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导致明朝灭亡(49句一览)
1
王阳明心学导致明朝灭亡1、他曾写了题为《睡起偶成》的诗,曰:“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2、关于“日本”天皇血统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有种流行说法,称中国人徐福东渡,成为了日本第一个山寨版“秦始皇”——天皇。这种说法传说的可能性很大。汤重南介绍说,日本天皇的血统问题是日本历史学的一段公案,至今无解。即便在日本学者那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最早关于徐福东渡的介绍出自司马迁《史记》,虽语焉不详,但无风不起浪。据说,日本也有记载徐福东渡的文献。而《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记载日本国的缘起。现在日本研究自己的起源,还要翻寻中国的古书。由于天皇的历史记载出现了断层,形成了谜团。日本为了粉饰佐证自己的“悠久”历史,便杜撰了一个“辛酉年革命”事件,同时把时间前推,从公元601年一直往前推了1260年,并且人为制造了一个神武天皇,作为日本天皇历史的发端。实际上,连日本研究者也承认这个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
3、顾炎武认为,中国政事“非一人之所能操也”,然而专制君主“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从而导致民众疾苦,国家穷困。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显示了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致思趋向。
4、但小编更喜欢历史,因为天理循环,无人能免。
5、心学此时对所谓的圣人们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和反驳。
6、新学从一个学院派学说,最后发展成了全民化运动。在心学大师王阳明过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把心学发展到了极致。在一代名臣张居正时代,如果那个老师不会讲心学,那将会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心学发展的最后成了一个最前沿的思想阵地,如果心学能够再一直发展下去,就没有后来的满清了。这时的心学都提倡什么呢?心学提倡男女平等,思想解放,打破传统,甚至性解放,是类西方化的一种自由思想的潮流。尽管心学是儒学的一种,这时的心学却完全打破了那种君君臣臣的传统思想,就是不断地发掘人性的本质。这时明朝大街上经常出现了大量的裸奔者,还有各种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嬉皮士之类的东西。开始大家还很惊奇,后来早已经见惯不惯?如果这种思想一直发展下去,再加上后来正武宗正德朱厚照能再次启动“郑和下西洋”计划,那么明朝会比西方早几百年发达起来,并因此称霸世界。(王阳明心学导致明朝灭亡)。
7、日本吸收了圣人之学强大了内心之后,而发动侵略战争!屠杀我中华血亲!所以佛教讲学习之时,应观三器,其中一种叫做“毒器”,说的便是如日本这般居心叵测之学生,带有不良动机或学得之后过河拆桥。日本在向中国学习之时,有如带毒的器皿,而中国给予的却是甜美的甘露。当毒器盛载着甘露时,只会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成为毒药,最后这毒药,竟抛洒向他的老师——中国。 (王阳明心学导致明朝灭亡)。
8、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9、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人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波澜壮阔的大格局,被冯友兰尊为“横渠四句”。王阳明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观王阳明心学四句只有后两句有意义,故只能算两句。横渠四句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远在心学四句之上。
10、他认为自己对新民和亲民两字的理解比朱熹更深,所以他“淦”了朱熹的差错,认为“新民”这个理解有偏差,并且用了一大段文字用来解释。然而新与亲这两个字对于明白大道有什么实质区别么?
11、(《朱子晚年定论序》)作为明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曾“泛滥于词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封建知识分子猎取功名的必由之路。
12、这也标志着清朝从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正式成为了大一统王朝。
13、王阳明所谓心学,四个字:形佛实儒。被佛教思想侵蚀渗透的儒家杂合思想。王阳明将儒家思想与佛法“明心见性”结合,实际上归于儒家,也未能脱离大乘佛法的理论。王阳明在实践上推崇的是儒家的积极出世思想,但在个人修养以及人性善恶问题上,既不认可孔子的人性本善说,也不认可荀子的人性本恶说,而是偏向佛教的人性本空说。
14、当然,王阳明对佛教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他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攻击其学说为“禅学”而深感不满。
15、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上溯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第一次提出“心学”,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16、张居正病逝后,因他是张居正举荐的,遭弹劾因此遭到罢官,回乡后抑郁而死。
17、程朱理学还达不到使宋朝衰弱的高度。至于程朱理学跟宋朝的衰败,我认为是没有必然关联的。理学只不过是一种思想学术,完全上升不到国家存亡的层面。而且宋朝其实并不是弱小的一方,宋朝的经济始终都非常发达。宋朝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重文轻武。程朱理学绝对不能代表文人,他们只是文人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18、经过此战后,王阳明对军队进行了修改,将二十五人为一伍,有伍长。两伍为一队,四队为哨,两哨为一营,有一个营长和两个参谋长。三营为一阵,两阵为一军。
19、大人,就是佛家的觉者,道家的真人,儒家的圣人。
20、他曾依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坐官署竹园中“取竹格之”,后由于格竹失败而致劳成疾。从此,王阳明由信奉朱熹之学,走向怀疑朱熹之学,成为后来他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契机。
21、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因为他称“始皇帝”,此乃盘古开天地以来亘古未有也!当时的百姓心理上落差却是史无前例匪夷所思的!何况秦所灭之六国衮衮诸公诸侯士大夫乎?屈原就是不忍见楚国被秦吞并而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另外,当时本就战争连绵,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百姓,是以食为天,以安居为乐。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长治久安,一方面横扫六合穷兵黩武,一方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为了维持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对百姓施以重税,以致“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在百姓心目中,他便成为了一代“暴君”,四处征战,不恤民情,视天下百姓如猪狗蝼蚁。故而百姓怨声载道……
22、1949年之后,在港台地区的现代新儒家也“接着王阳明讲”,提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心性之学,认为包括阳明心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对未来的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23、但王阳明却以一个文官的身份,不待圣旨,私自募兵打败了朱宸濠.从好处说,他镇压了宁王,保一方百姓暂时平安,但皇帝昏庸,民不聊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造成百姓和宁王屡屡造反的昏君还是那个昏君,因为没有仗可打,这位荒唐皇帝竟要求王阳明放了宁王,然后重新抓回,回归京师后更是整日将自己关在豹房中骄奢淫逸,直至最后暴毙(死相难看)。从这个角度看,宁王的造反,不仅没能给这个荒唐皇帝任何警醒,反而因为王阳明立功心切,好管闲事,粉饰太平,而导致皇帝更加胡作非为.
24、王阳明的“心学”有利也有弊,他更加重视个人内心,但是由于对“王学”的误用带来了过于清谈的风气,大臣们空谈内心想法,却无实质作用,这是明朝灭亡的一小部分原因。
25、随着李顒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后有陕西总督鄂善以“山林隐逸”举荐入朝,被李顒8次上书以疾力辞;后有诏举“博学鸿儒”,礼部又以“海内真儒”推荐,当时的太史亲到李颙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
26、但是人性的恶,也是同样可怕的。王阳明的功绩和成果,被很多人嫉妒,因为嫉妒所以生出仇恨,污蔑王阳明背离朱熹的宋理学说,藐视朝廷。而当时的嘉靖皇帝,又是一个最喜欢自作聪明的人,就听信谗言,罢免了王阳明的爵位,否定他的学说。
27、所以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神宗就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28、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d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d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29、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30、王阳明为代表的固化的既得利益阶层,本来是儒家思想的奉行者,但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侵蚀,因为这符合阶层利益固化的立场属性和需要,自然而然不自觉的,就在纯正统的儒家思想中,接纳了佛教思想,而不再是像张载或者以前的儒家一样,猛批佛教思想。
31、朋d之争历朝历代都有,可到到了明朝却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大明政权的顽疾。
32、明末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明亡于李闯,是为亡国,失势于满清,是为亡天下。
33、宦官当政始于朱棣的统治时期,他是依靠兵力夺得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为诸王及臣下诟病,为打压及防范他们,朱棣就开始倚用宦官,用以监视群臣,在原有的锦衣卫外,设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特务组织“东厂”,任用宦官掌管,后来权利日盛,《明史 宦官传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至此宦官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恶例,贯穿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他们的危害在于,宦官的文化水平不高,却肆意弄权,隔断了皇帝与群臣的交流通道,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清代赵翼的《甘四史记·明代宦官》一书曾描述到:“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曲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因稍之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或威柄。”
34、正如在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失败后,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为首的具有民族情感的士大夫对明朝的灭亡、理学与心学及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那么在先人的指引下,让我们一道来探究、来反思明朝亡于异族之因:
35、 知行合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36、心学不是王阳明所首创的,但却是在他手里发扬光大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并对佛学有着深厚研究的“官二代”,王阳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37、明太祖立朝之初,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之职,六部直属皇帝管理,就是为防范朋d,可各部的事太多,就仿照宋制,选任了一些文官为阁臣,组成内阁,参与国事建议及文件发布的工作,但多为兼职,没有实权。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就开始放权,阁臣权益日重,与内廷的宦官发生矛盾,宦官勾结六部的官员与之对立,最为有名的就是“东林d事件”,至此朝政日乱。
38、10月1日,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39、话说,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由上而下全盘西化并进入现代化改革运动。此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后,野心日益膨胀,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他们“民族富强”的一个转折点。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到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扳倒大清国用了27年。回顾历史,必须承认,“文明开化”政策获得了成功。如果说封建社会的众生百姓接受观念上的改变离不开日本学者的努力的话,那么,那些学者、政客们又是受谁启蒙的呢?
40、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一切事物都是从自已的因缘中产生的,当事物的因缘停止时,事物本身也势将消失,这里包含了轮回和解脱的所有原理。是“佛”发现了此缘起规则——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本文拟从因缘说角度,进而解析“日本”与中国的渊源,那么日本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41、许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与王阳明推崇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记载张履祥认为明朝灭亡的三个原因是d争、流贼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王夫之认为王学让人废弃学习,导致明朝的灭亡等等,而明朝的灭亡,真的是王阳明的责任吗?
42、王阳明自己也曾自述过:“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迩,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溺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43、心学,作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在张居正的操作下,在明朝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44、日本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学说思想的垄断。清贫的文化人相对自由,代表庶民观点的阳明学说很容易被接受。然而当时,江户时代的官学是朱子学。但在儒佛共存的日本,儒家理论高空虚渺,幕府政治的凝聚力日渐低下。
45、“适用”指的是学生学习了理论之后该如何实操,偏重于实践。
46、还有一些士人指责明末大臣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导致国运由盛转衰,如计六奇认为明末政治“贿赂日张,风俗大坏”,是国运转衰的重要原因。彭孙贻则认为,大臣没有及时镇压农民起义,而且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严重失职,即“文臣玩寇而不恤,武臣纵寇以自雄”以及“将帅不协以偾厥事”。序钱轵则进一步指出,大臣贪污腐败、不尽职守,而且还干扰皇帝的决策,消极对待朝政,“政以贿成,爵以贿贸,此必不可移之志也。天子欲兴其所是,诸臣无所利与其间,则必曲回其令而罢之。天子欲去其所非,诸臣无所不利,则力张其说而行之”
47、除了鸠摩罗什这类顶级翻译大师,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将经典浓缩的所谓“高人”,一般选择性无视...
48、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王阳明心学导致明朝灭亡(49句一览)":/wenan/2609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精选健康幽默小笑话(29句一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