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炎武手不释卷(46句一览)
顾炎武手不释卷
1、出自:清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扩展资料主题思想:(顾炎武手不释卷)。
2、积累语感,是帮助断句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明确基本步骤:
3、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扩展资料背景:
4、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
6、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7、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已经写好的《诗本音》二稿却又被老鼠咬坏了。他便再次誊写,一点怒色也没有。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他却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8、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凡,凡是。
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10、(解释)(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凡,凡是。(2)以:用。自随,宾语前置,随自。(3)厄塞:险要关口。(4)询:询问。(5)曲折:详细情况。(6)或:有的(时候)。(7)即:靠近,接触,这里翻译成“到”。(8)坊肆:市肆,商店,多指书坊。(9)发:打开。(10)对勘:核对校正。(11)径行:径直行走。(12)无足:不值得。(13)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14)熟:认真仔细。(15)复:再次。
11、 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2、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3、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于是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是很有好处的呢。”
14、请仔细看看下列各项,哪一项将手不释卷用错了呢?
15、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两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他会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到附近街市中的客店里在书中仔细查看。
1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顾炎武做起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无怪乎能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学问家。
17、 顾炎武外出游历,用许多马和骡子跟着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店铺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18、因《颜氏家训》而名垂千古的颜之推曾历仕四朝,他自幼爱好读书,又生逢乱世,自身成长经历与时代动荡际遇让他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永恒。当他的长子颜思鲁对他说,我们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雄厚的钱财,我当儿子的,理所当然应该做的就是挣钱养家,您成天告诫我读书学习,这有什么用呢?颜之推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读书的价值胜过为生计奔波的价值。他在《颜氏家训》中告诫自家子弟:“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在颜之推看来,帝王追求学问树立了榜样,自己为官拥有一定条件,更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颜之推结合自己的经历,希望孩子能够初学《诗经》《论语》,所谓学《诗经》利口舌,学《论语》明志向;继而读《礼记》《左传》,所谓读《礼记》以修身,读《左传》可以鉴史知今。颜之推认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而读书正是“自求诸身”的不二选择。
19、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20、重视实地考察,尊重有实践经验的下层人员,而不迷信书本,可见其决非死抱着书本寻章摘句,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腐儒,而是就真知,有识见的学者。因此,他具备崇高的学术成就与地位。
21、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 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退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他有时走在平原旷野时,也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多么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就是源于这位爱读书的学者。
22、古代社会,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喜爱读书、热爱学习上取得了超越时空的共识。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驰骋在思想的疆场,从书中开拓了眼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学习到修身的方法,掌握了治国济世的智慧……古人之重视读书,正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手不释卷。
23、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
24、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25、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26、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
27、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
28、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湖南省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29、匡衡、祖莹、唐铸万应说是幸运的,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实则还有亿万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接续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绝,并始终有一股来源于普通百姓的力量注入其中,使其活力无限。
30、 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名著中的成语故事数不胜数。你们喜欢今天的故事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名著中的成语或是歇后语呢?请在下方处留言,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屈老师等着你们的回复!记得把名字留下来呀,赵雪雯小语名师工作室每期都会为坚持听故事并留言的小朋友和家庭颁奖,评出“金耳朵奖”和“悦读e家称号”,快来点赞参与吧!
31、清代大学者戴震,一生与书结缘。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戴震,自幼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而且喜欢探求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理。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形容戴震“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难能可贵的是戴震在求学时即表现出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洪榜在《戴东原先生行状》中说:“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古人注释经典的作品)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造字与用字的六种方法)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疑,时年先生十六七矣。”
32、明末清初有个叫唐铸万的人,做过十个月知县,而后辞官来到苏州,成为一介布衣。他生活非常拮据,常常断炊,以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在这种境遇下,他仍然能够安贫乐道,以读书写书为乐,“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
33、顾炎武的渊博学识是怎么形成的?说说你的看法。
34、厄塞:险要的地方。曲折:详细情况。或:有的。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35、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6、温馨提醒:欢迎把古文卡片保存到相册,随时复习查看
37、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放着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38、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39、康熙读书之辛苦令人同情,他在《庭训格言》中叙述自己有时政务处理完后继续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但也没有因此废弃学习。康熙读书之痴迷令人钦佩,在巡幸塞外时,非常想看曾经用心朱批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大全》等书,但因为这些书“卷帙繁多”,“未携至此”,建议随驾诸臣“其各以所携书籍进览”。随驾诸臣“以《通鉴》《文选》诸书呈进”后得到康熙“甚善”的评价。康熙由此不忘告诫诸臣:“凡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意研究。”康熙由此得到“自古帝王好学者,远不能及”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40、根据文章结构断句。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41、 (成语释义):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42、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43、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44、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5、 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顾炎武手不释卷(46句一览)":/wenan/26597.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关于冬天的古诗小学(27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