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6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10-04 阅读次数:

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

1、|95年朱子善在青年教师比武大赛上作总结发言

2、根据知识竞赛成绩排名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具体数量根据参与人数确定),将为获奖选手颁发奖状。(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

3、 与此同时,大家都专心地笔与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先生先生给后后辈留下的精神食粮。

4、他孜孜不倦,每天早上七点多钟就从住处出发奔向图书馆,等到八点多钟图书馆开门后,入馆填写借书单,把相关书籍借出来,就抓紧时间扫读。很多书年代久远,印刷质量差,很多字已泛黄,甚至有的字能看清楚的笔画只占完整字迹的十分之一。储朝晖回忆道,“一两百的字,有时候我要反复地结合全文推测,看两三天才能认清楚。那时候也没有照相机拍照,只能复印,而复印后使得原本就模糊的字迹更不清楚。”

5、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民族的解放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的教育行动也没有停止,排除万难也要搞教育,先后组织、参与多个教育组织,其中,成立国难教育社最为著名。

6、第三是先生所倡导的师德思想,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他说,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赤城之心包括奉献精神、乐业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心。

7、储朝晖从1981年开始学习陶行知,研读陶行知,践行陶行知思想,曾任《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其间15年专职从事陶行知研究,迄今36年。陶行知先生所著文章,他都看过五遍以上,其中一部分文章储朝晖也看过不下几百遍。储朝晖强调,他所说的“几百遍”的阅读次数,并不是机械地、纯粹地一遍遍阅读,而是在教育研究、教育实践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有针对性地翻阅、思考。

8、陶行知22岁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出国学习期间,陶行知受到了考夫曼和孟禄的进步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时,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2003年3月26日,我们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开键教授作了“美国测试有效性的概念和范围”的讲座,2003年11月29日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作报告,2003年12月4日邀请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作报告,2004年3月4日邀请南京江浦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作报告。根据2003年10月18日的会员名单,会员总数为70人。考虑到我将于半年后毕业离校,2003年11月12日产生了张蕊任会长,章建石任秘书长,李泳敏、李培利、蒋文学、周慧梅、张天雪、向帮华、贺婧为理事的理事会,我作为前会长在校期间仍参与活动。从2005年开始,我担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继续兼职从事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

10、陶位朝,为人笃实厚道,性情温和,不善农事,一直经营上代开在休宁万安街上的“亨达官”酱园店,闲时诗书自娱,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后来曾到南京女校做老师,陶父是陶行知和妹妹陶文的启蒙老师。陶行知在《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一文中,明确指出“余生在徽州,此乃一鲜与外界交往之地。余早期汉学教育受业于家父及其他师长”。陶父是陶行知的第一任老师。

11、太原师范学院是山西学陶师陶研陶的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有“陶行知纪念馆”,进入21世纪初,改建为“山西师陶馆”,2018年在新校区得以重建,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广泛采纳专家和学者各方意见,命名“山西陶行知研究馆”。旨在立足新时代,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教育强国、教师强教的规律,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推进“四个回归”,造就“四有好教师”而不懈奋斗。

12、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3、第二个十年经过酸甜苦辣,没有泪水,只有更强的信心和决心。我依据陶行知注重践行的精神做实事,形成了在大面积实地调查基础上感悟的研究方式方法,力求把文理融合起来。

14、致敬,那颗伟大的灵魂!捧读陶师,触摸那份远去的高贵,用以鞭策我们当下的渺小。

15、(2)有意向参与者,请加入指定的群聊,以及时获得参赛信息,同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16、在他36岁的时候,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后被查封,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陶行知也被迫逃往日本。直到他四十岁,陶行知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后来又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后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17、从个人层面来看,陶行知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难得的参考与导引,学陶行知,可以促进一个人朝着“完人”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入门,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门槛。

18、具体谈及“怎么学陶行知”的问题时,储朝晖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显得有些无奈。他说,常常见到一些学校学习陶行知就是“唱陶歌,跳陶舞,造陶像,贴陶语”,而没有学到陶行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改造社会的精神之类内涵本质性的内容。甚至一些人违背陶行知“儿童中心”的儿童观,编出“太阳就是陶行知”的儿歌让学生背诵,这些以非陶行知的观念绑架陶行知的做法不只基层学校有,一些打着陶行知名义活动的个人和组织也常常由于对陶行知的无知而大行其道。

19、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20、作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首批实验学校,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学陶师陶活动,3月19日行知讲堂,彭柱宜老师带我们了解了陶行知其人及生平事迹。

21、觉悟:曾祖父去世的时候是1946年的7月,当时国共双方关系紧张,势均力敌,但是曾祖父始终追随d,他能够看得清谁能代表人民,谁能带领人民,谁能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为此,毛泽东主席称曾祖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总理称赞曾祖父为“毫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22、   储朝晖表示,学习陶行知不仅要学他的“做人”,还要学习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对创造的不断追求以及陶行知不断追求民主的精神。

2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24、   朱老师热爱学生,充分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他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我们全班同学对朱老师都非常敬重。所以,我们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感情真挚。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发生了一点矛盾,朱老师知道后,及时找我们谈话,态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平等,没有严厉的批评,更没有半点的训斥,我和同学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握手言和,从此成为好朋友。因为在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大家心情舒畅、情绪乐观,感到学习、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培养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性格倾向,如热情、诚恳、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等。这一年,给我们全班同学一生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5、|1999年原中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陶研会会长方明(右二)来校讲学

26、先生倡导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先生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先生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先生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27、如果你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感兴趣的话就快来参加本次活动吧!

28、现在的青瓦房,是1982年经四川省文化厅拨专款在原址拆除重建的。“逸少斋”由陶行知命名,“逸少斋”前的荷花池则被陶先生命名为“周子池”。陶先生将“逸少斋”前的荷花池命名为“周子池”,体现了陶先生恪守“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

29、储朝晖大学学的是物理,怎么对研究陶行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接触陶行知改变了我的人生”,储朝晖向记者讲起了他和陶行知的渊源——

30、  陶行知毕生的思想实践可概括为“民主第自由始终;行动一生,创造其中”,从多维认识陶行知,不只是还原历史,还旨在呼唤现实。他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民主教育和创造教育理论完全没有过时,他所坚守的民主、自由、创造、爱满天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依然是中国社会乃至今尚未跨越的路标,尚未达到的境界。

31、在储朝晖看来,把陶行知当成一个牌子、一种工具、一个神是对陶行知精神的亵渎。他举例,有的学校用“陶行知”这个牌子招徕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有的人把陶行知当成神来供奉,这也都是违背陶行知的基本精神的——陶行知反对造神,反对把人划分等级、等次。“所以我认为学陶行知,一个基本的定位,要把陶行知当成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朋友,站着和陶行知对话,而不是跪下来,拜倒在陶行知的面前,自己仅是念念有词什么事情也不干;学陶行知也不在于写了多少文章,喊了多少口号,把陶行知捧得多高。我们要用陶行知的精神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去做事,去解决新的问题,去生成现实中自己的创造力。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学陶行知更多的是学习他的内在修养,内在的领会陶行知的精神,不断地做事,不断的解决当下问题,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储朝晖强调,他反对把陶行知划到某个圈子,关到某一个笼子里当成一个玩物,这是亵渎陶行知的。

32、创造:曾祖父曾经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是多么通透的一句话,曾祖父在办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自我颠覆”,名字的变革:陶文濬到陶知行,陶知行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变革: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变革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看上去只是翻了个个,但是这确是曾祖父办了多年教育“血和汗”换来的,“教学合一”变革为“教学做合一”……昨天已成为历史,我们要学习这“历史”中有益于现代的精华,而深化改革历史中还不完善的部分,这就是创造;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事物,这也是创造;能够让工作变得更轻松和高效,这也是创造……总而言之,一切有益于发展、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变革和事物,都是创造。

33、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34、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事师表”。

35、2002年11月28日,北师大研究生陶行知研究会为纪念成立一周年,特邀著名道德教育研究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来校作了题为“道德教育改革研究的趋势”的报告,报告深受广大陶友和同学们的欢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在2002年12月20日第4版刊发了会议及报告的消息。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的《爱满天下》2002年第6期中报道了研究会成立一周年的消息,《生活教育》杂志刊登了研究会的介绍和朱小蔓教授的讲座纪要。

36、“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伟大抱负与时代责任感;

37、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38、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一个秀才家庭,原名陶文浚。幼时家境贫寒,靠着母亲娘家的帮衬,他算是读完了私塾教育。当时,基督教开始大量渗透到中国乡村,陶行知的父亲成了歙县教会的一名会员,母亲也来到教会帮佣。一次,陶行知到教堂看望母亲,一眼被英国教士唐进贤看中,免费把他招进了教会办的崇一学堂。陶行知用两年完成了三年课程,随即考入广济医学院,但他不喜欢医学,于是放弃了学业。在唐进贤的帮助下,他随后就读了南京汇文学院的预科。没多久,该校合并成了金陵大学。

39、拾级而上,左边是陈列馆,紧挨着陈列馆,旁边的古圣寺便是当年先生办学的地方。

40、进入古圣寺,院中有一颗三百五十多年的黄葛树,几个人才能环抱一周,树干沧桑遒劲,带给人历史的厚重感。除了我们几个人,没有看到其他邮箱人,院中苔藓遍布,似乎与世隔绝。导游提醒我们苔藓路滑,注意安全。借助于寺院的布局结构,到处可见教师办公室和孩子们的教室,有社会组、自然组、音乐组、绘画组、文学组、戏剧组……在当时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这儿似乎是世外桃源,能有幸在这儿学习的孩子大多是烈士的后代。

41、这段时间,我的理论研究重点是生活教育理论,自认为将生活教育理论用数理公式简明表示出来是一项有创意的工作。1988年1月18日汪永铨先生看了我的成果后说:“我个人读了您的文章后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教育科学的发展是需要像您这样敢于跳出传统的某些框框提出新设想的,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也是非常需要的。”我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陶行知与基督教。我专门到屯溪的教堂里要了一部《圣经》,花了一年多的空余时间阅读并写出长文《陶行知与基督教》,认为“他是基督徒,又不是基督徒”。还有一个个性化的研究就是戴震与陶行知。戴震在隆阜的故居就坐落在我上学的徽州师专校园内。当时学校成立了戴震研究会,主要是一些老教授发表研究见解,我也参与其中,对戴震的整个思想脉络有了初步了解。戴震勇敢地反对当时在徽州影响力极为强大的朱熹的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达民之情,遂民之欲”。陶行知公开表达生活教育就是要“达民之情,遂民之欲”,在哲学本体论上继承了戴震的思想。我经过认真研读、对比戴震与陶行知的生平与著作,从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视角写出了《世纪轮:戴东原·陶行知》一文,带到199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这篇文章阐述近三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由亲官转向亲民亲物亲赤子,由宣扬天理治民到遂民之欲,达民之情,由单纯求知到行以求知知更行”,实现了寻古到问今的转向。此外,我还研究了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陶行知的人口思想,为人口质量提高及人口问题解决都提供了思路。

42、导游特地带我们来到一间教室,这间教室是前国务院总理李鹏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在那个座位上的指示牌上写有“李鹏同学座位”几个字,大家走过去坐下来感受当年总理在这里学习的情景。

43、考虑到戴自俺先生坐车不便,编辑班子就常常在他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的家里开会。9月1日下午便在戴先生家开了第一次直接与编辑相关的会,孙传华、陶晓光、苏辛涛、王超英和我参会,事实上后来《陶行知全集》的日常工作便都是由这几个人做。

44、庄严的纪念馆门匾上,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写的“陶行知先生馆”;纪念馆门前的右边木拄上镌刻着“为一大事来”,左边木柱上镌刻着“做一大事去”。  

45、|2008年朱子善老校长在高三10班与学生谈读书

46、途中大家还尝试了采摘橘子,感知劳动的厚重感和乡间田野乐趣。

47、时光如水,光阴荏苒。他之所以被人敬仰,不是因为家财万贯,而是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曾祖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5年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他当年的理想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作为行知先生的曾孙,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也会继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传承行知的血脉,做好行知先生的继承人!

48、离上次的参观虽已一月有余,但当时参观带给我的触动却久久萦绕在心头。

49、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50、先生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51、在徒步途中,同学们看到了现今的高铁,还有小道上的老铁轨,所行之路俨然不及先生曾经走过的坎坷,路旁有了更多的砖瓦房、还有绿色新鲜的果蔬,行于其中身心或更舒展。但同学们也渐渐明白,在出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今天,更能体会到今日生活不易,学习实乃幸福之事;在专业老师讲解桥梁之后,同学们在铁路桥下利用有限的材料、发挥创意,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桥梁。

52、 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带着敬佩之意进入这个曾经办学的“寺庙”,仔细地观看了先生之前办学的经过,以及在其中的学习教育理念。

53、狄考文进入大学和神学院读书时,在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感召下,他确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到异教国度去撒播基督之爱。几经周折,他选定并最终达成了到中国的心愿,临行前,他向国内的同行们郑重宣告:“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中国;我期望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葬在那里。”狄考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4、在北大听潘守宇先生演讲-----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您心热眼湿、潸然泪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陶行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爱撒满人间! 教育为公,以大达天下为公。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55、  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把这原因找出来。

56、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57、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58、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59、今年是建d100周年,也是曾祖父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曾祖父是一位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他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疾呼和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思想光照千秋,堪称楷模。曾祖父有着一颗伟大的心,一种伟大的爱,他爱真理、爱民主、爱科学、爱孩子、爱青年、爱朋友、爱人民、爱一切新的创造,“爱满天下”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60、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年),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是19世纪教会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文会馆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会学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61、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62句一览)":/wenan/70777.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