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海德格尔代表作(6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6-15 阅读次数:

海德格尔代表作

1、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是什么呢?其实,当我们谈论神庙时,我们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只有在我们这里所走的道路上,世界之本质才得以显示出来。甚至这种显示也局限于抵制那种起初会把我们对世界之本质的洞察引人迷途的东西。

2、提要: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3、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1905年6月萨特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由外祖父代为抚养。19岁进入巴黎高师学习哲学,结识了西蒙娜·波伏娃。1933年,他得到机会前往德国进修,师从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影响下,萨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有趣的是,萨特不只是通过哲学论著的形式申述思想,还同时投身于文学创作,以期把自己的思想更感性地展现出来。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4、出自:〔俄国〕托尔斯泰·列:《最后的日记》

5、出自:〔俄国〕托尔斯泰·列:《安娜·卡列尼娜》

6、《理解海德格尔》是对海德格尔复杂艰涩的全集作品的全新解读。本书论述清晰,严谨地植根于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论证了其思想的严格统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海德格尔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是现象学的;“存在”意指事物在人类关切的世界中的意义显现;使这种可理知性得以可能的是人的实存论结构,即“开抛”或本有的“澄明之境”。

7、创造是为质料性的媒介(石头、色彩、语言,等等)注入解蔽的艺术家的此在活动,这一解蔽乃是向来已活动着的世界的展开状态。解蔽的注入以如此的方式进行,以至于那质料性的媒介除了解蔽以外不从属于任何东西(比如说,不从属于“实用性”)。实则,对于任何经验它的人而言,媒介变成了对解蔽的直接解蔽。(海德格尔代表作)。

8、海德格尔前期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很难懂,曾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甚至觉得是在胡诌。海德格尔后期的著作较推崇老子庄子,并趋向于认为诗歌更能表达存在的问题。

9、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10、Holzwege (1950) 《林中路》

11、海德格尔并没有宣称艺术作品第一次“建立”(setup)了世界并“生产”(setforth)了大地。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之中的大地与世界的解蔽的置入并不是大地与世界得到揭示的唯一的以及首要的途径。在开启帕埃斯图姆的世界以及就其所是的那样去揭示风土和人民这回事上,赫拉的圣所算不上第一个。早在神庙被建立的百年之前,商旅和农人就已在做这事了——那种揭示性的世界和大地间的争执一直以来就在给出形式与意义。

12、海德格尔列举了五个不同寻常的解蔽的事例:一个民族国家的构成、上帝的临近、为他人牺牲生命、作为揭露存在可被寻问的思想者的追问,以及,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的解蔽的置入(Sich-ins-Werk-Setzen)。以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这些情况中的任一个所揭示的都不仅仅是某个事物,还有该事物的意义的解蔽本身。海德格尔试图去领会艺术本身通过将解蔽“置入”艺术作品来揭示解蔽的独特方式。

13、《禁闭》的主人公来打地狱后,加尔森宣称为大英雄,艾斯黛尔表明忠于丈夫,伊奈丝称自己是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他们都在美化自己的人生,将在人间未能实现的事情说成自己做到了,或者避而不谈罪名,只是编造一个与之无关的、自己被冤枉的理由来开脱罪名;从而让他人相信,“我”就是天堂中的人物,事实上却是“自我虚假天堂”中的人物。

14、在神庙的矗立中发生着真理。这并不是说,在这里某种东西被正确地表现和描绘出来了,而是说,存在者整体被带入无蔽并保持于无蔽之中。保持原本就意味着守护。在凡·高的油画中发生着真理。这并不是说,在此画中某种现存之物被正确地临摹出来,而是说,在鞋具的器具存在的敞开中,存在者整体,亦即在冲突中的世界和大地,进人无蔽状态之中。(海德格尔代表作)。

15、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16、现在,虽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真理之本质有了较清晰的把握,因而对作品中起作用的东西该是比较清楚了。但是,眼下显然可见的作品之作品存在依然还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作品的最切近、最突出的现实性和作品中的物因素。甚至看来几乎是,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一个被创造的东西。要是有某某东西能把作品之为作品显突出来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作品的被创作存在。因为作品是被创作的,而创作需要一种它借以创造的媒介物,那种物因素也就进人了作品之中。这是无可争辩的。不过,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是:作品存在如何属于作品?对此问题的澄清要求弄清下面两点:

17、第一件艺术作品以“世界”和“大地”的形式让我们得见解蔽。一件艺术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某个事物或事物总体,而是事物总体获得其意义所凭借的整个意义领域。在帕埃斯图姆的那座庙宇不仅供女神赫拉居住(因而揭示了女神),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得以一窥赫拉的在场所昭示的希腊拓殖者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的世界——这一世界植根于此就好像它本来就在卢卡尼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之中似的。一件艺术作品,海德格尔认为,揭露了解蔽这一事件自身,这一事件被他称作世界和大地的发生,这里的“大地”不仅指自然和自然的事物,而且更宽泛地指向了在某个特定世界之内的全体事物。

18、第一件艺术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揭示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的根本的张力。海德格尔将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理解为某种“争执”(Streit或者polemos),这种争执在给定的世界与其大地之间、在一系列的人的可能性的自我扩张的迫切与诸可能性扎根在某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一事实之间发生。在这里,“争执”指的是解蔽这一事件,凭此解蔽,一个特定的世界被开启并得以保持。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乃是一个特定的争执,此争执揭示出一个特定的世界——例如,帕埃斯图姆的希腊拓殖者的世界。

19、然而这是怎么回事呢?真理作为这种无蔽是如何发生的呢?这里我们首先必须更清晰地说明这种无蔽究竟是什么。

20、倘若“在作品中真理起着作用”这一命题不该是一个纯粹的论断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再次予以追问。

21、虽然海德格尔确实讨论了绘画和诗歌等艺术作品,但他在文章中主要关注的是在社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筑:古希腊的阿波罗、雅典娜和赫拉神庙;班贝克大教堂。这些作品以一种特别生动、具体和直接的方式,揭示了社区成员对共享的理解。希腊的庙宇体现了神性、死亡、胜利和失败的意义;班贝格大教堂阐明了恩典与罪的含义。

22、介绍: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1728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家贫而中途辍学。1737年开始为《绅士杂志》撰写文章。以后自编周刊《漫步者》(1750~1752)。

23、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之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但是人和动物、植物和物,从来就不是作为恒定不变的对象,不是现成的和熟悉的,从而可以附带地把对神庙来说适宜的周遭表现出来,此神庙有朝一日也成为现身在场的东西。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一切,我们倒是更切近于所是的真相;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即我们要事先看到一切如何不同地转向我们。纯然为颠倒而颠倒,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24、产生与构形:参看“语言与家乡”,《从思的经验而来》。——作者边注

25、托马斯·希恩,美国哲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教授、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欧洲哲学及其与宗教问题的关系,尤其关注海德格尔和罗马天主教。主要作品有《海德格尔:人和思想家》(1981)、《埃德蒙·胡塞尔: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与海德格尔的交会》(1997)、《成为海德格尔》(2007)及《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2015)等。

26、此在(Dasein)通过各种途径揭示事物的意义(being)(i),有些途径稀松平常,有些则光怪陆离。两类解蔽方法的共通的结果则是被揭示的事物如其所是地被看:事物于其形式(form)中显现。

27、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决断,这作品是否根本上就不是物,而是那别的什么。

28、(1)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项尝试(1935/1937年)依照对“真理”这个名称的不当使用(表示被克制的澄明与被照亮者)来说是不充分的。参看《路标》第268页以下,“黑格尔与希腊人”一文;《面向思想的事情》,第77页注,“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艺术:在本有(Ereignis)中被使用的自行遮蔽之澄明的产生(Her-vor-bringen)——进入构形(Ge-bild)之庇护。——作者边注

29、介绍: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

30、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层次丰富、内容复杂的文章,几乎涉及了所有与艺术哲学和美学有关的东西——甚至更多。

31、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32、这种敞开领域发生于存在者中间。它展示了一个我们已经提到的本质特征。世界和大地属于敞开领域,但是世界并非直接就是与澄明相应的敞开领域,大地也不是与遮蔽相应的锁闭。毋宁说,世界是所有决断与之相顺应的基本指引的道路的澄明。但任何决断都是以某个没有掌握的、遮蔽的、迷乱的东西为基础的,否则它就决不是决断。大地并非直接就是锁闭,而是作为自行锁闭者而展开。按其自身各自的本质而言,世界与大地总是有争执的,是好争执的。唯有这样的世界和大地才能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之中。

33、解蔽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话题,在他对艺术作品的起源的反思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作为创造与保存,艺术乃是一种特殊与不寻常的此在活动:在揭示性的媒介当中对解蔽的解蔽。在艺术作品当中,就如在海德格尔本人的作品当中,一以贯之者乃是aletheia.

34、介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35、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本质出发,才能确定被创作存在如何属于作品和它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作品存在。作品的这种内在本质是什么呢?

36、只有在作品的这种宁静中,我们才能看到,什么在作品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认为在艺术作品中真理被设置入作品的看法始终还是一个先入为主式的断言。真理究竟怎样在作品之作品存在中发生呢?也即: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过程中,真理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什么是真理呢?

37、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38、我们关于真理之本质的知识是那样微乎其微,愚笨不堪。这已经由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所证明了,我们正是凭着这种漫不经心而肆意沉湎于对这个基本词语的使用。对于真理这个词,人们通常是指这个真理和那个真理,它意味着:某种真实的东西。这类东西据说是在某个命题中被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我们不光称一个命题是真的,我们也把一件东西叫做真的,譬如,与假金相区别的真金。在这里,“真的”(wahr)意指与真正的、实在的黄金一样多。而这里对于“实在之物”(dasWirk-liche)的谈论意指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实在之物”就是实际存在着的东西(dasinWahrheitSeiende),即在真理中的存在者。真实就是与实在相符;而实在就是处于真理之中。这一循环又闭合了。

39、按照通常的想法,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的,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从何而来成其为艺术家的呢?通过作品;因为一件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惟有作品才使艺术家以一位艺术大师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

40、在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期间,海德格尔得以亲聆卡尔·布莱格教授的教诲,并开始阅读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于10年前写的《逻辑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被布伦塔诺唤起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回答,此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胡塞尔的早期著作《算术哲学》使他对数有了全新的看法。

41、一个世界的建立需要作品存在。倘在此种规定的视界内来思考,那么,在作品中哪些本质是人们一向称为作品材料的东西?器具由有用性和适用性所决定,它选取适用的质料并由这种质料组成。石头被用来制作器具,比如制作一把石斧。石头于是消失在有用性中。质料愈是优良愈是适宜,它也就愈无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而与此相反,神庙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色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色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

42、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43、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44、何谓区别于制造和被制造存在的被创作存在和创作?

45、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根据律》

46、艺术作品让我们直接地、经验地在其全部的光辉中得见向来活动着的(alreadyoperative)人的历史在自然之中的根植与自然向人的历史之中涌现的相互作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艺术通过将世界和大地的揭示性的争执“置入”特定的艺术作品之中而将其固定下来(zumStehenbringen),如此,在这一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解蔽在美之中“大放异彩”。

47、但是,并不是我们把存在者之无蔽设为前提,而是存在者之无蔽(即存在)把我们置入这样一种本质之中,以至于我们在我们的表象中总是被投人无蔽之中并与这种无蔽亦步亦趋。不仅知识自身所指向的东西必须已经以某种方式是无蔽的,而且这一“指向某物”(Sichrichtennachetwas)的活动发生于其中的整个领域,以及那种使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公开化的东西,也必须作为整体发生于无蔽之中。①倘若不是存在者之无蔽已经把我们置入一种光亮领域,而一切存在者在这种光亮中站立起来,又从这种光亮那里撤回自身,那么,我们凭我们所有正确的观念,就可能一事无成,我们甚至也不能先行假定,我们所指向的东西已经显而易见了。

48、海德格尔指出,希腊庙宇不再像过去那样“工作”——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没有分享对存在的理解,就它们的意义而言。古希腊艺术品,如慕尼黑的埃伊纳雕像,已经从它们的世界中“撤退”了,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体验它们,而不是作为揭露真相的人。

49、何谓“在真理之中”呢?真理是真实之本质。我们说“本质”,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本质通常被看作是真实的万物所共同拥有的特征。本质出现在类概念和普遍概念中,类概念和普遍概念表象出一个对杂多同样有效的“一”(dasEine)。但是,这种同样有效的本质(在essetia意义上的本质性)却不过是非本质性的本质。那么,某物的本质性的本质何在?大概它只在于真理中的存在者的所是之中。一件东西的真正本质由它的真实存在所决定,由每个存在者的真理所决定。可是,我们现在要寻找的并不是本质的真理,而是真理的本质。这因此表现为一种荒谬的纠缠。这种纠缠仅只是一种奇怪现象吗?甚或,它只是概念游戏的空洞的诡辩?或者——竟是一个深渊么?

50、那么,作品之作品存在何在呢?在对刚才十分粗略地揭示出来的东西的不断展望中,我们首先对作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较为明晰了。这里,我们是从早就为人们所熟悉了的作品存在的表面特征出发的,亦即是从作品存在的物因素出发的,而我们通常对付作品的态度就是以物因素为立足点的。

51、         鲜圣李茂鸣 郭毅 林孟春 

52、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53、我们相信我们在存在者的切近的周围中是游刃有余的。存在者是熟悉的、可靠的、亲切的。但具有拒绝和伪装双重形式的持久的遮蔽仍然穿过澄明、亲切根本上并不亲切,而倒是阴森的(un-geheuer)。真理的本质,亦即无蔽,由一种否定而得到彻底贯彻。但这种否定并非匮乏和缺憾,仿佛真理是摆脱了所有遮蔽之物的纯粹无蔽似的,倘若果真能如此,那么真理就不再是真理本身了。这种以双重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质。真理在本质上即是非真理(Un-wahrheit)。为了以一种也许令人吃惊的尖刻来说明,我们可以说,这种以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澄明的无蔽。相反,真理的本质就是非真理。但此命题却不能说成:真理根本上是谬误。同样地,这个命题也没有认为“真理从来不是它自身,辩证地看,真理也总是其对立面”。

54、介绍: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55、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导论》

56、于是,我们现在必须更彻底地发问:一种与诸如某个作品之类的东西的牵连(einZug),如何处于真理之本质中?为了能成为真理,能够被设置入作品中的真理,或者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必须被设置入作品中的真理,到底具有何种本质?但我们曾把“真理之设置入作品”规定为艺术的本质。因此,最终提出的问题就是:

57、在他的文章中,海德格尔主要涉及了两件艺术作品:梵高在1886-1887年于巴黎绘制的、现今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油画《农鞋》,以及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意大利帕埃斯图姆(卢卡尼亚)的多立克风格的波塞冬神庙(赫拉II)。我们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帕埃斯图姆的庙宇上,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在艺术作品当中什么被揭示了?以及,它是如何被揭示的?

58、   无论怎样做出决断,关于艺术作品之本源的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可是,因为艺术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所以,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就本质。但什么以及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59、一件建筑作品不描摹什么,比如一座希腊神庙。它单朴地置身于巨岩满布的岩谷中。这个建筑作品包含着神的形象,并在这种隐蔽状态中,通过敞开的圆柱式门厅让神的形象进入神圣的领域。贯通这座神庙,神在神庙中在场。神的这种现身在场是在自身中对一个神圣领域的扩展和勾勒。但神庙及其领域却并非飘浮于不确定性中。正是神庙作品才嵌合那些道路和关联的统一体,同时使这个统一体聚集于自身周围;在这些道路和关联中,诞生和死亡,灾祸和福祉,胜利和耻辱,忍耐和堕落——从人类存在那里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这些敞开的关联所作用的范围,正是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出自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这个民族才回归到它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石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逼迫的承受的幽秘。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承受着席卷而来的猛烈风暴,因此才证明了风暴本身的强力。岩石的璀璨光芒看来只是太阳的恩赐,然而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晚的幽暗显露出来。神庙的坚固的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可睹了。作品的坚固性遥遥面对海潮的波涛起伏,由于它的泰然宁静才显出了海潮的凶猛。树木和草地,兀鹰和公牛,蛇和蟋蟀才进入它们突出鲜明的形象中,从而显示为它们所是的东西。希腊人很早就把这种露面、涌现本身和整体叫做Φυσιζ。①Φυσιζ同时也照亮了人在其上和其中赖以筑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Erde)。在这里,大地一词所说的,既与关于堆积在那里的质料体的观念相去甚远,也与关于一个行星的宇宙观念格格不入。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起来的涌现。在涌现者中,大地现身为庇护者(desBergende)。

60、《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61、更加可怕的是,虽然他们都已经变为了地狱的鬼魂,却仍然不愿直视自己,而是努力地隐藏真相,以此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也正是因为这种荒诞的行为,使得他们在地狱中备受煎熬!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海德格尔代表作(62句一览)":/wenan/1221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