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哲学问题(113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4-02-04 阅读次数:

哲学问题

1、徐英瑾:思想实验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抽象,思想实验的抽象程度可能比自然科学里实验的抽象程度更高。自然科学里我们可能能模拟一个近似真空的环境,但是思想实验抽象的是更复杂的社会现实,很难做到“真空”。这导致思想实验模型的解释力常常会被质疑。我个人认为哲学的思想实验只能作为我们初入哲学问题时候的一种工具,但不能作为一种深入研究的普遍方法。

2、凡尔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表达的用语要“高大上”,不“高大上”你玩不了凡尔赛。这些用语无形中铸造了一个语言的屏障,这些语言正式、华丽,甚至有些过分的繁琐,但是也抵抗了一些碎片化表达的侵入。凡尔赛的一个宗师级作品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它为了复原法国文化浸染下的俄罗斯青年的谈话方式,大量地在文本里加法语。凡尔赛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小团体里身份认同的彰显和巩固,这个在很多专业领域其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法学、医学、生物学等圈子可能都会有自己的这样一道语言屏障,它们确实抬高了屏障外的人的理解成本,但至少维护了一种语言的纯粹性,至少抵御了“萌化”、“火星文”化。

3、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4、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5、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这方面,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原则上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唯物主义认识到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认识到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认识到世界是可识别的。唯心主义将客观世界视为思想和精神的产物,并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自我意识。

6、新京报:我们知道,很多哲学思考都会借助“思想实验”。比如大家熟知的“缸中之脑”、“电车难题”等。“思想实验”其实也是哲学比较“出圈”的一种方式,像基于“缸中之脑”实验的电影《黑客帝国》就是一种通俗化的哲学表达。思想实验对于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有怎样的影响?其中的利弊如何权衡?

7、《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著,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8、徐英瑾:在共情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舍勒和卡尔·马克思这“二马”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启发。舍勒做情感现象学,区分了不同的情感样态,初等的共情其实可能人人都有,我们看到小猫小狗被虐待,都会觉得痛苦,但是这和我们看到人被虐待,程度还是有些不同。同时,看到距离你更亲近的人被虐待,感觉又更痛苦。所以这个就很像费孝通先生的那个比喻,我们的共情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共情圈。所以舍勒觉得,教育和旅游,会让一个人的共情圈慢慢扩大。而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这种共性圈更是和你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是一个股票经纪人,你在巴黎和柏林都有朋友,可能整个欧洲都是共情圈。同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表面上的种族斗争,其实也和对立双方所属的经济圈层有很大关系。(哲学问题)。

9、弗雷格、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等人大力主张用逻辑的手段分析和改造日常语言,因为日常语言表面的语法形式常常遮蔽和歪曲语言本质性的逻辑形式,造成一系列哲学难题。在数学化、形式化的理想语言中,这些麻烦就消除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人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日常语言本无错,是人们“哲学式地”使用导致谬误。海德格尔认为形式化了的语言根本不是语言,因为它不能表达存在的神秘性。伽达默尔也敌视数学化语言,因为语言决不会扭曲思想或世界,“世界本身就体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实现的普遍媒介。”利科则以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说明,日常语言有积极的一面(如对诗歌),但也有缺陷(对科学)。

10、通过本体问题,西方哲学最终切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做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11、(12)  Pritchard,D.,20EpistemicAngst–RadicalSkepticismandtheGroundlessofourBelieving.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2、徐英瑾:学好语文非常重要。就像我说的,现在很多的作文题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命题,而是给出一个带有哲学韵味的隐喻,揣摩隐喻应该是语文课训练的一个基本功。中学生训练哲学思维也很重要,可以考虑阅读一些通识类的科普作品。

13、我们倾向于认为,所渭“实在”,就是那些相当于我们的感官最真实、最显然和最清晰的东西。但有时对感官来说是清楚和显然的东西却是幻觉。科学家告诉我们,说椅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其实是不对的。他们说,椅子实际上是由无数看不见的粒子——处于各种排列的原子和分子,以极高速飕飕旋转的电子,外加更多的虚空——组成的;而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可能会告诉你,那种相对于你的感官如此明显和清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椅子本身,而是你的感觉(特别是视觉和触觉),你正是由此来推出某种造成这种感觉的东西存在的。

14、如果要问,根据什么而得出这个问题比其他问题更为急迫这种判断呢?我会回答说,根据它要进行的行动。我还从未见过为本体论原因而去死的人。伽利略曾经坚持过重要的科学真理,而一旦他穷困潦倒,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做得对。为这个真理遭受火刑是不值得的。地球和太阳谁围绕着谁转,从根本上讲是无关紧要的。总而言之,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但是,我却看到:许多人认为他们的生命不值得再继续下去,因而就结束了生命;我还看到另外一些人,他们荒唐地为着那些所谓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理想和幻想而死(被人称之为生活的理由,同时也就是死的充分理由)。因而我认为生命意义的问题是诸问题中最急需回答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那些要冒险去死的人和那些以十倍的热情渴望生的人对于一切基本问题的回答都只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帕里斯的方法,另一种是唐·吉诃德的方法。事实推理法和抒情诗式表达法的平衡是使我们能同时获得清醒与激情的唯一途径。在一个既如此卑微又如此富于悲怆情调的主题中,学者式的和古典的辩证法应该退居让位。人们是在更加朴素的思想立场上设定这个主题的,这种立场同时来自正确的方向与同情感。

15、徐英瑾:法国高考的哲学作文题,比如直接问你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很像辩论赛的辩题。相对于它们,我们的题目有思辨性,但是辩论的争锋还是相对温和的。而且有很多时候讨论的方向也有一些限制,比如今年高考二卷的这个漫画题,确实很有哲理,但是我觉得在思维上诱导性还是强了一点,漫画本身没有足够留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起笔藏而不露”,但是现实很复杂,比如难道没有人“起笔”就很辉煌吗?不同的人的人生轨迹会有不同的故事,也能写出不同的哲理。

16、徐英瑾: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体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母语会奠定一个人思考的基本框架。我觉得语言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学科的基础,但是对哲学可能尤为重要。因为哲学的道理常常极为抽象深邃,而且总是有些缺乏实例,你面前的文本语言可能是你全部的学习物料。所以我们开玩笑说,一个人哲学搞不好,多半是因为语文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

17、哲学三大定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18、解释学内部对于能否用作者的意向来说明文本的意义,有十分热烈的争论。早期的施莱尔马赫是赞成用意图说明的,后来,伽达默尔和许多人反对这一点,认为无法探知作者的意向,意义来自语言规则,或阅读者的解释。而赫施认为意义是一种意向意识的存在,还有许多人认为,在日常谈话中,讲述者的意义由其意图决定,诗人或作者的意向是解释学文学文本意义的天然基础。

19、我常觉得,现在哲学普及的困难,是大家中文都没学好,没有过语言关。在中国学哲学最大的基本功是语文。语文学习希望能够培养我们对长句子的把握能力,一个长句子来了,即便你听不懂,但要是能做到能迅速把主谓宾分清楚,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很多时候哲学文本阅读,就需要很强的这种语言理解能力。

20、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21、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如此之确切的知识,以至于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对它加以怀疑呢?这个乍看起来似乎并不困难的问题,确实是人们所能提出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了。

22、(7)  真的信念未必就是知识,这几乎是哲学家的老生常谈了,也是非实质性哲学知识的另一个例子。

23、然而,如果说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是何时决定死亡以及采取什么微妙的步骤,是很困难的事,那么,从死亡行动中获取思想预设的结果则是比较容易的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一就像在情节剧中那样——自杀,就是认可,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是承认人们并不理解生活。我不必把这种类比扯得太远,还是回过头来用一些通常的用语加以说明。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着并不“值得”。诚然,生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继续着由存在支配着的行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习惯。一个人自愿地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

24、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25、哲学最大的错误?哲学没有错。是人心不古,用哲学掩盖自已的错误,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和失败的占比有多大?找出失败的原因,解决它,社会,人类就发展了,从哲学中得到启发。

26、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几天、二十年)可以活,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27、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诞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哲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服务。由于工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化内部矛盾的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进一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崛起创造条件。

28、哈贝马斯继承了马克思学说中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造的思想,同时注意借鉴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的观点。他特别在研究和借鉴语言分析哲学方面下功夫,发展出一套普遍语义学和社会交往理论。他对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批判是以反对扭曲的伪交往为基础的,他利用奥斯汀关于以言行事行为的观点,将其转化为强调人际关系的语言交流学说。

29、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常常被当作哲学的代言: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反思,或许是现代人的生活摆脱不了的宿命,就像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指出的,在一个风险和复杂性都急剧增加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反思来定位自身,并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关哲学话题的高考作文能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这些涉及伦理思考的前沿技术激起层出不穷的辩论。哲学虽然看起来距离生活遥远,但它是潜藏在我们心中的一种反思的冲动。

30、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也重视语言,但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他们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许多分析哲学家认为,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本源和派生、本体和表现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即逻各斯(logos),即世界,即规律,把语言仅仅当成思想交流的工具就贬低了语言的地位。伽达默尔也明确提出,语言不是纯粹的交流手段,不仅是人在世界上拥有的东西,人正是因为语言、通过语言,才拥有世界。以前,哲学家一致认为思想反映世界,语言表达思想,因此语言意义最终来源于世界,而本世纪的哲学家对此有不同意见。胡塞尔、弗雷格、罗素等人倒是就指称对象而言谈语言的意义,但后来不少人主张语言可以是一个自主、自足的领域。比如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符号的意义仅由它们价与其他符号的联系和区别确定,德里达认为文本之外别无其他,说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要参照外部、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学。利科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仍然认为语言是心灵和事物的中介。

31、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32、巴塔耶的思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有关色情的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思考,亦有对情感、亲密关系的思索提问。

33、我写作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马上要出版,这本书里面我提了一个基本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这种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反倒是对人类比较友好的技术。不聪明的人工智能——我们现在调侃的“人工智障”——反倒对人类威胁大,它不够智能,所以需要大量的数据、我们的隐私来做分析。相反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进化到和人类一样聪明,反倒可能没有那么依赖大数据,它会拥有更强的推理能力,对我们的隐私等反倒没有特别大的伤害。

34、西方有位哲学家曾说,西方哲学两三千年的发展,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加了一些脚注。综观以上十大问题,我们不但可以见到传承,亦能见到创新,甚至可以说本世纪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有某种断裂。看到这一点,不把西方古今哲学视为一体,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借鉴是十分有益的。

35、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36、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即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至高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

37、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38、新京报:说回人工智能问题。最近几年有关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很多,一部分学者甚至担心所谓“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你觉得人工智能未来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吗?开个脑洞,假设我们确实面临需要与人工智能并存的局面,你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吗?

39、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40、甲提出一个方案后,乙如果不同意,若丙也不同意,甲就会被处死,这样就只剩乙和丙了。乙再提出一个方案,丙再不同意,这样乙就会被处死,赃物就全归丙了。

41、与主体性哲学最格格不入的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它们在主体移心的道路上走得最远,最后到了消解和摧毁主体的地步。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自我或主体既不是人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切起源于结构及其功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者;有意义,但没有文本的作者。扩大了看,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不过是人类的自我幻想或神话。福柯、德里达等人大呼“人的终结”,他们认为相比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的死亡是更带紧迫性的问题。

42、(7)  Kornblith,H.,20「IsPhilosophicalKnowledgePossible?」InMachuca,2103,pp.260–

43、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产生的条件,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44、能力杰出者在自我评价时同样面临着难题: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可能为他人所掌握,因而会低估自己的实际表现。与能力不足者不同,表现优秀者能非常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某项测试中的表现水平。简单地说,他们既能发挥出色,又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只不过,他们无法正确评价他人的表现。表现优秀者自己表现出色,还以为其他人同样表现不错。

45、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46、这一切使事情复杂化了。人们至此玩弄词句并且极力假装相信:否认生活的意义势必导致宣称生活不值得再继续下去,不过,这些企图并非毫无用处。事实上,在这两种判断之间并没有任何强制的尺度。只不过应该避免那些混乱的词句、分离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把我们引入歧途。应该避开这些,深入到真正的问题中去。一个人因为生活不值得经历而自杀,这无疑是一个事实——然而因为它是显而易见的,它乃是贫乏的事实。但是这种对存在的诅咒、这种人们深陷其中的失望是否就是因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昵?生活的荒谬性是否就迫使人们或通过希望或通过自杀来逃避它呢?这就是必须集中揭示、探寻并且阐明的问题。荒谬支配死亡,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避免一切思想方法和无关精神的游戏。一种“客观”精神总是能够把差异、矛盾、心理学引入所有问题之中,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研究中、在感情问题上都是没有地位的。这里需要的只是一种非正当的思想,即逻辑学。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合乎逻辑总是很容易的,但要从头至尾都合乎逻辑那是不可能的。用自己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就是至死仍任凭其情感行事。对于自杀的思考提供给我一个提出唯一使我感兴趣的问题的机会:至死不变的逻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遵循我要指出其根源的推理才可能得出,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带有混乱的情感冲动,而只能依靠清醒的分析。我就是把这称之为荒谬的推理。许多人已开始了这种推理,但我尚不知道他们是否坚持了下去。

47、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它是一种对事物寻根究底的过程,一种对那些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我们认定一些行为是正确的而另一些是错误的,这有什么理由?我们知道杀人是不对的,但为什么如此?它总能成立吗?战争时如何?出生前怎么祥?对一个生命已经不可挽回而又忍受着极大痛苦的人来说怎么样?如果世界变得如此拥挤,以致不是这些人死,就是另一些人死,那又将如何?不论你对这些困难的问题作何反应,你的回答都反映出一张信念与思想之网,你很可能在对这些观念进行初次反思之前从未理清过它。所以毫不奇怪,当一个人首次试图去思考他以前从未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时,其结果很可能是令人尴尬的、愚笨的甚至是令人心灰意冷的。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见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有时争论似乎显得无关紧要,或者好像仅仅是语义上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正是基本的含义和定义,因此,即使是有关语词含义——特别是像“自由”、“真理”和“自我”这样的词——的争论,对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是至关重要的。明白了这些以后,让我们以一连串有些奇特但却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每一个问题都旨在让你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那么你将受益匪浅)。

48、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49、现在高考的思辨性命题更多是以哲学隐喻的方式出现的,材料的语言常常很富有禅意,而且也有点模糊,考生需要去很好地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这里我觉得非常考验考生的“他心模拟能力”,本质上是一个揣摩出题意图的问题。这方面能力比较强的考生会很有优势。

50、W·S·塞拉斯是六十年代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他认为可以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中推出理论实体的存在。当代最有影响的实在论者可能要算普特南,他的名言是,实在论是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他和波义德一道主张一种逼真实在论,即认为成熟科学中的术语一定有指称,成熟科学中的理论定律近似地为真。他赞成真理符合论,并和克里普克一道主张指称的因果论。战斗力最强的实在论者是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他称自己的学说是科学唯物主义,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确化的、与现代自然科学一致的唯物主义。此外还有埃利斯的内在实在论,哈金的实体实在论,胡克的自然进化实在论,邱奇兰德的强实在论,夏皮尔和杰宁斯的中间路线实在论等。

51、电车难题(TheTrolleyProblem)

52、当然,很少有哲学家会真的说他们现在正在做梦,但不得不对此给出证明却迫使他们对知识是什么、实在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知道某种东西进行澄清。比方说,如果你说实在就是在任一时刻“你所经验到的"或“你所相信的”东西。那么也许就无法证明你当下所认为的实在不是一场梦。这个问题与你所相信的其他事物有什么牵连?

53、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54、“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55、哲学是什么?不懂哲学谈哲学,用哲学掩盖矛盾,而不是用哲学解决矛盾,认清自然规律,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发展方向,少走弯路,减少损失,钻进哲学的牛角尖内,无用的争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浪费时间。

56、如果你听说过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能理解这本书的书名了——人类在这本书里思考了99次。这本拥有新奇书名的作品,是继《人类愚蠢辞典》之后的一本趣味哲学的“集大成之书”。

57、在书里,你可以读到爱因斯坦对当时欧洲的教育体制的看法,他认为人文学科同样重要,因为“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58、作为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题,高考作文本意在于考察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逻辑表达能力。然而,回顾往年的高考的舆论景象,语文作文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所有高考试题中的绝对明星,从权威机构、教育专家到街坊邻居,人人都要对题目评头论足一番,高考的作文题俨然成为了面向整个社会的大试题。

59、有些学生说,他们愿意为拯救至亲的生命赴死(有些学生很谨慎,他们补充说,只有在保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人的生命有较大把握时,他们才会这样做)。一些学生说他们愿意为“耶酥”献出生命,但却不清楚在何种场合才需要做这种牺牲。有几个老兵曾经说,他们愿把生命献给自由,但越战之后,他们非常怀疑什么才算是为自由而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班上,极少有同学写他们愿意为“荣誉”等献身。然而苏格拉底这样做了。他的绝大多数希腊同伴也会宁愿死也不愿被同胞看不起。许多学生都说,他们不愿意为任何东西付出生命。这对于他们的价值说明了什么?他们认为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60、在研究此问题的哲学家中,莱辛巴哈的态度最为积极,他认为可以用概率方法对休谟问题作出正面解决。他认为,归纳推理虽然不能在逻辑上找到合理根据,但并不是任意的,他的归纳推理的理论目的就在于在未来事物不确定的状态下在一种等级秩序中找到最优者。严格的因果陈述不过是概率为1的概率陈述的极限情况,科学陈述的概率在0和1之间,在这种意义上,归纳原则是科学陈述的正当的预设。

61、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曾经说过,你羡慕谁就是对你是谁的检测。你羡慕运动员胜过艺术家吗?你羡慕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最终成为殉道者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人,会不会是因为你希望自己长得像他(或她)?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些人羡慕运动员,是因为比赛看起来很带劲,但这些人并不会亲自去效仿他们。有些人羡慕耶酥,主要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知道得很少),而是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如果你羡慕的是一些异于你的人,那么这些人有可能使你感到自愧不如。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羡慕别人是为了激发灵感或是为自己提供一种标准吗?抑或仅仅是因为好玩?还是为了使自己泄气?要成为一个你会羡慕的人,你必须做哪些事情(你准备好了吗)?

62、而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和精神的产物,认为对世界的认识是精神的自我认识。还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根本不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63、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们必须遵照一个统治者的命令去行动,但他们遵守起来很快乐,而且整个社会运行平稳,完全没有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犯罪、失业、经济匮乏等。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能除了统治者以外)是自由的。在那里没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种宗教里被培养长大。而且任何形式的反常、与众不同的行为或信仰所得到的惩罚都是严厉的(通常是死刑)。你怎样去说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如问题这个问题的含义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理解或根本不试图去理解“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就对”自由”大加褒扬,以致当我们不得不给出理由时,我们发现自己所能说的只能是一再坚持“自由是好的”,但相对什么是好的?对于幸福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来说,它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或想像一个社会,那里的人民快乐富足,但在我们的意义上却不是自由的。可是什么叫“在我们的意义上”?这样说总有意义吗?自由是产生快乐和富足的一种方式吗?抑或自由本身就是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也要加以维护?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自由是某种有害的东西怎么办(比如不系座椅安全带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威胁到他人的自由怎么办(比如纳粹支持者鼓吹暴力和不容异说的讲演自由,或者一个反复无常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

64、在这本书里,爱因斯坦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他充满智慧,对教育、伦理、宗教、战争、种族歧视等等问题,论述着自己的见解。

65、东方哲学是以中国的哲学为代表。中国近乎封闭的地形造成了统一的地理基础,如西藏,巴蜀,云贵,两湖,两广,福建,都是在统一后逐渐扩张的极限。

66、徐英瑾:思想实验在专业的哲学文献里面,在正反两个方向上通常会有十几二十几个回合的辩论。大众看思想实验或是哲学里的很多问题可能就是其中辩论的第一个回合,所以觉得它好像没那么复杂。哲学问题思考的起点往往不是很困难,但是越往后会越复杂。

67、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课题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讨其产生的条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68、事实上,在人类认知的全部图景中,并不是所有认知都具有“可证性”的,无论是确证还是否证,都不能全部涵盖人类所有的认知,也不能满足人类理性的全部本能,因为人类的理性不会只停留在现象直观面前,而往往奔涌着达于理性直观的冲动,在科学的世界之外还有众多非科学的世界。孔德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理智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理智经历了“神学阶段”,人类用想象力探求万物本原、寻找最终原因——“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用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空洞的思辨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获取绝对知识——“实证阶段”,也是人类理智成熟的最高阶段,人类依靠观察和理性去说明解释现象,发现具有相对普遍性的规律。虽然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发现了实证主义的困难,认为单个观察事实并不能证实任何普遍的科学陈述,提出了证伪的科学原则,并坚持了猜测—反驳的方法,但同样没有消解经验现象背后的理性直观世界,也没有消解人类理智中想象与思辨的合法性,没有消解人类认知的“不可证性”构成。逻辑实证主义者石里克关于“传统形而上学命题,都是在真的或假的以外的无意义的命题”的断言,最终也没有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甚至爱因斯坦在谈到相对论时也指出:“相对论不过是通向更严密可靠理论的中间环节,一旦使用更加先进准确的方案对之进行检测,总能得到两种结果——确证与否证。”但人类理智的发展及其存在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是只有确证与否证,在此之外还有超越经验、实证和实践的“不可证”,那里是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王国。

69、类似“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无济于事的(那个怪物将在它的美国词典中查“大学”和“学生”,但这又能告诉它什么呢)。你说:“我是一个人。”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怪物掏出这样一件武器,你猜测可能是激光枪,于是连忙试图劝阻它不要把你杀了。你会怎么说?你能给出什么样的非个人原因(也就是说只有你和像你这样的人才能够理解的原因,比如“我两天后必须进行期中考试”,或者“我还拿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呢”)?身为人、身为一个学生以及身为你各有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70、这里无法具体说明凯恩斯、莱辛巴哈、卡尔纳普、波普的归纳逻辑理论,但总的可以说,这些理论虽然对归纳逻辑的发展有其贡献,但基本上是有重大缺陷的,并不为人们普遍接受。

7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意味着“求知”在其本质上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而求知在人类具体的生存中就表现为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发问,人们不同的发问方式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问题”和哲学家的“三个问题”代表了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思维,我们姑且将这两种思维称为“现象思维”和“本质思维”。这里的现象并不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而是指人们感觉直观中的经验。

72、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73、有些哲学家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得出了取消哲学的结论。比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困惑是误用语言所致,治疗这种语言病的办法是让事物保持原样,不搞哲学。罗蒂的观点和德里达相似,他主张抛弃认识论哲学,转向一种以诗歌为典型的后哲学文化。

74、(2) Beebee,H.,20「PhilosophicalScepticismandtheAimofPhilosophy,」ProceedingsoftheAristotelianSociety,Vol.118,Issue1,pp1–亦见:https://academic.oup.com/aristotelian/article/118/1/1/49245

75、本世纪各种哲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最典型的主体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一种带逻辑意味而非心理意味的先验自我是首要的存在,是意向性的基础,而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杂乱的经验纯化,呈现其本质结构。也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作为物理记号的声音或文字具有意义。总之,自我是对象的依据,知识客观性的来源。

76、认为意识是第一本性,物质是第二本性,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的人,属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首要的,意识是次要的,即物质先于意识的哲学流派属于唯物主义。

7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78、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

79、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80、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转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这就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饥饿哲学",或者理解为绝路逢生的哲学。

81、柏拉图用洞穴里的囚徒来比喻群众,对他们来说,真理是刺眼的,讨厌的,只有生活在无知的洞穴里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定。而通过洞穴隐喻,柏拉图还传达出一个这样的信息:我们所面对的只是现象,本质则在现象之外。

82、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虚无缥缈的理论,发现并去证实其存在。其中,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两大主题。

83、道路|人生|沉默|真实|觉醒|尊严|使命|本质

8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的不利地位下发展起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是一种典型的“饥饿哲学”。

85、爱因斯坦说,“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又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看来,这位科学伟人的一生,是在科学和宗教两大思想体系中度过的。无论如何,一种超然于智能生命的自然力,是可以被普遍感受到的。宗教把这种自然力的来源,归结于神;而科学,对此尚没有完美的回答。

86、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87、“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88、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

89、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转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这就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饥饿哲学",或者理解为绝路逢生的哲学。

90、由于反形而上学的风潮,二十世纪各派哲学很少以理论体系形式出现,有的极具方法论特色,有的以批判和否定为特征。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看到西方反形而上学倾向是哲学内部学理研究的结果,是大胆怀疑、勇于否定的精神的表现,否定形而上学之后往往有深刻的、新颖的东西出现。   

91、新京报:欧陆哲学对哲学史的研究,可能有更多思想史上的意义。

92、徐英瑾:撇开作文这个个例不看,其实整个中国文化在表达这件事上都没有很追求“把事说清”。我在这本书里专门花一节讲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它不仅是几条具体的规则,更多是体现一种讲道理的文化。不要用太多模糊的修辞,把话说得太玄虚,这是市场经济与法治文化成熟的社会的一个特点。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文本是合同,白纸黑字,不可以有任何模糊其辞之处。相反这两者越不发达、偶像崇拜文化越严重的地方,可能人们表达也更习惯于模糊和玄虚。

93、第直觉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问题。如果正确的逻辑问题在IBE方法论上无解,我们在IBE中唯一能要求的便只剩下我们对各种哲学问题的直觉判断了。毕比认为这些直觉不但经常冲突,而且还各自预设了不同的哲学理论。但是,毕比的看法不仅无法解释哲学家为何有时(或经常)会改变立场,而且还忽略了一个事实:哲学家们经常同意其对手不同于己的直觉“其来有自”(有一定的根源),且非单纯源于预设的理论,因而觉得其对手的直觉需要某种合理的解释。此外,毕比的看法也不容易解释为何我们有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科学真理,但缺乏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哲学真理。我相信,对上述三个现象的合理解释都根源于哲学直觉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由于IBE方法论对哲学直觉的依赖性强,而后者相对于科学数据既不稳定亦不可靠,因而IBE在哲学上无法像科学一样导向真理;由于哲学直觉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故哲学家经常得承认其对手的直觉其来有自,因而需要某种合理解释;而哲学家之所以可以轻易改变哲学立场,那是因为他们通常清楚地意识到哲学直觉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甚至,由于其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哲学直觉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被操弄的”。所谓“操弄直觉”,我指的是哲学家将自身或对手原本认为正确的直觉解释成“其来有自,但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当代哲学家早已熟悉不止一种“操弄直觉”的技术,这更使得任何哲学直觉都不具有确定性。例如,哲学家原本(或其对手)认为是正确的直觉可以透过“解释掉”(explainaway)的方法而显得“虽然其来有自,但其实不正确”;而原本认为互相冲突的直觉可以通过诉诸语境(context)的手法而显得没有真正的冲突。此处所谓“解释掉”的手法有很多种,如虚无论者常以“改写”方式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很自然(但错误)地认为组合物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格赖斯(H.P.Grice)诉诸“会话蕴涵”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很自然(但错误)地认为某些古典逻辑上有效的推论是无效的”。

94、德里达的语言意义观也被人们认为是反实在论的,因为他认为语言并不代表或对应一个非语言的实在,符号不是从它们表示的对象那里获得意义,而是从其他符号处获得意义。      

95、你也可以读到生活的战争年代,和平主义者的爱因斯坦是如何痛恨那些战争狂热分子的,“一个人能随着军乐洋洋得意地行进在队列中,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了。他能有大脑肯定是个错误,因为对他来说只要有脊髓就够了”。

96、《用得上的哲学》,徐英瑾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5月版。

97、(10)  Lycan,W.G.,20「OnTwoMainThemesinGutting’s‘WhatPhilosophersKnow’,」SouthernJournalofPhilosophy,Vol.51,pp.112–

98、与之伴随的是无助、凄凉和存在的野兽带给他的恐惧;第为了自求生存,不得不餐风宿露,四处漂泊,靠有限的野果饱腹,而此时恰巧碰到许多和他一样要靠这野果活命的人,因为自然资源稀缺,他们不得不像几条丧家的狗,为块骨头加入战斗,咬得你死我活。因为没有人是刀枪不入的,在不断冲突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人都在随时会被伤害的不安全中朝不保夕,甚至快速死掉。

99、新京报:其实这些语言现象的背后是一个我们常谈的“语言腐败”的问题。其实它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你觉得我们有可能对抗这种趋势吗?

100、哲学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早期,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101、所谓“饥饿哲学”,是指当人们的基本生存利益和国家进步利益不能得到满足,或当阶级冲突激化,哲学被迫以政治经济探索的方式进行改革和思考世界时所产生的价值哲学。

102、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转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这就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饥饿哲学",或者理解为绝路逢生的哲学。

103、2)解释力的强度:能被该理论解释的资料本身是否可靠?多可靠?(解释力越强的理论通常被认为越佳。)

104、新京报:今年高考的题目里,包括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等作文题都讨论了一些很有哲学意义的话题。你怎么评价这些题目?最喜欢哪一道题?

105、除了这两个根本对立的答案之外,还有一个答案,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且独立的来源,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学派是二元论的。

106、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本世纪的始终,尤其在近年,大批科学哲学家涉入此问题,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这种对立斗争以完全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实在论还是反实在论,都有名目繁多的派别和牌号。

107、11)成果丰富性(fruitfulness):除了它所瞄准的问题外,该理论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应用性?(成果越丰富的理论通常被认为越佳。)

108、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阿佩尔也对两种传统都有深入研究,并竭力促成对话、交流与综合。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在《语言分析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一书中调和分析哲学和解释学,主张应该超越这两种哲学。后来,他又大力挖掘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关于意义、理解、语言游戏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生活形式”的观点,认为它们与解释学的主张,特别是与狄尔泰的主张是相通的,可以构成一些统一认识的基础。

109、05:51 为什么韩炳哲这么受欢迎?12:30 “哲学”一词的来路18:33 韩炳哲的哲学vs古典学术23:30 打破框架:以小说为载体的哲学30:19 以生活经验自然理解深奥的概念36:24 哲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40:36 哲学的普适性45:58 我们是否丢失了寻找意义的冲动?50:04 在不确定性中,哲学是一种反思方式53:17 哲学关心“why”,伦理学关心“how”56:00 学院派的哲学教育有什么意义?1:02:30 传播哲学知识的可能性

110、自杀的发生有许多原因,总的说来,最清楚明显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引起自杀的原因。人们极少(但不能排除)因为反思而自杀。引发危机的因素几乎总是不能控制的。报纸上常常谈到“内心的忧伤”或“无法医治的病痛”,这些解释是对的。但似乎还应知道,如果在同一天里,有个朋友对那丧失希望的人以一种漠然冷淡的语调说话,那这个朋友就负有罪责。因为他的话足以加剧失望者的痛苦,加剧他悲观厌世的情绪。

111、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112、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哲学问题(113句一览)":/wenan/9541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