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轼的诗词特点(46句一览)
苏轼的诗词特点
1、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2、看来这次出来打猎,之前他也是喝了酒的,所以叫“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埃!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了,《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的时候,云中太守,叫魏尚,魏尚镇守边关,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敢近云中之塞,但后来因为报功的时候,叫“虏差六级”,就是说多报了六颗首级的军功,被文帝“下至吏,削其爵”,可见当时汉之吏法之严。那么冯唐呢,也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这个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啊,这样容易失去人心。汉文帝勇于纳谏,幡然醒悟,就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所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说的是为魏尚平冤,驱除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历史典故,一旦引用,就直指东坡居士的人生与内心了。
3、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苏轼的诗词特点)。
4、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7、你看,他上来就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说什么?这是说打猎的状态。“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苏东坡到密州任密州知州,这密州就在山东诸城,他来密州的时候不过才三十七岁。那么这是第二年,写于第二年,他做密州知州任长,也就是1075年,这个时候他实岁才三十八岁,虚岁才三十九岁么,还不到四十不惑的年龄,他居然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埃!这和苏东坡的心态有关,这和他的性格也有关,他很随意,还没轮到中年,就敢说老夫,就是因为他经常偶而少年偶尔老年。现实生活中呢,埃!又是人到中年,所以他就是那么一个心态很随意的人,不仅心态随意,而且说话也随意,所以他说话老惹祸么。我经常开玩笑的说:“东坡居士其实是北宋第一段子手。”所以换作三十八岁的王安石,绝对不会说称自己为老夫,但是换作三十八岁的苏东坡,他就一会老夫一会少年,所以“老夫聊发少年狂”。
8、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9、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10、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之时,倍感悲观,但是也勉励自己要豁达。这首诗就写出了自己在黄州的复杂心情。诗中赞美了黄州山水、饮食之美,也自嘲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最终,诗人在这种山水之中得到了一些解脱。
11、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1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13、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15、到了苏东坡就可以“以诗入词,以文入词,无事不可入词了”。说实话,苏东坡的这种拓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使得词最终能和诗一样,甚至最后摆脱了音乐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独立意义的文学创作题材。
16、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7、 学子读写报,专注中学生读写教育
18、此首词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日子虽然在一天过去,但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珍惜。
19、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他多才多艺,成就斐燃。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都为后世所钦佩景仰。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0、1082年春,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该词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来抒发自己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上片主要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洋溢着豪迈、豁达、乐观的生活信念。
21、苏轼一人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千家万户,笼罩在春雨之中。
22、不久,苏轼被捕解京,送入狱中。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两首诗给弟弟,这是第一首。全诗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兄弟的棠棣之情,十分感人。
23、谈及唐代著名的文人雅士,不难会想到王维、李白、杜甫,他们才华横溢,多通过诗作抒发自己的格调与抱负。宋代的科举制度逐渐发达,朝廷重视文教,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伟人”,他们集官僚、文人、思想家为一身,在各领域作出卓越成就。毋庸置疑,苏轼可谓其最大代表。
2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25、我们为什么说这是与苏轼而言或者与整个词史而言不得不提的一首千古名作呢?因为从词史的角度上去看,词分豪放与婉约,这是对宋词风格的一种基本认识。但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对吧!苏东坡和辛弃疾,可是最早的豪放词正式标志豪放词创作的作品应该是哪一首呢?那么词史上对此有很多认识,像国学大师也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就认为,豪放词派对豪放词的整个创作而言,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开启风气之先,但只是开启风气,并不是标志着豪放词的一种创作诞生。而只有到了苏东坡,到了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才正式标志着最早的豪放词创作诞生了。而考察东坡词的年表,我们也可以发现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应该是他个人作品中最早的豪放词。因为是东坡居士开辟了豪放词宗,这是词史上的定论,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又是他个人作品中最早的豪放词作。那么基本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整个宋词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啊!
26、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7、方笑一讲师从苏东坡的人物画像及签名笔法开始讲起,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结合东坡先生一生的经历及作品,回顾东坡先生的一生,展开一次全新的旅途。
28、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29、参寥也就是僧道潜,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30、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31、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32、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33、该词上片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该词传达了人生变化莫测的失望之感。
3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5、穷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36、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37、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8、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39、所以“牵黄擎苍”之后就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也是汉代羽林军的貂鼠装束。“千骑卷平冈”形容会猎气势之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又体现东坡居士的豪情与才气了,所谓“倾城随太守”,大家倾城而出随太守出猎,可见东坡居士的万众瞩目。既然有这种主角的光辉,那就要有主角的担当和行为啊!
40、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41、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苏轼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通过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42、所以他虽然借魏尚与冯唐的典故,写出对现实,对仕途坎坷,对命运的不满,但不满的身后,更多的是期望,是超越。所以你看他最后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积极乐观啊,他只是一个文官,只是一个文官太守,却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要“西北望”,要“射天狼”啊!这又用了一个典故,平抑之中,典故就蕴藏其中了。这用了《楚辞·九歌》中的典故,“长矢兮射天狼”啊!而“西北望”呢,则精神远寄范文正公啊!当时北宋面临两大边患,一是东北的这个辽,也就是契丹人的进攻;一是西北的西夏,也就是d项人的威胁。范文正公当年以一介文士独守西北,在升为一代文忠的同时,堪为一代儒将。苏轼也有这样的抱负,也有这样的担当,也有这样的人生理想。所以他的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的杰篇,情怀全出啊!一种豪放之气充斥天地之间,所以对比范文正公的《渔家傲秋思》,对哇?虽然也有“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放,但到最后结片却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啊!所以范仲淹以边塞入词,真是拓宽了词的创作范围,还没有激发出真正的豪放词风。所以连夏承焘先生也认为范仲淹的《渔家傲》,只是起风气之先,是一个引子,但豪放词风真正的形成那是到了苏轼苏东坡,到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4、不要惧怕苦难,有了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豁达。
45、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苏轼的诗词特点(46句一览)":/wenan/1680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名人语录村上春树(46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