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内容(107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7-30 阅读次数:

黑格尔辩证法内容

1、下面再来看看黑格尔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规定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2、你的自由自在是一瞬间,顶多是一天的工夫。老庄讲要放弃自己的追求,禅宗也讲要破除一切执著。但是你不执著怎么办呢?所以这种自由是虚假的,中国传统自由的追求是实现不了的。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一种反抗,首先反抗自己的惰性、奴性。你做了奴才,被迫为主人工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反抗。反抗比不反抗要更难,所以自由比不自由更难。

3、或许,马克思的另一个说法是成立的,黑格尔辩证法处理的仅仅是“思维的生产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6页);毕竟,黑格尔坚定地追随康德的如下想法:“直观无概念则盲”(《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杨祖陶译本,A51/B75)——这也就是说,没有概念,人们根本就看不见任何东西,换而言之,事物的内容只有在概念之中才能呈现出来——这便是《精神现象学》“导论”中光线比喻的含义。

4、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5、从五四以来,我们引进了中国从来没有的两个东西:德先生,赛先生,科学和民主,但是很少有人把科学和民主后面的东西挖掘出来加以研究。什么是科学?科学不是技术,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规范性,要重视语言、逻辑、认识论。如果没有科学精神,把科学引进来也没用,那就成了技术。我们今天就是这样的。

6、一个奴隶要决定反抗比不反抗要难,那就看它有没有自由精神,一个有自由精神的奴隶会选择反抗。那是很难的。大自然也是压制人的,但是选择忍饥挨饿,少生孩子,少吃?还是去创造发明,去改造自然?这比安于现状更难。

7、“机”的繁体字“機”,两个幺底下一个人还有一个戈字,那个人拿了一个兵器在那里守卫两个小东西,这个人就是那个第三者,他和兵器的关系又是一个“机”。毛泽东讲“一分为二”,而且无限可分,这个观点是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发明的。

8、第思想和对象的关系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是通过间接性而达到直接性的关系,说得确切些,即是间接性与直接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黑格尔说,思维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但思维的本质恰恰又是对直接经验的否定。正如我们的生命全靠有食物,但生命之为生命恰恰又要消灭这些食物。“在这个意义下,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注:同上书,第53页。)

9、自我意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意识而已。在《自我的本质》这本书里面说的,自我都是通过环境而塑造的。

10、这大约是我游荡于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际,所想到的一点。就这一点而言,我与小曾同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11、古典的形而上学里不会有“创造”,而只有“发现”;“创造”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思想遗产。因此,历史形而上学在此处是基督教遗产的继承者。基督教的道成肉身,在科耶夫这里体现为“否定性的肉身化”。作为一位马克思化的黑格尔主义者,科耶夫把黑格尔笔下的“精神”,进一步同基督教(上帝、圣灵)区分开,精神的辩证运动变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类学运动:历史是人用行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之结果;而人,就是否定性的肉身化。

12、黑格尔在《百科全书》的导言中说:“哲学缺乏别的学科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学科可以假定所直接接受到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注:同上书,第37页。)这就是说,哲学要研究的,并不是经验中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经验中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都是可以给定的有限的东西,而哲学要研究的恰恰是超越于这些现成的给定的有限之物。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这些现象是经验中可以直接把握得到的。物理学便把它当成了现成的起点,进而去研究物理现象的性质、规律等等。哲学恰恰不是研究这种给定的现象,而是要去追问和研究客观上是存在着物理现象吗?或者说,我们在经验中把握到的物理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吗?这种问题当然不是经验能给予的,而是理性思维自己设定的。这种问题要研究的当然也不是某种有限的存在,而是关于无限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些应用任何一种外在的现成的有限方式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经验分析的方法、理性综合的方法等等都不行。研究它的真实的方法,就是这种无限对象的内容展开的过程。在这里,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13、但是,有人可能会主张,黑格尔的“逻辑学”正是在致力于定义绝对者;而在《逻辑学》的“导论”中,黑格尔声称:“客观逻辑毋宁说取代了从前的形而上学。”(SL,48)(2)而在黑格尔看来,从前的形而上学一直致力于定义“大全”或绝对者(《小逻辑》,贺麟译本,§30);他甚至直接说:“这些范畴也可以看成对于绝对的界说,或对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的界说”(《小逻辑》,贺麟译本,§85)。因此,说黑格尔也寻求某种关于绝对者的定义或知识似乎也并无不妥。(黑格尔辩证法内容)。

14、但演绎学派从绝对意义上说,归纳学派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黑格尔接受了归纳学派的思想,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如果不是的话,不会有所谓的主位;黑格尔的主位是与主位相反的概念对立、命题和案例;结合是更高层次和更基本的普适概念和命题。

15、我们看到,在黑格尔这里,整体,被运动化了、时间化了:整体在“世界”内的实现需要时间,但“普遍历史”,会保证它的最终抵达。整体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无时间的“理型”之世界,而总是一个历史性的整体。科耶夫这样阐释黑格尔的规划:

16、你所感兴趣的这一讲中包含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17、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8、但说到这里还不够。生命之为发展,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总要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跃迁和超出,它超出原有的环节,因而也否定了原有的环节。但这种否定是它自身的潜在性的展示,因而是自身的否定。所以它在自身否定的平台上保存了自己,或者说实现了自身的同一性。黑格尔将这样一种观念看作思辨逻辑的灵魂,又进一步称之为“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即分析与综合的一体化。分析的关系讲的是同一关系,而综合的关系当然讲的是非同一的关系,是异质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康德认为分析的命题谓词意义包含在主词中,这样的命题遵循的是同一性原理,它的真理性可以同一律为基础的形式逻辑来证明;但是综合命题谓词意义超越了主词意义,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它遵循的是“先天综合原理”或“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要发展,就必须有跃迁、超出,所以发展必须是综合的。但是发展又不能是两个东西的发展,只能是一个东西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原有的环节和对之超出的环节又是同一的,因而发展又必须是分析的过程。所以发展从逻辑上说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这是理解发展的关键、灵魂,黑格尔也称之为“绝对方法”。回过头来看近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康德,他们总是把分析和综合看作两个过程,严格区分“逻辑证明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如休谟),严格区分“分析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如康德)。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停止在知性的分离层面,不可能真正理解世界真实的辩证发展过程。

19、 对于黑格尔而言,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合理的便是现实的,现实的便是合理的”。尽管各个体乃至民族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或计划在行动、甚至历史上充满“伟大的恶人”(想想从嬴政、凯撒到希特勒、斯大林等等历史名人们),但这些混乱乃至灾难,却汇成为一个合乎理性的进程。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狡计”(cunningofreason)。不同于康德给“超越性”保留空间的方式,黑格尔采取现象学的进路(精神现象学),就只认同现象界的真理。对于黑氏,现象界中的对象,“是真的东西,它是本质,不管它是否为人所知——甚至就算为人不知——它也仍然在那里。当对象不在那里,就不会有知识。”这样一来,就不再有高于历史现实的东西,超越性被取消,一切都是内在于世界的(内在于世界历史)。进一步地,如科耶夫所言,“如果有形的历史现实是人类所能认识的全部,如果没有超越的可理解的世界,那么,要成为哲学或科学,现实必须是合乎理性的。”当拒绝上帝的超越性后,就只有接受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最好的秩序是人间可得的。

20、就这样,黑格尔将保留在前几代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康德乃至费希特、谢林)的“前现代”的自然目的论和神意目的论,彻底改造为更具“现代”色彩的历史目的论:没有在世界之外的“外在的目的”,一切都内在于世界(世界历史)之中。

21、超感性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任何事件面前都维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也就是超然的态度,超然事外。只有超然事外,才能把握事件的本质。一个有理性的人才能把握事件的本质,因为他不是陷在感性里头,不是投身于里面而忘记跳出来了,而是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事件。这就是理性的态度,所以理性里面肯定要有一种超越性。这就是努斯精神在里面起的作用。

2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这是对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三大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这是由辩证法内部结构所构成。我通过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研究,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一是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反思的思想。

24、历史的目标——即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就是哲学(最终成为智慧)。人类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世界,只是为了认识世界是什么,因而也是为了理解在世界中的他自己。

25、另外,民主的根基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讲民主不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少数服从多数只是操作上的权宜之计。真正的民主的根基是自由精神。科学精神底下是理性,民主底下是自由精神,它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我们理解的民主是什么呢?就像毛泽东讲的,我们不给少数人自由,只给多数人自由。这叫民主啊?(笑)每个人都有自由,自由是天赋人权嘛,没有自由,是不会理解什么叫民主的。

26、在我看来,主讲人之所以采纳上述对黑格尔哲学的传统看法,是想凸显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旨趣之间的差别,认为黑格尔用最后的“思辨同一性”或“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环节”遮蔽了那一“辩证的或者否定的环节”,而马克思却试图将这一否定性的批判力量拯救出来——亦即,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总是保持着对现存一切事物的批判。

27、另一个起源就是否定的思想。为什么否定的思想、自己否定、自我运动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更重要呢?黑格尔追溯到古希腊有这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所谓的“努斯”。“努斯”也是个希腊字,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提出来。万物是由“努斯”所推动的。

28、在语言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揭示矛盾。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两大要素(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常为中国人所忽视。我们一是忽视了自否定的精神。自否定是痛苦、不安,痛苦不安才有能动性,痛苦激发人突破、创造的能量;二是忽视了语言学的规范。

29、相对意义上的纯客观规律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但揭示这种规律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为什么存在着客观规律的世界,并没有能束缚住人的活动,或者说,人在客观世界面前仍然是有自由的,为什么?辩证思维方式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抛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奢谈什么纯客观规律,那末,我们便倒退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理论水平上去了。

30、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31、科耶夫这位马克思化的黑格尔主义者,曾直接给出过他应对该悖论的答案:极权主义管理。按照科氏的看法,终极国家里的人,不再是“历史性的人”(即,会进行“否定性行动”的人);人成为“动物”或者说“自动机器”。而管理终极国家的方式也很简单,“‘健康’的自动机器是‘满意的’(运动、艺术、性事等等),而‘有病的’自动机器则关起来。”换言之,终极国家亦只有靠极权主义来维系,对该秩序不满意的人(仍要继续革命的人),就是精神有病,只能将他们统统关起来:真理王国已经抵达,怎能容许继续去推翻真理,容许子弹继续横飞呢?

32、事物都是相对相生的,这其实和我国道家思想非常类似,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3、按照前面所说,黑格尔为了成就其“无限的形式”,他的辩证法必须从理念出发,让理念自身展现,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康德式的主客二分的主观性;但是另一方面,辩证法形式的缘起是概念,而概念总是人产生的。尽管黑格尔把人看成是理念的显现环节,认为人承载着存在,内包着神性,尽管人的意识也就是神的自我意识,但人毕竟和神是有区别的。这样,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就存在着两个因素的张力:一个是整全、无限的实体——神;另一个就是实体通过人实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前者是实体,后者是知。尽管这自我意识作为知最终也是理念的自我意识或神的“启示”,但毕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它的意识形式发源于知性有限性。这就造成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理性的“无限的形式”在每一个因素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从无限实体的角度说,他不能像斯宾诺莎的实体那样,自说自话,单纯强调实体自因。它必须在概念规定中有限化自己,才能证明自己是真理,但是有限化就是自身作为无限物的否定,所以可以说,它是在自身的否定中成就自己的真理。相反,从自我意识作为知的角度说,人总是通过有限的概念规定来进行认识,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这种有限性并否定其有限性才能达到无限。所以和前面一样,他也在自身的否定性中成就自己的真理。肯定和否定的这种一体化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构成一种关键的机理。这种机理实际上在逻辑学的开端上就已经被设置了。前面已述,这里不再重复。

34、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按实证科学的观点来了解辩证法的,即辩证法是与人的能动性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常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正因为客观上是如此,所以主观上亦如此。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直接性的关系。事实上是如此吗?并不是如此,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不是直接性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的,不过,这些个体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在个别中蕴含着类。在思想中,一切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不过,人们在运用这些类概念时,所指向的恰恰又是个别。这就是说,客观存在是以个别蕴含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中便恰恰相反,是以一般蕴含个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特定的给定状态中,两者的表现形态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正是在这种相反的表现形式中达到了内容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性,特别表现在实践中的相互转化中。

35、否定的辩证法。我称之为自否定。马克思很重视这一点,他曾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

36、一般说来,当代哲学家由于处于启蒙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病逐步显露的时代,所以偏重强调人的自由活动。这样,他们的辩证法基本上是人学的,强调异化、否定,成为这种辩证法趋势的核心特征。实际上,历史中人们过多地受到外在强制时,人们就会注重个体自由。当前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所产生的对人的压抑,建立于这种逻辑基础上的制度对人的压抑,也使人们更为注重自我,注重否定性,人们注重打破这种现存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与此相应,启蒙和现代化所秉持的理念也遭到了人们的批判。人们不再热衷于论证这种理念的合理性,而是过多地把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所产生的弊病归结为这种理念的体系。这样,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就和对理论体系的否定联系在了一起。人们认为黑格尔过分强调同一性、肯定性、普遍性、逻辑,等等,贬低了差别性、否定性以及逻辑所指谓的现实内容。但是,好多对黑格尔的批评,实际上是建立在没有充分估计黑格尔辩证法的复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略显偏颇。这种偏颇不是由人们的理解力或认识水平造成的,而是由人们给时代开出的药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学和批判立场造成的。其实,即使在这样一个批判的时代,同一性、普遍性也是需要的,否则,时代可能走向主观性泛滥、个人主义盛行的境地。所以,冷静地思考一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意义的。

37、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38、是反思的因素。就是反过来追溯其原因,返回它的根据,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反思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很关键。怎么反思呢?通过一种逻辑与语言的连贯性,语言记载我们思想。这是辩证法很重要的思想。

39、本文试图结合黑格尔辩证法的“一般形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黑格尔辩证法讲的是个体性还是整体性?第黑格尔辩证法中关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问题;第黑格尔辩证法究竟是建构的逻辑还是瓦解的逻辑?第黑格尔辩证法是人的辩证法还是神的辩证法以及辩证法的历史性问题。这些相互联系的问题既涉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总体性质的理解,也涉及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与当代辩证法的关系的理解。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做出一点思考,这些思考仅仅是一些理解和感受,谈不上是严密的论证,仅供和大家共同讨论之用。

40、这就把人管住了,但是两头必须有专人拉绳子。(笑)我们没有一种“逻各斯”精神,没有一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写在纸上的东西都可以不遵循,那是一纸空文,签了字可以不作数,还可以让人代签,这在西方是犯法的。我们没有这种规范性,还讲什么科学精神呢?

41、因此,我们常常把矛盾和对立混为一谈。我们谈辩证法从来都是这样的,矛盾就是对立嘛,对立统矛盾统一。毛泽东也这样讲,矛盾论就是对立统一嘛。其实对立和矛盾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比如说,对立是黑的和白的,矛盾则是黑的和不黑的。

42、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43、但是,在我们看来,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设定的,所以,关于它的绝对真理的最终把握只能是幻想,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幻想。对此,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不仅在哲学认识的领域中是如此,就是在任何其它的认识领域中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中也是如此。

44、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45、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形式逻辑,它就是认识论、本体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在他那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是逻辑的枯骨,他的任务就是要使逻辑的枯骨燃烧起来,把它的内涵挖掘出来,让它变成一种有生命的东西。

46、所以,自由在西方意味着是一个痛苦的概念,而非像中国是一个舒适的概念。为什么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逃避自由》呢?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中国人很难理解,自由还不好吗?确实,真正的自由是痛苦的。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强者,甚至交给大自然,那是最舒服的。

47、像王安石,他解释运动,说事物内部包含两个对立东西,他称之为“耦”,意味着两个东西,“耦”意味着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相互冲突造成运动。但谁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又如何会发生冲突呢?王安石就讲“耦之中又有耦焉”。“耦”的冲突又用更小的“耦”来解释。“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用这样一种方式不断来追溯它的“耦”。

48、“后者是康德的哲学兴趣专注的方面。他的主要思想,是向作为主观自我的自我意识索取范畴。由于这种规定,他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意识和它的对立之内,除了感觉和直观的经验的东西而外,还剩下某种不由进行思维的自我意识来建立并规定的东西,即一个自在之物,一个对思维来说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

49、“逻各斯”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的命运,人逃不了,它是神的代表。叫做“神圣的逻各斯”。“逻各斯”就代表着辩证法里面的一种反思的精神、这样的一贯的逻辑精神、语言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辩证法语言学的起源,西方人非常重视语言,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50、真正的超越是自己有了新的规范才能超越。中国古代的自由精神之所以没有结果,道家和禅宗的自由人格之所以最后还要由儒家的这样一套礼法规范来收拾,就是因为它破除了一切规范之后,没有建立起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规范。我们今天道家和禅宗精神可以说是泛滥于世,我们在老百姓里面和市场上到处看到道家和禅宗的为所欲为,以为那就是自由。但是没有规范,这种自由是超越不了的,实现不了的。

51、由于康德哲学的兴趣,指向思维规定的所谓先验的东西,这些思维规定本身的探讨也便落空。这些规定,在没有与自我发生那种抽象的、对一切都相同的关系时,本身是什么,它们的相互规定性和相互关系是什么,都没有成为考察的对象。因而对它们本性的认识,并没有由于这种哲学得到丝毫进展。

52、中国传统中,老庄对自由的理解,不受任何束缚,顺其自然。禅宗的末流也进到这样一种境界,随随便便,想怎么就怎么,打破一切世俗伦常,这就是自由了,这就是超越了,摆脱了,四大皆空。但是这样一种摆脱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真正的超越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3、所以西方的历史体现了一个自由的不断的上升的过程。如果老是回到三皇五帝的理想,现在总是想办法回到过去,那样的历史尽管延续也不能叫做历史。所以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中每一阶段都有它的“逻各斯”,下一阶段就是对这种规范的突破而建立起更高一层的新的规范。

54、民主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法治。民主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理性的自由,这才是法治。我们五四以来强调这个东西,实际上都对它没有吃透。

55、“普遍而同质的国家”,系科耶夫的用语。“普遍”意味着包括全人类,涵盖全球的范围,在这种“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universality)中,不但国家承认个体的绝对价值,而且每个人彼此也无保留地互相承认。不再有战争(内战抑或外战),因为不再有民族或宗教的对立。而“同质”则意味着彻底平等、无阶级结构,不再有主奴之分,不再有地位、性别、阶层等等差别,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尊严,每个人都认识到所有人均是自由的。到那一刻,历史运动的“马达”被关闭了:所有的欲望(厄洛斯)都被满足、所有的可能性都被穷尽,再没有重要之事值得实现,因而不再会有什么根本的变化,不再有任何理由来改变人对世界和对其自身的根本性理解;人不再需要哲学性的反思,而是尽情拥抱“一切让人快乐的东西”(科耶夫列举了艺术、游戏、性爱等等)……

56、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57、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认识论和存在论难于统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仅仅是因为人们脱离了实践,直观地抽象地来了解存在、事物或现实而已。为了能够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扬弃传统形而上学中所了解的最根本的存在概念,要把存在了解成为现实无止境地向理想跃进的过程。存在不是某种最终给定的状态,而是永远生成中的不断进步的状态。

58、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59、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一定会变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一切肯定的存在中都蕴含着否定的方面;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中蕴含着肯定。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蕴含着矛盾。所以,黑格尔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132页。)

60、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大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61、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通常讲的理性是指一种规范性。这就是逻辑的规范,或者是通过确定的语言,语言逻辑。没有规范性怎么说是理性呢?说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就像禅宗,那里是没有理性的——当然有一种机锋,有一种智慧一种体验。所以理性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要有规范。这两者恰好是相对的,你要打破现状,打破一切束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必须要超越。但是你要是完全不遵守一种规范,那你就没有理性。这两个方面恰好是两极相通。我们来解释一下。

62、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通过与中国哲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63、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你这次自由了,马上就自食其果。而且最后秩序大乱之后,还要靠儒家的那一套——那一套已经是秩序井然,它把一切都想到了。道家固然可以引发一场农民起义,但是没有规范,还是要靠儒家来治理。所以真正的自由精神要立得起来,真正要冲破儒家的传统的几千年的陈旧的规范,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规范,要有自己的理性。

64、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我作出了这样一种解读。那么,下面就讲中国人是怎么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我认为有很多东西要把它正误。

65、这体现在对语言、逻辑的重视。而不象我们中国不重视语言,仅诉之当下体验。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很重视语言。辩证法的词源“dialectic”在古希腊本意是交谈辩论的意思,通过语言交谈发现矛盾。

66、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67、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就像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样,任何事物,永远有向对立面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内在动力。

68、斯宾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69、于是,黑格尔实际上所做的,就是将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予以“历史化”。正如拉克劳(ErnestoLaclau)与穆芙(ChantalMouffe)所指出,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真实被简化为由静态的诸种“本质”组建成的一个等级性的宇宙,而黑格尔所做的事,就只是在其中增加了运动。(6)在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中,日常生活的世界——那个在我们身边、经由感觉接受的“世界”——是流变的、总是在形成中,故此它不是真实的世界,理型的世界则是永恒的。而在黑格尔这里,“两个世界”被取消,永恒就在流变的进程中抵达。对于柏拉图而言,理型作为思考的对象,在思考活动之前,就拥有自身固定的内涵;我们的思考因此不是一个积极的活动,而是对理型的被动的直觉或察知。而黑格尔则相反,思想的对象无法同思考这个活动剥离开来。如拜塞尔(FrederickC.Beiser)所论,“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柏拉图主义关于思想的观点的主要问题,就是诸种理念的涵义从来不是完整的,从来不是直接给予我们,弄得问题好像就出在我们对它们透明本质的察知上。相反,它们恰恰只有通过我们思考它们的活动,才能变得清晰、显明,并拥有一个确定的内涵。”

70、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71、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72、既然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一些规范不断的互相取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理性对其加以分析。古希腊,中世纪、近代有什么规范,我们都是可以用理性加以分析的,它是理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这就是历史理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非常明显的历史理性的痕迹。

73、黑格尔辩证法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74、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75、没有现成起点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外,并没有可供认识随时选用的现成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大多数哲学专著中,都习惯于将辩证法归纳为几条规律,然后分别加以阐述。似乎经过这样的学习便能懂得辩证法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不利于理解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因为,这种办法已经把辩证法等同于一种现成的方法了。真正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

76、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根源时曾经说过,黑格尔哲学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以及二者的结合。斯宾诺莎在当时的德国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赞同斯宾诺莎的实体观,黑格尔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斯宾诺莎的实体是一个绝对必然性的整体,至大无外,自本自根,他称之为“自因”。但是,黑格尔认为斯宾诺莎实体缺少个体性原则,这样的实体就成了凌驾于一切特殊、个体的普遍物,黑格尔对此不满意。在此他更为赞同莱布尼兹的个体性原则。莱布尼兹也讲实体、大全,但他和斯宾诺莎不一样,他认为每个特殊的单子都是一个实体、大全,都是自我决定者(自因)。这种将普遍寓于特殊之中形成的实体就是个体。莱布尼兹的个体性原则也被黑格尔所接受,在黑格尔那里成为高于整体性原则的一个更高原则。比如在《小逻辑》中,作为绝对必然性的实体属于本质论阶段,它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才发展成个体性,概念论的原则就是个体性的原则,而概念论是最能代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的。总之,个体性原则是一个将普遍性内化在各环节之中的原则,普遍内化在特殊中就成为个体。黑格尔认为生命的原则就是这种个体性的原则。比如,一个机械体中各部分相加才是整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一个生命体或有机体中,每一个特殊的细胞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因而它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命体既是普遍性、又是特殊性,又是二者的统一即个体性。

77、超越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否则就要受到感性的干扰,陷在感性的汪洋大海里面不得超脱。所以它们是不可分的。反过来,“努斯”的超越如何才是真正的超越呢?这种“努斯”的自否定,我不愿意这样啦愿意那样,至于我将来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为所欲为,打破一切规范,怎么都行,这是后现代的精神。

78、另一面,马克思的当代敌人们——“新自由主义”——同样让自己成为黑格尔之普遍历史论的忠实学生:代之以马克思、恩格斯版本“历史的狡计”,新自由主义者们在斯密那里找到更具体的“理性的狡计”——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加上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就产生出福山(FrancisFukuyama)式的历史终结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便是历史的“终点”。而福山本人,则正是那位被称作“马克思化的黑格尔主义者”科耶夫的学生。换言之,二十世纪下半叶那场“意识形态冷战”之对垒阵营,实质上均先后用黑格尔式历史目的论来正当化自身。

79、此处的关键点就是:在历史的目的——即,终极国家(end-state)——被最终实现前,这一普遍历史论便始终是对当下秩序的一个否定。和古典形而上学一样,历史形而上学聚焦于“是”(being),但它强调“是”只有“是整体”(tobetheWhole):只有在历史终结时刻我们才可能有“是”,在此之前,任何肯定性的“是”,都可以被否定;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否定,精神才能抵达“是”(成为绝对精神)。如拜塞尔所描述,“通过宣称历史是辩证发展、不断斗争、拆毁与再建的一个过程,黑格尔实际上对任何现状都宣布了死刑。”如果把黑格尔的著名论断“合理的便是现实的,现实的便是合理的”理解为对历史终点状态的描述,那么这两句话就是同义反复。如果把它理解为对历史进程中某一状态的描述,那么黑格尔就会引出两种发展:(1)根据前半句“合理的便是现实的”,符合理性的(绝对精神),就会在历史中被实现,在历史目的实现之前,现状就都是不符合理性。这是黑格尔的激进主义发展。(2)后半句“现实的便是合理的”则引出黑格尔的保守主义发展,现状都是符合理性的。

80、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81、这当然有它的社会根基,我们知道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契约的社会、法治的社会,法律的东西写在文字上是要作数的。他们要靠语言来生活,所以海德格尔讲,语言是存在的家。

82、道家、禅宗不是理性,所以它们的自由精神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精神,立不起来。也对抗不了儒家和法家的这样一种森然的体制的压制。人们觉得那个时代忍受不了,最后还是要回到儒家、法家的怀抱,有秩序总比没有秩序好。

83、吴冠军|苏格拉底、康德、拉康:三个离奇的同路人

84、在科耶夫的辩证视野下,人的自由正是体现为:他/她能拒绝被定型、被定义、被给定。人的核心是“空无”,这个核心驱使他/她除去各种“是”,并使自己成为自身和世界的改造者。正是通过自由(否定性、创造性),人改变自己的“是”,直至历史终点(抵达真理王国),人不再需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身上的各种“是”。去成为自己所“不是”(“成为他者”),不再需要、也不再可能。

85、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范畴,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86、于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历史具有理性、具有目的、具有内在法则),实质上便是一种“历史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不同于柏拉图主义的古典形而上学:绝对不再是自然、或上帝,而变成了历史中的绝对精神(AbsoluteSpirit)。“我们必须坚守如下的确信:真理的自然(thenatureoftruth)会盛行,当其时间到来的时候。”因此,正如拜塞尔所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向度,最终就在它的目的论上,它宣称世界历史由一个单独的、支配性的目的所统治。”尽管时常被解释为上帝,绝对精神是彻底内在的,而非超越的,在历史中产生其自我意识、并在历史中完成其自我实现。

87、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扩展资料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真正“合理内核”正是他吸收了培根、洛克等归纳派的思想,而用于修正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的思想。

88、或许黑格尔辩证法的本意,本身就是有待阐释的一个能指空位。其理论的所指向度或许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于,所有相对激进的阐释都试图将凸显一种彻底的否定性,不管是将这种否定性放置于辩证法的语境,亦或是对无条件的“绝对”。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阐释,显然也是理论旨归大于学理推演。

89、《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90、但是,人们可能会以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矛盾统在黑格尔那里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便是精神,所以认识的展开过程和存在的展开过程当然是一致的,但在我们这里,在唯物主义者这里,两者便难于这样顺利地统一了。其实,这种困难是我们自己设置起来的,事实上没有这种困难。大家只要想一想,所谓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是永恒的吗?谁都知道不是永恒的,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属性。说得更明确些,思维是人这种动物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获得的。所谓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人们在广度和深度上越来越多地揭示着客观物质的内容。这种客观上的进步,表现在主观上,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至此,人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的展开和存在的展开是一致的。

9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的,万物皆流,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92、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93、其一是海德格尔的批评——我可以合理地假设,黑格尔是海德格尔的批评目标(至少是之我不清楚海德格尔这里是否还有其他的批评对象):“辩证法为了它自己的可能性而要求如其预先规定的那样来看待所有存在者,在意义上将一切预先框定在一个次序化的范围内。辩证法最擅长做的就是不断地扬弃,然后重新达到统一。”(转引自ppt第10页)这一段的批评的要点在于:辩证法在预设了一个绝对者或绝对的原则,因此它才能扬弃各种矛盾和对立,重新回到绝对者的自我统一之中。

94、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95、有学者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认为他已带有存在主义的因素。存在不是不动,存在要存在起来,要不断否定虚无,要否定之否定。

96、现在的问题是,真理总是确定的,而矛盾则是不确定的,矛盾的东西怎么才能成就真理的形式?这个问题在单纯的形式范围内没办法解决,只能加上内容才能确定地理解。这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实体。前者是直观的,后者是思辨的。比如白和黑,仅就这两种性质本身你不能说即白又黑,但是在时间中就可以说先白后黑或先黑后白,这就是变化;后者也是如此,同一个实体可以容纳相反的性质。所以在时间和实体中,这两种相反的性质是可以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已有此想法,但是黑格尔把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剔除了时间的直观性,成就了一种发展变化的思辨的实体。在这种发展变化的实体中,矛盾的东西是可以统一的。所以,所谓的“无限的形式”就必须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辩证法就是发展着的内容的一种展开。

97、齐泽克在他絮絮叨叨,不断被重复的黑格尔阐释当中提出过看似荒谬,但包含着部分真理的说法,比如他常说,黑格尔是比康德还要康德的一个思想家,并曾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当中的理性章拿出来,强化了其中有感于精神是块头盖骨的论点。他的意指很明确,就是要将黑格尔的“绝对”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如同拉康对于主体性的界定。在其中发现绝对自身与否定性的直接等同。

9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9、上述的状况造成了后人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把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理解成神的证成,称其为神学的理性化表达,如费尔巴哈;另一种则继承近代主体哲学的精神,从自我方面挖掘黑格尔的遗产。就后者说,他们更为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其中的自我意识学说,甚至用自我学说来概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其实,黑格尔辩证法所讲的一面是人的活动过程,即人不断异化(否定)自身又在异化中保持同一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神不断显现自身并在显现中确证自身的过程。比如,逻辑学从存在到本质到概念,既是自我意识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神逐步显现自身的过程。只不过前者是自下而上的,而后者是自上而下的。但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神性的展现过程,神性的展现和神的自身证成是一致的。黑格尔是巧妙地把它们融汇成了一个逻辑过程。

100、在黑格尔看来,认识者以自身为对象是能成立的,而且只能以自身为对象。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思想,而不是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外在于感觉者的,与感觉者并列的。所以,感觉者与感觉对象都是有限的实体。反之,思想的对象是内在于思想者的,是思想者自身。所以,思想者之为思想者是个无限的实体。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简称叫“我”。这是个十分通俗而又十分深刻的概括。在我们说“我”的时候,思想者和思想的对象不就是同一个自己吗?一个刚刚学语,还说不出“我”的孩子,即还没有健全的逻辑思维;一个不能正确使用“我”的成年人,一定是个白痴。

101、第他进一步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思想,认识之所以叫认识,并不是始于外在的对象强加于主体,而是始于主体设定自身为对象。或者说,思想的表现,就在于要说得出“我”来。

102、“绝对方法”是辩证法的灵魂,它是理解发展的钥匙。黑格尔从开端、过程和终点三个环节完整阐述了这个方法。他认为从起点上看,分析的起点总是复杂的、具体的,而综合的起点是简单的、抽象的。但是黑格尔认为,作为起点的纯有,直接看是简单的、抽象的,但是就其潜在性来说,它潜在着它的否定面或对立面,是具有潜在的复杂性、具体性的东西。所以这里所谓的抽象、简单是潜在包含着具体性、复杂性的抽象性和简单性。这样,逻辑学的起点就既是分析的起点,又是综合的起点。就逻辑进展过程来说,发展的环节总是要超出原来的环节,所以它们是综合的关系,但是这种超出又是它自身的潜在因素的展现,所以在超出中它并没有丧失自己,所以它们是同一关系或分析的关系。这就像生命体一样,从婴儿到成年是一种超出,但是是同一个人的自身超出,所以是有同一性的。就发展的终点、结果来说,综合的结果达到的是一种具体性、复杂统一性,分析的结果达到的则是抽象性、简单性。黑格尔认为,作为结果的绝对理念既是具体的复杂统一体,它包含了整个逻辑运演的环节,是个大统一;但是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最为简单的,因为你无法直接对它道说什么,它的内容就是它的经历,这实际上成了一种道不可言的境界。按照黑格尔的思路,绝对理念的内容是不能用某种知性思维所运用的“结论”来概括的,因为任何这样的结论都是对它内容完整性的伤害。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整个逻辑运演过程,要了解它的内容,就要反思这整个过程,但这种反思并不是一步一步地复制这个逻辑运演过程,因为这种一步一步的运演过程已经走完了。它只能是一种整体的把握,这种不是一步一步逻辑运演的整体把握是类似于一种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的境界类的东西。黑格尔曾经对此比喻道,同样一句话,在儿童和老人的嘴里说出来含义是不一样的,儿童的话往往是空洞的,而老人的那句话包含着它的丰富的人生阅历。用此比喻绝对理念,用意在于说绝对理念就其本身说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境界,但从形式上来看又是不可言说的。

103、所以,儒家的“仁”是二人关系,这跟王安石讲的“耦”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运动归结为二者的关系,二人互动。其实人都是安静的,那就近似于“仁”,“仁人”是安静的,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即使去做什么事情,也是因为二人的关系。儒家当然讲人要有事业,“治国平天下”,但这个事业不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仁”所决定的,由“仁”规定的一套既定的道德立法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常把这个理解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实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你应该像天行的那样自强不息。

104、上述的那种片面性在涉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整体性质的理解时就会显现出来。一段时期,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及当代辩证法理论的关系话题重新被人们提起,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每每涉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性质:黑格尔辩证法究竟是神学的还是人学的?是建构的还是瓦解的?否定性和肯定性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各占什么地位,它们是什么关系?黑格尔同一性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思对黑格尔作了哪种“颠倒”?等等。这些涉及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质的问题,不对黑格尔一般形式的辩证法即形而上学与逻辑合一的辩证法进行深入思考,是很难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的。

105、对于黑格尔而言,哲学实践就是人们通过诸种理念与概念去思考世界,在根本上,我们无法将思考同思考的对象区分开来,因为惟有通过思考这一实践,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才会变得清晰、确定和具体。而这种思想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进程,一个从不定(indeterminate)到确定、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的进程,必须经历许许多多的冲突、一波又一波的对抗和否定。人的思想实践就在“辩证”进程——经由扬弃不断达到更高层次的统合——中接近真正的整体。“辩证”一词,不再是古希腊人所指的一种特殊对话方式——在该对话方式里,一方质疑另一方以使其遭遇自身话语中的矛盾(柏拉图把苏格拉底视作为此种对话方式的典范)。在黑格尔这里,“辩证”成为了绝对知识的自我展现之方式,以及历史进步之结构:经由正题、反题、合题(即统合,同时取消与持存正反题并将它们提升到更高层次)这个不断重复的辩证过程,绝对知识在(自我)扬弃中最终实现自身。“真理是整体,但整体除了以下状况外什么也不是: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本质将自身完善化。”黑格尔强调整体只能在其“发展了的形态之全体富庶”(theentirewealthofitsdevelopedform)中才能被构想,“只有在那时它才能被构想和表达为一个现实”。

106、我选取的是王庆丰老师的讲座“辩证法的观念”。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黑格尔辩证法内容(107句一览)":/wenan/3650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