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87句一览)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1、所谓“非本真存在”是指此在失去独特个性,不是独立自主地存在,而是为其他存在者所约束、控制,以假面示人的非本来真实面目的存在方式。海氏指出:“相互共在完全把本己的此在消融在‘他人的在’的方式中。而这些他人在各种不同的,却又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消失不见了。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常生活之在的方式”。(1)(P164)
2、当然,海德格尔区分存在、存在者和此在并非只是概念上的咬文嚼字,而是揭示人作为“此在”如何在“沉沦”中丧失了自身的存在本质,以此展现出人以“常人”为标准最终陷入了迷茫与沉沦的生活状态。
3、M:我必须再说一次,我非常喜欢这个看法。虽然我过去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的教育,但你说的一切让我受益匪浅,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想大多数也有这种感觉,我们的日常生活既有平庸、过于熟悉和陈腐的一面,同时它又有着神秘非凡的一面,我对生活有着这种矛盾的感觉
4、因此本期节目,我们将主要通过海德格尔的学说来探讨现代存在主义,稍后我们也会谈及萨特,谈及他在这股思潮中的位置,马丁·海德格尔于1899年生于德国南部,并且在欧洲的这个小地方上度过了他几乎全部的一生,在成为职业哲学教师前,他跟随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学习。1927年,38岁的海德格尔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此后,他又活了将近半个世纪,而且著述颇丰,其中的一些也分量可观,但没有一部像《存在与时间》那样宏大、精彩、且具有影响力。这本书并不易读,但今天与我一起讨论的人,我认为他是向普通读者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佳人选——威廉·巴雷特,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非理性的人》这部优秀作品的作者。
5、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6、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先提出存在主义的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马丁·海德格尔。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50年代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让·保罗·萨特、梅洛·庞蒂 、阿尔贝·加缪等。
7、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8、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9、荡开一笔,如果单就如此叙说存在问题的话,还是很难直观理解海德格尔的创造性与颠覆性。对于文学生来说,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其实更多的是从文学理论中首先接触到存在主义,很容易将其当作一个文学本位的理论而后寻求实际的应用办法,很多文论参考书也是在这样介绍存在主义的,它们会把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观点条分缕析为几大点,而后进行概括。如果要深化,我想或许必须把海德格尔还给哲学,先放下文学应用的急切去理解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10、第因为只有人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当下存在着的存在者,而其它存在者却没有这种意识,没有对自我存在的领会和理解。“此在”的这种特性就为澄明,表达“存在”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可能。而其他的存在者既然连自己的存在都意识不到,又怎么能够企求通过它去揭示“存在”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意义呢?
11、B:我想我会先从海德格尔所处的历史背景谈起,不过涉及的范围比你刚才提到的要大,并且不是用几十年,而是用几百年来衡量,我打算把他放在由笛卡尔开启的整个现代哲学里谈起将。海德格尔置于这种背景下讨论是相当有趣的,因为它与他相关,并使得他与20世纪的其他哲学家区别开来
12、B: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应对它。但存在是给定的,不是推断出来的,哲学家的任务便是用描述的方法表述出存在的特征,我认为强调海德格尔的目标是描述性的这点很重要。他不是一个做推断的形而上学家,他不打算建立任何关于终极现实是什么的抽象的思辨理论,他更在意自己的理论是否充分地描述了我们的现实。
13、布莱恩·麦基(BryanMagee):英国著名哲学家,本节目主持人
14、不是。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15、和海氏相比,萨特认为只有当“自为的存在”考虑到由于自我选择而应承担的责任时才感到这是“真正的苦役”,并由此而产生出烦恼、焦虑。这表明,如果说海氏把“烦”看作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的话,那么萨特则只是把“烦”作为“自为的存在”在世的一个构成环节,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16、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
17、M:正如华兹沃斯的诗句:“世事纷繁,久远的眼前的;得来失去,耗人心神。”
18、如果说海德格尔只是把“自由”看作是他的基本本体论的一个有机环节,一个构成要素的话,那么萨特则是把“自由”看作是他的整个学说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只是为其存在主义自由观服务的。
19、在海德格尔之前的理性主义道路上,黑格尔已经将一切形而上学问题说尽了,没有人可以超越他或者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于是新的哲学派别只能另起道路,而这必定和形而上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0、人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21、“意义”不是对事物的主观定义,而是事物作为存在的事物通过它可以得到理解。即,只有在意义中才可以理解存在的事物,意义先于事物。我们将某事物理解为存在的那个事物时,总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它的本质存在,即它是(存在)什么。想一想书是什么的例子,如果不理解知识、创作、阅读之于书的意义,我们也很难说理解了书。
22、M:这确实表明了一种与传统的根本决裂,因为即便是哲学传统内的革命哲学,如马克思主义也想当然的认为征服自然是人之天命。我不得不说,就我个人而言,在为本电视节目做的所有的准备中,让我受益最深的是为这一次讨论所做的准备,我之前对海德格尔不甚了解,刚才讨论到的这么多的海德格尔的真知灼见,这让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的哲学家,包括那些非常厉害和有名的人,如A·J·艾耶尔、卡尔·波普尔、鲁道夫·卡尔纳普,会对海德格尔以及他所致力的这种哲学嗤之以鼻?他们在自己公开发表的作品里将至诋毁为胡说八道,是一堆空洞的词藻堆砌。可在我看来,你只要读上不到5分钟,就会发现它绝不是什么词藻堆砌,为什么海德格尔会招来如此多有才之人的轻蔑对待呢?
23、B:它们是对立的。从当代哲学的其他分支中你能得知,某些哲学家有种倾向,他们将语言当成一种演算,一种工具,能够被操纵和控制——这表明技术思维的一种延伸,甚至统治了整个语言。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是不受意志的摆布,诗人无法用意志力写诗,灵感是自己找上门的,我们作为读者,也不能控制我们的反应,我们只能把自己交给诗,感受诗,海德格尔把文明中的技术中心与浮士德式的意志联系了起来···人掌控自然的决心成为了现代文明、现代技术和现代科学的基础,而这是海德格尔所要反抗的。我想这里有必要引用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我们必须把自然置于刑架上,迫使它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是一种支持实验的非常戏剧化的说法。然而你停下来想想,即便我们把可怜的、受尽折磨的自然置于刑架上,我们仍必须听取它的回答,我们仍必须让自己能接收到它的回答,我们对自然的扭曲必须服从我们得到的回答。
24、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25、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26、在传统哲学家对于艺术本质进行探索与分析时,通常需结合社会各要素例如经济宗教政治等社会性因素的考察来对于艺术自身进行掌握,但这种方式是将艺术视为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会关系的产物,通过对时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来提取出艺术本质这一方法使得艺术自身处于客体的位置,呈现出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因此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问,当艺术剥去一切外在因素,艺术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横亘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哲学观,笔者将在下文分点进行列举。
27、M:我觉得这个出发点正合我意,因为这种观念——现实分裂成观察者与被观察的,或者主体与客体——让我感到很不自在,它更像是我必须在学校里学习的观念,我认为人的经验更符合你刚才说的,我们从幼年的无意识状态中觉醒,发现我们自己原来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这时我们便开启了。
28、M:你谈到海德格尔试图描述我们所处的现实,对我们的存在进行描述,但外行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具有这个存在,我们在这儿,我们活生生地在这儿,我们都能具有这个存在,描述一种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海德格尔的描述还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29、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30、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根据他以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时给联合国的报告,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报告认为:“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个人分裂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31、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32、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看法与传统形而上学截然不同。首先,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存在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而传统形而上学却未能加以区分。存在其实体现为一种始终处在生成之中的“tobe”。存在先于存在者,存在意味着一种显现,一旦凝固下来,那么就是存在者而非存在。
33、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
34、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35、最后,海德格尔认为以此在的将来时态为尺度、为标准衡量此在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看到此在有两种“在的状态”,本真的存在状态和非本真的存在状态。
36、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37、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38、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39、萨特的“自由观”一方面是以存在主义为其本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相对于“本质主义的自由观”建立起来的。在萨特看来承认本质先定,承认上帝决定论、命定论、承认自由是对必然的限制等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表面的自由,不是真正的、完全的自由。存在主义自由观确认“自由”首先不是有待于争取的目标,而是“自为存在”的起点。换句话说,有自为存在,就有自由;有自由就有自为存在,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生来就是自由的,并且是无法摆脱的。“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囚徒”,“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etre)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3)(P5—6)
40、烦有“烦心”与“烦神”之分。前者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后者是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要说明的是“烦心”中的他物主要不是指与此在发生关系时的某种事物,而主要是指此在藉以与他物发生关系的“用具”。某种用具(即工具)的存在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在”,同时也揭示了用具所及对象的在。以此类推,通过用具的使用就揭示了与此在有关的其他存在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在”,由这里就不难引申出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正是在烦心这种活动中由“此在”赋予的。
41、还是以“存在”指代。在德语中的“sein”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于使人习以为常,相似于中文中的“是”,因而在海德格尔之前人们很难去问“是本身是什么”这样看起来奇怪的无需证明的问题。Sein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系动词,更多的我们从动词角度理解其意义,即“去存在”。这可以看作一个存在主义的核心主张:人的存在行为,即他的“去存在”,决定了他是什么。
42、B:是的,宇宙。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海德格尔是巴门尼德的追随者,这位希腊先哲提出“万元归一”的思想(allisone),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所有存在视作一个整体,必须在我们的思考中与之相连,这是海德格尔写巴门尼德时所写到的,海德格尔感到现代文化所发生的是:我们失去了这些宇宙的根基,我们失去了与整体的联系。
43、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44、“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萨特是存在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这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各位同仁。
45、和海氏相比,萨特认为只有当“自为的存在”考虑到由于自我选择而应承担的责任时才感到这是“真正的苦役”,并由此而产生出烦恼、焦虑。这表明,如果说海氏把“烦”看作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的话,那么萨特则只是把“烦”作为“自为的存在”在世的一个构成环节,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6、“自由”是人先天固有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萨特回答说:表现为人必须每时每刻对于自己遭遇到的各种情况作出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它都是一种选择,它依靠我们的选择使自己成为‘伟大的’、‘高贵的’或‘卑贱的’、‘屈从的’”。(3)(P472)正是在选择和选择之后的行动中,人造就了自己特定的本质。
47、存在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乃至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命题,理解“存在”问题是理解存在主义的基础。事实上,此“存在”并不是我们日常语汇中的存在,从中文角度理解存在也一定程度导致了误读。海德格尔那里使用的是“sein”或“einai”,翻译成中文有这么多种,如“存在”、“在”、“有”、“存有”、“是”等等。其实这些词语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意,因为汉语中没有与其完全契合的词语。
48、谈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海氏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动态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过程。“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仅仅是一种“在起来”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等等。显然这便是通过“存在者”提出、追问、澄明“存在”的意义。这表明“存在者”固然要依据“存在”而成为存在者,但是“存在”自身的意义却要依赖、通过“存在者”才能加以探求和追索。正是根据这种认识,海德格尔才借用柏拉图的话说:“当你用‘存在者’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已经早就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1)(P1)之所以茫然失措,原因正在于没有真正懂得“存在”的内涵。这表明在海氏看来传统哲学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都是在没有真正理解“存在”意义的情况下就肯定了它的存在,而实际上却是把“存在”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问题处理了,从而导致“存在”的失落或遗忘。据此,他追问道:“‘存在者’这个词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所以现在要重提存在的意义”。(1)可见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名义上是“存在论”,实际上却是“存在者论”。但是,存在者之所以是存在者,首先要以“存在”为前提,为根基。既如此,传统哲学显然是无根的本体论。他所要建立的本体论却是有凭有据、有根的“基本本体论”。这表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9、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50、亚理士多德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如同物质和形式一样,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灵魂有三种,而要使这三种灵魂得到发展,就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分别为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方面,使之达到最高的程度,使体、德、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51、人本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在教育上的影响更直接。他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就是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为此他发明了“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全不干预学生的思想,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自己表达,自己指导,自己评价,自己创造,自己选择,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52、M:除此之外,他还对人存在的另外一个特征予以了极大关注,你所说的“被抛”:我们被抛到这,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是因为它的有限性对吗?我们不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存在于世,而且人生苦短,时光飞逝,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开始寻找自我,一切又戛然而止了,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命得而复失是非常可怕的,海德格尔建议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事情呢?
53、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54、B:我的死亡本质上是我的,我的死亡不是一个发生我的世界里的事件,现在死亡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可能了,死亡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当前的可能,我随时有可能不存在,死亡的意义在于它是“不存在”的可能,或者如海德格尔所言,死亡是取消了其他所有可能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最极端的可能。但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一旦你认识到这个可能寓居于你的存在里,你可能会感到崩溃,仓皇逃避这个事实,或者你会去面对它,问自己:面对死亡的可能,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海德格尔会同意托尔斯泰的看法:每个哲学家,每个人都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因为死亡存在着,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认为死亡是这种内在的可能性,那么死亡便不再是它通常的意义,它展开了新的维度,比如当我们说某人死气沉沉时···
55、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或者怕某物,或者怕某人,总之是担心某一对象会给自己造成某种伤害。“怕”所表现的只是此在特定情况下的“当下状态”,而不是此在的“在本身”。畏与怕不同的是,不知道畏什么,“畏之所畏说明的是:进行威胁者什么也不是……但‘什么也不是’并不意味着无”。(1)(P23)这表明畏的对象不是现成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本真的“在”之中。
56、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MaxNiemeyer)的压力。
57、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58、B:这种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在笛卡尔之前并没有出现在哲学中,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家都没有作出这样的分离。
59、B:除了这点,这也是我认为海德格尔远比萨特有见识的地方,因为当人把自己置于这个如悬崖般抉择的境地时,可能会在这种突如其来中崩溃,仍像以前一样盲目,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自由是非常平静、微妙和柔和的,真正的自由是敞开,让真理发生。大多数人把自己关闭了,在生活中和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我们有各种不容冒犯的地方,但有时候这堵墙把我们关闭了,我们无法让真理发生。后期的海德格尔一直致力于抨击这种造就了整个西方文明的权力意志,抨击这种我们必须统治自然的欲望,还有统治我们的生活或统治其他人的欲望。当你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交给它时,你才能真正的理解现实。
60、“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萨特是存在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这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各位同仁。
61、本次讲座,马元龙教授将就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展开畅想,在存在与不存在间进行讨论,在时间的深空中展望,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哲学的奥妙。
62、M:但萨特用这种戏剧化的方式描绘出了这一事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选择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我们希望面对的要多得多。
63、最后,海德格尔认为以此在的将来时态为尺度、为标准衡量此在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看到此在有两种“在的状态”,本真的存在状态和非本真的存在状态。
64、但是必需指出的是,萨特并不是为强调自由而强调自由,他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由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康德曾经指出: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任何道德可言,而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萨特接受了这个思想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当自我一旦作了某种选择之后,不仅是在塑造着自我,而且也是在塑造着他人,因此不仅应替自己负责,而且也要替他人负责。“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它本身是有责任的”,(3)(P708)显然其中贯注的思想和康德的“普遍道德律令”是一脉相承的。
65、B:不过我想指出,知识问题在哲学中的捷足先登的中心位置,仅仅是笛卡尔之后的哲学的特征。笛卡尔之前的哲学也讨论知识问题,但没有把它放在如此绝对中心的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回归,海德格尔在某种意义上认为自己是希腊人的追随者。
66、自由选择: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67、但是萨特赋予“自为存在”的功能、意义却和海氏有别。在他看来“自为事实上无非就是自在的虚无化,它是做为一个纯有的空穴包含在纯有之中”。换句话说,他提出“自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和“自在的存在”相区别,揭示人自身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即“自在的存在”的在的方式的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人的存在,他在分泌他自己的虚无时,使自己的过去失去作用”。这里“纯有的空穴”,“分泌虚无”,“使自在虚无化”,说法不一实质一致,都是指人的存在总是不断地否定自我当下存在状况,超越自己,通过否定自己不是什么,而宣告自己将成为什么,即“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或“将是”中存在的。换言之,“自为的存在”总是受制于自我的目的、未来,从未来出发而规定现在,它和自在的存在受制于过去,从过去、现在出发而确定未来的存在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6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
69、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了自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超脱了尘世的庸俗和繁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这才有了著名的庄周梦蝶和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这种绝对的自由状态,就是逍遥游,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而这种顺性达情的自由理想对现实必然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
70、正如柏拉图所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句话或许概括了读者对于这篇文章的感受。“存在”一词,看似平淡无奇,却内涵丰富“玄之又玄”,堪称是西方哲学的“众妙之门”。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存在即我,我即存在,还原真我便是存在。
71、B:异化的确是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不得不说我有种感觉,我说得幽默点,我想你能理解:我从天而降,降落在了伦敦,一下子找不着自己了,一切都显得陌生与疏离,我走在街上,周围都是陌生人,但只要再过几天,我可能就习惯了。从根本上说,异化这个词当然意味着你刚才说的···
72、而萨特恰是关注的人的哲学。与《存在与时间》相比,《存在与虚无》基本上不是围绕着存在,而是围绕着意识和意识行为展开的,萨特甚至批判他压制了意识。这是二者较为根本的一个分歧。海德格尔多次声明他的学说不是人本主义的,他对人(此在)的分析只是为了一般存在论的目的。而萨特刚好相反,他讨论存在论问题是要最终揭示人的生存困境。也由此,萨特哲学关注人,自由便成了他哲学的一个核心。或许也是这个分歧,使得我们从文学视角看待萨特较海德格尔更亲切。毕竟,文学作品所关注的还是具体的人的生存,而非存在本身。
73、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浪漫派代表是法国大教育家卢梭。他的著名教育论著是《爱弥尔》。卢梭主张“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甚至认为如果顺应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社会就可以得救,那么,这自然的天性是什么呢?卢梭认为是自由,是理性,是善良。他笔下的爱弥尔就是这样一种在理想自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然人”的典型:
74、B:知识、信仰、爱、感受等等。所以知识仅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的一种形式,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存在于世的形式,其中的一些更紧迫,没那么多理论,我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世,有时焦虑不安。
75、他现在已经年过长得体态匀称,身心两健,肌肉结实,手脚灵巧;他富于感情、富于理智,心地是十分的仁慈和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爱美又乐于善;他摆脱了种种酷烈的欲念的支配和偏见的束缚,他一切都服从于理智的法则,他一切都倾听友谊的声音;他具有许多有用的本领,而且还通晓几种艺术;他把金钱不看在眼里,他谋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双胳膊,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愁没有面包。
76、(3)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出版社,19
77、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78、M:他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造物。
79、悲剧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0、那么,既然如此,还要不要教育呢?教育者还有没有作为呢?老庄的回答是不但要,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81、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82、M:我们到了陌生城市都会有这种感觉,但有一些人会一直感受到这种陌生感,他们是居住在自己皮囊里的陌生人。我们接着谈下一个话题,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谈论《存在和时间》里的基本主题,我想这会让正在看节目的人立马换台的,这本书处理的是一些非常根本的主题,并且在很深的层次上令人思考,即便没有给出答案,却将问题阐释得一清二楚,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一样,在青年时期创立里一门大哲学之后,海德格尔往前推进,并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远离早期的关注重心。比如《存在与时间》是作为原计划的两卷本中的第一卷出版的,但第二卷一直没有面世,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半本书,为什么他没有完成最初制定的计划呢?为什么他后来做了那些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事呢?
83、B:是的,死亡可算作一例。死亡、忧虑···他对意识进行了分析,但我们还是以死亡为例,你问我
84、M:巴雷特教授,节目开始时我曾向观众们保证我们会谈到萨特,在我们的节目结束前,我想问你,尽管萨特已经成为当今最著名的存在主义者,也是大多数人在提到存在主义是会想到的名字,但他并不是一位如海德格尔那样富有创见的思想家,不管怎样他的确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认为萨特对存在主义作出的贡献有哪些特点?
85、摆脱沉轮和异化,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和异化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和“死”。
86、此外,海氏认为此在在世、存在不是指象桌子在房间里摆着,张三和李四都在教室里坐着那样的一种静态的空间形式,而主要是指一种“在起来”、“显现着”的动态过程。换句话说主要是一种动态的时间形式。既然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因此烦就包含有时间性结构,大致说来有三个环节:先行于自身的在,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在,依附于其它存在者的在。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分别为此在的将来时态,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时间性自行表明即为本真的烦的意义”,(1)(P378)言下之意,有“此在”就有“烦”,有烦就有时间。此在、在世、烦,时间完全是同步的,“烦”从始至终贯穿于“此在”的整个在世之中。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87句一览)":/wenan/6005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关于强大的名人名言(105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