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卡夫卡指什么(54句一览)
卡夫卡指什么
1、面對如西緒弗斯一般的命運,人類只有兩種回應尚且可行:自殺或者反叛。加缪爲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
2、 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是错的(因为它在卡夫卡理解人类生活切实境况的地方看到了寓言),但也还是颇能透露实情:凡是权力把自己神化的地方,都会自动产生它自己的神学;凡是权力像上帝一样行事的地方,它就会唤醒对自身的宗教情感;这样一个世界可以用神学的术语来描述。
3、題圖:HomagetoFranzKafka,EndreBalint 繪
4、 于是工程师去了内务部。内务部的人说,当然,这的确是个错误,但他们内务部也毫无干系,他们是从驻伦敦使馆的情报人员那里得到了关于这位工程师的报告。工程师要求撤回报道。不,他被告知,他们决不可能撤回,但他不会发生任何事,没什么可提心吊胆的。
5、1919年,即卡夫卡36岁的时候(考虑到卡夫卡41岁即早逝,这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达三万五千字的信(即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详详细细地阐述自己为何害怕父亲。
6、仔细观察他的手,我们会发现他的手指靠近菲莉斯的腰部,点在了椅子上,似乎想要拥抱菲莉斯,却又把掌心朝向了自己。他仿佛在小心翼翼地寻求亲近,却又不敢太过于依赖,已经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准备。对爱情的不确定,使他拥有了这样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也只有这样的卡夫卡才能创作出诸多充满荒诞感和不安全感的作品。(卡夫卡指什么)。
7、你处于闹市之中,试图躲避一个人的孤独,而同时又厌烦身边人的世俗,想要脱离他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卡夫卡式孤独。”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极度的繁华让我厌恶。“一种水中来火里往感觉。(卡夫卡指什么)。
8、他父亲傲慢且自负,不听任何人的话,对所有事情肆意评判。他用一种“可怕的、嘶哑的、愤怒且带有谴责的语气……那种语气我现在听到仍要止不住颤抖……”事实上,父亲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让卡夫卡更加沮丧。
9、讀〈一條狗的研究〉裏的老狗囉里囉唆地回顧一生的研究工作,他飽受折磨,因為要抵受無法回答但又不能抗拒的問題,甚至陷入身份離異的危機,以致經常徘徊在狗族群圈子和離群索居之間,成為狗族中不受了解卻又沉浸在深入研究狗族的異類。有學者認為小說中出現會演奏音樂的七隻狗,以及那隻用民歌和舞蹈求食的老狗,象徵科學主義與藝術科學、精神境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吊詭,這是哲學性質詢,也是對「口中有食,問題全消」嘲弄而荒唐的反駁。
10、⑤有学者撰文称,卡夫卡是在父亲“不许顶嘴”、“我要把你像鱼一样撕碎”的“威权”中长大。36岁时,他终于鼓足勇气,借一封长信《致父亲》,将压抑和盘托出,“假如你是我的朋友、上司、叔伯、祖父甚至岳父,我会感到很幸运。惟独作为父亲,你对我来说太强大了,特别是因为我的弟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都比我小很多,这样,我就不得不独自承受你的头一番重击,而我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
11、1995年,苏格兰导演彼得•卡帕尔蒂自编自导了23分钟的短篇《弗兰茨•卡夫卡的美妙人生》,表现了卡夫卡写作《变形记》时灵感枯竭又不停地被打断。该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篇奖。
12、1883年7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此。“Kafka”在捷克语中意为“寒鸦”。卡夫卡一家在“塔楼”住了两年。
13、他所出生和居住的猶太區Ghetto雖可保守猶太民族的傳統,卻受屈居異域的舊城區而以希伯來文化自我感覺良好的錫安主義者(zionist)包圍,面對本族陰冷神秘而詭譎的宗教想像而無所承傳,反過來讓他感覺窒息;面對既非捷克人又非德國人的尷尬,同時承受反猶太及反德國文化下的擠壓,又使他無法完全被同化(assimilated),或者順化。
14、在圣尼古拉斯教堂旁的公寓住了两年后,从1885年到1888年,卡夫卡一家先后搬过三次,现在那些房子都不复存在了。
15、阿尔克咖啡馆于1907年开张,之后迅速成为布拉格前卫作家的据点。年轻作家弗朗茨•韦尔弗、保罗•科恩菲尔德、埃贡•艾尔温•基希等人都曾在此激昂文字。这里可以读到大多数重要的东欧报纸,也有文学杂志,包括与德国表现主义相关的出版物。
16、卡夫卡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在他的短篇小说《地洞》里,第一人称“我”像是一个打地洞的小老鼠。吴晓东老师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中认为他是地洞中的穴鸟,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在生存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
17、此外,評論家們同樣將1915年出版的《變形記》看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的預測。卡夫卡和他的同胞們身處的位于布拉格中心的波西米亞正是這一遼闊帝國的組成部分。人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的國民身份土崩瓦解,不複存在。而那些有弗洛伊德傾向的人們則將《變形記》看作卡夫卡與其粗魯的商人父親之間病態關系的體現。無論何時卡夫卡緊張地將自己的作品遞給父親,他的父親總會看也不看就退回。這是位鄙夷自己兒子的父親。
18、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于1883年生于布拉格,他的父亲名叫赫尔曼·卡夫卡,下文我们会用老卡夫卡来讲述他。
19、他的最后一位女友回忆参加卡夫卡葬礼时,卡夫卡的父亲表现得冷漠、陌生、不近人情。
20、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实际上,土地测量员K和布拉格的那位工程师都只是其档案卡的影子;他们甚至连这个都远远不如:他们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甚至没有资格作为影子而存在。
21、 在一组听上去严肃庄重、复杂高深的一百首四行诗中,有一种几乎是孩子气的简单,伟大的杰克诗人扬·斯卡采尔写道:
22、因找不到适合的图片,只得借用《福尔摩斯》剧照图。如有侵权,请告知恒实。
23、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d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24、一时的满足我还能从像《乡村医生》那样的作品中获得,前提是,这样的作品要能够写成功(机会飘忽不定)。至于幸福,却只有在我能够将世界升华到纯洁、真实、不变的境界时才能获得。
25、 他在官僚主义世界感觉到的荒诞的平等,使得卡夫卡能够做出此前似乎不可想象的事:他把一个高度官僚化社会的极其反诗性的材料转变成了小说的伟大诗性;他把一个不能获得所许诺工作的人的非常普通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城堡》的故事)转变成了神话,成了诗歌,成了某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美。
26、缺乏同理心是自恋者的典型特征。许多自恋的父亲总是为所欲为,认为所有事就该按他们的想法去做,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27、不过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卡夫卡的小说并不是那么好懂的。因为他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一些荒诞的事物或故事,借此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28、一次书店神游,我东翻西找,看到一段文字: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从没读过如此直白的小说开头,它是童话吗?但童话里不应该都是天使或魔鬼吗?可这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一只虫子呢?还奇丑无比?那肮脏的嘴,那恐怖的触角及肢体,令人毛骨悚然。但那刻,我却被一股强大的神秘力量吸引,就地盘坐,读了起来。
29、與加缪在哲學觀點上志同道合的讓·保羅·薩特才最清楚地理解卡夫卡對小說創作的規則手冊做出了何等猛烈的變革。一般來說,薩特在其試圖尋找意義的小說《惡心》(Nausea,1938)中寫的一段題外話,恰好說明了生命是毫無意義可言的。這種對于生命認識的“負面信念”正是一種“秘密的力量”。正如薩特所言,“小說是一台向世界注入虛假意義的機器。”人們需要這些意義,盡管它們本質上是不實的。那麽,除了那些我們創造出的“虛假意義”,我們的生活中還剩下什麽?
30、對奧斯本筆下的主人公吉米·伯特來說,反叛者並非西緒弗斯的形象,而是一位“憤怒的青年”,對于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怒不可遏。他們不再向政府施加壓力,而是直接向他們擲石子以表憤怒。因爲,在英國曆史上,這一時期代表著四分五裂,整個帝國經曆著垂死掙紮。此時,英國與埃及之間針對蘇伊士運河權屬問題的殖民戰爭正值最後階段,英國顔面盡失。此外,英國的階級制度俨然成了遏制國家生命力的不良因素。奧斯本正是在自己的戲劇中陳述並宣揚了這些觀點。正如奧斯本筆下的人物所言,君主制猶如腐爛的下颚上的一顆金牙。
31、门口站着两个戴着礼帽的绅士。“你们找谁?”“您是约瑟夫·K先生吗?”“是!”因为他们彻底打破了我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没好气的回答道。“不好意思。我们是法院的。现通知您被逮捕了!”“什么!我犯了什么罪?!你们要逮捕我!”我不禁高喊了起来。那失去控制的高喊响彻整个楼层。我甚至能看到几间房门偷偷地开了一条小缝,一双也许是几双眼睛在窥视着我这的动静!“不需要你跟我们走。您只需要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随时等待我们的传唤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联系不上您或者是您没有待在家里,我们就要以潜逃罪来强行拘捕您。我的话您明白了吗?”“是的!我知道了!我要待在家里等待你们的来访!”在明白同他们争吵是豪无意义的事情后,我加重了“来访”两字的语音。这两人很有礼貌地同我告别后,转身下楼去了。
32、我知道这都是徒劳的,你并不需要另外一个具体的女人,陪伴或者拥抱,亲吻和爱抚。这些都不足够填补你心里那个很大的空洞,和它始终发散出的震颤和疼痛。是的,那片黑暗在你那里,也在我这里,但是我不是你的答案,你也不是我的。握着你的手的时候,如果那发生过,也就是读你的时候,我知道你在找什么,也想告诉你,有些地方我们此生就是无法到达,但是此刻你在我手心触摸到的一片涟漪,那就是美的,是我为你绽开的时刻,虽然也过去了。你一直是在离开的,从出现的那一刻就是背对着我,越走越远,但永不会消失。我又能告诉你些什么永不会改变的?我不会那样对你,如果我能够对你承诺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永不会对你言不由衷。
33、2005年,英国作家马克•克里克写了《卡夫卡的汤》,书中模仿了17位文坛名宿的笔法创作了一部类似烹饪的书。
34、一是象征。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35、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的人是在一次老乡聚会上。有个穿吊带连衣裙的女学生请我跳舞,她很漂亮,嗓音清甜,化着淡妆,尤其是那下弯的眉毛和微笑时上撇的嘴唇,令人记忆深刻。老卡,我发誓,我当时满脑子里想的都是你,请你相信,我丝毫没有动心,我果断的拒绝了她。她也很有礼貌的走开了。这之后呢,两个穿西服的男人走了过来。那时我认为他们和那个女学生是一起来玩的。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姑娘邀请我跳舞,我都要拒绝。我肯定不会把你说出来,就算说出来,他们也未必会相信。我说我不会跳。他们不信,试图追问更多。我才不搭理他们,我端起酒杯,一口一口地喝酒,除了老卡你,其他的男人,跟他们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时间。他们受到了我的冷落,再问不出更多的消息,也只能识趣的离开了。
36、一位德国文艺批评家曾这样谈到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37、➤新年獻詞|聯合出版20悅讀香港,紫荊盛開
38、 如果说我如此热情地拥抱卡夫卡的遗产,如果说我把它当作我的个人遗产来捍卫,那并不是因为我认为模仿不可模仿的东西(并重新发现卡夫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而是因为它是小说(作为小说的诗歌)彻底自治的一个绝佳实例,任何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实例。
39、你说,爱情是什么呢?我刚完成一首诗,叫《泡沫》,那是我对爱情的感受。爱情就像是脑袋里长出来的泡沫,那个爱你的人,自然看得见。好像也不尽是这样。你订了几次婚,又取消了婚约,是那每一次的爱情都没有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吗?多可笑,我问你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
40、1892年,卡夫卡家回到采莱特纳街,搬进采莱特纳街3号的哥特式老房子“三国王屋”。底层就是卡夫卡父亲的杂货店和仓库。公寓在二楼。
41、那天,我在那道惊异的目光中消失,我清晰的记得你转过头,一定是看到我了,一定是。亲爱的卡,此刻,我正指着“饥饿艺术家”,期待一道缝隙。
42、JohnVarley|HolyIslandCastle(1810)
43、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44、他的作品例如《审判》、《城堡》、《变形记》等,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且影响了很多当代作家。
45、于卡夫卡而言,布拉格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布拉格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家乡,也是他住得最久的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一些事,也写下了许多故事。
46、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懂你的。不懂你为什么要让一个上班的人变成甲壳虫,为什么要让一个人那么痴迷于饥饿表演,为什么要让一个猴子奋斗成一个人,为什么要让父亲判决儿子溺死……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理解不了你的小说和你的才华,只是觉得有些意思。
47、 今天的布拉格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人名誉扫地,甚至找不到最卑贱的工作。他徒劳地寻求对下面这个事实的证明:他犯下了一宗罪,禁止人们雇佣他。裁决无处可寻。由于在布拉格,工作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他最终被指控不劳而获;这意味着他犯有逃避工作之罪。罚求其罪。
48、老卡夫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从14岁到20岁,他往来于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乡间小道之间。20岁,他又加入了奥地利军队,两年后退伍,只身前往布拉格闯荡。
49、他写道,虽然他很少受到鞭打,但不断威胁要打他比直接打他一顿更令人抓狂。当他真正被打时,除了肉体的疼痛,他还得忍受内疚和羞耻。
50、 有两位先生,都是十分普通的家伙(不是“检查员”,像法国传统中那样),一天早晨让躺在床上的约瑟夫·K大吃一惊,他们告诉他,他被逮捕了,接下来吃光了他的早餐。K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务员:他没有把这两个人从他的房间里赶出去,相反,他穿着睡衣站在那里,开始啰哩吧嗦的自我辩护。当卡夫卡向他的朋友们朗读《审判》的第一章时,每个人都笑了起来,包括作者本人。
51、那么,在诗人看来,写作就意味着打破一堵墙,这堵墙的背后就有某个不可改变的东西(“诗歌”)隐藏在黑暗中。这就是为什么(由于这种令人惊讶的、突如其来的显露)“诗歌”首先让我们头晕目眩、惊奇不已的原因。我14岁时第一次读到《城堡》,这本书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彻底地让我心醉神迷,纵然它所包含的广博浩瀚的认知(卡夫卡式的全部的真正含意)当时是我所无法理解的:我头晕目眩。后来,我的眼睛适应了“诗歌”之光,我开始在那曾经让我头晕目眩的东西中看到了我自己的生活经历;然而,光依然在那儿。扬·斯卡采尔说,“诗歌”一直在那儿等待我们,不可改变,“已经多年”。然而,在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里,不可改变难道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不。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的创造,只能包含人所包含的东西;因此,你可以想象,作为人的可能性,那种情境(以及它的所有形而上学含义)已经存在“多年”。
52、1889年,卡夫卡一家搬来这里。他的三个妹妹在这里出生。工作日,卡夫卡的父母都不在家,母亲为家族企业做事,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在这座楼里,卡夫卡一直住到1892年。
53、故事之因果沒有任何的必然。「故事一端是現實的世界,另一端黑洞的重量。現實愈大、愈複雜、愈是懾人心魄,那一端看不見的黑洞,就有與之相應的意義和重量。」像〈在流放地〉裏積極向旅行家描述刑具如何判決公正,如何在受到正確管理如何操作正常,而恐怖之處是他要為一個未經審判的罪犯行殘酷的死刑而絲毫沒有憐憫之情。長官口中所謂公義所謂流放地的秩序和幸福,一旦遇上新司令官的新秩序,便失去了信任。他拼命向考察旅行家尋找審決的認同,最終失敗而自我負刑責,走上已運作失常的刑具。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卡夫卡指什么(54句一览)":/wenan/5142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伽利略伽利雷名言(81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