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罗隐的诗(37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5-27 阅读次数:

罗隐的诗

1、君:指笼中鹦鹉。分明语: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

2、据前人记录的资料与复述的文本,罗隐的父亲是个农民,夏日上山守望庄稼,与一个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爱。此事被哥哥发觉,将它脱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压于粪缸之下。老虎精没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复原形,遂与罗父相偕回家,结为夫妇,生下罗隐。

3、《菊》唐朝·罗隐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4、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5、第二天,祖母跟了罗隐去,想亲眼看个明白。到了庙门口,罗隐说菩萨又站起来了,但祖母看不见。第三天,祖母预先在菩萨的膝头放一把剪刀。罗隐刚过去,就听见当的一声,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终于相信菩萨见了罗隐会站起来是真的,并且认定,罗隐将来有帝王的福分。

6、大都知道:“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其实“瑞雪兆丰年”是一农谚,它出自于曲波《桥隆飙》十九:

7、现存罗隐诗集最早为南宋临安府陈宅经籍铺刻本《甲乙集十卷》,今存本已是后印本,颇有漫漶不清。元代未有传本,明万历屠中孚刻本《罗昭谏江东集五卷》亦收有诗部分。明末毛晋汲古阁曾据宋本重新写样刊刻,并增加了一些校记,收入《唐人八家集》系列。因为写刻精美,仿佛书棚本之精品,虽行款移改,却不失旧风,今据汲古阁刊本影印。

8、从原诗句及其释义来看,作者并没有刻意夸赞“雪”,而是针对在“雪”中的两类人员作了个精神状态描述。

9、罗隐思想属于道家。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10、由于吃尽了苦头,罗隐对于底层,有着更为深沉的爱,对于现实的感知,也更加的强烈,毕竟他也是从底层走来,吃过了很多的苦,受尽了别人的嘲讽,但是他依旧有爱,在这首诗中他表面看似在冬天的雪景,其实他正是通过雪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同时也给予了底层民众最深沉的爱。

11、灾变儒生不合闻,谩将刀笔指乾坤。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

12、昨天是世界读书日,馆主宣布了要做罗隐诗集的消息,此版本是汲古阁写刻本,对于涉猎古籍影印圈的书友来说都要忍不住赞叹这么漂亮的书又如此漂亮的价格实在是难得一见。

13、《咏白菊》唐朝·罗隐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14、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15、全部说的都是“瑞雪兆丰年”的话,丰年了到底又如何呢?

16、“瑞雪兆丰年”对农业的好处是很好的 。首先,雪下的越厚,大地与空气之问隔离,维持了地温,促进了小麦生长;其次,春暖时节雪化尽,因其雪水浸入的土层深厚,利于植物防旱并从中吸取养分。

17、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

18、如果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去铺垫,拉拢关系的话,即使是天才,那也可能会被埋没,罗隐就是一个很典型例子,试想参加10次科举考试,除了勇气之外,可能让诗人坚持下去的就是一种信念。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隔个几年,只是在新皇登基,会大赦天下,多增设一次科举考试。罗隐参加了10次,从满怀理想的少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直到他看透了,也明白不可能通过科举时,才真正放心,不愿意再去考。

19、特别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面对云英的调侃,用一句“可能俱是不如人”把同时天涯沦落人的两人联系在一起。诙谐中含着心酸,苦涩中同病相怜,控诉着社会不公,人事无常无奈的感慨。

20、这首诗题为《自遣》,意思很明显,就是自己安慰自己,可见所写的,就是罗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什么思想和行为呢?遇到高兴的事我就高兴一会儿,遇到难受的事我就难受一会儿,有酒了我就一醉方休,忧愁了我就空虚寂寞冷。

21、讽刺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丰年有何用,依然有贫者,替百姓呼喊;《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讥讽那些不劳而获者;咏史诗《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替西施翻案。诸如此类,感慨悲凉,沉郁顿挫,“迥非他人所及”。

22、tónghúlòubàotiānjiāngxiǎo,chóuchàngjiāqīyòuyīnián

23、以我们自己为例,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愁苦,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患得患失。倘若能与诗中的罗隐一样“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有酒今朝醉”,相信再烦恼的生活也能过的悠闲自在、有滋有味。

24、这样的世界倒也应了他的诗句“未必片言资国计,只应邪说动人心。”(《咏史》)

25、译: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26、    然而,罗隐之所以会写这些讽刺诗,说那些直言无忌的话,其实跟他的“性情中人”式的为人有关。不论遇到什么事,什么人,他是想到就说,从不顾及人家的感受,再加上才高不免气盛,气盛难免会令人讨厌。据唐人笔记记载,罗隐曾有一次跟一位朝廷官员同舟而行,有人介绍对方是朝廷官员,罗隐如是言之:“是何朝官?我脚夹笔,亦可敌得数辈。”这样的刻薄,不得罪人才怪。

27、陇西: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古传说为鹦鹉产地,俗称其为“陇客”。

28、《魏城逢故人》唐朝·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29、杏花原本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花,但是历代的诗人都有写过,不过很多的诗人可能只是赞美杏花的美艳,可是罗隐在这首诗中又是以另一种角度来描写,他通过杏花的凋谢,以此来告诉世人,我们的人生也是和杏花一样,也会凋谢。

30、《归梦》唐朝·罗隐陆海波涛渐渐深,一回归梦抵千金。路傍草色休多事,墙外莺声肯有心。日晚向隅悲断梗,夜阑浇酒哭知音。贪财败阵谁相悉,鲍叔如今不可寻。

31、罗隐不但诗好,而且文也佳,他的讽刺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堪称奇葩。《馋书》里面的小品文是他“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时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他自己也当做是“警当世而戒将来”。《英雄之言》借项羽刘邦的英雄之言揭露所谓的盖世英雄无不是企图取代帝王的窃国大盗。其它的作品《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梅先生碑》也莫不如此,显示出他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才华。

32、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

33、                     

34、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

35、当然,罗隐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山水田园诗,诸如这首《雪》就是其中之一。诗人以雪为题,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恬淡豁达的心态,清丽洗练,恬静淡雅,颇有情趣,下面我们就简单赏析。

36、    在晚唐诗人中,有两个人,都是才气很大、诗名很高,却屡试不第,终其一生都没有在仕途上大展过宏图。一个叫温庭筠,一个就是罗隐。温庭筠虽然也总是考不中,可是他另有人生的消遣之处,那便是温柔乡。才子佳人演绎一段段人间佳话,偎红倚翠催生出一首首绝美词话,温庭筠在声色犬马之中居然成为花间派的创始者,将词这种形式发扬广大。而罗隐呢?他倒是想在温柔乡中醉生梦死,可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却制约了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貌丑。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罗隐的诗(37句一览)":/wenan/2362.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