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54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9-21 阅读次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1、  所以,最后的结尾,当然必须是那样的,否则,Birdy就真成了疯子。但事实是,疯掉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两个孩子。

2、我们都绝难接受这种观点: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

3、影片中间出现了一位买酒者,买酒者在对马夫宣扬了尼采哲学的同时却又否定了尼采哲学,他发现了超人哲学的局限性——不可抗拒的外部现实。

4、Teresa果然在Tomas的家中,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了,Tomas也回到了从前的医院继续做脑科医生。然而生活依旧不能平静。

5、背叛。从我们幼年时代起,父亲和老师就告诫我们,背叛是能够想得到的罪过中最为可恨的一种。可什么是背叛呢?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6、  Birdy想当一只鸟,这希望越是无望,也就越是反衬出这个世界的癫狂。两个孩子的少年时光,全都在血光里、在死亡里、在战争里被毁掉了。所以当艾尔出发去越南时,Birdy的小黄鸟一头撞在玻璃上自杀了。孩子们的好时光死了,一去不复返了,希望破灭了,一切都被毁掉了。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哲学小说,更确切说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小说,而非一些人认为的小资情调,更不是言情小说。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8、米兰·昆德拉对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他让中国作家们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叙事。

9、因文化不同,小说文本在被翻译的过程中被逐渐重塑再造,从捷克语到德语,从捷克语到法语,从法语到英语,每一次翻译都经过了另一个文化的篮子,同样的米落在篮子里,最后经过译者的思想文化墨水,淘出来的米已经大为不同。 

10、六十年代左右,捷克斯洛伐克爆发的“布拉格之春”运动挑起了与俄国的战争,在这水深火热之中,一星半点的人性之光,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11、Sabina是一位画家,而没什么专场的Teresa很会拍照片,Tomas于是请求自己的情人帮自己另一个情人的忙,为Teresa引荐朋友推荐工作。Tomas拿Sabina当作红颜知己,然而Sabina显然有些嫉妒,她藏起了Tomas的一只袜子想以此来警告Teresa自己和Tomas的暧昧关系。硕大的窗框里,标志性的布拉格泰恩教堂露了一脸。

12、S和T这对老情人终于又见面了,与此同时,Teresa正计划拍些时下流行的裸女题材。她一直知道自己老公和Sabina的事情,所以她去找Sabina当自己的裸女模特。一是因为她在日内瓦也不认识别的什么人,二是因为她本能的觉得Sabina欠她的。

13、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14、一只遗失的小狗,与教授不期而遇在火车站里,小狗八公,与教授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而当八公终于学会了捡球,但他不知道,这是他与教授最后的美好记忆,教授就去世了,八公为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等待,最后,在一个如同他们相遇一样的大雪纷飞的夜晚,八公趴在铁轨上,它知道自己快要走了,却依旧要坚持回到车站,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的回忆,八公度过了9年的等待,受尽了苦难,最后回忆还是与教授的相处的时光......

15、   伴随着卡列宁的死去,文章最后结尾于小酒馆,托马斯和特蕾莎随着年龄的逐渐老迈,似乎终于达到了双方地位上的平等和和谐。而那份幸福,那首牧歌,最终被建立在和谐的直面生命的基础之上。

16、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17、   有意思的是,虽然托马斯一直认为生命中的轻是应该远远大于重的,可最后压倒托马斯的,正是不可承受的重,在之后一次次的选择中,托马斯始终坚持着他心中生命的意义,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偏向特蕾莎。

18、然后他们就真的结婚了,还请一位拿小猪当宠物的老朋友当了证婚人。

19、   在小说中,卡列宁是特蕾莎所养的小狗。在最后的章节中,昆德拉引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又延伸到了《旧约》中的伊甸园。特蕾莎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更美好也更无私,可是为什么呢?昆德拉认为是因为“狗从未被逐出过伊甸园。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不知何为厌恶。”好似正是这种纯真,这种因为不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使得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都是自愿的,不要求改变的。

20、故事是这样的,Tomas去一个温泉旅社做手术,在游泳池里看到Teresa潜泳的样子一见倾心。

21、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书中也反复提到德国谚语,“一次,就是一次也没有”。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第事物在随时变化,也就是每件事每秒钟我们只能经历一次,无法预习或排练,也就无法修正,第只能经历一次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因无法重来而变得像一张不成形的草图。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样就陷入到虚无之中去了。

22、院院所说的这些其实对于昆德拉的作品而言十分的有限(主要是水平有限(。・_・。)ノ),直到写完这篇文案,我也不敢言说我读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就如豆瓣网友的短评,如果你打算只看一遍,那还是别看了。说的虽然有点绝对,但这部作品绝对是会常看常新的。除了所主打的几个大主题(轻与重,灵与肉)之外,感觉昆德拉也在小说中包含了很多相对生命这一大命题而言不那么沉重,却又很有启发的观点,借由人物之口通过不同的方向表达出来。在我看来,这也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着迷的一点,也正是如此,这部作品便得以常看常新。

23、悲凉意昧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

24、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25、唯有牢靠的经济基础才能负担起生命之沉重。有多大的野心就有多大的舞台,在自己的舞台上创造梦想的价值,一切都不会晚。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26、第媚俗者反对个性,反对多元,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专制,单调乏味。

27、时至今日,在全球不少地域,昆德拉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与他的作品一起,熠熠生辉。他倾注在笔下小人物身上的大手笔,他的梦幻的浓情与哲理的思考,都给了人们以启迪——一流的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思考着人类命运的重要问题:是轻还是重,是灵还是肉?

28、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29、开篇作者对于“轻”已经给了答案。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之说,即若生命不存在轮回,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再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人的记忆里也会逐渐变成文件、图片、理论,变得轻如鸿毛。所以布拉格之春甚至不算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可是因为这场变革改变人生轨迹的人,又怎么能接受它没有意义呢?如果曾经的往事都没有了意义,人在当下的任何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0、提前来到日内瓦的Sabina也在这里遇到了新的情人Franz,一个已经结婚的大学教授。Franz对Sabina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觉得她是自己一直在追寻的挚爱。然而他并不像Tomas一样喜欢Sabina爷爷的礼帽,觉得那种东西出现在情爱场合是一种非常荒诞的存在。于是,Sabina认定Franz是不理解自己的,自己的灵魂伴侣只有Tomas一人。

31、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32、Es musssein! (非如此不可!)

33、弗朗茨是四个人物中最“重”的一个,作为萨比娜的情人之他喜欢给自己生命添加更多意义,也就是不断地加戏,如果没有充实的责任感便似乎无法存活。在与萨比娜的交往中主动和妻子摊牌承认婚外情来讨好萨比娜,却遭到萨比娜的反感。因为对萨比娜来说,人生就是不断的离开和背叛,不承担任何责任。萨比娜离开弗朗茨之后,弗朗茨只好去寻找其他更崇高的生命意义——参加了向柬埔寨进军的请愿团,然而过程之中形形色色的人都为了自己的目的搞得混乱不堪,弗朗茨再次失望地离开,返程的途中遭到强盗打劫失去了性命。可以看到弗朗茨本是怀揣很有重量的目标行动,最后却死得轻于鸿毛。

34、    而除了和老师合作的图片之外,其余皆来自1988年根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演丹尼尔是唯一一个三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员。

35、昆德拉1929年出生,亲身经历了那一切,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写了在这一背景下,四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36、人们总对自己虚构出来的伟大而感动不已,政治不一定是媚俗的,但政治宣传无疑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陶醉于伟大进军的思想,便是把各个时代各种倾向的左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政治媚俗。

37、对于马夫来说,他们父女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应征了尼采所提倡的超人哲学观点之一: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他们忍受着最炽烈痛苦的煎熬,拥有最强劲的意志力。可以说是他们意志的体现。因此,马夫最后将买酒人赶了出去。

38、我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对尼采的超人哲学既有批判也有赞同。

39、   也正是这种对立,使得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之路一直都是纠葛的和痛苦的。

40、   该书的写作背景是“布拉格之春”时期,也就是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41、  剧本的好,好的很玄乎,最后一个镜头才呈现出来的。影片结束前5秒,Birdy从屋顶飞身而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心想这他妈的算什么破电影?!但结果是还有一个镜头:Birdy安稳的站在下一阶屋顶,抬头问赶来的艾尔:what?让我评选电影十佳结尾,《Birdy》绝对算一个。试想这样一个结局:Birdy飞身而下,艾尔大叫一声奔过去往楼下看,发现Birdy血肉模糊的摔烂在地面上——这他妈算是一个什么电影呢?

42、对特蕾莎来说,托马斯曾经是“唯一有光的那扇门”,可后来特蕾莎面对他仍然风流的生活态度陷入了新的痛苦,在不断折磨下越发依附托马斯,让曾经不以为意的托马斯有了心理怪圈,在情妇和特蕾莎之间不断徘徊和挣扎。特蕾莎永远是在最低处,仿佛就像重力牵扯着托马斯,反而让他不那么虚无。

43、   本篇推送中的图片,标注出的ppp3皆来自拼贴画艺术家:在逃嫌疑人老师。本期也是和老师合作的一个主题,老师目前在小红书上发布自己的拼贴画作品,作品都充满了一定的哲理性和精妙的艺术性,欢迎大家前往关注哦。

44、然而可爱的托马斯连擦个玻璃都能擦出火花啊……

45、而我们无法预知和演练修正的生命中真的有必然之事吗?既然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那么未来又为什么是必然的?特蕾莎完全有可能爱上另一个男人,而托马斯完全有可能持续过着单身汉的“轻”的生活直至死去。对于托马斯而言,特蕾莎是一个意外,一个偶然的相遇。而这偶然的相遇是六次偶然的叠加。

46、当时看到这段批判的话语的时候,对于正在求学路上的我来说,总感觉因为过于真实而感到悲凉和讽刺。

47、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大荧幕上出现过的妓女早已有了千千万万。但是《霸王别姬》这部电影里菊仙这个角色,我一定要单拎出来说说。菊仙这个角色的戏份远远少于段小楼和程蝶衣这两位领衔。她首次出现时,整部电影已经演了 54 分钟了。

48、尽管Tomas回答了好几次No,Teresa还是向小猫一样黏在他身上一遍遍肯定他们会结婚这个事实。

49、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50、    “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只是我们是否真的要在人生的尽头,回望过去的时候,才能发现纯粹而宁静的幸福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反复阅读完满的最后一章的时候,我似乎再次知晓了直面生命的赤裸和它的脆弱的重要性。

51、这段戏还是挺有张力的,Sabina在镜头下闪躲,又不得不按照Teresa的指令摆姿势。随后她拿过相机说,现在到我了。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卷无需言语的动作影像。后来这俩个或仇人或伙伴又笑作一团,直到Franz到来。

52、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53、绝大多数人的小的梦想在大的社会动荡下都是脆弱不堪的。那梦想中绘制的美好蓝图与社会的苍白暗淡是格格不入的。很多人有梦,所以梦不是奢侈品;很多人只是有梦,所以梦又是奢侈品。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54句一览)":/wenan/6416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