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名言(75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9-02 阅读次数: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名言

1、尽管笛卡尔和帕斯卡尔的年龄相差27岁,两人共同旅居巴黎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他们仍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理性和智慧上的对手。1647年的一个秋日,大名鼎鼎的笛卡尔探望了年轻的帕斯卡尔,对后者发明制造的计算机表示赞赏。一般认为,这是他俩惟一的一次会晤,笛卡尔还给正在遭受疾病折磨的帕斯卡尔一些医学上的教导和嘱托。

2、这个上帝毕竟能够做到,让我在那些我觉得千真万确的事物上面产生错觉。

3、(10)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

4、这也让我想到了科幻片里常有的桥段,一个人在肉身死亡之前把自己的意识与记忆储存在了电脑里,请问他存在吗?如果让笛卡尔来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会说,当然存在,因为人本质上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5、可是,换个角度说,“本体论”这个问题,又是几乎所有哲学体系都难以绕着走的。就此来说,笛卡尔的哲学,的确呈现了一种“二元论”的色彩。 若内.笛卡尔,1596-16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有人说他还是神学家。他出版了《哲学原理》、《哲学文集》、《论胚胎的形成》。但是最重要的,是《方法论》和《沉思录》,这两本著作,包括了他主要的哲学思想。

6、学习的本能、获取知识的本能,是人这一物种维持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现在有些人会问,一天不阅读能怎么样?的确,现在一个人一天不阅读不会怎么样,甚至你一年一辈子不阅读也不会怎么样。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之上的,你一个人不阅读没什么关系,可是人类这个物种要是都停止了阅读,停止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这个世界会怎样?人类也许就会回到原点……如果一开始人类就没有阅读,没有知识的积累与传递,我们将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书是什么,眼镜是什么。当所有这些概念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将怎样生存……

7、不管我怀疑什么,怀疑我眼前看到的世界,怀疑我存在的真实性,怀疑世界是否存在。怀疑人生的意义,当你在想在怀疑在思考的时候,你,一定存在。

8、相比之下,笛卡尔对数学的兴趣来得比较晚,他是在荷兰当兵期间,看到军营公告栏上用佛莱芒语写的数学问题征答,才有了兴趣。幸运的是,当时在旁边替他翻译的另一位士兵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并很快成为笛卡尔的导师。四个月以后,笛卡尔写信给这位战友,“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兴奋地告之,经过六天紧张的工作,他在数学上有了四个重大的发现。(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名言)。

9、帕斯卡尔的两次皈依则相隔了八年时光,第一次使他说服全家加入了宿命论的冉森主义,第二次使他背弃早先的意愿进了波尔罗尼亚修道院。这两次皈依起因于偶然事件,其结果虽然没有让他完全放弃科学研究,但至少那已不再是他渴求的东西;另一方面,法国文学却因此添加了两部杰作。据说帕斯卡尔自小擅长辞令,说话幽默风趣,这可能是他的著作留传后世的一个原因。对笛卡尔而言也是如此,他成为近代哲学的开山鼻祖,不能不说是与那几个梦有关。

10、(委员观点)爱犯错的智能体–视觉篇:看不见的萨摩耶

11、从那以后,老帕斯卡尔开始教授儿子欧几里德几何,不久父子俩一同参加了梅森神父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数学沙龙,这个沙龙是法兰西科学院的雏形。梅森神父是17世纪法国数学界不可或缺的人物,通过组织沙龙和秘密旅行,他同时与三位最顶尖且个性鲜明的同行——笛卡尔、帕斯卡尔和费尔马保持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此外,他本人也以梅森素数(Mersenneprime)在数学史上留芳。

12、此人是答主研究最深的一位哲学家,也许是他受印度吠陀教和佛教影响颇深,而答主亦是佛学之拥趸,很多观点大有恍然大悟、相见恨晚之感。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叔本华太偏激,事实上他只是深刻罢了。我们所受的教育,通常会把哲学家硬性的归类,比如谁谁谁是客观唯心主义,谁谁谁是朴素唯物主义,我认为这样是不懂哲学的表现。哲学永远是一种体系,仅仅讲了一些名言或者写过几篇出彩的文章,称不上是自成体系。所以很多人都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如果你真的深入研究一下他,他不过是一个犀利深刻的偏执狂。      

13、事实上,有不少影视作品与这一哲学问题相关。如1999年开始上映的《黑客帝国》及其系列,剧情里“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着。再如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即使到了剧终,那旋转的陀螺还是让人猜不透是在现实还是梦里。2018年1月上映的电影《移动迷宫3:死亡解药》中,米诺被WCKD组织控制着,连着外部计算机的大脑就像缸中之脑,使得他长时间活在恐怖幻觉之中,饱受精神折磨。在2018年3月上映的电影《升级》(Upgrade)里,人工智能芯片被移植到男主角身上后,成功地将男主角的大脑困在“缸中之脑”中,给其营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而真正的躯体则被人工智能芯片接管了。

14、(9)要想知道他们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不能光听他们说的话。

15、T.Horikawa,M.Tamaki,Y.Miyawaki,Y.Kamitani.NeuralDecodingofVisualImageryDuringSleep.Science,340(6132):639-643,03May2013,DOI:1126/science.1234330

16、他的文笔真的实在太优美了,相信大家都在大学读过英文版的《培根论人生》节选。而我们最熟悉他的不过是“知识就是力量”。      

17、有可能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幻觉吗?有一个“evildemon”在背后操控我们的世界吗?

18、笛卡尔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19、(委员观点)爱犯错的智能体---语言篇:可塑与多义

20、这样的一个全民阅读行动,改变的,将是一个农村的群体。

21、人们如同住在一个燃着火堆的山洞里,背对洞穴面向岩壁,真实的东西在洞外走来走去,可我们却只看的到壁上的影子,并以为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洞穴理论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群人,在由虚拟、幻想、假象或事物成为泡影的同时,他们信以为真,在只依稀看得清的事物里,努力去假设、构成这瞬间的怀念,作为永恒的意义存在于思维之中。        

22、第梦是很少重复且容易被忘记。据说醒来5分钟后,我们会忘掉50%梦的内容。10分钟后,90%的内容会忘掉。可能的原因是1) 梦中的影像并不强烈、模糊,缺乏细节描述,2) 与常规的学习模式不同,梦也没有传统学习中常见的关联和重复性。所以,不像白天的行动那么不容易忘记,使得梦很少被认为是一种潜在有效的学习方法。

23、(委员观点)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军平:童话(同化)世界的人工智能

24、然而,笛卡尔的原意显然是:我除非思考着,否则就不存在;或者说我仅仅通过思维的方式存在着,亦或者思维是我存在的实体,云云。因此,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驳倒笛卡尔:难道我不思,便不在了吗?我们在开头已经提到过,笛卡尔的一切推论中都已经预设了时间的流逝。难道广延性的我不会随着时间一道流逝,反倒会一直保持“思”的状态?从此处我们可以发现,笛卡尔的论证中并没有区分内部性与外部性。

25、  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 笛卡尔

26、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你只是刚开始思考人生,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27、在我们确定自己有思维、并且思维比身体更确定(第二沉思)的基础上+在可以确定上帝存在,并且上帝是善的、全能的(第三沉思)基础上:

28、不管何种攻击,这都源自大脑在神经和认知方面的错觉。那实际生活中,认知存在错觉吗?

29、在这两个法国人的生命中,必须要提及的两件事是,笛卡尔的幻觉和帕斯卡尔的皈依。192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随军驻扎在德国乌尔姆(爱因斯坦的出生地)的笛卡尔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或梦想,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揭示人生使命的一种启示,即他的著作应该根据几何学原理将所有的知识统一起来。在这之后,笛卡尔才决心变卖掉他父亲留下的家产,以便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30、我在不同场合听到的一个大概率的问题:书这么多,孩子们该读什么?是啊,仅我国每年就产出数十万种纸质图书,其中文学作品就有上万种,网络文学几乎不可计数。汪洋大海中取哪一瓢哪一粟至关重要。我的做法是有所读,有所不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上。这又牵涉两个问题,什么叫经典,为什么读经典。首先,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但主要是现实的;其次,经典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但主要是民族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时代社会和个人取舍,这也是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重读。举个例子,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是经典,但也有人说张爱玲、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是经典,但只要将他们置于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也就相对明了。

31、不过哲学本来就是这样,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

32、有意思的是,以上三位天才人物不约而同地降生在外省,其中笛卡尔出生在中西部的安德尔-卢瓦尔省,费尔马出生在南部的塔恩-加龙省,帕斯卡尔出生在中部的多姆山省。这三个省份里都没有什么有名的城市,离开巴黎的距离各有三百到一千公里,而他们的出生地分别是村庄、小镇和省会(法国有96个省)。这一点似乎再次证实了我早先的一个论断,即大都市不容易产生天才人物。

33、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邀请5位主人公讲述各自与阅读相遇的故事,并再次吁请:阅读,不是一种口头主张,也不是装点人生的花边。阅读就是生活本身,是生命本身的厚度与颜色,是永怀梦想的根底与力量。

34、改变,与一个叫“益善”的公益基金组织有关。

35、这是我偶尔能在快要入睡时,零距离观察自己做梦的体验。对于梦呢,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早期文明认为梦是人类能进入另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的唯一通道。现代理论则一直在争论做梦的意义,有认为其只是生理机制,也有认为它是心理必需,或是两者的组合。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梦进行过近两年的自我分析,从压抑和性的角度出发,于1900年出版了经典名著《梦的解析》。曾与他合作、后又分道扬镳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其自传《荣格自传:回忆、梦与省思》中也对梦给予了不同视角的分析咱古代也有一本居家旅行必备、民间流传甚广、靠梦来卜吉凶的《周公解梦》。而汉语成语对梦有更简洁的解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在《周礼·春官》中还被分成了六种类型: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和惧梦。多数书中对梦的分析集中在精神层面、因果分析或心理治疗上。但是, 睡眠、梦对智能体的学习有何作用或启示呢?

36、我还记得小学的作业本上,一定有其中一本背后的名人名言写的是“我思故我在”。

37、 在第一篇沉思录里,笛卡尔就开始丢给世人一个重磅炸弹。他突然发问,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梦里我们的感受也是如此的真实?还是我们根本就是在做梦?那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有可能只是在沉睡吗,还是我们可能就和黑客帝国里的人一样一切都只是电脑操作的结果呢?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还存在吗?

38、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他生活极有规律、从未踏出出生地半步。他生活的每一项活动,起床、喝咖啡、讲学、读书、进餐、散步,时间从未有过变化,以至于当地群众以康德散步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钟表。只有一次他迟到了打乱了平日的节奏,是读到了卢梭的《爱弥儿》只为一口气看完它....      

39、笛卡尔:对所有的结论普遍怀疑,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我思故我在)。      

40、(委员观点)爱犯错的智能体---听觉篇:视听错觉与无限音阶中的拓扑

41、(委员观点)复旦大学张军平——爱犯错的智能体:视觉倒像

42、睡眠对智能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休息方式。在睡眠期间,智能体会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与周边环境的交互,相对抑制感知系统的活动以及所有随意肌(voluntarymuscle)的活动,利用这段时间对全身各种系统进行保养调整。由于不用进行剧烈运动,能耗的需求也降低了。但能耗并非没有,如八小时睡眠后人的体重可能轻个7至8两甚至更多,所以,充分睡眠是有助于减肥的。

43、两年以后,为了帮助重新出山担任鲁昂地方长官的父亲计算税款,帕斯卡尔开始研制计算机并获得成功,这是人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计算机,虽然笨重异常,但可以进行八位数的四则运算。此后十年,帕斯卡尔继续改良并使之完善,陆续造出了50来台计算机,可惜在广告营销方面不甚得力,留存下来的八台机器中有一台为IBM公司所拥有。为了纪念帕斯卡尔,上个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44、最著名的,也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把笛卡尔联系起来的就是那一句我思故我在,ITHINKTHEREFOREIAM.

45、如果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都存在,而我们可以如实感知外部世界,那为什么感官有时候会犯错(例如视错觉,例如有时候我们的本能反而是有害的-例如吃毒蘑菇)?

46、26岁那年,笛卡尔变卖掉父亲留下的家产,这笔钱可以让他舒心地生活,从此能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先用四年的时间游历欧洲,其中有两年滞留意大利,然后选择巴黎定居。正是在那一年,即笛卡尔的而立之年,帕斯卡尔的母亲去世,丢下三个幼小的儿女。幸亏拉丁语学者兼数学家的父亲(帕斯卡尔螺线就是他的发现)有一颗仁慈的心,他早早地从法院税务案主审官这个位置上退下来,举家迁往巴黎,为了教育孩子,尤其是体弱多病而又高度敏感的儿子,他没有再婚。

47、后来他在《忏悔录》一书里写道:“那笔可以到手的年金,是我丢掉的,但是我也免除了年金会加到我身上的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我就只有阿谀奉承,或者噤若寒蝉了。”      

48、清晰梦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JohannWolfganaGoethe大学希望发展一套有效的技术来诱导梦境。到1989年,德国梦研究家PaulTholey提出了反射技术(Reflection),并成功诱导。该技术的不足是,整天都得询问自己是醒着还是睡着了。

49、为了更好地围绕主题,我们把费尔马撇下不谈。作为跨越科学与人文两个领域的天才,笔者发现,笛卡尔和帕斯卡尔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即幼年丧母,自小体弱多病。笛卡尔出生14个月后,母亲就因患肺结核去世,并把这个病传染给了他;帕斯卡尔同样也是体质虚弱,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两个人的父亲既有钱又受人尊敬,尽管对待子女的态度截然不同。

50、  一个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 笛卡尔

51、  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惊奇,摆脱它的最好办法是临事先思考,并使自我对所有不测事件有所准备。—— 笛卡尔

52、我想向大家分享两个读书心得。第一个人的知识建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阅读类似的书,便会事半功倍。比如,你已经读了很多唐诗宋词、汉魏六朝的诗歌,再去读一些明清诗词,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帮助你接纳和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对某一个领域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这一个领域内的书籍。但不要读得太杂,否则力道就分散掉了。

53、关于为什么读经典,还需要补充以下几点: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常读常新,这也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反复强调的。这是由经典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它们不断被时代激活,同时激活我们的心性: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对历史和生活作出多重判断,可以成为借镜。经典是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载体,同时民族语言成就了经典。它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和丰富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也是我们思想、审美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基础,同时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54、虽然你有可能像我的同学黄AB一样因为笛卡尔的meditation开始怀疑人生,especially上数学课的时候还在思考这个数学公式是真实的吗还是“evildemon”设置的,走火入魔到这种程度。

55、另外,梦境中的学习效率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高,其原因是睡眠状态中的时间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比如唐代《枕中记》,卢生的“黄粱一梦”竟然在一顿饭的睡眠时间里,享尽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虽然是小说里的夸张手法,但或多或少也表明了,人们主观感觉到的梦境时间要比客观时间长。因此,利用可以做梦的六年时间进行高效学习也不是不可能。

56、另一种主动式梦境学习是梦境孵化(DreamIncubation),即学会在某个要发生的特定梦境主题里种下一颗种子。比如反复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关于化学实验的梦。那些相信能通过梦境来求解问题的人,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来诱导梦境到特定的主题。与清晰梦境的主要区别在于,梦境孵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更特定的问题上。

57、  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笛卡尔

58、希拉里·普特南著,童世骏,李光程译. 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Truth、andHistory).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9、笛卡尔人到中年的时候,五岁的女儿死于热病,他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此后,他爱上一个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贵族小姐,从此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甜蜜和精神折磨,直到另一个至高无上的女人出现,那便是瑞典女王克利斯蒂娜。女王派出一艘军舰把笛卡尔邀至斯德哥尔摩,于是在那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从小爱睡懒觉的法国人不得不每周三次在凌晨时分来到王宫,为她讲授哲学。几个月以后,笛卡尔因为肺炎复发死在异乡。

60、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61、(委员观点)爱犯错的智能体--视觉篇:看得见的斑点狗

62、希望我们都能以温和而理性的方式去热爱智慧,过一种智性的生活。

63、读书需要选择,需要披沙拣金、取精用弘,即在前人确定的经典谱系基础上筛选、增删和确定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经典。这就需要精读,甚至不断重读经典。当然,有时间泛读杂书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泛读杂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守护经典。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物”是因为缺乏主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必定是“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

64、无论帕斯卡尔还是笛卡尔,在数学以外的其它科学中都有杰出的贡献。帕斯卡尔定律是流体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说的是封闭容器中流体的某一部分压强如发生变化,将毫无损失地传递至其它部分和容器壁;同时,压强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而帕斯卡尔也成了国际通用的压强单位,简称“帕”。在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台风或龙卷风中心的气压有多少千帕的说法(气压越低风力越强)。

65、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笛卡尔几乎就要走向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万事万物并非客观地独立于我们存在着,而仅在我们之内存在着。然而,笛卡尔并未倒向唯心主义,但是笛卡尔为了逃避(根据严谨的论证最终几乎只能导向唯心主义)这一结局,便开始“开挂”找外援——他找到了上帝。毕竟,表象本身难以给出自己的根基,要确认表象的真实性,必须要一位担保者来保障我所观察到的表象是真的。笛卡尔由此希望,上帝能够成为他的担保人,并开始尝试论证上帝的存在。

66、笛卡尔也有宗教信仰,并且不厌其烦地用多种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就像高斯对同余理论中二次互反律的痴迷一样。他的确自认为已经证明了,只是使用的方法并不如他在数学中那么漂亮,尽管他的文笔是用迷人的个性化手法写下的。但按照罗素的说法,基本上是属于经院哲学的套路(罗素本人则回避了信仰问题)。更有甚者,其中一个本体论的证明后来受到了康德的严厉批评。

67、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笛卡尔

68、不急。如果没懂的话,反正你在想在trytounderstand的时候,你就已经思考人生了。

69、不过,笛卡尔此处不严谨的怀疑或许本来就不是严谨的、思辨性质的怀疑,而只是经验性的怀疑:他在沉思集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些人还能感觉到早已因伤而被截去的肢体的疼痛。通过这一经验,笛卡尔认为对自己身体(不包括他所讲的灵魂)的存在的怀疑同样也是合理的。

70、我上大学的时候,特别倾心商务印书馆那一套“汉译名著”,几百本搁在书架上,人类思想史上的精华全都来陪伴我,感觉特好。于是节衣缩食,买了好多本。可是,我并没有读完。它们篇幅过于浩繁,有的我真的看不懂。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我们有谁想过,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文化传承的手段是否完美,是否必要?这种时候就需要手段的创新。比如我们正在做的事,就是想找一些最顶尖的学者,把这些书看完,然后用当代普通人听得懂的话告诉大家,它们到底在讲什么。如霍布斯的《利维坦》到底在说啥?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沉思在哪儿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什么重要?……

71、    若你对欧洲历史较为感兴趣,那么便不难看出笛卡尔之生平几乎串联了他所处时代(1596-1650)的欧洲史:他于1596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彼时,即16-17世纪的欧洲,旧的封建制度早已开始在西欧(特别是英、法两国)逐步式微,而文艺复兴“再一次发现”了人的价值,又敲打着统治中西欧千年之久的天主教思想体系。由此,与教会深度绑定的经院哲学正成为令人生厌之物,天启神学也已无法解释自然科学的成果。笛卡尔对哲学的彻底的“重启”正是建立在这一背景下。

72、图4 《黑客帝国》的矩阵(左) 与《盗梦空间》的剧照(右)

73、  我的尽力肄业没有失掉此外益处,只不外是愈来愈觉察本人的蒙昧。—— 笛卡尔

74、人这种物种的先进性,就体现在他的学习性。我们先天的本领跟其他的动物相比,其实是比较低下的,论力量、弹跳、视力、听力、嗅觉、奔跑、飞翔……我们都比不过其他动物,但是人最大的不同来自于思维,来自于大脑。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名言(75句一览)":/wenan/5397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