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述战争的成语(34句一览)
1
描述战争的成语1、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2、刘邦笑着说:“你只知其不知其二。论计谋,我不如张良;论行政,我不如萧何;论打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才,我能得到天下,就是因为重用他们。”
3、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4、这个成语看起来有点像类似《狂蟒之灾》一样的怪兽恐怖片。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这个不是爬行的蛇,而念蛇(yí)。当然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误读错误,但其原意很可能真的和爬行那个蛇有关。
5、兵慌马乱:形容**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6、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7、(出处):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8、炮火连天 (pàohuǒliántiān)
9、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来解决冲突。
10、事后,刘邦既气愤又不甘,他对张良说:“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拿出来赏给他们。”
11、(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12、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13、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未知其二……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14、(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15、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16、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17、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18、今天,晚君精选了其中的30个成语,带你看看背后的故事。
19、但是萧何非常欣赏韩信的才华,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向刘邦推荐,却没有引起重视。
20、韩信任大将军后,刘邦经常找他,一起分析天下大事。
21、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许诺厚赏鲸布和彭越,并封韩信为齐王。
22、(成语出处)语出《草庐经略》·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
23、萧何得知韩信走了,急得直跺脚,来不及告知刘邦,就去追韩信,最终为刘邦留住了他。
24、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25、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26、(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27、(例句):两军短兵相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28、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29、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0、A项:正确。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31、(拼音):huò jié bīng lián
32、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
33、(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描述战争的成语(34句一览)":/wenan/4990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关于感恩名言名句大全(33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