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8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12-26 阅读次数: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备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

3、另外,从内容上来说,三国演义一共有120回,而这套书改编成了95回,删减了不少冗余或者少儿不宜的内容。

4、像董卓这样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为什么会走上贪恋女色,自取灭亡的道路呢?还有哪些历史人物跟他犯同样的错误?试举一例简析。

5、需要强调的一点,我们的引导要高于他的认知。所以在这里我再提个建议:我们的家长们,你要好好的去思考一下四大名著你了解多少?你跟孩子们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发现你跟孩子的认知是一样的那你不要去引导。

6、“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蜀中歌谣,令人嗟叹。回顾相关情节,哪些征兆预示了庞统之死?(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7、这一节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语?

8、这是刘备第一顾时的内容,你看上面那段圈出来的文字,是刘备在回途中偶遇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他对刘备讲的一段话。

9、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

10、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11、诸葛亮殁后,又有姜维“九伐中原”的故事。虽然依旧虚构蜀军的胜利,但虚构的军事优势在逐渐消弭,因为距离蜀亡不远,小说叙述不得不照应被叙述的历史。这期间宦官黄皓成了颠覆性因素,第一百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綝姜维斗阵破邓艾》)和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馋托屯田姜维避祸》)两度说到黄皓唆使后主诏令姜维撤军,因此北伐之计终成画饼之谈。其实,小说是将黄皓弄权的作用放大了。姜维从祁山回来要杀黄皓,后主解围说:“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这个出自《华阳国志》的说辞倒是一句大实话。黄皓乱政之事固然亦见史书记载,但要将蜀亡的根源归咎这“趋走小臣”,实在是过于勉强。不过,这乱臣贼子的解释亦自有读者的经验介入。(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2、所以周边的产品要拿来多跟孩子渗透交流,包括故事绘本,提前的了解,产生兴趣之后再去深层次的阅读四大名著。

13、崔州平,估计没几个人听过,三国演义里可能也只出现了这么一次。我读这一段时也是快进的模式,感觉废话太多,和三顾茅庐的主线不是很搭。如果不是三国忠粉的话,读到这里估计就会打哈欠了!

14、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15、此后,袁绍欲谋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在逃避途中遭荆州刘表所袭而两相结怨。孙坚在后进攻荆州之时死于战中。与此同时,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地界争斗,爆发界桥之战。曹操广泛招贤纳才,刘备不断扩充实力。此时,群雄逐鹿中原的雏形初成。

16、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17、“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的口号。

18、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19、  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王朗对帝语

20、“古城聚义”是三国中少有的温情画面,刘关张三兄弟在经历了乱世中的大悲大喜之后,终于再度相逢,更加上有赵云等人的加入,使得刘备势力于此东山再起。请模仿刘关张三人的口吻,虚构一段三人重逢时的对话。

2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2、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成语,这部分是三国的精华所在,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地方,学好成语对孩子的语文写作阅读都有莫大的帮助。

2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4、你应该绕着周围来引导,比如说,通过旅游、通过给他推荐一些评书啊,郭德纲的单口相声,通过这些周围的推荐让他更加丰富,如果你了解,如果你喜欢看,那好,你再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跟他稍微一提,兴趣马上就会过来。

25、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1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26、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罗贯中《三国演义》

27、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讨论主题(二选一)

28、  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田丰对狱吏语

29、  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30、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套新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主编的一套《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我通读之后发现,它完成了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且还做得更好!

31、小说在编织蜀汉神剧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完全回避它走向衰亡的若干缘由。最严重的挫败自然是荆州之失。因关羽被害,刘备率师伐吴,结果兵败猇亭,又殁于白帝城。同样,关羽的噩耗亦导致张飞之死。小说不是绕过这些对蜀汉不利的史实,只是挫折之后又不断注入新的叙事动力,让读者欣喜之中产生新的期待。如,刘关张之后,诸葛亮重拾连和东吴政策,很快扭转了外部局势,其国内情形转而蒸蒸日上:

32、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33、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34、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35、《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

36、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37、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38、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三国演义》

39、阅读任务宛城之战中,曹操折了大将典韦。在祭奠典韦时,曹操哭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虽有收拢人心之嫌,亦是真情流露。

40、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41、《三国演义》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而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缺乏统一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时间的多重断裂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的空间叙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小说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理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理应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的故事场景。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有的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没有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反而让作者迷途于空间叙事,整个小说的空间结构缺乏逻辑秩序而显得破碎零乱,主次、前后、轻重、衬映、深浅等应有区分度不够分明,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统一性、有机性没有获得精妙的体现。

42、不要以为83版的西游记就是西游记原版,83版的《西游记》,我就戏称为那是儿童版的儿童版。为什么呢?如果真的按原著拍的话怕孩子会崩溃的!也怕孩子看不懂。吴承恩是用一生来写的这一本书,原著是超过我们大家的想象的。

43、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罗贯中《三国演义》

44、“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

45、在王祖民的笔下,孩子会看到威风凛凛的吕布:

46、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罗贯中《三国演义》

47、刘安为款待刘备,杀妻作食。此举向来为人诟病,也是读《三国》者津津乐道之事。读书至此,你有何感想?请撰一小文,题为《小议刘安杀妻》。 

48、为什么没有《红楼梦》呢?因为《红楼梦》这本书太深奥了,里面确实有些情节不太适合孩子们去阅读,所以说系统阅读的话,《红楼梦》应该放在最后读。

49、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罗贯中《三国演义》

50、“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51、  诸葛亮派魏延带兵引司马懿进了布满火药,干柴的上方谷,并点起大火,司马懿被困,逃脱不得,便下马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抱头痛哭,眼看要烧死了,忽然天降大雨,满谷大火都被浇灭,司马懿连忙带军逃离,诸葛亮长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52、三国演义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53、看上去确是“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但这未必就是文章的缺失。其实,“欲显……而似……”这种悖谬恰好显出性格塑造的某种妙诣,即由不同话语路径楔入而形成叙述张力,凸显人物形象的多个侧面。

54、为首冲来一员战将,身高约一米六多点,眼睛生得细长,胡须也很长。这人是朝廷里的骑都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操在幼年时期,喜欢游玩打猎,尤其爱听歌观舞,自小就灵活多变,反应机警。

55、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三国演义》

56、刘备到东吴和亲,与孙权首度会面。所谓英雄相惜,二人题词甘露寺,扬鞭驻马坡,并辔而回,传为佳话,又是难得的温情画面。然而,两人所留下的“恨石”又昭示了什么?

57、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58、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三国之中的一些经典人物罗列如下:

59、(按:《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大多亦属类型人物,但若干重要人物不在此列。究之根源,类型化造型应归咎三国题材的戏曲作品。三国戏至少在元杂剧中已是一个重要门类,后世京剧和各种地方剧种的三国戏更是不胜枚举,影响极大。戏曲注重情节与冲突,至于人物塑造往往只能凸显性格之某个方面,如戏台上的曹操多半就是凶残奸诈的二花脸。在文化尚未普及时代,民众接受的三国叙事主要是三国戏,而不是文字表述的《三国演义》,来自戏台的脸谱化印象很容易形成某种接受定势。)

60、比如说你喜欢曹操这个人物,他有时候奸诈,有时候很可爱,有的时候又很坏,把管粮仓的王杀了,称“借头一用”,主意是曹操出的,说:小子,你去办吧,出事哥给你兜着,后来出了事之后就不是“哥给你兜着”是“哥先杀了你再说”,像给领导办事,结果领导让你背黑锅是一回事!

61、刘备议取西蜀,蜀中人士分为两派:一方暗为内应,欲助刘备取代刘璋之位,如张松、法正;一方极力劝谏,反对刘备入蜀,欲助刘璋稳守基业,如王累、黄权。你怎样看待这两派人物?

62、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63、但是,这种对于原著的修改却保留了原著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

64、所以,总的来说,10岁之前的孩子就读点简化版的,看点绘本,听点故事,让他了解,对四大名著产生兴趣,等稍微大一点到了四五年级,如果还这样就不行了,就要试着去读一些原版。通过这两年教学的观察,孩子到四五年级读原版,大多数都是没问题的。

65、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潘知常

66、英雄人物不再是严肃的,孩子可以看着狼狈逃跑的曹操哈哈大笑:

67、(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68、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的遗愿。在此其间,诸葛亮收复姜维并以己平生所学相授。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在司马昭的围攻下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69、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断不肯降。

70、边读故事,边积累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多得!

71、(2)曹操听取谋士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赢得了逐鹿天下的主动权。他不断征战,扩大地盘,擒吕布、灭袁术,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了北方。同时,刘备屡败屡战,丢了徐州,只能去荆州投奔刘表;孙坚战死、孙策病死,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励精图治。天下最终会属于谁?

72、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73、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

74、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75、三国演义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76、“三顾茅庐”是全书一重笔。在见到孔明之前,刘备曾先后把孔明的友人、兄弟、丈人等人误当做卧龙相认。在这些人身上,有哪些共性?

77、刘备赴任安喜→(       )→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

78、《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79、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手中。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80、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8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82句一览)":/wenan/9132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