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75句一览)
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
1、前面咱们说了,韩愈带头发起了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以,他的成就最大的方面还是古文的写作。代表作有《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其中的《马说》,咱们来读一下:
2、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讽刺散文诗,由表及里,环环紧扣,反衬了作者经天纬地之才,于千难万难中提炼精华,书写瀚海一笔,流芳千古,为世人歇吁惊叹,撷取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作者:凌波)
3、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4、 韩愈到潮州后和当地著名禅师大颠交往,《五灯会元》卷五记载了这段公案:韩愈向大颠三次问道,不悟,最后在侍者处“得个入处”。对此,从当时到后世都有人指责,有的甚至认为是佛家生编出来的。如果说韩愈从此改变排佛立场,恐怕不确,但韩愈对大颠等的尊敬,也不是佛门造出来的,留存下来的大量诗文足以证明他态度的微妙变化。首先,从遭贬到潮州与大颠交往后,就没有出现过排佛文章。更有力的证据是给大颠的三封书简,用词的谦卑,除给皇帝上书外,别的书信中极为少见。如“切思”、“参谒”、“垂见”、“伫瞻”、“驰望”,等等。之后,韩愈调袁州时还向大颠赠送衣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从韩愈说,他一生排佛,年过五旬,为排佛而受到重处,他会反思,为什么600年来佛教日益昌盛,深入人心。到潮州后“远地无与语者”,听说当地有高僧,难免会有了解佛教的念头,遂有意结交。《祖堂集》载:韩愈三次召请大颠,大颠不应,后来听说新来刺史是排佛的韩愈,大颠主动下山来见,盘桓了十几天。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对大颠的评价是:“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因与来往。”(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
5、艾丝美拉达是一个纯洁、美丽、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姑娘。为了救甘果瓦,她以身相许;他不计前嫌,为忍受酷刑的卡西莫多送上救命的甘泉。她是理想化的人性美的象征,她的悲惨遭遇正好说明了封建社会和天主教会的罪恶。
6、从汉朝末年开始,有一种文体逐渐形成,到南北朝的时候,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这种文体,就是骈文piánwén。
7、说起铸剑大师,人们就会想到干将莫邪,但欧冶子其实也与他们齐名,著名的鱼肠剑、湛卢剑就是他铸造的。
8、韩愈是不信佛的,所以他看到皇上大张旗鼓地做这些法事,认为是不恰当的,是不对的,就写了一篇《谏佛骨表》给皇上,说佛教本来就是外国的东西,不应该过分地尊崇,反对迎接佛骨舍利。皇上看到之后,就又怒了,心想:“好你个韩愈啊,刚刚让你回来没多久,你又跟个苍蝇一样在老子耳朵边上嗡嗡嗡,干脆,你还是给我滚远点吧。”于是一声令下,韩愈就被贬官到潮州。
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 醒后,韩愈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凡。之后得缘见到孟郊,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异人传》中有记载,在《龙城录》中的记录也较为详细,据说韩愈醒后“笔势非人间书也。后识孟郊,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旁笑者”。
11、 其《表》中罗列从黄帝到周穆王13位古帝王,不是本人活到90岁以上,就是在位八九十年,而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帝王们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似乎汉末以来动乱全是佛教惹的祸。今天看这一点颇具幽默意味,到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尚有上下一百年的误差,韩愈振振有词地说某王活了一百几十岁,在位最短的也有59年,不知数据从何而来。对此,契嵩批评的也有趣:“圣人为教为法,皆欲世之为善而不为乱,未必在其寿祚之短长也。”圣人行教化、立法度,是为天下世道从善,难道是为了自己长寿多坐王位吗?用高调来反驳大道理,算得上旗鼓相当。
12、《五坊小儿》篇。“五坊”是皇宫中饲养鹰犬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和狗坊,“五坊小儿”是在此“五坊”中供职的走卒爪牙。《五坊小儿》写的就是他们“张捕鸟雀于闾里,皆为暴横,以取钱物”的恶行。这也是贞元末年的一项弊政。韩愈说:“上在春宫时,则知其弊,常欲奏禁之,至即位,遂推而行之,人情大悦。”(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
13、其诗,其散文,结构宏远,富含寓意,读之让人呼之欲出;作为文学宗师,其谋断,气节亦为人折服。
14、跟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的,是柳宗元。这个人,咱们下次讲。
15、祠堂的主功能之一就是学习。那个年代,来自全省甚至周边省份的各路考生都要来广州参加贡试选拔,别的家族即使是在广州城有住处,但是也没有区家这个方便,因为它的隔壁就是广东贡院,就像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你家就在考场旁边,而别的学生需要租房子住酒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
16、古时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17、屈原为战国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8、文中说韩愈三岁而孤,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类似的例子在咱们的古代名人中还有很多,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等,请通过查找资料,选择一个人,写出他少年刻苦学习的故事。(400字左右。)
19、马允刚: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20、读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21、曾巩,字子固,代表作《元丰类稿》《隆平集》
22、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23、屈原为战国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4、 从以上诸多事例可以看出,韩愈是真诚地要排佛,骨子里却深烙着佛教文化的印记。为什么会这样呢?除前面所说这是一个思想界完全受佛学支配的时代大背景外,陈寅格先生还有更深刻的解说。在《论韩愈》中陈先生指出:“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幼年时期所受影响是很难分开的。
25、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处中唐时期的他,著作颇丰,极有丰骨气节,在学问上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宝库,值得我们永远借鉴学习。
26、以上三篇短文写的都是贞元末年的弊政以及永贞元年对此类弊政的改革,韩愈对这种改革的赞赏,从“人情大悦”“市里欢呼”之类的字里行间烁然可见。对贞元末年的弊政,韩愈自有切肤之痛,因为上书揭示京兆地区“天旱人饥”之实情,请求赦免当年税赋,得罪李实而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所不同的是,在韩愈笔下,这种德政是唐顺宗主导的,没有挂在王叔文的那个“永贞革新”派的名下。韩愈之所以称王叔文、王伾为“用事者”,就是因为柳宗元被贬,并非因为他参与了这些使“人情大悦”“市里欢呼”的“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的改革,而是他卷入“二王用事”的朋d圈子中去了。
27、创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8、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他的诗很少表现传统诗歌常常表现的悠然心会、含蓄冲淡的中和之美,而是着力追求一种新奇险怪的艺术效果,意象的选择和使用独巨匠心,往往不同凡响。
29、这个最大最古老的祠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芳草街48号——区家祠,也被称为“林石家塾“。
30、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韩愈代表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韩愈代表作品——《马说》《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31、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32、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决断。唐代诗人贾岛在驴上吟“鸟宿池边树,僧推还是僧敲月下门”,误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出巡马队,韩愈也是思忖良久,得出了“僧敲月下门”。
33、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34、千古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5、创作背景: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韩愈的朋友严谟以秘书监为桂管观察使(桂州总管府的行政长官),离京上任前,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此诗赠别。
36、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37、当选过多届中国国民d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任广州“非常会议”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政务委员会兼第一集团军政治部中将主任。
38、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39、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40、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故卓马虽有千里之奇,干瘪羸瘦,郁郁不发,精神不振,美丽的才能气貌得不到体现。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能按一定的规程办事,量才施用,于国于民一个善仁善治境界,通达惠服,其真真不识马也!
41、好了,咱们还是来说说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韩愈也是个诗人,不过韩愈写诗,不走寻常路,追求的是险怪。讲究的是意象奇特。当然了,这样的诗歌,读起来就不容易懂,咱们也不去追究了。幸运的是,他也有一些诗歌,是正常的。他的代表作品,除了上面的那首,还有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2、 他们埋没、摧残了人才却又哀叹世上没有人才。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成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
43、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44、这首诗是韩愈在任吏部侍郎时候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此时,韩愈已经五十六岁了,但是他的心情却是很好,这是他这辈子当的最大的官了。虽然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但是仕途到今天才能让他有点满意吧!
45、 ,雪拥蓝关马不前。
46、 韩愈在官场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越来越大,写下了《杂说》《师说》等传诵千古的好文章。在《杂说四》中,他以“伯乐相马”的典故,批评当政者不懂得识用人才。
47、1937年授少将衔,抗战爆发后,任第48军176师师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晋中将衔,任第20集团军48军副军长,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43年任第26集团军副总司令,1948年在豫东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获,后曾任广州市政协常委。
48、韩愈,字退之。看看他的名和字,很有意思:愈是超过的意思。超过了就要退回来。这就是古人起名字的智慧。因为韩愈称自己是昌黎人,所以后来人们也叫他韩昌黎。他死后朝廷给的谥号是“文”,于是韩文公的叫法就又出现了。
49、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世人画韩愈像,脸小且美髯,戴纱帽。这其实是南唐的韩熙载,在北宋时还有当时所画的韩熙载像保存,题词非常明确。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因此世人便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身体肥胖而少胡须。此后,韩愈配享孔子,各州县孔庙所画的都是韩熙载。后世无法辨别,便一直认为韩熙载的画像为韩愈。
50、 当然,《论佛骨表》千年来受人追捧,也还是有其道理的。《表》中说“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生业”,指出了百姓对佛教狂热,会影响“生业”,对社会经济带来影响。又,“焚顶燃指,解衣散钱……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伤风败俗”。中国古代孝道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当时,有一些信佛者为了表达虔诚,采用了类似自残的行为,韩愈看到崇佛对民风习俗的影响。以上两点从儒家观点是可以明显得出的。其实,《表》中一再提迎佛骨对“百姓”“老少”“士庶”的“惑众”影响,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隐忧,那就是佛教僧团严整的道风,本身就有一种组织群众的作用。从南北朝起,北方大量造像,留下了许多会社供养的碑记,碑上所载会社不是一族一姓,甚至不是一个行业、一个村镇的人。会首是组织者,佛像是核心,寺庙就是集中聚会场所,因而在被认为是“一盘散沙”的古代农村,这是一支隐形的社会力量。隋朝初年不就有弥勒下生信仰者冲皇宫、门卫礼拜的旧事吗?韩愈等儒者对此所感,但又不能拿未成事实危言耸听,所以没有明提,只拣明显不合儒家道统的说。他一再劝诫皇帝不要给信佛热加温,包含了更多的感觉在内。《左迁至蓝关侄孙湘》的第三局“欲为圣明除弊事”,这个“弊”字内容很丰富。《论佛骨表》最为人称道的,是表文最后的表态:“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一片忠君之心,着实令人感佩。
5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3、千古名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4、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55、 韩愈排佛的代表作是《论佛骨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迎法门寺佛舍利入皇宫供养,韩愈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了这通表,谏迎佛骨。结果当然很惨,虽保住了性命,却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作刺史。南下途中写了那首有名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明心迹。
56、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新唐书》
57、千古名句:嗟哉吾d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58、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59、区梦觉(1906—1992年),女,广东省南海西樵松塘人。又名医润燕、白霜,化名周爱霞、苏云,曾用名区白霖。1922年入广州坤雅女子中学读书,1925年6月参加香港工人反帝示威,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d。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60、韩愈也说到柳宗元会被“用事者”所“累”的原因。因为他年轻有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又因为他年少无畏,“谓功业可立就”。这两条正好符合“朝士有名而求速进”标准,而成为王叔文的“密结”对象。血气方刚、勇于为人的柳宗元,自也不满“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则更易为“借改革以营私”的“用事者”所用。韩愈写到柳宗元在被贬期间按照当地的风俗尽己所能施行惠民之政时,明白表示“子厚在台省时”不如日后为司马刺史能“自持其身”。
61、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62、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63、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64、赏析: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
65、乾隆帝: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论者常以文掩其诗,甚或谓于诗本无解处。夫唐人以诗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谓韩文重于韩诗可也,直斥其诗为不工,则群儿之愚也。……其生平论诗专主李杜,而于治水之航,磨天之刃,慷慨追慕,诚欲效其震荡乾坤,陵暴万类,而后得尽吐其奇杰之气。其视清微淡远,雅咏温恭,殊不足以尽吾才,然偶一为之,余力亦足以相及。……今试取韩诗读之,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峻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
6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
67、其他的有名的句子,咱们也要记住两个。比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又比如: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8、高棅: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69、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70、蘋(pín)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7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辽宁,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72、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73、区棠亮,女。1914年生,广东佛山禅城张槎大富村头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d。曾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任林伯渠秘书。
74、千古名句: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韩愈最著名的代表作(75句一览)":/wenan/4715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农谚大全及物候知识(49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