个崭新的《吉檀迦利》译本。细细浏览一遍,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闻中翻译的《献歌》,不再留恋于华美绚丽的辞藻、缠绵甜腻的抒情,确实,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光与影,不再是打动读者的原动力。在这个新译本里,透过清新简约、高华劲健的文字,一种新的灵性的光芒几乎照耀了全篇,使这份来自古老恒河菩提树下的千古绝唱再次放射出奇异而圣洁的豪芒。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泰戈尔蓦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不再是戴着月桂之冠的田园诗人,却显露出了圣者的面容和觉悟者的道袍。是的,这才是真正的泰戈尔,灵性的泰戈尔,圣人泰戈尔!

37、                              一

38、请采下这朵小花带走吧,千万别延迟,我唯恐它枯萎,落进泥土里......  

39、赞美,通常都是指向理想的事物,所以人们就需要一种完美而可赞的对待,这就是神。借着这种练习,逐渐步入了生命的妙境界,与神的深度联结,其结果,就是神性的自我开始打开,一切的真实圆满,才会如愿以偿地结蒂开花。所以,诗人泰戈尔才会说:“我知道,我只有作为歌者,才能靠近你。”

40、“我的诗人的虚荣心啊,将要在你的荣光之中羞愧而死。啊,诗圣,我早已拜倒在你的跟前。就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得像一把苇笛,让你用它吹出美丽的乐曲。”

41、     我是不赞同的,充满个人性质的说:他开悟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读他的诗,我能感到幸福,而不是让我觉得他说的极是,或是让我感到感慨。

42、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43、《吉檀迦利》里的很多的句子,在我看来即使是放进《圣经》里也不见的会有丝毫的违和感的。他的诗歌适合反复低声朗读,在心头重复不断的回响,而你就会刹时醒悟过来,为什么有”诗歌”这个词。原来诗也就是歌,润物无声,催人泪下。

44、屈原明说自己是“依彭咸之遗则”,愿意追随先辈大巫的精神足迹。因之屈原在《离骚》中所描述的自我形象就是巫的形象,其自我情怀也就是理想中圣巫的情怀。无法想象,“饮露餐菊”的灵均会以世俗的情欲心态看待与神明的关系,并有兴趣对猥亵之事如此大肆渲染。   更加合理的解释是,《楚辞》中的“人神相恋”是一种极高超的精神迷恋,类似古希腊的“爱之迷狂”、古代波斯的苏非派神秘主义,或印度奉爱瑜伽中的巴克提。伴随这种神爱的,乃是精神的迷狂或极乐状态,通常以乐舞的形式表达出来。

45、世上的一切“装饰”“服饰”等都是地位、财富与虚荣心的代表,他们不仅虚无缥缈、空洞无物,而且还是阻隔人们进行心灵交流的障碍。作者不为名利与地位所动容,他是一位如莲花般的正直君子,对一切不正当的财富权利视若浮云。

46、林之非《追求于“无望的希望”之中(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2期。

47、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48、在午后,品一杯清茶,我合上了《吉檀迦利》,合上的是书,打开的却是心门。这本书教会了我太多,它是献给世间万物的赞歌。

49、    呵,我的主人,在我向你敬拜之时,请让我全部的感觉,都能够舒展开来,去触摸你脚下的这个世界。

50、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印度本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千百年来人们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寻找人生启迪和慰藉。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51、这在诗集中的第10首和第11首中表现的最为鲜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在诗里还表达出了对爱的渴求,诗人的爱是一种放爱,表现为对一切人的爱。尤其对处于被压迫被统治地位的印度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压迫的反抗,诗人渴望用爱来解除人间的痛苦,用爱来消解心中的烦闷与寂寞,其中的第70首诗就是对诗人爱的呼唤的诗篇。

52、    如同一群思乡的天鹤,在日夜兼程地飞回它们的巢穴;在我向你敬拜之时,也让我全部的生命,能够得以启程,返回到它那永恒的家园。

53、第56—86篇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是感情更炽烈、情绪更高昂的欢乐颂。诗人先纵情歌唱神带给世界的无限欢乐和光明,接着又凄然低吟人与神分离的痛苦。神创造人之后,两者自然分离。然而,正是神的这种“自我分离”才显示出神存在的意义并让人看到神的面貌。只有在人留下生命的果实返回神的殿堂之后,这种分离的痛苦才会结束。最终明白是他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不得以投入生命的伟大海洋,由此诗篇步入了“死亡”的篇章。

54、第8—36篇是第一乐章,主题是对神的思念。诗人先写神就在最贫贱的人群中歇足,继而写自己对神的渴慕与追随以及神的不可及。诗人在追随神的道路上星夜兼程,遍寻广漠的世界乃至于众多的星球。然而诗人的小我恬不知耻、昂首阔步,诗人的真我却被接天的高墙所囚禁。诗人明白身上那华丽的衣不过是尘土与死亡却又热爱地把它们拥抱,在自以为胜过世人的财富与权势的宝库里做了囚人。这一乐章在祈求神的拯救与赐福里渐渐落幕。

55、    荣耀归于齐颂圣主克利须那之名。为我们的心拭净经年的积尘,熄灭轮回生死的火焰。这运动传播月亮恩泽的光芒,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这是一切超然知识的生命,充盈超然喜乐的海洋,而且让我们充分尝到恒常渴望的甘露。

56、附录六 英国诗人叶芝1912年英语版《献歌》序言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吉檀迦利(57句一览)":/wenan/4629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