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49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4-02-25 阅读次数: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3)“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提问:本章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颜渊怎样的品质?

3、正音:①八佾(yì)②篑(kuì)③迩(ěr) 

4、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5、 ·知者不惑:心怀大智者,通晓是非,明事理,内核稳定,处变不惊,内心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情绪不会不受控制地波动,内心豁达通明,似有范公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

6、 对于仁,如之何?讲就一个中庸调和,和光同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究一个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究一个不断进步,内省自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究一个对大道真理的无限向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更讲究一个对于身外之物的不在意。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以议也”,是遵从本心,知不可而为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仁?为人!

7、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8、试译:子张想学习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告诉他:“多听,没把握的先存疑,以为有把握的,说话还是要慎重,就会少出错;多看,没把握的先放下,有把握的,做起来还是要谨慎,就会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办事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9、(1)答案:本章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方面的态度区别。君子追求利的前提是必须符合义,以义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不考虑是否违背大义,他们唯利是图,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里的义利并不存在绝对的对比关系,所比较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截然不同。

10、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11、臣下我听说关于朋d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d,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d。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12、可谓好学也已:省略句,可谓(之)好学也已;已,相当于“矣”,句末语气词。

13、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4、《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5、言语上小心谨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约束,因为乱说话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就比如说前两天我楼下两个邻居吵架,事情不大,不过是一些闲言碎语罢了,结果吵了三个小时。口舌之争无非也是因为欲望,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知足而忘忧。

1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意为“把……怎么样”)?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8、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10)孔子认为“仁”就是“             ”,达到“仁”的境界要“               ”,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              ,                  ,                 ”。

20、B.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21、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2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           。

23、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

24、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怕。"

25、“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26、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27、《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而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因此,书中多使用生活化语言,让说理更直白易懂。读来颇感亲切自然,令人感到古人并不遥远,圣人并不神秘。

28、(2)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29、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3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1、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d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32、“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3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34、(4) 子曰:“君子喻(               )于义(                    ),小人喻于利。”(《里仁》)

35、(3)提问: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在求学方面怎样的观点?

36、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37、1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3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9、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以为:把……当做。而后:然后。已:停止。

40、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1、 读书之于品行,如读书之于博学。读书,不仅是为理,也是为了德,二者缺一不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朴素大过才华,则难免显得粗俗鄙陋;若才华横溢的外表下内部却没有美德支持,又会变得虚饰浮夸。现代社会,附庸文雅的斯文败类不是少数,“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进行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4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3、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44、(2)答案:“文”“质”配合均匀适当正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即肯定“质”,也肯定“文”,更要求“文质彬彬”的调和均衡。

45、(1)君子“好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即“就有道而正焉”。

46、孔子说:“为学不可半途而废,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而未完成,这时停下来,便前功尽弃,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学者必须自强不息,好比要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终究会成功的,这决定于自己坚持不懈继续往下倒的啊!

47、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为好学之人。

48、(1)提问:本章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49句一览)":/wenan/9634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