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辜鸿铭一生只服两个人(81句一览)
辜鸿铭一生只服两个人
1、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辜鸿铭一生只服两个人)。
2、1943年,王宠惠随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开罗会议。会上,王宠惠与英国方面激烈辩论、据理力争,要求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所有中国领土。最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了“满洲、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
3、辜鸿铭一生支持着中国文化,他利用自己会多门语言的优势,翻译了许多中国著作,并将它们推出海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他在海外十分有名,多位知名作家都与他有来往,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4、当技术让效率提高一倍时,人的欲望也往往也会随之增长,人们希望效率能再提高三倍。过去,我们往往会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写信,然后把信纸折成喜欢的形状,贴上邮票,用胶水儿或者饭粒封上封口,然后想象这些信件送到想念的人手里的情景。而现在,当Email让我们可以在三秒钟内将信件送至他人手上时,我们开始想每天至少要回复20封电子邮件才算正常。(分析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增长。)
5、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6、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辜鸿铭(辜鸿铭一生只服两个人)。
7、钟兆云钟情清末民初真正的“国际巨星”辜鸿铭由来已久,而立之年就以七年磨一剑之功,出版过三卷本160万字的历史小说《奇人辜鸿铭》。这次以洋洋80万言为辜鸿铭立传。此书不说是字字珠玑,也称得上是行行精彩,精彩中却不留雕琢的痕迹,让读者处处觉得真切。
8、规则从来不是为了束缚一个人,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自由。(一语道破规则对于自由的意义。)
9、1867年,布朗先生决定带着年仅十岁的辜鸿铭返回当时最强大的英国,在动身前,父亲辜紫云带着辜鸿铭去祠堂祭拜祖先,并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也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10、两年后,辜鸿铭听说沈曾植前来拜会张之洞,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作什么?”
11、教学方法很简单——背诵。布朗先生要求辜鸿铭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他总是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和他一同背诵。辜鸿铭很想知道《浮士德》讲的是什么,而布朗先生则说:“等你倒背如流的时候我再讲给你听。”
12、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13、美国有“小斗牛士”之称的著名政论家波博·埃文斯特地致函辜鸿铭,说:“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你文中所写的每一个字,并相信这样做是值得的。最终,我在许多深具兴趣的问题上站在了中国人一边。”
14、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15、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16、胡适初至北大任教时,辜鸿铭根本没把这位二十七八岁的留美博士放在眼里。他批评胡适讲的是美国中下层的英语。与高雅不沾边。胡适开哲学课,更让他笑掉大牙,他指出,欧洲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不会拉丁文,又不懂德文,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他讽刺胡适道:
17、“现在的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字教授,用词作文都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把“良”改回去退而从“娼”吗?”
18、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9、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20、孙中山曾说:“中国精通英文的,只有三个半。其一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还有半个他不肯说,据众多学者推测,另外半个应该是王宠惠。
21、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22、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23、1911年,张謇、唐绍仪来劝辜鸿铭辅佐袁世凯,辜不仅拒绝,而且奚落两人:“鄙人命不犹人,诚当见弃。然则汝两人者,一为土芥尚书,一为犬马状元乎?”好在唐绍仪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对此并不介意。辜去世后,唐还曾向国民政府为他申请国葬。
24、《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25、曾有两位美国女子驳斥辜鸿铭说:“女子倦时又何尝不可将男子作为手靠?男子既可多妾多手靠,女子何以不可多夫?”辜鸿铭从容审辩,这便是众所周知的茶壶茶杯之说。
26、在北大当教授,辜鸿铭授课时全在嬉笑怒骂,但他的嬉笑怒骂全是学问。辜氏的课上座率极高,并不逊色于胡适多少。以怪论耸人听闻,以嘲骂语惊四座,以诡辩独擅胜场。要领会他的幽默讽刺,必须有点悟性。
27、(16)历史上的今天《陈友仁》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705/266html.
28、辜鸿铭是在南洋大臣张之洞的总督府中担任幕僚,帮助张之洞整理南洋事物。张之洞在整备新军、兴办实业方面,这些都有辜鸿铭的影子。辜鸿铭学贯中西,并且在西方待过,因此对西方很了解,他将西方的一些治国理念带到了中国。
29、我坚信,改革开放的火炬在我们的手中会一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指引着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坚信未来。)
30、欢迎投送稿件,采用发表即回赠《人民领袖刘少奇》纪念册一份,另备微薄稿酬感谢支持!
31、吉田贞子在陪伴了辜鸿铭18年之后,因病去世,她给辜鸿铭留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失去了“安眠药”的辜鸿铭哀伤不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思念之中。他特地在上海的万国公墓为她选了一块墓地并亲手立碑纪念,上书五个大字:日本之孝女,把这五个字作为他给这位爱妾一生的评价,并为贞子深情地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这首悼亡诗这样写道:
32、辜鸿铭还是一位混血儿,他的父亲辜紫云是福建人,祖辈由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马来半岛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
33、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我来是为了王的下葬。把这句话中的“王”换成“中国传统文化”,正恰如其分的形容了辜鸿铭的悲哀。
34、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作文《一个有思想的俗人》有一段话可谓一针见血。
35、辜鸿铭出生于南洋的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父亲辜紫云会讲闽南话、英语和马来语。因此,辜鸿铭幼年时即展现出杰出的语言能力。
36、辜鸿铭极为推崇中国女人的小脚,他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有一双“特别神奇美妙的金莲”。然而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他又纳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为妾。
37、辜鸿铭在北大讲英国诗,旁征博引,海阔天空,怪论叠出,比如他把英文诗分为三大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在列举诗人的作品时,他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翻开诗集一对照,竟一句也不差,记忆力之惊人让所有学生,包括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折服。据女作家凌叔华回忆,辜鸿铭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移地背出上千行的弥尔顿《失乐园》。辜鸿铭给学生布置的英文练习也与众不同,他要学生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他能用中文回答英文问题,用英文回答中文问题,常常还插入拉丁文、法文、德文,学识之渊博,常常令问者瞠目结舌。所以,他的课极为叫座,课堂里总是挤得满满的。
38、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合葬于越秀山麓|图片来源:历史趣闻
39、在蔡元培的教育经历中,任过唐绍仪内阁的教育部长,任过北洋政府的北大校长,他任北大校长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句话至今给人警醒,令人振聋发聩。
40、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41、投稿邮箱:1239995888@qq.com
42、牛奶何必特仑苏,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也不应只看到错误本身去惩罚,苛刻地要求他怎样做到完美,而应看到在发现错误后学到的经验。基因在复制时产生了变异,这才有了进化;一个制度只有在产生错误时,才能引起当权者的注意,这才有了变革;一个人只有在产生错误时,才能完善自我,这才有了进步;科学家在错误时才能发现新的规律,这才有了创新。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不应一味地去惩罚,共同分析错误,说不定新的发现就隐藏其中,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能成为特仑苏的牛奶,可以成为比特仑苏更好的牛奶。(要积累经验,成为比特仑苏更好的牛奶,生动而睿智。)
43、(18)《揭秘外交家王宠惠如何在开罗宣言上为中国赢得尊严》http://www.lishiquwen.com/news/324html.
44、关于这段历史,蔡元培曾经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回忆说:“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会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预备下暴力的种子。”然而,蔡元培毕竟是旧学深厚、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有革命之心,也有冷静的理智,所以,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45、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据说先祖在福建误杀了人,下南洋避祸,后来做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是葡萄牙人,能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的语言天赋的确得益于他的家庭构成。
46、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47、一次,辜鸿铭在宴席上大放厥词:“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有客问他此二人是谁,他回答道:“是严复和林纾(shū)。”严、林二人均在席,严复涵养好,对辜鸿铭的挑衅置若罔闻,林纾则是个暴脾气,当即质问辜氏何出此言。辜鸿铭振振有词,拍桌叫道:
48、辜紫云供职于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橡胶园主布朗先生没有孩子,十分喜欢聪慧的辜鸿铭,便将其收为义子,并在返回英国的时候带走了年仅11岁的辜鸿铭。
49、1922年,年轻的胡适从太平洋回到中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好生意气风发时,辜鸿铭却批评他所持乃美国中下层的英语,并言:“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不懂德文,又不会拉丁文,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
50、儿子辜守庸,日本夫人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长子辜能以解放后到台湾卖文为生。1957年,辜鸿铭百岁冥诞时,辜能以组织力量出版辜鸿铭的著作。次子辜营商解放后留在北京。
51、“我之留辫不剪,纯属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体现。”
52、因为推崇辜鸿铭,欧美国家的报刊一而再、再而三地刊登辜鸿铭的文章,尽管它们不少是讽刺詈骂这些列强国家的。如说英格兰人傲慢,苏格兰、德国人自私,美国人粗俗,俄国人残暴,辜鸿铭一张利嘴,几乎骂遍所有西方人。1920年的美国《纽约时报》星期杂志,刊有辜鸿铭的论文《TheUncivilizationUnitedStates》(《没有文化的美国》),中间插入辜鸿铭身着前清顶戴、朝服后拖一根大辫子的漫画像。辜鸿铭在批评美国文学时,毫不客气地说美国除了爱伦·坡的诗外,没有一首好诗。生平痛骂西人而反以此见重于西人,辜鸿铭算是一个独特的样板。
53、温馨提示: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致敬原创,崇尚分享。如您不希望文章被转载请致电0799-78911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54、此外,他还喜欢小脚女人和女人的小脚,主张纳妾,赞成一夫多妻制。他曾在一次与人辩论婚姻制度时说:现在我们这个桌子上,一个茶壶带四个杯子,用着很方便。如果你用一个茶杯带四个茶壶,就不像话了。
55、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56、 ●辜鸿铭虽然留着辫子,但是对于掌权者却并无谄媚之意。当年慈禧过生日时,辜鸿铭曾当即作诗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后来袁世凯当政,遭到辜鸿铭骂得最狠,他曾骂道:“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由于袁世凯出身行伍,便很喜欢说自己没学问却很实干,曾向德国公使吹嘘道:“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辜鸿铭听了不假思索地开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辜鸿铭并非一味地狂傲,也并非一味地骂人,他的心中其实有自己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时期,辜鸿铭的同事胡适、学生罗家伦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因为二者提倡白话文,辜鸿铭简直气得不行,而且胡适还 ----张笑恒《民国先生:尊贵的中国人》
57、第三个价值我看是那无所不在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辜氏急智。下面这段还不算是最典型的:
58、其实幸福,本来与科技的高效没有必然的联系。还记得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那爆棚的幸福的底色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欲望,而是精神、情趣、思想……(幸福与科技无关。引用《从前慢》印证。)
59、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60、既然是林语堂《苏东坡传》式的文学传记,书中人的话不少也就是作者的话,或者说是作者尽量模仿传主去说的话了。但《辜鸿铭全传》里辜鸿铭的话,我看不出是钟兆云的话,那话里有独特的辜式才情、智慧、狡黠和颠狂,只要有别的一个人能够把它模仿得出来,那就丧失了它的原创性和唯一性。所以我想象出钟兆云一定是读过上千万字的素材,访问过无数相关的人员,才能从史料中筛选出这些精华,才让我听到了当时人物原汁原味的“录音”,而不是作者的鹦鹉学舌。下面不妨让我们来听听一段这样的“录音”:
61、四十年后,林语堂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的著作已列为哥廷根等大学哲学系学生的必读书了。
62、辛亥革命后,剪辨易服被大力推广,但辜鸿铭却依留辫子、穿旧服,成为北平的一大风景。
63、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64、因为当时在西方思想和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激烈碰撞的时候,辜鸿铭作为西方留学回来的人才,在西方文学领域做出很大成就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威望。就像现在的明星效应一样,人们总是在潜意识里会认定在某个领域地位极高的人是对的。
65、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d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由个人过渡到民族、国家,自信造就勇气。)
66、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67、(4) 《怪人辜鸿铭:骂没有辫子是畜生自己却率先剪掉》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7/4230html.
68、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的父亲是华侨,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是四洋,即“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但他一生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和坚守,甚至因此经常与洋人较劲,却能够得到洋人的认同和尊重。
69、也可以说,蔡元培是民国最有名的校长,他一生曾经多次辞职,有明文记载的,他一生辞职达24次。1919年6月,这个北大校长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又一次宣布辞职,并且非常不客气对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说:“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有点儿新思想的人,提倡点儿新的学理,发布点儿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现在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70、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71、大清帝国还未倒台时,一次,外务部举行联欢会,有地方官员给李鸿章行礼,李鸿章极为傲慢,视而不见。辜鸿铭看不过去,走上前去讽刺李鸿章,“一直听说中堂大人身体欠安,原来患的是眼疾啊!”
72、辜鸿铭喜妇人小脚。康有为送他一副“知足常乐”横幅,辜鸿铭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73、他曾任英文《京报》总编辑,孙中山外事顾问、英文秘书,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职务。后期积极参加抗战活动,不肯与汪伪政府同流合污,1944年病逝于上海。
74、(6) 《辜鸿铭——爱国者,学者》https://wenku.baidu.com/view/118d7522bd64783e09122b3f.html.
75、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76、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77、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78、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79、时在张之洞幕中的辜鸿铭对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竟未闻‘爱民歌’的。”
80、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假疫苗、毒奶粉事件,嘀嘀司机杀人事件,学术造假事件,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人们沉浸在改革开放成就中的喜悦的脸庞上不免多了几分凝重。这些事件重要的不仅是如何定罪更是反思,为什么在物质文明蒸蒸日上的今天,国人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意识却逐渐沦丧?为什么自由的氛围增长了国人的权利意识,却没有筑牢义务意识?我们又是否需要另一场文明革命?(种种不和谐事件,令人反思自由。)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辜鸿铭一生只服两个人(81句一览)":/wenan/51294.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适合做座右铭的励志句子(37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