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5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12-25 阅读次数: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1、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   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 。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3、  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4、对于程颐来说,工夫之一面为主敬,另一面为致知,他尤其重视阐发《大学》格物致知之义为其工夫门径,主张“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卷十五)。很清楚,程颐格物穷理的工夫进路是渐进的。如果说程颐强调的是“渐”教,则程颢所开示的工夫则是“顿”法。对大程而言,是以上达而摄下学,可以称之为一种先天的工夫;而小程所教导的,则是通过下学而上达,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后天的工夫。

5、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6、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7、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8、北宋理学家张载也认为“礼”就是“理”,并对“礼”与“理”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礼记·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张载据以认为礼就是理,知理才能制礼。他说:“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子语录·语录下》,《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26-327页)张载认为,理出于礼之先,为礼之依据。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解释《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曰:“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如礼义是也。”(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横渠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第207页)在张载看来,道是根本、原理,器是表象、事实,道、理是礼的形上依据,礼是道的形下事实,然而道与器不可分离,礼与理亦不可分。由此可见,张载一方面将礼升华到形上依据的高度来看待,礼与理一样,具有恒常意义。另一方面,在张载的思想体系中,理并非礼的终极根源,这一点与二程的认识有所不同。当代学者林乐昌先生曾著文论述说:“在张载思想体系中,由于‘理’是居于‘天’之下的次级范畴,‘理’和‘天’并未如二程洛学那样同一化为一个整体观念;理虽具有根源涵义,但毕竟还不是终极根源。”(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张载将礼的终极依据称作“太虚”,他说:“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太一)也。大者,大之一也,极之谓也。”(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此所云“太虚”,是无形的、聚而未散的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张载于此所说的“本体”,是指原始的、本来如此的、永恒的状态。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张载还认为礼本于“天”,他说:“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第126页)张载此处认为礼本于天,天无形,就有无体之礼。

9、朱子对“礼”与“仁”二者关系的认识与北宋五子中的二程及张载有着明显渊源关系。关于“礼”与“仁”二者关系,《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语三》载程颐之语曰:“颜渊问仁,而孔子告之以礼,仁与礼果异乎?”《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五《伊川先生语十一》又载程颐之语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听言动,一于礼之谓仁,仁之于礼,非有异也。”由此可见,在程颐看来,“礼”就是“仁”,二者名异实同,是一回事。

10、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程颢二十五岁,中进士,先后任鄠县主簿、上元主簿、代上元令、晋城令、著作佐郎。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短暂参与其事,任三司条例属官,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但很快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与批评态度,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历任太常丞、知扶沟、汝州酒税等职。哲宗继位后,召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辞世。

11、(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12、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14、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15、  “中庸文化”是孔孟(儒家思想)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6、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17、[2]刘梦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30日。

18、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19、实际上宋代许多学者对于“礼”与“仁”的关系有着与张载类似的理解和看法。如南宋学者张栻一方面认为“礼”是天的规则,必须遵循。只有践行遵循“礼”,才能“克尽己私”而复礼。他说:“克尽己私,一由于礼,斯为仁矣。礼者,天则之不可逾者也,本乎笃敬,而发见于三千三百之目者,皆礼也。”(张栻:《论语解》卷六《颜渊篇》,《张栻全集》,165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盖仁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谓仁也。人惟蔽于有己,而不能以推,失其所以为人之道,故学必贵于求仁也。”(张栻:《洙泗言仁序》,《南轩集》卷《张栻全集》,752页)在张栻看来,“仁”是“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存于人,便是所谓“仁”。然则“礼”与“仁”在张栻似乎可以等量齐观,都是占有核心地位的内容。

20、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21、天体物不遗,犹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正蒙·天道篇第三》,《张载集》,第13页)

22、《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23、[9]林乐昌:《张载“学则须疑”精神及其对胡适父子的影响》,《华夏文化》,2018年第3期。

24、克己奉公的勤政廉洁之美。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虽然为官时间不长,而且都是不太大的小官,但即便如此,他为官理政,恪守职责,政令严明,勤政有为,清正廉洁。治理地方,亲民爱民,以“敦本善俗”为先,重视道德教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在大灾之年说服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用军资数万救济灾民,秉公执法,曾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审理忠正军节度副使苗振贪污案,在查实其并无贪污的事实后,将其由死刑改判为撤职。1077年时任秦凤路守帅的吕大防以张载学术承继古代圣贤思想向朝廷推举,张载随即接到朝廷召唤,满怀实现政治理想的期冀,以病老之身前往京城,担任礼部副职。但当张载希望实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的愿望与礼部官员产生矛盾,礼官以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在自己政治抱负再次受挫后张载选择了借病辞官回家。这年农历腊月从开封返回眉县途中,当他走到临潼时,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五十八岁。这位两度被皇帝征召进京、三次出任地方官,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在临潼旅舍辞别人世之际竟然身无分文,伴随他的外甥甚至连给舅舅买棺材入殓的银两都没有。直到老师仙逝的消息传到长安,在长安的张载学生赶过来,才为老师入殓,然后将棺椁送回眉县老家,安葬在太白山大振谷父亲张迪墓南。张载为官治学,一生清廉,直至身死,家无一点余财。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勤政有为,清正廉洁的高大伟岸的大美君子的崇高形象。“张载”的之名据说是来自《易经》,《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我们感到,大儒张载的一生孜孜以求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核心理念,他的为人,他的人格,他的学问和他的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25、庄子,今河南民权人,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将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庄子思想体现在《庄子》中,其思想的中心是要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26、  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27、综上所述,可知程朱理学把理(天理)看作宇宙最高本体,同时以理解礼,将以“礼”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抽象为天理之应然,对最直接体现儒家治世理论的礼学也做出相应调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理学的概念融入到礼学诠释中,在肯定礼制的同时力倡理学化思想体系的建构,奉行以理解经、以理解礼的原则并推动礼学朝着形上性、义理性、思辨性风格的转变。在程朱理学体系中,理是统摄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之上的一切道德法则、人伦纲常的终极本体,理在人世社会的化身与代理就是礼。

28、“礼”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可以统摄“仁”

29、朱熹在这里强调“圣人之教,所以以复礼为主”,与前述程子把“礼”看作“圣人教人”最重要的二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也体现了朱熹对“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核心地位的认同。

30、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1、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的博学之士,大多时间在洛阳讲学,门生很多。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到处寻师访友,跑到河南颖昌(今河南省许昌市)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去世时,杨时已经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在洛阳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3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3、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今河南洛阳人,创新儒家学说,形成了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基础,其新儒学思想体系不仅接续了先秦儒家的道统与学统,而且又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长达七百多年;他们的思想还对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4、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5、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36、  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37、儒家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主要学派,由孔子所开创。孔子,宋国贵族后裔,祖籍今河南夏邑,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

38、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39、程颐程颢是河南洛阳人,两兄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爱莲说流芳百世),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40、  据史书记载,程颢治下的数年间,几乎没有强盗及斗殴致死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就更信赖程颢,每当程颢奉命调离之时,就会出现民众因难以挽留其继续留任,而哭声震野的感人景象。

41、  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42、  它外表古朴、简陋,却记载着这样一段佳话:

43、  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4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5、▲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成八卦

46、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却只是这个道理。千条万绪,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盖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第1049页)

47、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8、然而,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近百年来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一直争议不休,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迄今尚无定论。总括说来,学术界上个世纪对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派:第一派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以陈独秀和蔡尚思等学者为代表;第二派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以牟宗匡亚明和金景芳等学者为代表;第三派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双元统一结构”,亦即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仁礼)二位元一体的结构,在仁和礼中,无法把任何一个选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齐鲁书社,2004年,第15页)这种观点兴起较晚,是对孔子思想“仁”“礼”两种核心说的折中和调和。

49、 石氏星表和浑仪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50、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仁爱万物之美。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仁”被看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就是以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这就是《孟子》所言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并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将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到了北宋时期,鉴于当时社会在民生、道德、秩序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贫困使百姓生活不堪重负的社会现实,张载继承了孔子以“爱人”实现生活中的和谐交往的“泛爱众”思想,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多层次的“仁爱”观念,在他的《西铭》中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他看来,天下本来就是一家,天地就是我们的祖宗父母,在天地这个“大父母”的怀抱里,众人与生灵万物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孤独的外在者,而是我的同胞兄弟。对于宇宙这个大家庭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既然是同胞、朋友,那我们就要以儒家的仁义精神去兼爱天下同胞、万物,每个人都应有自己份内的利益,不应损害他人的利益,把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秩序作为其应尽的职责。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应该去爱它,而不是残害它。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他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反映出张载从天地人万物一体的观念出发,克服世人之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并追求建立一个平等而仁爱的大同社会,体现出实现天地人和谐的仁爱万物的博爱之美。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52句一览)":/wenan/91192.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