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是禁书(93句一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是禁书
1、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2、也许上帝让你在遇见那个合适的人之前遇见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
3、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4、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5、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6、不要做太多的抗争,最好的东西总是发生在出乎意料的时候。
7、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8、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个不在乎与你一起分享的人身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是禁书)。
9、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
10、 也正是这种对立,使得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之路一直都是纠葛的和痛苦的。
11、当我问他这些经历中有没有错的时候,他认为:
12、 最后他得出结论:日本的产业做的很精,而中国很多都大而不强,大而不精!
13、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4、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15、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16、米兰昆德拉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作家和哲学家,我与高玮介绍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我个人觉得,那种明知前途艰难凶险,却依然奋勇向前的人让我佩服。
17、这顶礼帽是萨宾娜生命乐曲中的一个动机,一次又一次地重现,每次都有不同随意义,而所有的意义都象水通过河床一样从帽子上消失了。我们也许能称它为赫拉克利特河床(“你不能两次定入同一条河流”):这顶帽子是一条河床,每一次萨宾娜走过都看到另一条河流,语义的河流:每一次,同一事物都展示出新的含义,尽管原有意义会与之反响共鸣(象回声,象回声的反复激荡),与新的含义混为一体。每一次新的经验都会产生共鸣,增添着浑然回声的和谐。托马斯与萨宾娜在苏黎世的旅馆里被这顶帽子的出现所感动,做爱时几乎含着热泪,其原因就是这黑色的精灵不仅仅是他们性爱游戏的遗存,而且是一种纪念物,使他们想起萨宾娜的父亲,还有她那位生活在没有飞机与汽车时代的祖父。现在,我们站在这个角度,也许比较能理解萨宾娜与弗兰茨之间的那道深渊了:他热切地听了她的故事,而她也热切地听了他的故事。但是,尽管他们都明白对方言词的逻辑意义,但不能听到从它们身上淌过的语义之河的窃窃细语。所以,当她戴着这顶礼帽出现在他面前,弗兰茨感到不舒服,好象什么人用他不懂的语言在对他讲话;既不是猥亵,也不是伤感,仅仅是一种不能理解的手势。他不舒服是因为它太缺乏含义。
18、 因而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男女主角,以及女配角萨比娜身上都有着昆德拉自己鲜明的政治观点。在书中,我看到昆德拉借托马斯之口,通过描写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来批判当时自认无辜的共产d派人士,“没有人在灵魂和良知上比俄狄浦斯更无辜。然而,看清了自己的所为之后,他惩罚了自己。”
19、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20、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21、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23、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24、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25、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是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26、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7、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28、这个时代流行跨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and”连接起来。
29、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30、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31、 而在持续的阅读中,包括之前了解昆德拉的大体风格后,我一直都认为他的作品都会是充满了对世界的批判和讽刺的,可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卡列宁的微笑中,却进入了温馨的牧歌式结局,这让我大为震撼。
32、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33、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34、书中充分进行了人生与性的讨论,初中生在关于性的生理特别是心理方面发育都尚未完全,一定很难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不能很好的体会及感悟
35、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36、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37、 “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只是我们是否真的要在人生的尽头,回望过去的时候,才能发现纯粹而宁静的幸福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反复阅读完满的最后一章的时候,我似乎再次知晓了直面生命的赤裸和它的脆弱的重要性。
3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9、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40、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41、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42、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43、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那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44、该篇小说借此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45、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46、1958年,昆德拉发表作品《玩笑》,该书出版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1968年8月,苏联共产d入侵捷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因此遭受迫害,所有作品从这个被占领的国家的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之所以要提到昆德拉的早期作品《玩笑》这本书和“苏联入侵捷克”这一政治事件,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捷克社会,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47、第这是她与托马斯多次性爱游戏中的一个道具。
48、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49、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50、西装革履的周林林坐在访谈室,饶有兴致的打量着四周的装修,下意识的询问起VOICE目前的运营状况和盈利模式。听到我们的回答,他不时点头,并言语认真地提出有效的建议。
51、虽然昆德拉在最后并没有在所有的对立中偏向任何一面,可人生的道路不就是在不断地摇摆和争辩中前进着吗?而我始终感谢着这些抛出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思考点,从而引领我们思索和争辩的人们。
52、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53、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54、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55、而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登高能赋的尖端人士,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去改变这个行业,愿意改变这个国家,那么我想那个理想国就离开我们不远了。
56、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57、第这是她父亲的纪念物。埋葬了父亲质,做哥占古了父母的全部财产,她拒绝不顾廉耻去捍卫一己之权利,便嘲讽地宣称她愿意要这顶礼帽作为难一的遗产。
58、这篇文章我和高玮来来回回改了很多次,直至最后一次我看完说可以了。高玮9点才离开了办公室。
59、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60、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61、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6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63、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64、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65、“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日出月落时匆匆,迎风踏浪奔前程,世事纵有千千结。”
66、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67、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68、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69、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1948年的他前往首都布拉格大学深造,并于50年代初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70、“所以我们一般不投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家,那些往往一个经济周期过去,就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企业,我们看过太多。”
71、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2、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
73、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74、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75、这部小说描述了托马斯、特里萨和塞蕾娜之间的爱情生活。它不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哲学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将读者带入对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它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意义深远。读它,你能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但它永远不会乏味。托马斯是一名医生,知识储备深厚,生理上极度开放,结交各类伙伴。托马斯的轻,并不局限于世俗道德和传统价值观。他放弃了抚养儿子的权利,在与爱人的交往中追求每个人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
76、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77、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8、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9、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80、一个人一旦选择投身政界,必然十分乐意把公众视作自己的判官,并一厢情愿而又天真地认为可以以此获得人心。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1、 认识该书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大时代创作背景吧~
82、作品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83、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片断体’,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84、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85、当时看到这段批判的话语的时候,对于正在求学路上的我来说,总感觉因为过于真实而感到悲凉和讽刺。
86、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87、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并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88、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89、于是他态度严肃的对儿子说:“不对,listening(听)和focus(专注)是两个概念,你只是在听,但你根本不专注。专注才能吸收东西。”
90、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9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92、 在小说中,卡列宁是特蕾莎所养的小狗。在最后的章节中,昆德拉引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又延伸到了《旧约》中的伊甸园。特蕾莎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更美好也更无私,可是为什么呢?昆德拉认为是因为“狗从未被逐出过伊甸园。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不知何为厌恶。”好似正是这种纯真,这种因为不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使得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都是自愿的,不要求改变的。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是禁书(93句一览)":/wenan/42486.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小学谚语大全(5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