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雪中个性网 > 文案句子 > 正文
已解决

精选杜牧简介(72句一览)

来自未知 时间:2023-08-06 阅读次数:

杜牧简介

1、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因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的萧条景象。(杜牧简介)。

3、杜牧坐在一个火盆旁边,拿起他所有的诗文,一篇一篇看过去,不满意的,丢进火盆,烧掉。

4、杜同学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能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和前辈李白杜甫齐名,手里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5、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6、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7、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8、如此箴言,大人又何能“明鉴”呢?于是,只能有气无力地写下这几句自我宽慰的诗:

9、那时因为他的爷爷和父亲相继病死,家道中落,从小没有吃过一点苦的小杜同学还曾经挖过野菜和弟弟吃。(杜牧简介)。

10、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而诗人却觉得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有一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11、晚唐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皆宋人议论之祖。(《诗薮sǒu》)

12、这不就是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嘛,跳什么丸!

13、此外,杜牧对李贺的诗也非常赞赏。而白居易虽然诗名很盛,但是杜牧与他并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未受到白居易影响,而且还对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14、据《北史·杜铨传》记载,北魏太祖曾问司徒崔浩:“天下诸杜,何处望高?”,崔浩对曰:“京兆为美”。可见,纵然是如老杜这样品行高洁之士,为了混一口饭吃,也不得不从俗。

15、这个“白驹过隙”的典故,出自《庄子·知北游》:

16、和他同朝为官的朋友李甘因为这场政变被贬官,后来冤死。

17、五十而知天命。大中六年(852年),杜牧深感身力衰弱,大去将至。他赶紧自撰墓志铭,又在给儿女的信中说:

18、牛僧孺笑而不语,拿出一个小书箱,里面是些小纸条,上面书着:今晚杜牧寄宿何处,是否安全?!……

19、无论你活五十岁还是一百岁,无论你是春风得意还是生不逢时,无论你矛盾不矛盾,纠结不纠结,分裂不分裂,又有什么关系呢?

20、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21、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楚灵王好细腰”与“赵飞燕掌上舞”两个典故。”从字面看,这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落魄”两字透露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22、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

23、周瑜费那么大劲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杜牧却说是一场东风的功劳,还要把人家老婆锁到曹操铜雀台上。

24、把战争中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比作惊飞四散的鸿雁,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比兴。——《诗经》里常见的手法。

25、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26、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27、《杜牧资料汇编》(2006),张金海编,中华书局。ISBN7-101-03608-2/I.460

28、女子题材诗、忧国忧民诗、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怀诗、酬答寄赠诗。

29、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30、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31、所有的离愁别恨都交给一支蜡烛来完成,这手法,绝了!

32、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

33、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大雨行》)

34、十一月十日,梦书片纸“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傍有人曰:“空谷,非也,过隙也。”

35、纵观杜牧的这首诗歌,写得非常的深沉,开篇便点明主题,意思非常明确,而且非常伤感,对于任何一个有送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人来说,面对这样的人生,那是无比的痛苦,也正是这一份痛苦,才使得杜牧的这首诗非常的忧伤,给人一种非常落魄的感觉,从而他的这首诗,也成为了落魄的代名词。

36、      唐伯虎的八首桃花诗:摘下桃花卖酒钱

37、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38、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39、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0、欧阳修的“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是不是有杜牧“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的痕迹?

41、他曾经在军事上给李德裕提过建议,李德裕采纳了,后来还成功了,但李德裕就是不重用他,据说是因为他看不惯杜牧太风流。

42、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43、娉娉(pīng)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4、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45、项羽若泉下有知,急乎?气乎?怒乎?发疯乎?

46、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见吴秀才与池州妓别,因成绝句》)

47、知道诗名以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前两句其实写的便是云的无常,南北东西飘忽不定,而两个反问“那有碍”、“岂虚心”则是将云的飘逸和奔放的特点更为凸显。而紧接着两句“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落笔,云早上还在洞庭湖上飘着,晚上便已经到了巫峡深处,可谓将云的飘忽不定用十分形象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48、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49、你要把人家吃到嘴里的肉夺出来,你就不怕不明不白不在了?

50、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51、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52、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牛,不是看你的外在条件,而是看你的实力,自己牛才是真的牛。

5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4、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55、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56、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57、杜牧这次离开扬州,是要调回京城做监察御史。

58、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59、这年的考生有牛僧孺、皇甫湜和李宗闵等一群人。他们在对策中言辞激烈、针砭时弊,大为宰相李吉甫不满。于是全部流放出京,到偏远地区任县尉。而李吉甫,便是后来李d领袖李德裕之父,等到元和九年李吉甫去世,牛d的大批成员才开始在朝堂露面。紧接着,双方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

60、白云“生”处,多么传神!用春花来衬秋叶,古往今来第一人哪!

61、那时张好好刚刚十三岁,“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就像是新长出翠尾的凤凰,又像是初开的红莲花。

62、吴武陵是那年主考官崔郾兄长崔邠的门生,与崔郾也颇具交情。他出面推荐杜牧,显然是事半功倍。而且拿出的行卷也并非诗歌一类的普通读物,而是杜牧三年前所写的《阿房宫赋》。

63、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64、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65、书卷上盖满了历代收藏者的印章,除了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还有那个“盖章狂魔”乾隆的玺印。

66、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诚不为过。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赶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67、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68、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69、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国家。

70、尽管杜牧才五十岁,但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于是提笔写了一篇短文:《自撰墓志铭》。

71、杜牧兴奋地说:“这个女孩就是我要找的人啊!”

版权申明

本文"精选杜牧简介(72句一览)":/wenan/3982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