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简介和他的主要思想(85句一览)
孔子简介和他的主要思想
1、“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2、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3、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5、“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6、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7、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8、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9、但他也提出在治国中加入仁慈。认为单靠政令来行政不是完美高水平政治,用政令来指导人民,拿刑法来规范行动,只能让人生畏和不敢。它缺少道德这条维糸人性的根,而缺少自身道德所不为拘束,这点和现代社会极相符合,我们缺的就是伦理与道德,这也是孔子之伟的一面。
10、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1、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12、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13、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14、在这三大糸统中,政治理念治国倍受争议。他提出的理念是:无论贵族平民都应安守旧分而不能僭越等级之分,以期达到君臣父子分明,但却忽略了对君的要求。也就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我们看问题要看当时环境所形就的思想认识,用两干多年后今人世界观来批判此思想,显然脱离了当时意识。这些改变,恐怕是圣人也预料不到的吧!
1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6、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孔子的.主要思想篇2政治思想
17、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8、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9、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的道理,是经常守持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29)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了。具体表现在如礼的运用上,以和谐是重要的,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2)再如“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论语.里仁》10)君子对于天下人,没有亲厚没有疏远之别,只跟有义的人亲近靠近。要求人们“允执其中”(巜论语.尧曰》1),即人们要真诚地操持那种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中庸,巜论语》中有7条。
20、如今,位于山东曲阜城北5公里处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2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2、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23、《春秋》由孔子修订编辑和鲁国史官记录,是一本论理大作。
24、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7、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28、庄子主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31、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32、《易》是前代积累由孔子加添编辑属阴阳卜筮的书。
3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34、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35、义,合理、适宜的事。孔子主张君子做官就是实行义,就是为民做合情合理适宜的事情,“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7)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见得思义”(《论语.子张》1)亦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13),该取的财物然后取,不取不该取的财物。义,《论语》中,共20见。
36、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37、在这个时代,孔子依据他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及其对现实的观察,继承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仁学学说体系,以德治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完善个人道德的修养论,并确立了以中庸哲学为基础、以礼制为形式而建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些思想学说都达到他那个时代的认识高度。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向往的是和平、繁荣、礼乐文化昌盛的西周社会,希望推行西周的礼乐文化而重建盛世。其实他对西周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对西周的社会矛盾缺乏真切和全面的了解。
38、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3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0、修身是孔子思想中一项内容,限于篇幅,不赘述,详见拙著《论语译释》中的附录,有七篇论文,其中巜孔子是“人生修养”说的首创者”一文。
41、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42、荀子主张: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43、孔子思想学说,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教育学、文艺学以及做人处世和个人修养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也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其整个思想学说体系中,尤其在政治方面也有难以避免的若干落后、保守的因素,但瑕不掩瑜。
44、中国在漫长历史中曾被世界所遗忘,可中国文化却未被遗忘。我们文化被很多国家重视,用我们前人见解融入他们文化,对人性法律政令进行完美结合,这些在东南亚国家常见。
45、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形式,任何时代,任何政府都适用,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46、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47、巜诗》、《书》、《礼》、巜乐》、《易》、《春秋》。
48、孔子在时收集经他增改創作教授的书有六个方面,称为六艺或六经分别命名为“《礼》《诗》《乐》《书》《易》《春秋》。
49、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50、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5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2、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53、《书》是西周挡案,有出征誓词,封立冊命词及各种告谕,朝底典礼记录。
54、详见拙著《论语译释》(43万字)中的附录。
55、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56、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孔子时代,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57、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58、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59、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南宋理学家朱熹给“礼"下的定义为“天理之节文”。“礼”就是上天按理定的节制、文饰和修饰人的举止行为。换言之,“礼”是天定的;其节制人的言行;其文饰人的言行,或谓修饰人的言行。运用礼时,和谐是最重要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2)。“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子思巜中庸.右第二十七章》)。礼节仪式三百条,庄重严肃仪容举止种种三千条。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论语.先进》(26)中载,子曰:“为(wei,二声)国以礼。”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使百姓整齐划百姓虽然避免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治理百姓,用礼来使百姓整齐划百姓就有羞恥之心而且也能纠正非心。礼,巜论语》中,共34见。
60、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61、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62、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63、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64、三十岁时便以礼学一鸣惊人,后立馆授业为生也游说于列国,期间整理编辑創说,死后弟子将他的遗作整理为书。其中言行集为《论语》计二十篇。
65、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66、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67、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6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69、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70、此题颇厐大,然而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学习儒家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条缕叙,尽管如此,仍恐有挂一漏万之嫌。
71、信,诚实,不欺;信任,相信。“信"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要求诸侯王、卿大夫、士这些国与家的工作人员要特别讲诚信,讲了许多精辟语句,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语言。例如“敬事而信”(《论语.学而》5),严肃慎重地办理国与家的大事而又守信用。“谨而信”(同上,6)谨慎而且诚信。“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约信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巜论语.为政”22)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6)诚实别人就任用你。信,《论语》共15见。
72、仁是孔子思想之核心,其余思想观点皆由此而生发。仁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孝悌则是仁思想的根本。忠,尽心尽力,赤诚无私。忠君,忠上,忠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4)恕,以己之心度别人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唯有在家孝与悌,在外才能做到忠与恕。仁,爱人,这是纲;尚有许多条目,如“克己复礼为仁”(巜论语.颜渊》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6)。仁,《论语》中,共30见。
7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74、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75、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76、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7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78、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79、智,聪明,才能。孔子认为“智”就是“知人",即识别人。(巜论语.颜渊》22)孔子按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三等:上智,下愚及中人。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3)故而孟子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之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总不会让目不识丁者来统一治理国家。孔孟这一观点是无法抗拒和反驳的。智,巜论语》共9见)
80、孔子是卓越的教育家,教与学思想十分丰硕。本人在巜头条》上曾撰文《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此处不再赘述。
81、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82、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83、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84、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孔子简介和他的主要思想(85句一览)":/wenan/6730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除夕诗句大全简单(47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