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晚年陈独秀(43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9-22 阅读次数:

晚年陈独秀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最重要的创始人。

2、        可见,我们d在正视历史方面,正在彰显理性。毕竟,综观陈独秀一生,他数次坐牢,都没有变节。当年章士钊先生为其辩护,他还曾在庭上大声自辩,坚称其革命立场,这就是历史事实。他终究还是一位讲气节的人,令人尊敬。 

3、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人会变得越来越念旧。由于战争的原因,陈独秀与旧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因此邓仲纯的邀请也就显得愈发可贵。为了不辜负好友的一片美意,陈独秀也会来到江津。

4、        毕竟,陈独秀曾是北大教授,他的人事关系,按现在的说法,似乎一直挂在北大,直到其入狱。陈独秀曾有书信致当年的同事、也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催问汇款之事。

5、陈独秀一生东奔西走,反满清、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老子d”、反法西斯……八次被通缉,四次坐监牢。1937年最后一次获释时已是一身疾病、心上有“无数伤痕”的老人。

6、但是,这预付的2万元稿酬,不知作何了结。单从陈独秀致台静农先生书信之中可以看出,这笔钱他可能是设法还清了,比如:“此书迟迟不能付印,其症结究何在耶?若教育部有意不令吾书出版,只有设法退还稿费,另谋印行耳!”又有“倘陈馆长真拟刻弟书而又筹款不得,不妨将续寄之稿费五千元全部分或一部分收回应用,最近寄来之三千元,弟尚未付收据,收回手续尤为简单也,可否以此意告之陈馆长,请兄酌之。”以陈独秀的个性,他即使贫困,也是坚持以稿抵酬的,十分讲诚信,“不至骗钱也”。因此,有人推测,晚年陈独秀,临死之时更加潦倒,估计同还这笔钱有关。这一点,我信。

7、    1937年时,“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城,陈独秀所住的监狱牢房被日军炸弹击中,房屋倒塌,幸好他及时躲到桌子下面才幸免于难。

8、分别多年的老朋友包惠僧专程来到鹤山坪。陈独秀心情大好,忙叫夫人到乡场沽酒割肉。两人临风把盏,相叙甚欢。

9、陈独秀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4月5日。陈独秀对杨鹏升多年的资助“内心极度不安,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信封的背后,留有杨先生的字迹:“此为陈独秀先生最后之函,先生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江津,四月五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这位杨先生,后曾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参议,1949年曾随邓锡侯、王缵绪等国民d将领起义,解放后供职重庆西南美专,任国画、雕刻教授。然而,1954年,杨鹏升先生以“残余历史反革命”罪名被捕,被判有期徒刑20年,1968年病逝狱中。一位极富同情心的人,却没有好的下场。甚为痛之。

10、被释放之后陈独秀带着潘兰珍来到了重庆,他们准备在重庆好好过日子。后来,陈独秀的家人也搬到了重庆和他们住在一起,当时全家的花销都来自潘兰珍,潘兰珍也要照顾这一家人,非常的辛苦。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是潘兰珍一句怨言都没有,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很好了。

11、她很喜欢陈独秀,虽然两人的年纪差距很大,但年龄并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了。所以在一个冬天,潘兰珍向陈独秀说出了自己的爱意。他们两人在1930年的时候结为了夫妻,从此就生活在一起。当时的潘兰珍还不知道他是陈独秀,只以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孤苦老人。

12、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13、        台静农先生,当时正在国立编译馆任职,他是陈独秀先生的学生辈,也算是忘年之交了。《小学识字课本》的出版印刷事宜,有不少是经台静农先生转手的。台静农先生后来亦有《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一文,以纪念陈独秀。 

14、        当然,陈独秀的坚持也有依据。陈独秀只好厚着脸皮,给国立编译馆副馆长陈可忠先生写信,托其油印50份,以分送学者和文化机构。可惜的是,陈独秀连油印本也未见到就死了。

15、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16、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d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d。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三大)、中央总书记(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7、龚灿滨道:“做粮油生意的刘建初盖新房时,陈独秀应请为其写了一个“仁寿修居”的楷书横匾。刘建初奉上的润笔费是每字二百元。

18、年版《中国共产d历史》又改为“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004年4月30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改为“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19、    据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对陈独秀的《小学识字课本》一书,还是有兴趣的,他曾前后两次批示,预支两万元稿费给陈独秀。比如,1940年5 月13日,国立编译馆副馆长陈可忠先生曾请示陈立夫,陈立夫大笔一挥:“前稿已否交来?照发。”

20、陈独秀此事已经心死了,表达现在的延安已经不需要他了,还好有周恩来和毛泽东关心他,至于钱,他也明白上级此时经费也很紧张,1000元在当时不少。

21、坦荡磊落,是人性的光辉,是灵魂的高贵,而在铁血的政治斗争中,莫非它注定成为d的领导人置自己于灭顶之地的阿喀硫斯之踵?

22、带着各种猜想,潘兰珍将女儿安顿好后急忙赶回家,看看丈夫是否还在家中。结果,当她回到家中一看傻眼了,家里一片狼藉,被人翻得杂乱不堪,而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头也早已不知去向。莫非睡在自己枕边多年的老头真的就是陈独秀?

23、        出狱之后的陈独秀,辗转颠簸,经武汉、重庆,最后于1938年8月落脚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鹤山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24、     得知陈独秀居住武汉,一时间各路人物纷纷上门拜访,国民d的特务也是遍布周围监视他的动向,树大招风也不过如此。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竭力拉拢他为国民d服务,先后派出胡宗南、戴笠、周佛海甚至张国焘登门游说,皆遭到陈独秀的痛骂和拒绝。

25、    另有一位叫任卓宣的人,别名叶青,其原为共产d员,1928年被捕后叛变,后担任过国民d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此人也曾给陈独秀寄去200元大洋,陈独秀一看汇款人姓名,立即叫邮差按地址退回。也就是说,陈独秀尽管堕入社会底层,却依然保持原则和气节,这种馈赠,他是受不了的。

26、  这就是说,他本人并不希望“回d”,不过中共方面的人希望他“回d”,而且向罗汊暗示了。   试看罗汉有名的“公开信”对此问題是怎样说的。罗汉是京沪战争爆发后于八月间来南京的。那时陈独秀尚未出狱,罗汉也未去狱中探望陈独秀。他直接去付厚岗八路军办公处找叶剑英。罗汉是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d代表”(或说政治部主任),叶剑英当时似是第四军参谋长,二人本来很熟。罗汉去找八路军有二个目的:第要求中共设法让国民d释放政治犯,包含陈独秀及其他的托派政治犯在内;第二重提1932年旧事,即中国托派组织曾正式向中共中央建议:双方合作,共同抗日。当时中共不理这个建议,但现在中共同国民d合作抗日了,罗汊也以个人身份重提这个建议,即托派愿与中共合作,共同抗日。……八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出狱,至三十日一个星期中罗汉也未看见陈独秀。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知道陈独秀住在甚么地方。我八月二十九日日夜都在陈独秀寓所,没有遇见罗汉,别人也没有谈起罗汉。(郑超麟《怀旧集》,东方出版社,1993)

27、“江津独秀画中游,翠峨碧波客不休。”江津隶属于重庆市,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28、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把现实与陈独秀的预言相对照,不能不惊叹他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29、        其实,陈独秀与杨鹏升原先并不十分熟悉。陈独秀名满天下之时,杨鹏升刚入北大读书。杨先生,按现在的说法,最多是陈独秀的“粉丝”而已。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时,杨鹏升正在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并参加“二八”淞沪抗战。

30、    陈独秀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4月5日。陈独秀对杨鹏升多年的资助“内心极度不安,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信封的背后,留有杨先生的字迹:“此为陈独秀先生最后之函,先生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江津,四月五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

31、一遍遍,我徜徉在这冷清安静的院落里,沉思,怀想。

32、此前,有人曾诚邀陈独秀当劳动部长,有人劝他再组织一个共产d,也有人想请他寓美写自传,都遭到一一拒绝。还有人想拉他当议员,独秀先生怒发冲冠,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

33、     同样都是孤苦伶仃的流落人,相处起来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老先生对潘兰珍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常以人生哲理开导她,甚至教她读书习字,而潘兰珍也被老先生的学问和儒雅所折服,时常帮助老先生收拾字画,洗洗衣服,做些家务事。

34、     就在潘兰珍求助无门,不知所措之际,一个陌生人找到了她,并告知了陈独秀的下落和情况。原来,陈独秀被押往南京后,心中十分挂念潘兰珍,担心她会受自己的牵连,便千方百计地通过朋友传信转告潘兰珍不要去看他,也不要打听他的下落。

35、考虑到以上种种,江津成了陈独秀当时的最优选。这里有着相对较低的物价,有着较为安全的局势,更有着不少同乡同窗。既然无法做到事事都如意,既然无法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那么选择一个熟人比较多的地方,或许会让漂泊的心多一些归属感。

36、     在工厂中的屈辱生活和高强度工作,让潘兰珍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成熟与坚强,在她身上日益显现。

37、延年曾经担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对他父亲所执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很反感,作了一些斗争。两兄弟都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延年出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于1927年6月中旬在江苏被捕。d组织多方营救,因叛徒出卖,营救无效,1927年7月4日,延年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38、去延安?不能!出狱流落到武汉后,董必武代表d中央出面,让他写份书面检讨,就可重新安排回中央。陈独秀傲然:“回d工作是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确难从命。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呢?”后很快被d声称是“日本人每月给300元津贴”的汉奸(延安《解放》杂志1938年1-2月号)。

39、     婚后的两个人视对方为知己和依靠,相敬如宾,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却苦中作乐。同居两年,潘兰珍的肚子始终不曾有变化,自知无法生育的她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凤仙。

40、陈独秀则坚持己见,不同意改名,复信拒绝,两人闹翻。该书出版之事,亦陷僵局。可见,陈独秀也是十分固执的人。依我之见,陈立夫建议改个书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该书的高深程度,恐不是当今意义上的“小学”可以承载的。当然,陈独秀的坚持也有依据。陈独秀只好厚着脸皮,给国立编译馆副馆长陈可忠先生写信,托其油印50份,以分送学者和文化机构。可惜的是,陈独秀连油印本也未见到就死了。直到1995年,四川巴蜀书社才以《小学识字教本》原书名正式出版,这已是50年之后的事情了。

41、两人慢慢相处中,都对对方有了很大的好感,但是潘兰珍当时还很年轻,而陈独秀比她大了29岁,这也让陈独秀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因为对方还年轻,自己已经是个老头了,可不能耽误人家。

42、        两人虽同住蜀地,没有见过面,书信却往来频繁。据后来四川渠县档案馆发现的档案资料,陈独秀曾在晚年致信杨鹏升先生书信40封,这些信件多由“江津鹤山亭”寄出,收件地址为成都西门外北巷子九里堤劲草园,信纸或用宣纸、或用一般写字纸,每页左下角均有“独秀用笺”的印章,其字体以小篆为主,间或草书,书法颇见功力。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晚年陈独秀(43句一览)":/wenan/6478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