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故事经历(95句一览)
孔子的故事经历
1、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孔子的故事经历)。
2、“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3、孔子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围困,个个饥饿不堪,体力不支。子贡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换回一些米来,让颜回负责煮饭。一天,子贡无意间经过煮饭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在用勺子舀饭吃。
4、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5、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6、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7、■ 孔子35岁时,因为鲁国内乱而投奔齐国。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管家。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的事,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极为赞赏他,就要起用孔子时,却因为齐国宰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孔子之后不久便返回鲁国,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8、但是当时鲁国君主受到蒙蔽,孔子因此受到打击,之后他选择游历诸国,但是所到之处其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政治上遭受到了失败,使得孔子将精力全部放到了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公立教育的垄断性,建立起第一个私利教育学校,使得许多贫穷子弟都受到了教育。
9、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10、“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11、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12、■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所以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话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13、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孔子的故事经历)。
14、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15、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16、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17、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堕三都,也就是摧毁了三桓的三座城。
18、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19、颜回是孔子十分信任和经常称赞的弟子,他竟然也偷饭吃,子贡对此深感不平,就去见孔子。行礼之后,子贡问孔子说:“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回答说:“当然不会。”子贡向老师讲述了亲眼所见颜回偷饭吃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孔子却说:“我对颜回是仁者一向是坚信不移的,虽然你说的是亲眼所见,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随后,孔子将颜回叫来,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把饭做好了之后,我准备拿它先祭祀祖先。”
20、 跟着孔子学做人
21、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22、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23、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0411-82700891
24、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25、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26、孔子小時候得不到什麼合適的玩具,就愛模仿祭祀,擺上小盤小碗,學著行禮,這是他常做的遊戲。
27、于是鲁昭公率兵攻打季孙,结果却被三桓联手打败,自己被赶出了鲁国,终身再未回来,最后死在了齐国。
28、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9、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30、御,就是驾车,古代打仗要驾战车,大夫出行,要乘马车,这是身份的标志。
31、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32、张天骋
33、由于工作出色,孔子慢慢受到朝廷的赏识,因此鲁国国君专门派他到周王室学礼,在那他碰到了老子,并同老子问道。
34、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孔子的小故事篇6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孔子的小故事篇7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孔子的小故事篇8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孔子的小故事篇9《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35、經過三四年,他的道德修養和各種才能終於在魯國有了名氣,二十歲得子的時候,魯國國君還送他一條大鯉魚向他道喜,孔子的兒子因此取名為鯉。
36、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7、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38、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39、一年以后当上了司空,就是主管建设的官,后来改任大司寇,寇,就是贼寇的那个寇,所以司寇就是负责追捕盗贼等工作的人,相当以后的刑部尚书。
40、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关于孔子的故事6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41、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42、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43、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44、 孔子是殷代的后代,出生的一年是551年也就是周灵王二十一年,距离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果能在孔子的门下学习那就是天下的荣耀啊!可我要问孔子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您的门下学习只要交几个肉干就可以学习了不管贫穷还是富有让我疑惑不解。我想你对我说:学习本就是人应该做的,不分贫穷惑或富有。孔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人应该做的,不分贫穷或富有。
45、严良好 子曰:“三午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圣人,您说过的金玉良言太多了。我读的每一句都让我甘拜下风,感觉自己如同一只小蚂蚁,而您就是一片天空,完全没得比。您说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因此我一直把这问话当做成我这辈子的提醒,免在事业上,学习上的一个失败理由。您与老子见面对于我来说是一场既震撼又失败。最后还说:“鸟会飞,但还会射下来;鱼会游,但会被人钓起来;兽会走,可还落入网中。只有一种动物,我们无法控制,它就是龙,老子就是龙一样的人物。”每当想到如此,我就会感叹到:“孔圣人都尊敬的人,我又为何不尊敬呢?孔圣人都无法比过的人,我又为何不向他学习呢?”
46、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47、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今汶上西,地方官。52岁时由地方官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48、至聖先師孔子,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相反,一生經歷頗為坎坷。
49、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50、道德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51、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2、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53、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54、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55、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56、(“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57、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58、十五歲時,孔子立下好好學習各種知識本領的志願。但很快遭遇了社會的白眼:孔子十七歲時,魯國貴族季氏歡宴名流,少不更事的孔子穿著孝服就跑去了,被季氏的家臣陽虎呵斥:我們並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
59、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60、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61、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62、但是三桓实力不振反而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鲁国公室得到了一些权力,因此孔子也迎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巅峰。
63、“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64、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65、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66、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贿赂,孔子大失所望,放弃官位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始终没有的到机会。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67、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68、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孩子,便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条大鲤鱼。
69、它很复杂,所以一般人不能把它完全搞明白,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搞明白的专家。
70、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71、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72、读了孔子的故事后,我发现孔子自从出生后就一直倒霉,三岁时父亲孔纥就亡故了,十七岁时母亲也身亡了,被季氏的家臣羞辱成“叫花子”,在齐国被齐国的奸臣嫉妒,在齐国又被鲁国离间,在卫国受到件监视,匡城的人把孔子团团围困住,使孔子不的不前进,过宋国时,被恒魄强扰,公元前四八九年,孔子绝粮,在他六十九岁时,他唯一的儿子死了,他七十岁时颜回死了,子路也死了。我读到这里,就不禁感叹,孔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一次又一次坚强的站起来,孔子一直坚持不懈的往上爬,不断有人在他上面踢下石头,和下面的人扔的石头,一起扔向的石头,孔子都能一次又一次的排危解难。
73、 课后反思:一年来的经典海读教学,孩子们个个变得自信大方,脱口而出的引经据典随处可见,现在的语文课堂就是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我和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矣。愿孔子的种种智慧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74、https://zhswts.world.tmall.com
75、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76、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77、由於父母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的禮教,幼年的孔子並沒有得到多少父親的庇佑,三歲時父親即去世,而母親迫於輿論的壓力,連父親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沒告訴他。
78、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79、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80、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81、这里所说的学问,指的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83、既然从普通的人性来看,人们“贫而无怨难”,所以为政者的责任,在治国时就要首先让百姓“富之”,要让他们“足食”。
84、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5、因此这人回来后并没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来是想去赎他出来的,可是一想,我赎了后,若去报帐,别人肯定要议论:以往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好。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人就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不去赎人了。因此,此做法就阻碍了许多鲁国奴隶被人赎出,是错误做法。孔子的小故事篇14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86、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87、不过,要说最著名的故事,倒是不在《论语》之中,比如说被选入教材的《两小儿辩日》,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88、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89、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90、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91、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92、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93、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94、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孔子的故事经历(95句一览)":/wenan/26077.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区别(24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