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91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7-04 阅读次数: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韩非子》通篇宣扬的性恶论,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说: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一个人,连老婆孩子都不能信任,只应该顾忌自己的利益,他把“性恶论”,延伸到了一种“价值判断”,简而言之就是“人人利己”是最好的,为了利益,杀爹杀妈也在所不惜。“性恶论”是他的独创吗?当然不是。

2、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孟子的主张也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晚年也选择了教学著书之路!

3、佛教思想和思孟学派的儒学,这两股思想在韩愈的时代对抗,打得不亦乐乎,打到最后就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句平常话,就是不打不相识。你在印度,我在中国,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佛教传到了中国,和儒学打起来了,互相不分高下就融合了。

4、那么到了什么时候,荀子的地位才出现转折,开始下降了呢?我们了解任何一种学说命运的变化,离不开社会历史背景,离不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一打开,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是什么?西学,西方哲学。没几个人读得懂,但是大家好奇,所以西学很火,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因为社会并不需要。然后是管理学热,人人谈管理学。这时候,如果我讲《荀子》,谁要听?所以要了解一种思想潮流的兴衰,必须要学历史,了解其历史背景。这就是南怀瑾先生讲的“经史合参”的做学问的方法,经是代表思想,史是历史。我从他那里学到这个方法,受用无穷。(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5、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

6、相比之下,荀子身后的"待遇"就远不如孟子了。

7、杨海文表示,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荀子既然和孔孟在思想上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在思想史上的命运跟孔孟大不一样?

8、确实如此,就在荀子入祀的同一时期,他的“性恶论”已经被广为诟病。程子就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扬性已不识,更说甚道?”王安石在《荀卿论》中也说:“荀卿以为人之性恶,则岂非所谓祸仁义哉!”可见荀子因此论而得罪不浅。在这样备受批判的境况下,荀子尚能顺利入祀,确实是万幸。再加上扬雄、韩愈也各有被指摘之处,所以蔡上翔说:“然而四子得配享从祀,不可谓非大幸在此一时也。”

9、郭沫若认为,荀子是一位大师,不仅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且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10、荀子的本意是说,人生来就有好利之心、嫉妒之心、有耳目之欲,因此产生了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所以,一定有师长、法制之教化、礼义之引导,然后才会产生辞让(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治理。人们看到的那些善的、好的行为和现象,都是人为的。"伪"的本意就是"人为"的意思。

11、融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宋明理学。于是宋代二程和朱熹就掀起了孟子升格运动,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官方也将《孟子》钦定为儒家经典著作,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其实,此时的儒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学,而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以佛家辩禅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问题的思路。尤其是陆王心学追求内心的反省,倡言心外无物的思想,无疑就是受到佛家的影响。所以说,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儒学化的佛学。

12、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荀子的隆礼重法,所以,儒家学者对于荀子极为推崇,所引用的儒家经典也以荀子的为主。这一时期荀子的儒家地位超过孟子很多。

13、荀子的思想: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14、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孔子最精通礼,提倡礼。孔子的家乡鲁国是周公旦长子的封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唯鲁国保持得最为完备,成为西周文明的文化中心。

15、两宋时期,随着思、孟学说得到空前的尊崇,荀子及其学说则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诘难。理学家们针对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和性恶说展开激烈批评。(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6、在孔门中,对“学”是有不同的看法的。这大体上是因为学生性向资质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如子路即似不好学:

17、荀子的"性恶论"直到今天也常常遭到误解,被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是在宣扬人性中的恶。但实际上,那是因为人们在解读"性恶论"时常常断章取义地把荀子的原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先理解成"人性本恶",再自作主张地把后半句"其善者伪也"给阉割掉。

18、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9、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荀子被追封为兰陵伯,作为大儒和孟子同时入祀孔庙。

20、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个人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庄子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讲究无用之用,随波琢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学者在乱世中的无奈。

21、“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22、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

23、隋唐时期,儒学得以复兴,荀、孟亦重新得到重视。唐初,统治者在反思隋亡唐兴的历史教训中,对荀子及其思想尤其关注。唐太宗在其《帝范》中说明治道、君道、任贤、赏罚上无不引用荀子之言。岑文本、魏徵等名臣也无不喜欢引用荀子之语。魏征在贞观十四年上疏中的“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即来自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学术领域,荀子的地位也依然高于荀子,卢照邻的《驸马都尉乔君集序》和《南阳公集序》,权德舆的《比部郎中崔君元翰集序》和《唐故通议大夫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上柱国权公文集序》中都将荀子都置于孟子之前。

24、荀子的门徒对历史的影响很大,这一点不需要我多说,荀子本人也毫不逊色。就儒家学派发展而言,没有荀子,恐怕儒家文脉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将一断了之。

25、荀子这两个门生是谁?韩非和李斯。韩非著有《韩非子》,这是法家和《商君书》并列的原典,地位之高不言而喻。荀子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两个“逆徒”呢?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两个人,其实还真就继承了荀子的思想。

26、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27、很多人不了解荀子,但是一说荀子的学生大家就都“噢——”恍然大悟的样子。如:

28、从此,孟子的地位就如点着了的烟花一样霹雳啪啦一路开挂。《孟子》不但是宋代学者的必读经典,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结合佛、道的影响,发展出程朱理学。将《孟子》列入"四书"便是朱熹干的事;元朝的文宗皇帝更是封孟子为"亚圣公",正式确立了他在儒家道统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明代以王守仁为核心的阳明心学,更被认为是继承了孟子的"精神衣钵",比程朱理学更贴近孟子、忠实于孟子。

29、但是孟子的思想对于儒家或者说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历史而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30、“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为名字。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31、其实,我们对荀子并非一无所知。即使我们不知道"荀子"这个名字,我们也一定听说过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的"性恶论",一定听说过韩非子,听说过在秦始皇统一大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丞相李斯。不错,他就是"性恶论"的作者,也是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

32、这里引出下面的问题,究竟孔子所好的学、所谓的学是指什么范围的知识和活动?无疑,学首先是学文:

33、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设立了五经博土的官职,钦定这些人才能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儒学变成国家意识形态后,儒学就向经学转化。什么叫经学?经学特指西汉以后,作为历朝历代国家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学说。因而,假如一种学术要称得上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它曾经支配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第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经典作为理论依据;第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征,即在实践领域中,只许信仰,不许怀疑。因此,儒家学派尊崇的、孔子亲授的五经,且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解释就成为经学。其范畴较孔子本来的学说一一孔学为宽,但较儒学为窄。所以我们讲国学,不能孔学与儒学不分,或者儒学与经学不分,乃至把三者混为一谈。

34、尤其要注意的是,《荀子·乐论》中讲得“移风易俗”,是强调人性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同时还论述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显然,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所以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

35、孔庙——孔子与四配(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网络配图)

36、教出来李斯这个焚书坑儒的大坏蛋——劣徒乱世

37、与诸多春秋战国诸多学者一样,荀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游历齐楚赵秦。在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是“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资格最老的宗室,三次担任祭酒职务,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在楚国,荀子受到春申君黄歇的重视,让他担任兰陵(山东临沂)令,在此韩非、李斯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在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在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38、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的人,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甚至连尧舜那样的大圣人都做不到,而君子要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做这样一个君子就可以了。

39、"性善论"既说明了"礼"的来源的可靠性(不是依附于已经崩溃了的封建制度,而是可靠且稳定的人性),又以此来"拒杨墨"(墨子的"兼爱"和杨朱的"自爱"都是违背人性的),为儒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40、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41、杨海文说,综合分析来看,孔子是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是以圣人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的相关论述,如果放到一起观察,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尤其在不论及本性时,他们关于理想人格的表述、道德内涵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42、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考据学及诸子学的兴起,荀子及《荀子》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清儒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荀子》文本进行校勘、整理、注释和研究。出现了谢墉、卢文弨的《荀子笺释》,王念孙的《读荀子杂志》,郝懿行的《荀子补注》,惠栋的《荀子微言》,俞樾的《荀子平议》,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等大量作品,成绩斐然。二是对荀子的“礼”学进行挖掘。礼学名家凌廷堪作《荀卿颂》,其中就提到孟子仅得礼之大端,而“荀卿氏之书也,所述者皆礼之逸文,所推者皆礼制精意”,“荀氏言仁,必推本于礼”。民国学者王德箴也说:“荀卿之学,虽牢笼万态,而以隆礼为第一。”三是为荀子正名,对“性恶”论及“非十二子”等进行辩解。如章学诚对荀子的“性恶”就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荀卿之意,盖言天质不可恃,而学问必藉于人为”。钱大昕在《跋荀子》中,也称当时理学家表面上盛赞孟子的性善之说,而实际上是“暗用荀子化性之说”。四是倡议荀子复祀孔庙。严可均在《荀子当从祀议》中就指出:“荀子当从祀,实万世之公议也。” 姚谌作《拟上荀卿子从祀议》,认为荀子不仅应该复祀,还应该升级,从先儒升入先贤一级,“位次七十子下”,同时当“颁其书天下,与《孟子》并列学官”。 

43、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出现两位重量级人物,分别为亚圣孟子和战国末年的荀子。虽然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的一些观点并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提倡性恶论,这两种观点让后人争执上千年。

44、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45、在早期的儒学发展史上,荀子和孟子的地位是相当的。“荀孟”或“孟荀”并称,由来已久。司马迁作《史记》,将荀子、孟子并列于《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又载:“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世。”可见二人都是学宗孔子的。刘向校阅群书,对荀子的著作进行整理编定,定名为《孙卿新书》。他对荀子的评价是:“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而汉末徐幹在其《中论》中也称:“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足证在汉人眼中,荀、孟二人的学术取向和地位影响,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差异的。

46、文章选自《大众日报》2020年11月24日,第8版《文化》。

47、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更多的事功性,相对更强调礼法的功用。

48、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存天理灭人欲”以孟子的性善论为立论的基础。作为对立面的荀子的性恶论就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49、从著作上看,荀子应该是一个品行刚正,向往先圣王道礼治的人。但是,和孔孟相比,他的思想太现实了,他的书更像一套君主施政指南。

50、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51、文言文意译:孔子之后历经战国、秦朝的混乱,儒学经典得以继续传承,多亏有了荀子的努力。

52、孔子的教学主要内容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经过整理修订,作为教授弟子的教材!这些最终也成为中国的经学史源头,传承中国文化!

53、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54、孔门贤人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了孔子的确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德性)。《论语》另一则也记述:

55、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56、在诸子纷起的百家学说中,"性善论"为当时被普遍认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的孔子学说提供哲学上支持。孔子认为礼的精神源自人的内心,孟子则将它进一步归结到人性上。礼既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情感生发出来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唤醒人生而俱有的良知良能的有效方式。

57、且看荀子如何分析。荀子认为,“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大禹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禹,就是因为具有“仁义法正”的品质。“仁义法正”可以通俗理解为仁义道德。那么一般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呢?荀子又说,“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在荀子看来,普通人也具有“知”和“能”这两种能力,有“知”,就能明白仁义道德是好的,这是一种资质;有“能”,则是拥有实践仁义道德的才具。显然,荀子认为,普通人具备了“知”和“能”,就有了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能仁义法正之具”,从而能够理解和实践“仁义法正”,当然就“可以为禹”了。荀子这部分的论述,与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基本意思没什么区别,只是词语表达不一样而已。

58、其次,孔子讲的学不止于知识的摄取,也包含着在哲学上的抽象与思维上的提升。

59、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隆礼重法,以礼仪教化去规范人的利欲性,依然无法去除人性中的恶,就需要用法去惩戒恶人。

60、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61、西汉初期丞相且编修《九章算术》的张苍(弟子)

62、荀子、孟子本为战国时期两大思想重镇,二人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且都致力于孔子学说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宋、明以降,孟子独传孔子之道统,成为配享中的佼佼者;荀子则因学说之异,不惟不能与孟子相提并论,甚至连在孔庙中拥有立锥之地都难以可能。这就难免不让人心生感慨。

63、宋初,学术氛围较为宽松,孟子、荀子、扬雄、王通、韩愈诸子因为均对儒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儒者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如孙复在《信道堂记》中写道:“吾之所为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但是,相比较而言,孟子、韩愈在诸子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因为二人都是以排异端形象示人,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推动者。石介曾专门撰作了一篇《尊韩》的文章,称:“孔子后,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吏部。”后来,理学家肯定并采纳了韩愈的道统观体系,自此,孟子、荀子之间的距离便被拉开了。

64、宋明之后,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荀子受到批评越来越多。朱熹也表示,就不必理会荀子了,理会孟子的性善就可以了。但是,宋明理学一边骂荀子,一边还是借鉴了荀子的思想。在讨论人性问题的时候,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气质之性,就来自荀子的性恶论。

65、第讲重要的。有些经典也很难,但不是那么重要,因此也不是我选择要讲的范围。第是对现代人生活有用的。有些也难,也重要,但可能跟我们现代生活距离比较远了。比如《尚书》很难,也很重要,但相对来讲,《尚书》在现代生活中用得到的就比较少了。可以从保存古代文化的角度,留给专家们去研究。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原先准备两年讲一部书。先讲了《管子》,隔了两年讲《中庸》。现在又是两年过去了,这次就给大家讲《荀子》。 

66、杨海文表示,“义利之辨”也是儒家实践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67、复祀荀子入孔庙的建议,民国以后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其实何止于此,自民国八年(1919),颜元、李塨最后一批入祀孔庙以后,整个孔庙从祀活动就都停止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孔庙祭祀在我国大陆沉寂了几十年时间,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慢慢恢复。而今祭孔活动又开始年年举办了,单就实质而言,它是属于纪念性的,孔庙祭祀制度并没有活态化。大局如此,提议荀子入祀自是“不合时宜”。台湾的黄进兴先生曾有此宏愿,力图呼吁荀子从祀孔庙,但似乎也是力难从心。他在《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中是如此写的:“内、外环境如此,荀子的复祀愈加渺茫。职是之故,荀子至今犹是徘徊于孔庙门外的游魂。”读之,颇能体会其无可奈何之处。大陆地区“复祀荀子”的倡议,是于2017年11月5日在济南召开的“荀子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反映了荀子学术形象在当代的重塑进程。

6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王目光短浅,压根不重视韩非子的建议,而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著作后,激动得不知所措,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韩非子的才华之高,魅力之大,令人望尘莫及。

69、至晚唐,陆龟蒙的《大儒评》更是展开了对荀子的质疑,针对“世以孟轲氏、荀卿子为大儒”之说,认为荀子昧于“观德”,提出“况得称大儒乎?吾以为不如孟轲”。

70、于是李斯提笔写下了《谏逐客书》,递交给了秦王。秦王看了之后,觉得所说有理,就下决心留下了李斯,并且开始关注他的主张,开始重用李斯。

71、“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二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摘引自《周炽成:另一位亚圣——荀子的历史影响》)

72、再分析荀子,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却又有独到见解,也汲取了包括法家在内的其他学说,在《荀子·正论》写道:“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

73、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4、在儒家思想中,以孔孟为中心,倡导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倡导人之初,性本恶。一正一反。故有儒学学者反对荀子,认为荀子有违孔子,孟子的原始思想。

75、那么礼法又以什么为标准呢?以古圣先贤的礼法去治理现在的人,还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去治理。荀子认为事物是发展的,礼法也应该发展,批判复古倒退的治理,而应该着眼于现在。

76、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77、到了宋朝的时候,儒学发展成理学,代表性人物朱熹非常推崇孟子,于是在他的鼓动下造成了一边倒的学术倾向,使荀子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自然也就没人赞成其进孔庙了。

78、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79、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将西周以来的王官学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发挥——援"仁"入"礼",将原本作为外在规范的"礼"成为人内心的精神性指引;而且在剥离王官学贵族性质的基础上,创立了"有教无类"的儒家传统。儒家子弟在孔子有生之年就桃李满天下,使新生的儒家思想广为传布,焕发出勃勃生机。

80、如果是人性争论,找两个人实验,放任不管,看他进入社会是善是恶。其实孟子荀子都不会错,没有人永远不做善事,也没有人永远没有恶心。所以第一种很没有必要。(无忧之国的实验很可能就是与此有关)

81、嘿!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竟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其实,如果对二人持见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也就不会对他们的态度有太大的反差了。梁启超先生在对孟子和荀子的学说进行比较时认为,孟子主张内发,"孟子说性是善的,随着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说性是恶的,应以严肃规范为修束身心的准绳。"(梁启超《儒家哲学》)

82、自然,“好学”并非独立自足的,我们也可以提出好学不好仁,其弊如何,好学不好信,其弊如何,等等。但是的确,如果没有“好学”,只有好仁好智,孔子就不成其为孔子,孔子留给后世的形象中“好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这在唐代以前的儒学中是不曾有过疑问的。而“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并非可以独归孔子,而是和后世儒家传统的形成及各种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83、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84、我们今天对儒家有个刻板印象。一提儒家,你们脑子里肯定就是孔孟之道;一提儒家思想,就是孟夫子“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套人性论,或者是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其实不然,孟子思想不能代表儒家的全部,也未得孔子真传。我所以选择讲《荀子》,就是要颠覆今天的儒家观,让你们了解统治过去两千多年思想的儒家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不像现在人那样喜欢做翻案文章。你们讲白的,我一定要讲黑,哗众取宠。说荀子之学才是儒家主流,不是我讲的话。《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评荀子说:“况之著书,主于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于《非十二子》及《性恶》两篇。………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余皆好恶之词也。”梁启超说:“汉代经师不问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荀学肘下。”两千年间儒家宗派屡变,变来变去,一直都是在荀子学派的门下打转。梁启超对荀子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有一个人是完全否定荀子的,就是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也这样说:“(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中国两千年来做学问的人学的都是荀子的东西,都是乡愿。他是在骂人啊!尽管是骂人,但他也承认两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是荀子的学问。

85、再分析荀子,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却又有独到见解,也汲取了包括法家在内的其他学说,在《荀子·正论》写道:“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所以,可以大胆推测,他在传授韩非子和李斯知识时,并未让他们学习儒家学说,而是更偏向于法家学说和帝王之术,所以李斯和韩非子才成为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86、而实际上,这种荀子低于孟子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结论。在孟、荀死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孟子与荀子在儒学上的地位,先后经历过先荀后孟到先孟后荀的变化。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孟子高于荀子的现象,不过是宋明以来儒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87、若兰陵伯荀况,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身托黄歇,不羞悖乱之人。学传李斯,遂基坑焚之祸。以性为恶,以礼为伪,以尧舜为矫饰,以子思、孟轲为乱天下者。(不翻译了,下面有分析)

88、狷是一个汉字,读音是juàn,是指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拘谨无为,引申为孤洁,与“狂”相对。魏晋人多狂狷之气象。狂者,志在兼济,锐意进取;狷者,独善其身,有所不为。

89、我上回讲过一回,伪善是没有边界的,伪善没有边界的它里面的那个核心的东西,就是这种乡愿哲学。乡愿哲学它的欺骗性特别强,其貌谨厚,很严谨,很朴厚的样子,你说什么他也绝对不狂者就说你不对,狷者就说我不跟你玩,只有乡愿说好,好好,最后你到坑里去了。

90、其中的"孟氏之儒"即为孟子系,"孙氏之儒"指荀子系。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91句一览)":/wenan/2249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