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名言经典语录(90句一览)
孔子名言经典语录
1、(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2、孔子语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自我完善。
4、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孔子名言经典语录)。
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7、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8、孔子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提倡“仁”。《论语》中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说出了整个《论语》的大纲,是《论语》精髓!而《论语》则被称为“所以教人学为君子者也!”现在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在座的诸位,虽然说是同学,但有的人志向不同,如有人想成为哲学家,还有人要成为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他们只可称为“朋”,不可称为“友”,只有那些既是同师教,又有相同志向的人才可称为朋友!有朋自远方来啊!在孔子时代,他的弟子从四面八方来探望他,让他感到“不亦乐乎!”那才是真正快乐啊!你想呀,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交通工具那么多,速度那么快。而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孔子的学生也纷纷来探望老师,说明那位老师的.人格光辉,学问是多么的高啊!而孔子就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被人们所尊崇,因此他非常快乐,那是心里的喜悦啊!“说”与“乐”有着不同的意思,要不怎么样会有两个读音呢!“说”是自己内心的喜悦,没有流露出来的喜悦。“乐”是是把喜悦流露出来啊!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保持自得其乐。
10、《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
1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孔子语录: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7、《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1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翻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两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0、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21、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出处)《列子·仲尼第四》(译文)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23、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4、翻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5、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26、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29、(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30、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31、(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32、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33、翻译: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34、孔子曰:打架用砖乎,照脸乎,不宜乱乎,既然乎,岂可一人独乎,有朋一齐乎,不亦乐乎,乎不着再乎,乎着往死里乎,乎死拉倒也!
3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3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40、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1、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42、(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4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4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6、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47、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50、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5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应该感恩先贤的大智慧,教诲我们如何为仁,如何为孝,如何为人子女。
52、·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有毛病不改,他这一生也就改不了了。
53、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54、翻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两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5、翻译: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56、《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5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58、(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59、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6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61、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62、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63、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6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5、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6、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67、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68、“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6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70、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一去不复返!日日夜夜没有停止过。
72、10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7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7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5、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6、10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7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9、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0、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1、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82、·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3、然而如今对于“孝”,我们又有几个能完全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呢?
8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让工具好使。
86、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87、孔子语录: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8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孔子名言经典语录(90句一览)":/wenan/4611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赞美老师的幽默句子(45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