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34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7-02 阅读次数: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1、    本次课程将通过解读《传习录》,来阐述了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2、《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权威、最严谨的心学读本。冈田先生六十八岁提笔撰写此传,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全书皇皇八十余万字,集中日两国阳明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3、(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8-0078-05

4、作者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汉飞在《规划师》2020年第8期撰文,文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时代要求,针对当前国土空间现状以及规划学界、业界存在的空间矛盾日益突出、理论反思有待加强及职业道德急需关注等现实问题,解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对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发展与规划实践的启示:以“万物一体”提高规划师思想认识,用心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以“知行合一”促使规划师转变思维方式,通过“事上练”践履规划价值取向;以“致良知”加强规划师道德修养,坚守职业道德。

5、  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察出来的“灵丹一粒”、“正法眼藏”。这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的结合,堪称阳明心学的核心环节之一。玖零股份作为企业运营“良知哲学”的发起人和实践者,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心学的奥秘,充分发挥心学在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能量,2016年3月19—觉悟文化与三智书院合办“阳明心学传习班”第三期班,聘请三智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教授,围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方面与您分享阳明心学的心学真理!

6、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7、论坛邀请三智教育文化战略研究院院长、原北京大学战略与品牌文化研究所所长王继华等资深的专家学者,教育(厅)局长、学校校长、书院院长以及从事教育的企业界领袖参会。论坛将全方位、多维度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地的路径和方法,既为深化教育改革发思想先声,又为书院取向建规则,更为家庭建设明方向。形成家校共知、共育的生命实践体,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家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8、从历史的宏观角度而言,近现代启蒙思想与其指导的政治革命的指向是彻底摧毁旧的秩序,在个体方面则推崇独立、自由和解放。这样的指向和目标与阳明心学之核心有着高度的思想亲缘性。如朱维铮先生曾经研究指出,在接受外来基督教方面,信奉心学的人远较信奉朱学的人为易——由此造成近世以来知识分子均不约而同地走上心学道路。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阳明心学在现代思想中,具有往日不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如现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就将阳明立为“正宗”,而历来被视为“正宗”的朱子则被降为“别子”。这一说法本身完全出于思想的建构而非历史的事实。毫无疑问,这与牟宗三所在的现代新儒家群体所采取的现代自由民主立场互为因果。所以他们不惜罔顾历史事实而纯从“思想”的角度对儒家圣人重排位次。这样的思想渊源有自,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较为普遍流行,如梁任公先生就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接近原始儒家,比程朱好”。

9、阳明曾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见,“致良知”是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良知”二字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所谓良知,就是指人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爱亲敬长就是良知的最初的自然体现。“致”字则出自《大学》的“格物致知”。阳明创造性地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实现了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为一。

10、《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髓。《传习录》共分三卷,上卷的语录是王阳明本人审阅过的内容;中卷是王阳明的亲笔书信,是其晚年著述;下卷的语录虽然没有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但具体地叙述了王阳明晚年的学术思想。

11、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2、其次,阳明所讲的良知,又指“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是一个贯通体用的概念。关于这一点,《传习录》中有多处体现:

13、讲师:王海峰,男,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终南阳明书院院长。曾经涉及领域:演讲、培训、营销、商业运营。目前主要研究对象:阳明心学。

14、阳明心学产生后影响巨大,朝廷大臣、学者士大夫、贩夫走卒当中,都有阳明的信徒,尤其是在中下层民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引发了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直接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构成了对官学也就是朱子学的冲击,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15、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以心为体并不是指以人的意识(心)去构造外部世界或物理世界,它的实质内涵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意义,乃是因人(包括人之心)而呈现。换言之,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但是,它的意义呈现却离不开人。

17、王阳明《大学问》开篇阐述其世界观—“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嘉靖四年,王阳明晚年在《答顾东桥书》中提出著名的“拔本塞源论”,此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万物一体”(又称“万物同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他认为风雨雷露、日月星辰、山川土石、禽兽草木和人原本是一体的,五谷禽兽之类可以养育人,药石之类可以治疗疾病。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合则两利。故而,宇宙万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自然物与自然物都是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价值观方面,他认为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是无善无恶,人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是无善无恶,要由“爱人”拓展到“爱物”。同时,他还号召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去面对世界、改造世界,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等,都要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人类取用的山水、瓦石也有其自身价值,也要体现道德关怀。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8、陈来|论坛组委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9、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把事情尽自己的努力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状态,“如果一件工作成果,在提交给客户或者领导之前,自己都感觉不满意,那么客户和领导是一定不会满意的”。“当我彻底为公司着想,为客户着想的时候,那创意是非常多的。带点私心杂念,那种创意的感觉就没有了。所以真的智慧,跟一个人聪不聪明没关系”(白立新,《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第104页)。当然即使有这样的信念,工作中也还是会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知行合致良知。

20、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d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学习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性,指出要用王阳明唤醒世人内心的良知,推进改革攻坚和反腐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

21、同时我们会要求会员每年撰写三篇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者做一次线下分享,半强制性的让您养成好的读书习惯,用集体的行动去打破自身的懒惰。

22、值得注意的是,人与万物虽然都是天地所生,但二者又有所区别。阳明指出:“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阳明所言“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就是“差等之爱”,亲亲、仁民、爱物,是有差别的。在他看来,人类取用自然资源、食用动植物,这本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保持着一种生态的平衡。从亲人到他人再到万物,仁爱的表现是越来越疏远的,这并不是说越来越不重要,而是区分方式和层次的不同。阳明主张从工具价值的立场取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在价值。

23、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襟怀。《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从道德伦理学观点来看,道德的核心问题仍是利益,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时期,以经济利益格局调整为核心的变革正在进行,道德规范正经受着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对于以协调各方利益为主要职责的规划师,其职业道德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4、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25、“心学”二字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是禅学之流,或者是唯心主义哲学。几百年来它的确也是这么被误解的。但只要我们读一读《传习录》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知行合一”的中心是“行”而非“知”。王阳明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必然是要落到行动上的。

26、(1)空间矛盾日益突出。国土空间是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国土空间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稀缺、生态环境破坏、配套设施滞后的矛盾;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缺乏整体融合、足够的重视和全方位保护;部分发达地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碎片化现象严重;盲目追求空间效率,空间特色模糊,空间安全与空间品质有待提升。

27、王阳明曾与他的学生以山中之花为例,对上述思想做过讨论。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这里的花之开、花之落,固然与人之心并没有依存关系,但是,花所隐含的审美意义,它所具有的鲜亮、美丽的特点,却是相对于人而呈现的。在人之外,这种审美意义便不复存在。

28、首先,“知”上要转变规划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规划在追逐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同时,更要关注思维提升。因为技术是劳动或操作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线路、步骤和手段,而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方法。目前,无论是大学专业教育,还是规划机构工作实践都存在重技术应用轻思维方法的问题。另外,规划思维也存在定势倾向,如习惯性思维、从众思维和机械思维等,当前规划必须要摆脱思维定势,并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图2)。

29、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有恐惧。恐惧来自我们的得失考虑。一旦没有了得失考虑,我们就能在心中自己建立一套标准,就看一件事情能否让良知呈现。如果能,去做就对了。

30、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1、“知行合一”——转变思维方式,“事上练”践履规划价值取向

32、◆“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33、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34句一览)":/wenan/2177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