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康德哲学三大批判(30句一览)
康德哲学三大批判
1、以往的独断论假定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存在,我们的知识是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假定有一种先验的知识——先天知识,即我们头脑中固有一种先天知识,然后我们的先天知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的一种把握。这是大陆唯理论的思路,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思路,是从先天到后天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康德对此另有思考,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又怎么知道这个客观物质世界和知识有一种因果关系?你从主观的先天观念出发,怎么知道人人都有这种先天观念?你可能有,你可能会承认,但是别人不一定承认,那么科学知识的牢固的根基何在?这是他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十年之内基本上没有发表文章。西方的大哲学家都是这样,当他深入到一个问题里面去以后,往往一思考就是十年。海德格尔、胡塞尔是这样,康德也是这样。
2、为了回应休谟的这个难题,康德沉默了十年,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科学知识大厦的可靠性根基到底去哪里寻找。
3、(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260287925(康德哲学三大批判)。
4、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知识的,人有理性,这个理性有一套固有的结构,人具有这套理性的结构就有了主体能力,就可以去认识,但是这套理性结构不是他任意想有就有,想要没有就没有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你想没有理性都不行,所以理性的这套结构固然存在于人的心中,但对于人来说,它又显示出某种客观性,不可违抗,只能用这套结构来接受经验事实,构造知识,构造对象。
5、因此,我以此结束我的全部批判工作。我将毫不迟疑地着手学说的工作,以便尽可能地为我日增的年龄再争取到对此还算有利的时间。不言而喻的是,对于判断力来说,这里没有一个特殊的部分,因为就判断力而言,效力的是批判而不是理论;相反,根据哲学被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以及纯粹哲学被划分为同样两个部分,将是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来构成学说的工作。
6、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康德哲学基本概念康德哲学框架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词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包含谓词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多是后验命题;但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领域,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存在这样的调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则是实践理性。将之类推在审美中则为批判力。
7、如上面所讲,休谟把这个因果性给摧毁了,那么,康德要恢复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或者是因果性的客观有效性,怎么恢复?他把因果性归于人的主观先天的先验的范畴,认为因果性是主观先验的范畴之一。因果性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不是说你想要有就有,想要没有就没有,不是习惯性的联想,而是后天的。因果性又是先验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作为网上的纽结存在了,你可以把因果性运用于任何你所看到的事物。而这样产生的先验的观念就是: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是一个先天的判断,如果按休谟的观点,就不能这样说,你如何知道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很可能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但是按照一般的科学家的共识,我们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都可以断言这件事情一旦发生就是有原因的。在康德看来,因果性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普遍必然性,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那是后天的,需要后天去确定。是太阳晒热石头还是火烧热了石头,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导致石头热,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考虑,但是石头热必定是有它的原因的,这是不用怀疑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先天断言的。康德认为这种先天断言的肯定性不是基于人的习惯,不是说每次看到有原因就习惯于相信所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恰好相反,这不是一种后天的习惯,而是一种先天的认识结构,人只能用像因果性、实体性、单一性、多数性等这样一整套的范畴织成的认识之网去把握一切感性经验的材料。人只能这样而且必然要这样,除非你不去认识。
8、康德提出,以往人们总是从观念符合对象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性,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不从观念符合对象的角度,而是颠倒过来,从对象符合观念的角度来理解一下科学?他举了科学史上的很多例子,如伽利略、欧几里得,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了很多知识,从而形成了某种习惯,并发现科学知识的,他们是回到人的先天结构,然后用人的先天知识结构去审问自然界。人有一套先天的先验的结构,科学家一手持着这样的先天结构,另外一手拿着由外界所获得的感觉经验、直觉、印象等材料,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千变万化的现象,用主体的一套规范去审问自然界。
9、书中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揭示,为思辨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该书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要害。
10、《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1、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12、如果人们从上述剖析引出结果,那么出现的就是,一切都归结到鉴赏的概念:鉴赏是与想象力自由的合法则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如果这里在鉴赏判断中想象力必须在其自由中被考察,那么,它首先就不是被设想为再生的,如同它服从联想法则那样,而是被设想为生产的和主动的(作为可能直观的任意形式的创造者);而且尽管它在把握一个被给予的感官对象时被束缚在这个客体的一个确定形式之上,就此而言没有任何自由的游戏(就像在作诗时那样),但却毕竟还可以很好地理解:对象能够恰好把这样一种形式交到它手上,这形式包含着杂多的一种复合,就像是想象力在自由地放任自己时,与一般的知性合法则性相一致地设计了这形式。然而,说想象力是自由的,却又是自发地合法则的,亦即说它带有一种自律,这是一个矛盾。惟有知性才立法。但是,如果想象力被迫按照某个确定的法则来行事,那么,它的产品在形式上就像应有的那样,是由概念来规定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愉悦如上面已指出的,就不是对美者的愉悦,而是对善者(完善,或许仅仅是形式上的完善)的愉悦,而判断也就不是通过鉴赏的判断。因此,一种合法则性而没有法则,以及想象力与知性的一种主观的协调一致而没有在表象与关于一个对象的确定概念相关时的客观的协调一致,就将是惟一能够与知性自由的合法则性(这种合法则性也被称为合目的性而没有目的)以及与一个鉴赏判断共存的。
13、《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14、《纯粹理性批判》结构先验要素论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
15、第九章就一切宇宙论理念而言论理性的范导性原则的经验性应用
16、康德认为,一切综合判断的特点是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一切分析判断的特点就是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一切物体是有广延的”,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没有广延怎么形成“物体”的概念呢?只要谈到物体我就知道是有广延的。“一切物体是有广延的”对已经知道“物体”概念的人来说等于废话,但是对于不知道或不清楚这个概念的人来说,它可以澄清这个概念,使已有的知识变得更清晰。这就是分析命题,它只能澄清知识而不能增加知识。但是分析命题有个长处,分析命题具有必然性,而综合命题只具有偶然性。后天的经验综合命题具有偶然性。物体具有广延是必然的,而物体具有重量是在地球上具有重量,在太空中就没有重量,所以你也可以说它没有重量,这与说它有重量并不矛盾,所以有重量是偶然的。玫瑰花是红的是偶然的,因为它也可能是白的,凡是经验的或是后天的综合判断都没有普遍必然性,是偶然的。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它能够增加新的知识,这又是它的优点。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先天的分析判断和后天的综合判断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一个不能增加新的知识但是有普遍必然性,一个能增加新的知识但是又没有普遍必然性。对此英国经验派和大陆唯理论派双方各执一端。理论派执著于分析判断,因为分析判断有普遍必然性,逻辑是可靠的,可以相信的,至于经验的东西是偶然的、易变的,不可相信的。经验派执著于另外一端,说分析判断不能获得新的知识,在概念的圈子里转来转去能叫知识吗?只有经验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你要获得知识还得去感受,去考察,去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7、对于探究我们称之为知性的能力、同时规定其应用的规则和界限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研究比我在题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先验分析论第二章中所作出的研究更为重要的了;这些研究也使我花费了最多的精力,我希望这些精力不会没有回报。但是,这一颇具深度的考察具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与纯粹知性的对象相关,应当阐明和解释知性的先天概念的客观有效性;正因为此,它也在本质上属于我的目的。另一个方面则旨在考察纯粹知性本身,探讨它的可能性和它本身所依据的种种认识能力,因而是在主观的关系中考察它;而即使这种讨论就我的主要目的而言极为重要,但它毕竟并不在本质上属于我的主要目的,因为主要的问题始终依然是:知性和理性脱离开一切经验能够认识什么、认识多少?而不是:思维的能力自身是如何可能的?既然后者仿佛是为一个被给予的结果寻找原因,就此而言本身具有某种类似于一个假说的东西(尽管如我在别的地方将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并不是这回事),所以看起来这里的情况是:既然我允许自己有所意见,我也就不得不听凭读者另外有所意见。鉴于这一点,我必须预先提醒读者:即使我的主观演绎在读者那里并未产生我所期待的全部说服力,我在这里主要关注的客观演绎却毕竟会获得其全部的力度,必要时单是第92~93页所说的东西就足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18、综合和分析是不同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也是不同的。按康德的说法,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判断就叫分析判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判断就叫综合判断。这个区分应该是很简单的。分析判断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广延”这个谓词本身就包含在“物体”这个主词里面。没有“广延”的概念怎么形成“物体”的概念?在最初形成“物体”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广延了。所以这是分析判断或者叫分析命题,谓词包含在主词里面。谓词只不过是把主词中已经包含的东西明确说出来而已。综合判断是不同的,一切经验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
19、此次结合德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西方哲学史、哲学演讲录以及牟宗三一些有关康德哲学的论述,结合“知乎”上的大量信息,花时间对康德的三大批判整体回溯了一遍,并整理成文字。全文大约四万余字,为求自洽难免有失偏颇,恳求批评指正。
20、但康德还是想恢复这个定义。怎么恢复呢?他有一个解释:我们的观念和对象相符合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个对象首先符合我们的观念。最根本的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观念。对象也是一种观念——对象观念,这个对象观念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的观念当然可以与之相符合。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外在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我们自己建立的对象是可能的。
21、但是,人们从判断力的本性(判断力的正确应用是如此必然和普遍地不可缺少,因而健全知性这一名称所指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恰恰就是这种能力)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得出,要找出判断力的一条特有的原则,这必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因为任何一条特有的原则,它都必须先天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若不然,它就不会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而本身经受最普通的批判了),尽管如此,这原则也必须不是从先天概念推导出来的;因为这些概念属于知性,而判断力仅仅关涉知性的运用。因此,判断力应当自己指出一个概念,通过这概念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事物被认识,而是这概念仅仅充当判断力的规则,但不是充当判断力能够使自己的判断与之适合的一个客观规则,因为这就会又需要另一种判断力,以便能够裁决该判断是否合规则的胃口。
22、我们平时总是说有原因、结果,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求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休谟不满足于仅仅指出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说的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误认为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印象多次重复,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也就是一个被称作原因的在前,一个被称作结果的在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当看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当感觉到热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然后我们看到石头晚上冷了,中午又慢慢变热了,我们就习惯性地想到一定有一种原因使它这样,而太阳晒就是经常伴随着石头热的一个事实。当我们每一次习惯性地寻求原因和结果时,我们都能找到,多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
23、(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765-9973-4393
24、在大陆理性派那里,像莱布尼茨是非常推崇因果律的,他说你要把握一个事物的本质,你就要找到它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本质。英国经验派在休谟以前其实也同意这个观点,霍布斯就认为,哲学就是由原因推结果,但是更重要的是由结果推原因,由果求因。培根也认为,哲学就是要在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形式,这个形式也被理解为原因。一个事物是由什么样的形式所构成,也就是寻求它的“形式因”和本质,这是当时欧洲哲学家们的共识。
25、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26、但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谟发展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心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对象,我们对对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其实都是回忆。我们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当然是由外界给予我们的,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要从外界所给予的感性认识中回忆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观念、理念,那些理念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人的知识是天赋予我们的,这是当时的理性派的观点。经验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天赋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加于人们的感官造成的。
27、在哲学史上,人们一般以1770年为界,把康德的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28、“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29、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康德哲学三大批判(30句一览)":/wenan/6212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二年级必背名言警句(14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