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四句教解释(37句一览)
1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1、董教授从“中”的其中一个初文出发,讲述了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古代的士族用于测量时间的标志,表示的是旗子的实物与投影处在完全重叠的状态。所以中一定是正的,一定是直的。这种直,便是言说真理,做出真值判断,掩饰事实无论如何都不是正直的。
2、如果我们进一步发问,便要探寻,“人是不是等同于物呢?“儒、道分离,则始于此。儒家特别关心的,是人要实现和物的分离。在董教授看来,人只有自觉地实现这种和万物的分离,人才真正成为人。古人通过生活现象、逻辑分析、论辩对答,完成了这种分离。
3、 余秋雨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4、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
5、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传到正在做劳动春米的六祖那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牆上题下这首偈子:
6、 因为他的一生,他已经用行动发现自己的心就是光明的,平宁王,战江西,福建,山东叛乱,灭广西西州、思恩叛乱,剿广西八寨叛乱,封爵之时,因嘉靖的”大礼仪“之争,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权臣大搞政治清算,王阳明亲写辞赏奏疏,为当初出身入死的下属呼喊正义,为自己的直属上司王琼立言表功,以王阳明的学问,难道会看不懂当时的局势吗?当是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老政权交替不稳之时所进行的政治清算已经完成,王阳明的老上司吏部尚书(主管人事任命)王琼已经下狱几乎身死,而那些在平定宁王中的跟随王阳明的功臣则恰恰都是杨廷和打压的对象,也因此王阳明所受封的伯爵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并遭贬黜,这导致尔后嘉靖曾几次封禁心学,然而心学生命力太强,越封禁反而发展的越迅猛。
7、 因此这里所谓的善恶它代表的是你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那个你所属的既定性格,这就是知行合乃致良知,如果符合,那就致到良知了,就是善了,如果不符合,那就还没有,那就是恶。比如你根本不想给,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你给了,你这就是恶,这种事情很常见,很多人碍于情面或者什么各种原因做出一些违背自己的性格的事情,结果自己痛不欲生不说,还要去秋后算账,一脸无辜,还有的搞出心理问题,这就是恶,对自己的恶也是恶。与此同时,每个人只要发现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性格去行事,那么整个人类的性格就会完整的呈现出来,那么所谓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不利的有利的,都会综合掉,这就是所谓的“本体自是中和的”这是王阳明讲的话,因此发乎一心非常重要,致良知是重中之重,它会让人回到心的那个本来状态,这个本来状态就不是单个人的本来状态,而是整个心的本来状态,心学的形而上学就从这里突破出来,体现出来。
8、 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找出我们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来看,认为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也快要走到尽头,走不下去了。现在研究脑的科学,正尝试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接轨,但还没有接上,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道家提的是什么呢?修心炼性。儒家提的呢?存心养性。这都是心跟性的问题。
9、王阳明学过禅宗,也学过道,他也真悟了一些的!我说他只见到第六识,没有见到第七识。他的四句偈很有名。
10、 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11、 这自然就会让人想到这里面似乎有一个潜在的,本质的东西在贯穿整个过程,也就是那个本体的东西,而这个所谓的本体的东西,就藏在这个知行合一乃至良知的这个过程当中,它驱动的着这整个过程也就是最终无限的符合“心”的过程,那么自然,你就会得出,心即理,也会得出王畿所悟得的那个境界,一切都是无善无恶,没有差别,这样就把“理”从世界的外面,拉到了人心的里面,这就逐渐把多转化为把所谓的“天理”转化到了人的心中,心无外物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12、 首先,你个人有一个性格,这个上文已经说过,所以你做事情有个基本法,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这个由不得你的,每个人出生都有这样的一些偏好,这种性格你肯定不能说去给它界定一个善恶的,紧接着,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蹦出很多想法,做这个,或者不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比如见到一个乞丐,给钱还是不给呢,这些想法的全部综合就是人类的整体性格,也就是意之动,这就有善恶了,因为对你有利的不一定对别人有利,给乞丐钱,你就要受损,不给,他可能饿死,但是不管你给不给,总有人会给或者不给,那么给或者不给在人类整体的行动当中对人类整体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没有利的,这就是有善有恶。那么如何知道给或不给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呢?这肯定是没法知道的,你说你知道都是虚妄之言,你怎么知道你做出一个行为在整体人类的角度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一战时期有一个英国士兵叫做亨利,在战场上放过了一个德国士兵,结果这个士兵叫做希特勒。所以你无法提前知道什么是对整体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13、 念頭一起來,純覺就讓位了。
14、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工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15、知:分析利害需要的是商业知识/经验,知识是实践的指导。
16、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属于行动层面的,格物就是正心,就是诚意,就是正事,如果你知善知恶了,就要为善而去恶,这样才能正心诚意,把事情做正确了。
17、 「半畝方塘一鑑開」──形容我們人的存在,生命整體的存在。
18、心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王阳明毕其一生完成了他心育思想的理论建构——“四句教”。从心理学角度看,“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带有集体无意识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将心理外化的理念。以心理学为视域观照“四句教”学术界探讨较少,但从长远看,挖掘王阳明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对于我国自己的心理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 「無善無惡心之體」,畫蛇添足,不成立。
20、心学讲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陆九渊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1、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22、那么,这样“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又是如何有善有恶的呢?董教授认为,“无善无恶”是就心之体的本源实在状态而言的,这个状态面对实际生活,面对对象,是不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原样子表达,是不具有必然性的。因而才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不是第一句的逻辑演绎,而是关于现实存在的现象状况而言。心体之发,为什么要变成有善有恶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很有可能违背本心,违背本心就是恶,这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都不是就本体而言,而是就经验价值而言。
23、董平,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宋明哲学、“浙东学派”、中国佛教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和《传奇王阳明》,科研成果丰硕,并多次获奖。
24、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主要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19世纪以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期开始注重实验方法,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该术语发源于西方,理论的主要建构也是在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心理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成份。中国文化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独具一格而且极其高明的心理学思想,值得我们下大气力开采、阐发。心理教育在我国又称“心育”,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孟子首次用“心”解释儒学,提出了“仁义礼智根于心”,人心原本向善,人需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心理学理论,即个体需要保持赤子之心,并提出“动心忍性”的心理调整模式。宋代的陆九渊融合儒家孔孟和佛教禅宗提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陆九渊认为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要以自己的本心作为判断和实践的准则,去除各种外在的束缚、心理上的消极因素。王阳明的心育思想正是在继承孟、陆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心育主张,其中“四句教”为其思想的集中概括。
25、 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26、更使人深知,人成长为良知之,为善去恶之,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应从小养成不自私行为。传统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乃不教,性乃千”,很有家庭教养道理,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7、经过这样的准备,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待阳明先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谓”心之体“,就是人的本质,人的良知。良知即是道、即是性,即是理。恰如阳明先生所言,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在董平教授看来,”中“,是中国文化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28、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29、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30、那么,分析四句教的内容,首先需要对于“心之体”展开分析。董教授通过关于中国人对人性、物性的思考,为我们梳理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存在根源,所以人性和物性是相通的。这个根源便是道。道产生一切万物,一切万物以道为根本,有得于道者谓之德。恰如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每一个事物从上天获得“德“,使其成为它所成为的那个东西,也便是性。
31、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32、王阳明的学生儿子病危,王阳明对他说,此时正宜磨练。意思是这件事正是磨练他心理素质的好机会。“父子之爱,自是天理,但也有个度,过度就成了私情。稍过即非心之本体”。意思是人心中存有父子之爱,这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但要把握好度,心理过于疼爱孩子,孩子完全占据了父母的内心,那么这种自然之情就成了私情,就不是本体了。王阳明教育学生,在危机发生时,应调节好心理状态,避免过度,而让心理处于失衡状态。通过具体事件磨练心理素质。王阳明的学生钱洪德具体阐述了如何事上磨练。他认为:“格物之学,实良知见在功夫。先儒所谓过去未来,徒放心耳。见在功夫,时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功格物之功也。于此体当切实。着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即良知通过具体的功夫体现,具体的生活细节来磨练,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33、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最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
34、请听主讲嘉宾:易飞博士,细细道来......
35、进而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便于理解了。对于人内心的念头,对于这个念头的善恶,即它是否符合现实的合理状况,人是知道它的善恶的。这个知道善恶的念头,就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本体的呈现,按照良知去做,便是“致良知“。人作为实践主体而言,保证有内而外的主体整体性和健全性。人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便不能一次次地欺骗自己,而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
36、 以上两种理解方式,实际上也就是王阳明两个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是钱德洪的,第二个是王畿的,两个人在天泉桥问王阳明到底哪个对,王阳明说,两个都对,悟性高的人就第二种,悟性低的就第一种,当然这样说不是好像在说钱德洪悟性低嘛,所以王阳明是把自己也包括进去了,说像我这样的悟性低的就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悟性高的,这就一边夸赞了王畿,一边又站到了钱德洪的一边。王阳明又说,你们两个讲学,两种方式要相资为用,不能各执一边,各说各的,对待不同的阶段的人,要讲他不同的话。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王阳明四句教解释(37句一览)":/wenan/761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仿写句子大全及答案初中(28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