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余光中的诗歌特点(51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11-08 阅读次数:

余光中的诗歌特点

1、一九七四年,余光中来到香港,回到了当初告别大陆的地方。此时正值“文革”,香港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恰到好处的地方。在香港,他度过了十一个年头,也在这里迎来了创作的盛期。余光中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出版了《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三本诗集。一九八五年,余光中又回到台湾高雄,从此定居于此。

2、在当时那场“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乡土文学受到的最大攻击来自两个人,一个是代表官方的国民d《中央日报》总主笔彭歌,另一个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马克思的地方一一标出,加上“细致”的批注,寄给了当时的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告发陈映真追随马克思主义。“信马”、“联共”在当时的台湾是必死之罪,而他此举无疑是要将一众作家同袍置于死地。在乡土作家看来,余光中关于台湾乡土文学‘联共’的诬告。远比彭歌强调‘反共’的官方言论更为可怕。1977年8月20日,余光中在《联合报》发表被称为“血滴子”的反共杀人利器《狼来了》。文章发表后,台湾文坛一片喧然,不但被直接指控的陈映真、王拓、尉天聪等作家奋起辩白,就连一些持身公正,绝不轻易发言的文化界人士都纷纷撰文批判余光中混淆是非。这多像几千年前的“乌台诗案”:陈映真等就如当年的苏轼一样被奸臣构陷,他们的的确确遇上了如王安石般远离政坛却仍仗义执言的公正纯良的前辈,可结果也跟苏轼一样饱尝苦难只留得命在。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4、中年人的乡思与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

5、  余光中入乐诗歌的主题较为多元,其中爱情、乡愁、童真引发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能唤起大众的共鸣。有的诗作个人性较强,传唱难度较大。总体而言,余光中的这些入乐诗歌音乐性很强,内容大多明朗易懂,这是众多作曲家乐于为之谱曲的重要原因。这些诗歌入乐后接受面也较广,大多为知识分子、大专院校学生所推崇、欣赏,部分也为大众所喜爱、传唱。

6、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一任时光催迫,日月轮转,再揉眼时,怎么四个女儿都已依次长大,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一关,再也回不去了。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

7、  余光中出身外文系,大学时学的是英文,后来长期在外文系任教,英诗对他的影响很大。西方诗歌与音乐也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古希腊时期,女诗人萨福就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余光中初创的诗即是以萨福口吻写的《萨福投海》。余光中深爱的莎士比亚也是讲究音韵的大家。“敲打派”(TheBeatGeneration)也给余光中以启发,他说“在节奏的处理上不能说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

8、而余秋雨则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有着足够的认识,他生怕单凭这一点才气还不能叩开永恒之门。于是,他采取了强行推门而入的办法,对着空洞洞的里面大声喊道:“永恒在吗?我是余秋雨!”他不断地在电视上亮相,到处发表演讲,总是处在新闻和热点的中心……他企图在热闹中引起永恒的注意,而永恒听到了他的声音,却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9、  余光中在写诗的同时也论诗,包括评论别人的诗歌和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的诗歌,无论是现代主义试验,还是回归传统之作,无一不是想象飞腾,意象纷呈。他也曾撰文专论意象,认为“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的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掌上雨·论意象》)。他是怎样经营诗中意象的?   

10、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11、如果我是人鱼,一定和我的雌人鱼,选这些珊瑚为家。风平浪静的日子,和她并坐在最小的一丛礁上,用一只大海螺吹起杜布西袅袅的曲子,使所有的船都迷了路。可是我不是人鱼,甚至也不是飞鱼,因为“旷达士”要载我去袋鼠之邦,食火鸡之国,访问七个星期,去会见澳洲的作家,画家,学者,参观澳洲的学府,画廊,音乐厅,博物馆。不,我是一位访问的作家,不是人鱼。正如普鲁夫洛克所说,我不是犹力西士,女神和雌人鱼不为我歌唱。

12、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13、挪用一个余光中的比喻来比喻余光中和他的文学——像一首唐人小令。一首精致、优美、玲珑圆转、无懈可击、不胜低徊的唐人小令,它没有乐府那样朴素,没有李杜那样深湛,也没有苏辛那样豪迈,但他是自己的。在文学的星空中,它稳稳地,有自己的位置。那些亮丽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独特体验和精彩表述都只拥有一个名字:余光中。

14、未读君相信,在“乡愁”之外,余光中先生还有其他的闪光点值得被大家铭记。

15、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16、本书精选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风铃》,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记录了余光中温情、敏锐的生命观察,也镂刻下这个时代的生命历程及这块土地的变化。

17、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18、余光中老先生的名满天下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必然,当然,这不是否定老先生的成就,而是说他赶上了一个时代,在那个年代,两岸的人民都想要和对方把酒言欢,但是百思而不得,只能企望有人能够用诗歌记录下来,余光中的乡愁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个浅浅的海峡阻断了无数异乡人的回家梦,却成就了余光中老先生在诗词界的地位。

19、余光中的一生无疑是伴着历史的步伐而前进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九月初九的那一天,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在南京出生,因恰逢重阳节,便自称“茱萸的孩子”。他的父母皆受过良好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无疑是他古典文学启蒙的开端。战争阴影下的儿时生活充斥着动荡与流离,他与家人从上海、香港、昆明辗转来到重庆,最后在四川居住了八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又逢国共内战,转学厦门大学。接着又来到了香港,在此终是告别了他的大陆。不久,余光中随父母迁居台湾,就读于台大外文系,在这里,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前辈梁实秋的鼓励和肯定。到此为止的几十年间,在混乱的时代中,余光中的足迹似乎是踏遍了半个中华大地。

20、我认为: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狭窄的现代诗人但见传统与现代之异,不见两者之同;但见两者之分,不见两者之合。对于传统,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13)

21、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22、Hissinswerescarler,buthisbookswereread。”

23、   余光中:单纯的抒情,凡诗人都会,但是怀古咏史、评断人物的诗,则于抒情之外还要有见识,才能把一个人物放在他时空交织的文化背景上来评价。一味直接地褒贬,会失之武断或浅露,真正的高手应该知道如何即景、即事、即物,左右逢源、前后呼应地把描写和叙事穿插得生动感人。行有余力,诗人还可以加上幽默、调侃的谐趣。

24、                -----吴昕孺:《余光中诗歌缩短两岸心理距离但局限也明显》节选

25、越过童话的珊瑚海,便是浅褐土红相间的荒地,澳大利亚庞然的体魄在望。最后我看见一个港,港口我看见一座城,一座铁桥黑虹一般架在港上,对海的大歌剧院蚌壳一般张着复瓣的白屋顶,像在听珊瑚海人鱼的歌吟。“旷达士”盘旋扑下,倾侧中,我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屋,和碧湛湛的海水对照好鲜明。然后是玩具的车队,在四巷的高速公路上流来流去。然后机身辘辘,“旷达士”放下它蜷起的脚爪,触地一震,雪梨到了。

26、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27、余光中的《绝色》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当真是人间少有的绝色,玄妙到透明的喻,是常见的景,却偏偏那么浪漫多情,美不胜收。《绝色》的美在于言辞的美,在于想象的美写的比喻的美,它的比喻那么的特立独行、独一无就仿佛它的美,毫不掩饰。

28、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29、一枝短烛,自晚唐泣到现代/仍泣者,因小杜的那次恋爱/因此刻我也陷在/情网上,尘网上,一只仲夏的蜻蜓

30、  在古代,诗词多能入乐歌唱,但如今弦歌音绝,幸得吟诵的传统仍在,古诗文内蕴的音乐美还能通过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吟诵感受到。余光中曾回忆儿时吟诵启蒙,父亲诵的是闽南腔,母亲吟的是常州腔,二舅父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中学时教授古文的戴伯琼先生则用川腔吟诵。尊长师亲的言传身教,使余光中自幼便与吟诵相亲相近,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基。他“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在少时余光中就喜欢吟诵古诗词;后来在国外教中文,也以朗吟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诗歌;独处寂寞的时候,也以吟诵抒情解愁。古典诗歌平仄、音韵、节奏等音乐之美,深镌于余光中内心。古代“歌诗”对余光中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有显明的直接影响,如《民歌》、《乡愁》、《乡愁四韵》直接吸收了《诗经》、乐府民歌的复沓章法。

31、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于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32、本文选自罗振亚,侯平《余光中“歌诗”现象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年02期

33、在台湾文坛,余光中先生或许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家之一。虽然他自称“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但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余光中,还是一位吟着《乡愁》的诗人。

34、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35、我在处理古典题材时,常有一个原则,便是古今对照或古今互证,求其立体,不是新其节奏,便是新其意象,不是异其语言,便是异其观点,总之,不甘落于平面,更不甘至于古典作品的白话版。……在另一方面,写今人今事,我又常用古人古事来印证。(17)

36、传统诗歌总体上倾向于使用典雅的语言,我们在一些词典上见到的带有“〔诗〕”这样标记的单词,就是诗歌专用语言。

37、余光中被认为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歌题材与风格多变,因此很难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特色,但分析他流传较广的几首“乡愁诗”,如《乡愁》与《乡愁四韵》,就会发现这类乡愁诗的语言简洁质朴却又不失意趣。尤其是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乡愁》,让人不禁联想起人们自古至今都广为传诵的李白的《静夜思》。余光中认为优秀的现代中文,应有“文言文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诗歌质朴易懂,也就扩大了接受者的范围。同时,除了诗集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外,余光中的“乡愁诗”有相当一部分被谱成了歌曲,而他也十分重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他在《白玉苦瓜》这本诗集的后序中提到“凡是成功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位不是在音乐性上别有建树的。”他认为歌“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迳”。他的《乡愁四韵》《民歌》等诗都曾被谱成了歌,广为传唱。此外,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乡愁诗”,其他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越来越方便。

38、  余光中是1986年高雄市政府、中山大学、台湾新闻报合办的“木棉花文艺季”的总策划,他为之写下了活动主题曲歌词《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由吴南章谱曲,中山大学合唱团演唱。余光中“歌诗”旧曲常被翻唱,新曲也不时涌现。2013年3月2日,香港公园茶具文物馆举行了“诗人的缪思——余光中诗歌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唱了多首余光中诗作谱写歌曲,其中,郭品文谱曲的《雨声说些什么》,许翔威谱曲的《守夜人》,胡铭尧谱曲的《火浴》,柯大卫谱曲的《算命瞎子》均为世界首演。2014年4月20日,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光合作用”余光中诗选合唱作品诗歌讲座音乐会举行,演唱了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数人谱曲的《望海》、《垦丁随想-大尖山》、《水世界三题》、《祈祷》等作品。

39、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40、  余光中:乡愁是人同此心、举世皆然的深厚情感,对于离家甚至去国的游子尤为如此。当年,我离开大陆,已经21岁,汉魂唐魄入我已深,华山夏水长在梦里。日后更从台湾去美国,乡思尤甚,所以乡愁的诗写了很多。

41、余光中把4个女儿的男友称为“四个假想敌”,形象地概括了父亲与女儿男友之间的必定的、永恒的矛盾;父亲对“假想敌”的种种想像、种种描述、种种议论全都自然生发;这些生发和种种细节群与那个处于细节核(核心意象)有机地构成了这篇学者散文的艺术整体和艺术情趣。散文作者的个性化叙述形象、智慧化的散文哲理、情趣化的生活境界,全在那个“核心意象”和“细节链条”的有机合成、生发的散文境界中透露和站立。

42、就比例来看,还是以诗画评论的分量为重。虽然完成这本书时,余光中还很年轻,他也自嘲说,“这本少作当初编选时,抒情与议论不分,体例不纯,简直像一本杂文。”

43、如果一行诗句可以代表一种诗派(有一本英国文学史曾举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诗句:“好一处蛮荒的所在!如此的圣洁、鬼怪,像在那残月之下,有一个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欢爱!”为浪漫诗派的代表),我就愿举这行诗为象征诗派艺术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国现代画家昂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赛人”。假使卢梭当日所画的不是雄狮逼视着梦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细嗅含苞的蔷薇,我相信,这幅画同样会成为杰作。借乎卢梭逝世,而萨松尚未成名。

44、也就是说,一首诗的主旨不一定要遵循某种显见的抒情逻辑和必然性,抵达某个确定的预设终点。它可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甚至会发生某种转折;它可能不是被说明的,而是被呈现的,甚至按照我们头脑中思绪纷繁的原初状态,表现为一种实际上更接近真实的“共时性呈现”。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是美国诗人阿什贝利。

45、以诗歌入话,歌曲变得绮丽婉转,绮丽婉转,余光中的诗正如他所说是兼具音乐性的,其中有些也被改编成了歌曲,真正将音乐和诗词完美结合起来了。

46、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的诗,注重节奏感,利用节拍的轻重缓急、高低转和来更好的表达感情。也喜欢用典,这本来是古典诗词的传统,但运用在现代诗里,就显得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而且他用典不拘泥中西,如他的《沙浮投海》,其中“沙浮”是一个希腊女诗人,她爱慕菲昂而遭抛弃,最后投海而死。这首《等你,在雨中》的“姜白石”,则是南宋词人姜夔,他号“白石道人”,世人也称他为姜白石。

47、但实际上,传统并不是断裂的,现代诗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着平衡,即便是一首不押韵的自由体诗,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也是相当明显的,否则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诗人们的选择各不相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传统形式彻底继承,英国诗人奥登在继承中加入大量现代性元素,以色列诗人阿米亥则完全使用自由体。

48、余光中“乡愁诗”的诗歌语言兼采现代西方的逻辑条理和东方古典诗歌的简洁浑成,其中又不失口语的亲切自然。诗歌中所出现的意象丰富,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意象、地理意象、文化意象都是他笔下常常出现的。其中又以李白、杜甫、长江、长城、艺术品等人们所熟知的极富文化气息的人、事物为代表。

49、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50、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余光中的诗歌特点(51句一览)":/wenan/85894.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