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80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6-14 阅读次数: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1、康德哲学对黑格尔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罗素甚至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通过康德的“二律背反”进行的,但黑格尔坦言要仿效柏拉图对《国家篇》的七次修改而将自己的逻辑学修改七十七遍。研究柏拉图的对话对黑格尔的影响以及黑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挥,构成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向度。这并非海德格尔式的走向“澄明之境”(Gelichtetheit),而倒是如黑格尔所言,“是要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2、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所谓“正题”、“反题”、“合题”,其实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

3、‌我谈论结果的时候就已经谈到原因了,没有原因的结果不叫结果。但是我谈“有”的时候不必想到“无”,谈“量”的时候也不必想到“质”。所以本质论的范畴是一些对立统的范畴,因为它的概念都是一对一对的,到第三个概念就是双方都走向湮灭或者归结为一种关系。

4、与柏拉图的辩证法相比,智者派通常意义的辩证法只是泛泛地指出一个概念的缺点,否定一个概念时便推演到另一个概念。这种空疏的辩证法总会把相反的东西割裂开来。在论述“一”与“多”的统一时,未能达到对立面结合的真正统一。智者派形式的哲学思维仅仅是开始触及本质问题。柏拉图所反对的正是这种把一切东西彼此分割开来的通常意识。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就这样明确地反对这种认为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从任何一个观点来加以驳斥的(诡辩的)辩证法。”(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0页。)柏拉图所赞成的统一是,“在于揭示出另一物就是同一物,而同一物也就是另一物,并且是在同样的观点之下。”(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9页。)这既明确地区分了纯粹的辩证法知识和通常意识,又在“共相”内消解了对立,从而确证异中之无异。

5、《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lasteditionofthefirstpart1831)

6、第二个环节宗教自然宗教:凡是人和自然没有分开的都叫自然宗教。

7、meaningofasentenceandallthepossibilitiesaswellastheirconcretecontentsandfinallypointsoutabetterinter2

8、黑格尔本人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中都曾说:“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的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精神现象学》上卷,中文版,第17页)(p119)

9、10在知识范围内,辩证法成为科学进步的推动力,是真正科学的灵魂,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真正如此。有唯物辩证法,科学才能提高,才有进步。黑格尔认为,由于辩证法的知识方面和实际生活方面,才能真正的内在地超越有限,而不是外在地形式地超越有限,否则会导致坏的无限。黑格尔说,凡有限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最后自己扬弃自己,这是辩证法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切事物命定了离不开矛盾,矛盾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它面前,无论如何巩固的东西,都不能不动摇——这有点革命意味。(p271)

10、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11、3主奴关系。主奴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主奴辩证法,主奴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主奴关系涉及一个概念就是“承认”。自我意识在自己内部,已经把自己变成了类,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但是这个观念是否能得到承认?承认就是说,不仅仅是我主观这样想,而且别人也承认,你是这样的,你就是我们的一员,你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们大家都是我们。这个要求要承认。但是要承认可不是那么简单。你要获得承认,你就必须向外部世界去探索。

12、康德的先验逻辑是迈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第一步,但在黑格尔看来它还很不成功。“康德哲学的缺点在于绝对形式的各个环节彼此外在。”(3)(第四卷,P307)康德还是用知性的方式来理解理性的关系,他的先验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模仿形式逻辑的构架,包括分析论、辩证论;他的先验统觉通过判断力的中介对感性材料的“联结”,虽然被黑格尔赞赏为“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方面之一”,但仍然只是一种外在的联结,“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那样。”(3)(第四卷,P271)在黑格尔看来,康德与其之前的形式逻辑学家们一样,对自己的先验逻辑仍然停留于“工具论”的理解上。“认识被他了解为我们如何掌握真理的一个工具、方法或手段。……这就好像人们可以带着刀剑棍棒去寻求真理似的。”“因此这种要求等于是这样的:在人认识之前,他应该认识那认识能力。这和一个人在跳下水游泳之前,就试图先学习游泳是同样的。”(3)(第四卷,P259)康德试图摆脱工具论,把逻辑看作认识论和本体论,看作世界的结构本身,但他最终仍然落入了工具论的狭隘窠臼。真正完成了将逻辑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是黑格尔。

13、1我们现在应当提到黑格尔的另一原则:“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理想孕育于现实之中,它是现实的最健全的发展,最完美的形态。它就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平时说的“真正的人”,就是理想的人,同时也是美的人。所以任何美的东西,就是符合它自己的概念的东西,本质得到实现的东西。(p560)

14、上述矛盾的意义也可以理解成这样:当我们按照形式逻辑说“玫瑰花是红的”时,我们所说的是“个别的东西是普遍的”,但这实际上已经是自相矛盾的了。因为如果真正严格按照形式逻辑,A=A,那么个别的东西和普遍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的东西只能是个别的东西,它怎么可能是普遍的东西呢?A怎么可能是非A呢?如果非要坚持说个别的东西是普遍的,那就相当于说“个别的东西不是个别的东西”,A≠A,因而形式逻辑的命题本身(例如“玫瑰花是红的”)就已经包含矛盾在内了。中国古代的公孙龙子也正是出于同一理由而认为“白马不是马”(个别的东西不是普遍的东西),他是按照对逻辑同一律的严格形式的理解而得出这种违反常识的结论来的。所以,如果一定要坚持形式逻辑的形式化(同一律)理解,则我们不可能说出任何一句有意义的句子,而只能说出“太阳是太阳”、“玫瑰花是玫瑰花”、“白马是白马”、“一棵树是一棵树”等这类同义反复的句子。“假使对例如什么是一株植物这样的问题给予一株植物是——一株植物这样的回答,那么,受到这种考验的全班人员,都会立刻承认这一命题的真理,但也同样会立刻同声齐说这样的回答什么也没有说。……仔细考虑一下这种真理使人厌烦的效果,那末,‘植物是——’这一开端,是准备有所言说,作出进一步的规定的。但是,当只有同一事物重复时,便反而出现了相反的东西,即什么也没有发生。所以,这样的同一说法,本身是矛盾的。”(4)(P34~35)黑格尔并没有说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是错的,而只是说,它用“是”(Sein)这个词在许诺一种言说的内容,但却没有说出任何东西。凡是要说出任何东西,都必须将同一律投入事物的差异和变化之中,到运动和矛盾发展中去求同一。而这就导致了判断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上升到推理,最后达到“概念的推论”,即推出一个上帝的绝对最高同一性来。(4)(P388~389)

15、 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

16、1黑格尔进一步发挥说,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神圣意义、人类最深刻的利益,精神上最普遍的真理,得到自觉和表现。他说:“艺术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精神、理念通过物质形象表达自己。”艺术性愈高,则愈需要精神化的物质形象来表达。在黑格尔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宗教的重要关键便是艺术。(p564)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评介

17、‌黑格尔认为,其实概念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设想、意识,而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就是万物的本体。概念的本性就是自由的,就是自由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就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自由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显示得很明白。但是,你还是要看出来。通过批判可以从既成事实里面发现,它的根基是自由的,它是自由地发展出来的。

18、形式逻辑相当于低的思想,只有辩证逻辑才相当于高的思想。形式逻辑在于揭示出关于主观思维规律、规则的知识,而辩证逻辑则是研究客观思维的规律、规则的科学。主观思维活动的规律,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不一致。而客观思维规律,则与事物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黑格尔在一封信里说,形式逻辑如同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没有什么增加和发展,但也不能丢掉。……因此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也可以叫作工具逻辑。亚里士多德称形式逻辑为工具,培根也著有“工具论”。……形式逻辑的形式是静止的、抽象的,局部的和无转化的,而其内容则是运动的、具体的,全面的和转化的,有内资联系的。……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形式逻辑不能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黑格尔把形式逻辑叫做知性逻辑,而把辩证逻辑叫做理性逻辑。(p230-231)

19、例如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作为开端的第一个范畴就是“存在”(或“是”、“有”),而他显然没有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单纯的逻辑系词(Copula,因而“存在论”也不能翻译为“是论”),而是理解为一种行动的“决心”:“当前现有的只是决心(人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任意独断),即是人们要考察思维本身。”(4)(P54)当然,黑格尔并未抛弃Sein作为逻辑判断的系词这种含义,而是对之作了既是形式的也是富含内容的解释。在专门讨论形式逻辑的那些规定的“概念论”第一环节“主观概念”中,黑格尔说:“许多逻辑学书都没有指明这个事实,即在每个判断中都说出了‘个别就是普遍’,或更确切地说,‘主词就是谓词’这样的命题,这种情况必须被看作是观察力的惊人的缺乏。”“系词‘是’来源于概念在其外化中自相同一的本性;个别与普遍作为概念的环节,是两个不能加以孤立的规定性。前面的那些反思规定性在它们的关系中也彼此有联系,但它们的联系只是‘具有’(Haben),而不是‘是’(Sein),即不是被设定为同一性的同一性或普遍性。”(5)(P303)在这种理解之下,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都被赋予了新意。概念被理解为“具体概念”,即自身能动地从普遍性进到特殊性再凝聚为个别性的概念,因而“一切事物都是概念”;(5)(P318)判断被理解为这样的概念的自我划分,或“原始剖分”,因而“一切事物都是判断”;(5)(P304)推理则是概念和判断的统即判断返回到概念的整体性,因而“一切事物都是推理”。(5)(P318)将逻辑的规定和事物本身的过程或结构如此等同起来,黑格尔是这样做的第一人。

20、卢卡奇忘记了马克思所说的话,“德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版。”……费尔巴哈哲学中诚然还残存着宗教伦理的杂质;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认为“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这是主流,也是有效的。(p140-141)

2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22、2本质论——理性的层次。存在的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本质是存在的真理,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

23、对于黑格尔的哲学系统,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亦即最普通的看法,是以他的《哲学全书》为根据,将他的系统分为三大部门:理则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对于黑格尔哲学系统的第二种看法,便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通观黑格尔全部著作以求其全规模全系统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此看法,便应“精神现象学”为全系统的导言,为第一环,以“理则学”(包括大逻辑,小逻辑)为全系统的中坚,为第二环,以“精神哲学”为全系统的发挥,为第三环。……“精神现象学”的特点是活泼创新,代表黑格尔早年自由创新的精神。“理则学”的长处是精深严谨,代表他中期的专门艰深的纯哲学系统,“精神哲学”的长处是博大兼备,代表他晚年系统的全体大用,枝叶扶疏。……若用中国哲学的名词来说,精神现象学描述求道的过程,由用(现象)求体(本体),故称现象学。理则学则直接探究本体,揭示宇宙本然的大径大法,故可称本体论。精神哲学则由体观用,发挥出本体之实现显示于自然人生文化各方面。……真正说来,任何伟大的哲学系统,不论古今中外,都多少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这三方面。(p145-147)

24、PhilosophicalSpiritintheWest

25、1“对工业来说,激励它向外发展的自然因素是海。”“河流不死天然疆界,这是近代人对河流的看法;其实应该说,河流和湖海是联系人群的。”“奋发有为的一切大民族,它们都是向海洋进取的。”(同上书,第247页。)(p522)

26、2非存在——存在着一个非存在。这个非存在就是这个存在本身,并且是由这个存在“在起来”的。有一个无。但是还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有。

27、i)一般世界状况:最一般的层次,普遍的层次,就是一般世界状况。一般世界状况就是讲的时代精神。

28、有人十分反感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对孔子的“贬低”,因为黑格尔认为孔子的《论语》只不过是一些道德教条,是非哲学性的。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黑格尔的思维敏锐。

29、1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的功绩”,列宁把它称之为绝对唯心论中的一颗“珍珠”(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在《哲学史讲演录》里,他也说:“最晚出的哲学包括在自身内前此的一切阶段的各体系之最后成果。”并且他还说过一句名言:“现在就是最高。”(《哲学史讲演录》,克洛克纳本,第3卷,第690——6686页。)(p394-395))

30、1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p487)

31、keystosuchphilosophicalstudies.Hegel’sincisiveontologicalinterpretationofthetwoconceptsinformallogicre2

32、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历史和人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

33、1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法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观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黑格尔在其《小逻辑》里说:“在哲学历史上所表现的思想进展的进程,与在哲学体系里所发挥的思想进展的过程,原是相同的。不过,在哲学体系里,解脱了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且从思想的本质去发挥思想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小逻辑》,)这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原则,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改造,作了更明确简要的表述:“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其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展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122页。)(p399-400))

34、1黑格尔首先说:“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法哲学原理》,第10页。)黑格尔用抽象定义的方式指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意志而没有自由,只是一句空话”(同上书第11-12页。),亦即不是意志。既然人人都有意志,那末人人都有自由,也就是人人都有其伴意志自由以俱来的权利。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说法,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同上书,第29页。)(“定在”这里作为实现或体现解)。这种不经过矛盾斗争,人人都一般地、自在地享有的权利就叫做“抽象的法”。“法”字在这里主要应作“权利”解,因为德文原字Recht,具有法、权利、正当三个不同的意思。这里的“抽象的法”主要是抽象的权利的意思。抽象法或形式的法有如下的特点:因为抽象法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所以它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同上书,第46页。)……“……人唯有在所有权(或财产)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同上书,第50页。)他并且强调“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或实现),它本身是本质的目的”。(同上书,第54页。)他斥责柏拉图的理想国“侵犯了人格的权利”,因为“它以人格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为普遍原则”。(同上书,第55页。)(p512-513)1他从辩证法出发来分析,认为不法是法的否定,刑罚是对于不法(否定法的东西)的否定。同样,犯罪是一种暴力的强制(他叫做第一种强制),刑罚就是对强制之强制(他叫做第二种强制)。所以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通过刑罚对于不法和犯罪的否定,法、正义就得到恢复和维护。……黑格尔还认为施用刑罚不是个人主观上从外面去处罚犯人,而是按照犯人行为自己的逻辑,或他自己的法的观念,他就应该得到处罚。所以他说:“刑罚既被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同上书,第103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中曾引证了黑格尔这句话,并反对杜林对黑格尔这一学说的歪曲。)换言之,在处罚犯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唤醒了他自己原来的意志和自由。所以黑格尔不仅赞成“对犯人处刑必须得到他的同意”,而且进一步指出,“犯人自己的意志都要求自己所实施的侵害应予扬弃”。(同上书,第106页。)(p514-515)

35、b.精神个体性宗教,就是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精神个体性的宗教是超出了自然宗教,在这里,自然宗教成了精神个体性的一种附属物。在此之前,在自然宗教里面,精神是作为物质的附属物。

36、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页)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p56)

37、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38、1“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自然哲学》,格洛克纳本,第248节,第50页。)这一句是了解自然的辩证法或自然的矛盾发展的关键。……在黑格尔看来,自然自己不能解决它的内在矛盾,有待于精神采取主动去协助解决。但重要的是精神解决自然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精神克服它自己的异化、外在性,解除了精神自身的矛盾。自然的解放与精神自身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说:“自然是陶醉了的精神,它是不能自己克服自己、掌握自己的。”(《自然哲学》,格罗克纳本,第245节附释,第38-40页。)这话形象地说明自然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p484-485)   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发展观

39、的确,黑格尔的“内在否定”并非指“非有”。柏拉图和智者派都曾关注“非有”,但柏拉图超越了“非有”要求把握“共相”。黑格尔的内在否定即“扬弃”(Aufheben)并非指称哲学上的非最后之物“无”。怀疑主义仅滞留在辩证法的否定结果中。针对黑格尔思辨地表述历史运动,马克思批评这样的历史并非是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马克思的科学辩证法坚持,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因此,辩证法确证偶像的黄昏。

40、1黑格尔政治上的根本立场,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就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黑格尔:《小逻辑》,开讲辞。)当然,他这里所谓的“人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人和农民。(p507)

41、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首先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孔子只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智者,在他那里没有一点思辨哲学,只是善良、道德的教条。孔子道德哲学所包含的义务,古人早就道出。

42、b.第二个环节,就是契约。首先有了私有制,有了所有权,所有权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表现在外,那么通过交换,通过转让,于是就有了契约,就是我要跟他人打交道。契约就是两个自由意志之间的一种交换,或者一种转让。

43、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把精神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在由自我意识发展到理性这一过程里……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分析,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分析出奴隶通过劳动的锻炼转变成为主人之主人,而主人养尊处优,脱离实际,转变为奴隶之奴隶。(p56-57)

44、a.第一个环节是生命。生命的环节是从客观性环节到理念的一个过渡。前面客观性的环节最后到了目的性,目的性就是生命了。只有生命才有目的性,才有内在的目的了。所以,目的性里头,包含着一个生命的概念,而生命的概念呢,已经是理念了,生命本身已经是一个理念了,已经包含有主客观的统一了,所以生命已经是真理的第一个环节。

45、1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定义是:“美是理念,美的事物是符合自己的理念的事物。”……中国有句古话:“文以载道”。……“道”就是理念、真理。“文以载道”,就是说艺术必须体现理念、真理。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万物莫不载道”。可见,连哲学基础都是和黑格尔一致的。(p559)

46、  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

47、3概念论。概念论是自由的王国,概念论是真正的本体论,或者说概念是真正的存在。以往的存在论和本质论都是为了从里面推出概念论的,也就是要推出真正的存在,或者说真正的本质。万物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概念。从本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绝对的主体,绝对的自由,我们就进人到了真正的本体,就是概念。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统是存在的真正的本质,是自由的原则。

48、1黑格尔主张君主世袭制,他认为君主世袭不单是可以“预防王位出缺时,发生派系的倾轧”,主要的哲学理由是,由于君主的来源是“没有根据的直接性”,是不能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的。他说:“君主选举制倒不如说是各种制度中最坏的一种。”(同上书,第304页。)(p525)

49、为了在纪律森严、必然性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中寻找自由,调解必然和自由的矛盾,康德提出的一个中心原则:“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的愿望。……这种命令和道德是基于善良的意志,由实践理性出发的普遍原则,是自己为自己提出来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理性提出来的通则办事,外不受自然环境的压迫,内不受个人情感欲望的支配。这样成为既遵守必然性规律,而又有自由意志的人。(p21)

50、(什么是绝对精神?)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指作为宇宙万物共同本质和基础的精神实体。黑格尔认为它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演化的过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它是纯粹逻辑概念的推衍过程;之后外化为自然界;再后又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在这种广泛的意义上,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是同义语。狭义的绝对精神仅指精神阶段上以人类意识形式出现的、通过艺术直观形式、宗教表象形式和哲学概念形式自己认识着自己的精神,黑格尔把它规定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和客观精神(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的统一。黑格尔的这个概念直接来自F.W.J.谢林关于最高本原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是剔除其非理性主义成分和加以辩证改造的结果。在新黑格尔主义那里,这个概念恢复了反理性主义的性质并加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内容。绝对精神是绝对化了的、脱离了人和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哲学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黑格尔的这个唯心主义概念,但批判地肯定和吸取了绝对精神学说中对于人类发展的某些真实关系的真实阐述。

51、‌“存在,纯存在,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这是存在论的一个起点。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也不是一个判断,而只是一个概念。刚才讲,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意义,比如“怀疑”,比如“我”,我们必须说它“是”什么,至少说它“是不是”,才有意义。但唯独这个“是”本身例外它是一个动词,一个本源的行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命令:去“是”啊!它不符合语法,这恰好说明它不在语法中,而处在语法的开端上,是发起一个句子的第一个概念。

52、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费希特是:“我行故我在”,他是从行为开始。从方法论上讲,斯宾诺莎说:“方法是从真观念开始”。因为有了真观念,即有了标准,有了指导。……黑格尔认为哲学应从概念开始,而不能从直接的东西开始,也不能从间接的东西开始。(p215)

53、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54、2宗教哲学。宗教,是用表象,用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分为三个阶段:

55、b.判断。判断的划分,它表现出同一个概念在自我划分的历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发展有四个阶段:是质的阶段、质的判断,反思的判断,必然的判断和概念的判断。概念的自我判断、自我划分,自我分化,已经分化了。分化了怎么办呢?它的目的就是重新同重新找到判断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概念的统回到概念的统一。

56、所以具体的共相有目的性,有价值性。凡是价值观念都是具体共相。如真,善,美。无目的的观念如圆、方、红,便不是具体的共相。有目的的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无目的的即无价值性,不值得追求。……具体共相有抽象概念之区别,即哲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唯心论与实在论的区别,玄学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p180-181)

57、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58、1存在——存在“是”(德文是Sein,我猜英文是bejing)是一个决心。要做还没有做,一个意向。有一个有。

59、黑格尔以为对立的概念必须在共同基础上才能成立。譬如说向东六里,向西六里,乃是就共同路途而言。只有在共同的路途上才会有向东向西的对立。因此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是可以成立的,但照辩证法讲来,排中律须以对立统一的“中”或“共同背景”为前提。(p76)

60、‌在这里,“质”的概念又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范畴。我们要给任何东西定性,都必须在这个变的过程中确定其前后关系。它同其他东西相区别,也相联系,这种规定性就是一个定在的“质”,这时,“定在”就变为了“某物”。一个定在的某物与“他物”不同,它由其前后的他物来规定,某物与他物处在这样一种互相规定中,这就是质——一个事物的性质。然而,由于从某物到他物的链条是无限的,所以在这种相互规定中,一个某物的性质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规定,永远也定不下来,就会导致无穷追溯,这被黑格尔称为一种“坏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只会使人感到厌烦,没有新的东西,永远不定。但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某物都是一个无限可被规定者。不管他物的链条延伸得多么远,多么无限,某物都可以被他物规定,某物作为一个可被规定者,它是一个“一”,一个“自为的一”,它自己是它自己,而其他的“定在”对它而言都成为了“多”,两者是“一”和“多”的关系。这里就引进了“量”的范畴,质和量、定性与定量在这里就被关联起来了。

61、logicaimstoreformformallogicratherthanabandonordeconstructit.Hegel’slogicdescribesformallogicinawi2

62、3理念。理念就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这种统就可以称之为真理。真理有三个特点,真理是全体的、具体的和一个过程。真理在理念的具体环节中表现出来,表现为这样三个环节。

63、‌对立和矛盾是不同的,对立是外在的两个事物的关系,而矛盾是内在的。不能将两者混淆。矛盾是自己和自己的对立,是一般的对立所不能概括的。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矛盾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矛盾都是对立。其实矛盾是对立的极端状态,是一个事物的自相冲突、自我否定。比如,“黑的”和“白的”是对立,“黑的”和“不黑的”才是矛盾,才符合排中律。逻辑矛盾没有中间立场,不可调和。黑和白不论如何对立,它们之间毕竟还有红、黄等,黑和不黑之间则再没有什么中间物了,这才是真正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辩证逻辑看来恰好是万物的真正根基,某一事物自己不能和自己相容那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后面再没有根据了,矛盾就是无根据(德文Abgrund,又译作“无底深渊”),就是荒谬,也就是自由。自由是荒谬的东西,自由就是没有根据。所以萨特讲,人是被抛入自由的,没有理由。正如真正的爱不需要理由,爱就是爱,是自由,是荒谬的。从黑格尔这里也可以看到萨特、加缪等荒诞派的萌芽。真正的根据就是无根据,也可以翻译成无底深渊。奥古斯丁早就说过,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找不到根据。从形式逻辑来看,矛盾就是荒谬的,从辩证逻辑来看,它也是荒谬的,但是两个荒谬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必须排除的,但后者不能排除,它恰好是对立面之所以相互转化、得以统一的根据。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但它为什么会自我否定?没有为什么。万物都会灭亡,所以才会向对立面转化。

64、b.艺术的内容。这个理念内容呢,里面包含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世界状况、情节和动作、人物性格。

65、‌“有”变成了它过的对立面,则“无”是“有”一个“无”,它不能离开其对立面。然而“有”,它本身一定要变成“无”,“无”是“有”的,“有”也是“无”的。反思“有”和“无”的这种交替,就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这个“变”构成了黑格尔的第一个三段式:有一无一变,或存在一非存在一变易。第三个范畴把前两个都包含在自身了,既有“有”也有“无”,从有到无是消灭,从无到有是产生,“变”即产生和消灭。所以这个“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再抽象,不再无内容,而有其进一步的规定,有了自己的所指和定在。“定在”就是“Dasein”,在海德格尔那里译作“此在”,在黑格尔这里意指“确定的存在”即我们可以确定变化的东西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在这里,“定在”这个概念出来了。而变易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有了“质”,可以有定性的分析。

66、从15-18世纪,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线索虽然没有中断,但总的说来,是形而上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从“收集材料”阶段向“整理材料”阶段过渡,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也比较明显的显现出来。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出现了辩证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比较系统、比较自然的阐述了世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使辩证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第一个代表,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康德之后,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到了顶点。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辩证的发展过程来加以研究,在近代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揭示 了概念的矛盾运动。他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认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同,是研究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看问题。总之,黑格尔对辩证法的一切基本特征都在作了自觉的系统的表述。所以,马克思说:“他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一般运动形式。”

67、《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68、从纯粹心理学角度审视“快乐”,柏拉图仅视“快乐”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快乐性质的考察得到了富有启发性的规定——“无限的”,即为自身要向“有限的”过渡的东西。“有限”需以质料实现自身。由“有限”和“无限”两者的统一而产生一切美的东西。“美”作为被产生的东西表现为对立面的混和体,此为必须假定“心灵”为第三者的原因。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绝对”即为“有限”与“无限”统一于一体。黑格尔对“共相”的进一步具体规定,表现为对“真无限”和“恶无限”的辩证论述。经验论和唯理论未能对有限与无限作出科学的论述。罗素置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SynthetischeUrteileapriori)于不顾,仍去思考“人类知识的范围与限度”。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归纳与演绎之争实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休谟问题”在更深层面的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消解了“自在之物”,从主、客体向度对有限与无限作出了科学的整合。

69、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人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

70、“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1820》。

71、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

72、黑格尔说:我们的思想不是符合于外界的事物,换言之,真理不是思想对外界的反映,而是事物符合于它自己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因此是事物符合于思想。他又说:真理乃是思想的内容与它自身的符合,如“朋友”这一概念,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朋友得到这一观念,而是因为朋友的存在,符合“朋友”那个概念。黑格尔认为:具体的东西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都死亡消失,而概念尚存,所以黑格尔说:“概念万岁”。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是永恒的、第一性的。……黑格尔认为事物自己符合本质或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这我们同意。问题是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是否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或根本性质,而不是人们主观附加的东西。(p241)

73、《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

74、在图宾根的最后3年,黑格尔集中精力专心学习神学。1793年秋,黑格尔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获得图宾根神学院的毕业证书。1793年10月,在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只身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游历。

75、艺术的目的,在于使理念得到自觉,是神圣的东西、精神的普遍真理实现出来。并且他还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重要的钥匙就是艺术。艺术可分做三个阶段:一为象征艺术……认为东方的艺术主要是象征艺术。其次为古典艺术……古希腊的雕刻就是古典艺术的代表。象征艺术是客观终于主观,古典艺术是主观和客观达到平衡。最后是浪漫艺术,这是用精神的工具来表现精神。例如,用诗、音乐、文字来表现精神,这是主观战胜客观,心优越于外界自然。内心世界、内心生活是浪漫艺术所表现的内容。(p100-101)

76、黑格尔在发掘古希腊哲学蕴义时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辩证法的创始者?黑格尔自称赫拉克利特的每一哲学命题都被纳入自己的逻辑体系中,他对芝诺和柏拉图作为辩证法的创始者有着确定性的论述。芝诺的出色之点是辩证法,“他是辩证法的创始者。”(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2页。)与巴门尼德不同,芝诺发现肯定变化则变化中包含着变化的否定,即变化不存在。纯粹思想构成概念自身的运动。芝诺的辩证法与康德的“理性矛盾”虽表现形态殊异,但其实质相同。康德认为我们只认识现象,外在世界的真实性毁于范畴;在芝诺看来,现象界本身就是虚无。觉醒于芝诺的理性概念在柏拉图那里有着较为具体的规定,尽管还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规定。

77、‌感性是最抽象的,而概念是具体的。感性的确定性指的是“这个”,个别。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实体即是个别,这个,也即事物的共相。

78、《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79、在《智者篇》中,柏拉图对作为抽象共相的“理念”有了较明确的意识。“动”与“静”、“自身同一”与“差别”、“有”与“非有”为纯粹“理念”的具体表现形态。认真实的东西为一种统一是为了规定“共相”。黑格尔认为柏拉图在此对“有”与“非有”有着出色的发挥。智者派的视域框限于“非有”,而柏拉图力求保存“有”与“非有”的区别。真实存在者“分有”“有”、“非有”。“分有”既不同于“有”,亦异于“非有”。柏拉图自己意识到比巴门尼德更进了一步,抽象的“理念”是和“理念”与其自身的统一相悖的。认感性的东西为本质或理念的东西为本质,不是仅视有形体的东西为实体就是仅视实体为纯理智的。这就从而把生成的世界与“理念”分开。因此,认“理念”仅为抽象的“共相”只是在重复智者派的思想。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80句一览)":/wenan/11567.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