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24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04 阅读次数: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1、再比如卡西莫多与克洛德的对比,这是两个阶层人物之间美丑对照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一对。卡西莫多外表无比丑陋,但内心无比善良、忠诚。与之对照,克洛德则是表面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残忍的衣冠禽兽。他忠于宗教,不接近女人,然而,他又疯狂放纵情欲,在强烈的兽欲驱使下,企图长期霸占爱斯梅拉达,一旦阴谋落空,则借助宗教和法律把她置于死地。

2、《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句话:“一个杀死另一个”,法语“Ceci tuera cela”,在余中先看来这句话特别有意义,因为它提前预测了巴黎圣母院的命运。今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受重大火灾,除了屋顶和尖塔外,遭受破坏的还有早期为修复圣母院搭建的建筑支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火在燃烧15个小时以后被扑灭,主体结构得以保存。在时光中历经风雨的巴黎圣母院,如今已经是伤痕累累。(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3、伽西莫多是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号主人公。这部小说,有的版本翻译为《钟楼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巴黎圣母院》问世于1831年,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敲钟怪人和卖艺女郎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以及国王的专横。雨果曾自我评价说:“这是15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

4、在余中先的带领下,通过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我们不仅“游览”了巴黎圣母院而且“见证”了那些和巴黎圣母院一起流传至今的文学人物的一生。通过对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似乎明白了雨果对笔下人物描写采用对照写法的真实目的。

5、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6、提起巴黎圣母院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什么?是如今已满目疮痍的巴黎圣母院,还是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丑陋但却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都来自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余中先先生说,在没有看到巴黎圣母院之前,他脑海里关于巴黎圣母院最初的印象就来自雨果的作品。他认为“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奇观,巨大的石头构成的交响乐,是人类和一个民族的辉煌杰作。”

7、《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曲折离奇和相互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8、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之美,余中先先生指出,雨果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里的重要美学之一就是对照,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极端描写。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写得如此极端?在余中先看来,雨果是故意要这么写。丑陋却又很善良,美丽却又很专情,阴险毒辣却又非常博学。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上是找不到这样的人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雨果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找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总之“走极端就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人物写作的特色。”

9、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由爱生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然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但被克洛德利用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却舍身救了女郎。

10、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

11、例如:情节的开端,克洛德的情欲处于萌芽状态,禁欲主义思想在他内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这决定了他对自己情感的复苏深感恐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想要赶走在广场上跳舞的爱斯梅拉达。但是,由于他的情欲长期受到压抑,一遭诱发,便形成势不可挡之势,迅速从禁欲主义道德的夹缝中迸发出来,表现为强烈的占有欲,因此,他指使卡西莫多抢劫爱斯梅拉达。

12、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主要运用了“美丑对照”的手法。这段选文也有集中:首先是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相貌的对比:作者通过围观人们的反应,“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从侧面证明了伽西莫多面目之丑陋、可怕。

13、另一方面,主要人物的行动或矛盾冲突又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14、很多人都觉得,整部《巴黎圣母院》作品中,三个男人,卡西莫多,弗罗洛,腓比斯三人。对于埃斯美拉达的爱,卡西莫多多偏于精神上的,腓比斯是出于肉体上,只有弗罗洛是双重的,既有精神上对埃及姑娘的爱慕又有肉体上的欲求。其实我觉得他对自己弟弟也是照顾有佳的,虽然约翰有时也像无赖。他与约翰在一起时,就像旧思想与新文化的冲突。我很佩服原著中的frollo,懂得多国的语言,会上知天文地理,下懂文化哲学,甚至是诡秘的炼金术等等。

15、这也是雨果的高明之处,将美丑对比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模式放在一起,将矛盾的哲学意味完美的表现出来。

16、克洛德趁乱把爱斯梅拉达带走,欲说服少女委身于他,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了追捕而来的官兵。与此同时,长期呆在河滩广场边老鼠洞里的隐修女因爱斯梅拉达怀中掉下的绣花鞋认出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拼死相救,未果而亡,爱斯梅拉达被官兵强行带走。

17、有些同学可能会气愤地质问:“还用选择吗?如果只能救一个,当然是先救埃及姑娘了!难道格兰古瓦不爱爱斯美拉达吗?况且女主救过他的命!”是啊,怎么理解这些问题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问题吧。

18、生活中的艾丝美拉达对待事物常常所依靠的就是第一映像或第一感觉,尽管她对骑兵队长弗比斯的爱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弗比斯曾经救过艾丝美拉达,但是在此之前,艾丝美拉达幻想自己的白马王子是拥有“漂亮的军服,高雅的容貌和一把剑”的人,对弗比斯的爱当然会有一见钟情的意味。

19、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0、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

21、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

22、其次,浪漫主义还体现在夸张与戏剧化的仪式上。

23、《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24句一览)":/wenan/3877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