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孝道(5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6-08 阅读次数:

孝道

1、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4、这里的“孝”不光是指孝亲,而是有着广义的内涵。《孝经》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5、  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至司空。 尝粪忧心

6、儿子不情愿抬头,皱眉到:“爸,我不是跟您说过了,是一只麻雀。”(孝道)。

7、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8、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10、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1、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不能赚大钱,一家人过的那么辛苦。

12、村上春树说:“成长是一瞬间的事,此一瞬间无所不有,下一瞬间无所不失。”

13、儿子终于被惹恼了,愤怒的朝父亲嚷道:“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

14、另外,还有孝志、孝言、孝色等。孝志,是按照老人的志向去做。孝言,是在老人面前说话态度和蔼,不大吵大叫。孝色,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在老人面前都要笑呵呵的,和颜悦色。大孝难,孝色更难。虽然难做到,但要尽力去做好。

15、《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6、麻雀飞起,落在不远处的草地,父亲欠身又问:“那是什么。”

1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8、现在才知道,父母起那么早,是因为肩膀上的责任,省几块钱是为了生活,赚不到大钱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哪怕光是活着,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19、孩子再大些,父母教小孩说话、走路、吃饭、穿衣和读书写字,讲做人的道理。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又接送上学……父母的关爱一路伴随孩子成长,直到立业、成家、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而做父母的却默默付出,驼了背、弯了腰、白了头,从来不图回报。

20、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21、父亲示意儿子不必跟随,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这时麻雀已经飞走了。

22、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3、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24、“曾经我很讨厌母亲在买菜时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样子,讨厌妈妈和别人吵架,讨厌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的样子。

25、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26、  实践孝道要孝顺恭敬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和灵性家族的智慧传承。

27、也就是这个赚不到钱的暑假工,让我一下子成长了好多,也理解了父母。”

28、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29、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30、“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

31、  怎样真正地去实践孝道呢?去开启本性的智慧呢?其实我们要孝顺恭敬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和灵性家族的智慧传承。

32、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33、翻了一会儿,父亲把小本子递给儿子,指着其中一段,道:“念。”

34、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5、“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要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

36、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就要孝敬他们。这样想其实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是在智慧层面,是用分别妄心计较出来的,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孝是无条件的,是与天性相应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佛家称之为心性,儒家称之为道,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是自然地从心性之中流露出来,所以教人的都是成圣成贤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做圣人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所以可见,孝道文化的教育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好像学佛法一样,我们真正能够开启本性的智慧那是真正地学到了佛法,否则的话,你只是学到了佛法的知识,学到了佛法的表相,不是真正的佛法。可见,孝道文化不是重在知,而是重在行,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过程。

37、《百孝篇》开篇曰:“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孝经》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百行之源,孝是八德之首。可见,孝是多么的重要。

38、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39、我回答了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一下他,一遍又一遍,我一点也不觉得儿子烦,反而觉得他很可爱。”

40、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41、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2、  实践孝道就是转变行为模式,将过去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利他为中心。以利他为中心先从孝顺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开始,然后扩大到一切人,这样就是顺应天性了,这个是行为模式转过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在家里面父母都不孝顺的话,你说他能够忠于其他人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43、乳哺两年,母亲喂给孩子的乳汁就是母亲的血呀!每个孕育过孩子的女人死后的骨头都会由白变灰,那是因为孕育、哺乳孩子流失大量的钙质所造成的。母亲这个恩德,当儿女的粉身碎骨都难以报答!

4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45、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46、孝道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很多父母之所以用孝道绑架子女,往往是因为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子女看作他们的工具、财产、附庸,而不是和他们一样独立平等的人。由于许多人有重男轻女思想,于是这一点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比如父母利用女儿出嫁得到钱。

47、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8、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49、人似乎在一瞬间,蜕变成了父母的样子,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念头,或者某句话。

50、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51、首先,养父母之身,也就是孝“身”,要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留心、用心。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孝道(52句一览)":/wenan/880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