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顾城的诗读后感(49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9-27 阅读次数:

顾城的诗读后感

1、于是又有“知人论世”者来为大家读诗,他们说道,由于顾城是从“文革”时代泅渡而来,对人间种种早已看透百态,他之所以能把门前发生的种种过往咀嚼得如此细致,是因为尝遍生活辛酸苦辣后,对生命中偶尔出现的美好十分珍惜。

2、    因为,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情感汇集而成的溪流,并不为外人左右方向。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诗随人,人随梦。

3、  “白云是天的雪山/碧空是天的海洋/阳光是天的熔炉/阴霾是天的煤矿/星团是天的城市/流星是天的车轮/……天是幻想的家乡”(见《天》)

4、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5、我想用这个故事表达一种矛盾的爱,雪人无法给予只能索取温暖,自己不畏惧融化却扑灭火苗。爱是偏执的、自私的,又是无惧无畏的,正如诗人顾城的感情经历给我的震撼与疑惑一样。

6、研究顾城晚期诗作,又都逃不开这首《墓床》,许多学者像侦探一般,蛛丝马迹最终指认这首诗是诗人的遗作,反映了他对“死亡”的态度,最终导出结论:诗人走过漫漫长路,在高高低低的枝桠之中,最终将死亡看作自然,决定选择平静死亡。

7、    他折服于一滴融雪的美,它是一个小小的蓝穹呀,尽管悬挂在草稍。

8、书采用散装卡片的形式,不装订成册,因为页数之间是没有顺序的,全部放在一个矩形袋子里。每张画都会有一层外皮,用红色色调绘制的插图,揭开这层皮,是主页面。这样的形式也是呼应“安静”“逃离”“躲避”,这样的主题。

9、寥寥24个字,长度不及一首七绝,留下长长遐想。经典之作,总能给人空间加以不同诠释。如果是官方客套的说法,有人点评这首诗时,认为它是那一代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青年的写照,诗中的种种意象都对应社会价值的符号,比如,诗里的那把钥匙,意味着诗人正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10、把本来畏惧的死写成令人感到平和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死去的人的灵魂和他之前生活过的场景和遇到的人再次共处的场景。运用红色色滤纸展示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树生长的同时人也在成长最后树被砍去人也老去。整本书从中间打开是一块完整的土地和树从第一页翻时是连续的故事。同时中间打开的页面对应着(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这句诗。一棵树的春夏秋冬同时也象征了人的一生。

11、多年以来,我向大量朋友介绍过这首作品,并认为它是顾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优秀的诗篇。2003年1月,在一篇关于张枣的诗歌印象的文章中,我再次提起了《墓床》:“读张枣的诗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顾城,那个绝代天才,他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诗就像用手指轻拂丝绸,总能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舒适,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现并不‘舒适’的诗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诗《墓床》……”把最不舒适的诗意用最舒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代诗坛,除了顾城,还有几人能够做到?

12、相较以顾城为中心作为开始,我更倾向于籍顾城的诗给我的启发来创作,即这首诗在我身上的作用。作品描绘了在月夜一个女孩往家的方向行走的故事,途中她遇到精怪或奇妙的事物:这些闪耀的金色小精灵自出现开始越聚越多,像微妙的生物和不明所以的游行,这些意向都映射自一个孩童的脑海深处,可以是她看待这个客观世界的方式,也可能是一场梦,或者一次幻觉。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奇怪小生物为例:儿时一个人在田垄边坐着发呆的时间,大都是这些幻想出来的朋友陪我度过的,它们陪伴了我很久,直到长大。但在我成长之前,包含了这些想象造物的世界织就了我的认知。这也是我创作的灵感和导向。

13、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14、这首诗是顾城写下的一首诗,咱们就不说它的优了,它的优已经让人们神化了,再此我不想多说什么?!今天我要说说它的劣!我们都知道,顾城是朦胧诗人代表之他始于朦胧诗中的创作,而也在朦胧之中结束了爱人的生命和他自己也朦胧的自刎了!

15、    然而,所谓的写作技巧,只不过是通过对成功者的代表作分析而来的。若生搬硬套,恐怕作品也会像用公式写出的相声一样。我从来都觉得,写诗不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而是先有了诗心而后才能有诗文。

16、  “松枝像绿漆的宝塔,露滴挂满银铃铛”(见《松塔》)

17、  朦胧诗人或多或少具有忧郁的气质,有的甚至会思想走火入魔,产生莫名其妙或悲观厌世的创举;诗人顾城的忧郁史无前例,因为忧郁而杀妻及至治自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大憾事。另外一点必须申明:朦胧诗人大多将自己看作时代的代言人,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寄予自身,这个使命委实过于沉重,一旦现实与理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绝望的情绪,自然做出异乎寻常的举措。闲话少提,书归正传。

18、每年的5月至7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会组织各个专业的教师并邀请校外设计师、市场精英等组成教学团队,全院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打通专业界限,组成不同的课题设计团队,开展专项调研与设计。

19、    有时,要跨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看自己是否具备打破现实阻力的勇气、能力与机遇。如同种子呵,在冻土里梦想春天,它的头顶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石板。

20、甚至于天边的云,都觉得比身边的人要亲切。而这“云”,又是不是我们自己加以铸造的呢?那些被误解的话语,那些冲动之下违心的说辞,我们人性原罪里的傲慢——也许才是真正的“云”。

21、诗的味道,对我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国庆期间,我写了几首诗分享在诗歌群里,郑老师对我不断地鼓励,激发我的灵感。我在国庆期间完成了对《顾城的诗》的读后感,想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后感比赛。在国庆假期后,郑老师对我的这篇读后感做个点评,他当时说,我这篇优秀,但是还不能拿去比赛。若想比赛,要写得有关联一点。首先,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顾城心中的净土,因此,最初的章节要引出顾城的诗《净土》,最后的章节也要重写,但写什么呢?我们为此讨论了快一个小时,我未记起当时的具体内容,只记得出办公室时已是蓝调,远处的灯火已经亮了起来,照亮了布满着青砖的实验东区。

22、  在这部诗歌全集中,我最喜爱顾城于1971年创作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深得诗仙李白的遗风,这首诗名为《生命幻想曲》:

23、    你是否也曾像诗人那样思考生命与永恒的关系?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是啊,生命若是恒久的,便失去了太多曲折处的精彩、跌宕处的波澜,变幻处的绚烂。

24、    现在,选取书中的只言片语,抒以个人的浅见,一窥“童话诗人”顾城力建的诗歌世界吧!

25、顾城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切的一切都是诗意,伟大的艺术品之所以能感染人的精神就是溢出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顾城的诗也一样,流露出的是他对大自然的一丝一毫的感知,人们在他的诗里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情感,人类诞生于大自然,如今回归自然,就像回家一样,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26、  “烟囱如平地耸立的巨人,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见《烟囱》)

27、状态不好,诗也并非我所好,所以书看得很慢。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竟真的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便查了顾城的生平,他真是个才子。

28、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评论诗,但我特别喜欢诗里那种纯真的感觉。

29、    他幽默又刻薄:中门下车后门上车,前门留给猩猩。

30、    诗是他表达自己,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诗,是他的一切;他,将世界融入诗中,再造一个诗意的世界: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与七大洲的早晨、傍晚,日出、日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

31、  顾城,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32、  “太阳是我的纤夫/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33、    顾城的父亲就是个诗人。他还有一个姐姐,叫顾乡。嗯,乡,城,多么简洁又美好的两个字。顾城的很多手稿都是姐姐帮忙整理的,其中有一本诗集只是名字我就尤其喜欢——《走了一万一千里路》。

34、《生命幻想曲》这首诗作于顾城15岁那一年,充满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美好的憧憬。诗中他将自己融入自然,体现出自己逍遥而自在的人生观。虽然梦终究会醒,旅途也总是会有终点,如顾城所说: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满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行走之中。所以我以旅行为主题,描绘了诗中的几幅场景。童趣风格的插图和梦幻的场景代表着诗中美好的憧憬,选用黑白为基调预示着顾城将要经历的悲惨命运。

35、线稿,以及与每一个故事配套的色卡,色可叠在线稿下,不同色块对画面做提示,提示故事之中的一些线索,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由于每个色卡需要读者自行寻找搭配,不同读者对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

36、  多么形象的语言,奇妙诡谲的想像力!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37、全诗通过灯的出现表达的现实和想象的两个世界,分别描述了家、归程和未来的三种意象。于是我通过翻页换景的方式将灯光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表现了出来。每个场景中,我都表达了一种具象的灯和一种抽象的灯,而诗句中提到的灯光是哪一种就取决于读者的理解了。随着翻页,或暗或明的场景里出现了灯光,和用来表达情感的想象生物。我希望灯光不仅照亮了那一方寸,而更照亮了自己心中的某一处。

38、和郑老师相识不久后,他告诉了我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在学期初对我们都十分细心,我写的诗,他都用红笔细心地批改,每次和他交流都能体会到他的体贴和耐心,让我愿意在他身边多停留一会儿。他还组织我们建立了诗歌群,让爱写诗的孩子随时可以交流和分享。

39、   顾城的诗,从前我读过一些。有一首《门前》,就读过无数回:

40、    哪怕,你期待的山没有出现在你的故事里,不妨朝着生活里的英雄主义走去,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像顾城诗里写的:

41、有点小思绪的人,都不会错过“错过”这个话题,顾城也难免。只不过种种“错过”之中,顾城不归咎时间,不归咎空间,却追责内心:“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有学者追溯顾城的这种怀疑源自何方,颇有点弗洛伊德的意味,又找寻到他童年的“恐惧”,认为这种遭遇成为他长期的“心理病灶”,由是才会对生活产生这般的“怀疑”,在今天也可聊备一说。

42、他很想讲故事,讲自己脑子里的梦幻世界,但又不喜欢跟很多人讲。所以他写诗、画画,把浪漫放进诗里,把明媚涂在画上。

43、    当一个无解又蕴含着无穷解答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提出,诗人在点亮一盏灯后说:影子从身体里流出,我是从一盏灯里来的。

44、也有其他读者,走一条传统的“知人论世”路线,认为诗中的小巷,其实是因为诗人顾城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所以打量世界偏颇,内心狭隘,所以“小巷”反映的是他对社会疏离、对人群隔膜的心境。

45、《门前》这首诗,顾城或许写得纠结。如今读者能读到九段的《门前》,但他的另一个版本,则只保留了前四段。只有四段时,这部分节选是全诗的最后两段,为何有这样的取舍,如今亦是未解之谜。

46、  “太阳落山了,世界像一幅巨大的剪影”(见《黄昏》)

47、这首诗写于1968年,顾城当时是12岁,他的妈妈在牛棚里。众所周知,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他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童话般的理想国,也正因为此,他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光明的……光亮不止来自于天上,树木不止生长在地上,天地之间的概念在慢慢缩小,人们作为个体都有闪烁的权利。星座在蔓延,并不是定义人们成为所谓“应该成为的人”,那些看似黑暗且粗糙怪异的窟窿,通过触摸看到的。其背后闪烁的点点光亮,是在表现一种新的可能性,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生长。植物在黑夜中很少被人们所关注,人们往往喜欢在它在阳光下的样子,也好像更加关注它的果实。其实大多数的植物在夜里生长的更快,而黑暗也会提供庇护,不只是光明,它也是个成长的好地方。人们在其中寻找星座亦是寻找一种“生长的可能性”。因为每个人的花期、成熟期都不同,12种树木也对应着不同的成熟期。这些意象成熟的植物,都留下了看似“丑陋的窟窿”而也是这些成就了它们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因为每一棵树木都不是完整的,有的甚至是一瞬间样子,但是这些也都能是此时此刻的,充满缺点的才是希望与挣脱的小小痕迹。这本互动书也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混乱的枝枝叶叶中寻找到自己并且生长。

48、“这本书主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已经有所认知的世界,希望世界像彩⾊色蜡笔⼀一样美好充满希望,同时也映射出现实很残酷,孩⼦子视⻆角中的美好显得⼗十分纯净珍贵,⽽而这个任性的孩⼦子⼜又何尝不不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时常忘记什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顾城的诗读后感(49句一览)":/wenan/67104.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