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83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9-13 阅读次数: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孔子就作了"不耻下问"的回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就今天而言,我们仍需坚持"不耻下问",这是积极有益的求学态度!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全民教育的方针,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4、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6、  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9、那么,了不起的先贤孔子,一代教育大家,究竟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11、首先就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作为一个老师,对此有深深的感触,要做到这个真的是不容易,我们现在的班额是四十人,你要知道,四十个人要进行因材施教的难度有多大?而且,老师不是一带就六年的,小学六年可能换学生,那么,你就适应新的学生,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很多老师的感触就是想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精力不够啊,时间不够啊。

12、    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

13、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1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1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

16、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7、孔子看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一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为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偏重于人的个性差异。

18、    这一观点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受教育,才不会倒退;人的生活环境也应受到重视

19、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0、于是,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大培养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21、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22、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2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24、(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5、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6、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27、(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28、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9、还有一个就是有教无类。就是没等级差别的爱学生。这个,臣妾真的做不到啊!虽然也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你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些人在下面起哄,就有一些人在下面说话,你能爱他们吗?你会笑容可掬地说你别说了吗?就算你这样说,他们会听吗?不听,你怎么办?出去站着?不行的!体罚学生!那怎么办?只好交给班主任处理了!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3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32、在这三千多学生中,有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谓之"七十二贤人",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四配""十哲"。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34、孔子指出,学生若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所读书本的意义;若无法合理有效的用上所学,就会感到所学无用,甚至感到一片茫然;若陷入空想之中,不再认真学习与钻研,最终是纸上建塔,一无所得。

35、实际上,孔子强调的就是"理论最终要联系实际。"我们今天的学习教育,不正是传承了这一优良的学风吗?

36、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7、这些弟子后来不仅成了国之栋梁,也进一步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先贤孔子,的确无愧于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他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实至名归!

3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9、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40、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41、(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42、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43、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44、(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45、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46、总之,站在教育领域的角度,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度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不能否定儒家思想中先进性的一面,同时也要克服儒家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开创更适合孩子发展和成长的教育模式。

4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49、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启发并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50、孔子这样的讲学方式,这样的深情爱护学生,迎得了崇高的声誉,他的学生有三千之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51、平民学校也是由他建立的。

52、答案: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5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5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55、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56、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57、(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58、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5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60、二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孔子有名的教学方式,来自于一个经典:卫国大夫孔圉很好学,又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弘扬他的这一精神,就赐予封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封号,就很不理解地去问孔子。

61、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并没有否定"礼治","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6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63、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需要更多方位的复合人才,专业人才。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极为重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劣和兴趣,积极鼓励发展其特殊才能,这对当今中国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4、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髓与核心非“礼”莫属,三代文化有因有革,有损有益,但都以“礼”作为基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3)孔子指出历史的基底是“礼”的传统,虽然世事变化不已,但以“礼”为基础的文化精神是变中之不变,因而立足于礼,可以前察往古,后知百世。

6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66、问题二:何为儒家学派?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学说?

67、“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68、  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69、  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70、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71、(答案)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涵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72、可以说,孔子一生是在大不幸中度过的,他的坎坷遭遇让人潸然泪下。然,孔子仍达观地直面现实,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教育事业,为教育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从而走上一条光辉的教育大道,成为古代最早最杰出的教育家,得以步入神坛,被后世称之为"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73、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孔子提出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治性情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礼、诗、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74、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75、东汉以后因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对作为官方哲学的儒学提出了挑战.

76、(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77、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

78、这在《论语》中有专门记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9、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80、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81、(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83句一览)":/wenan/60138.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